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系列手性salen-Ni(Ⅱ)络合物的电子圆二色(ECD)光谱及其绝对构型关联进行了概述.根据晶体结构和对固、液ECD光谱的表征,结合理论计算,着重探讨了准平面型手性[Ni(salen)]的固态结构及其在溶液中的绝对构型和优势构象.在此基础上通过若干实例说明了平面四方形[M(salen)]络合物两种绝对构型命名法,并给出了我们的建议.对[Ni(sal-R, R-chxn)] [sal-R, R-chxn = (R, R)-N, N'-双(亚水杨基)-1, 2-二亚氨基环己烷]的二氯甲烷溶液ECD光谱的计算结果表明,可见区第一个ECD吸收带主要是π →d荷移跃迁(LMCT)所致,而不是通常认为的d-d跃迁: [Ni(sal-R, R-chxn)]的绝对构型为Λ,其在可见区第一个ECD吸收带为正.将此ECD指纹应用于具有“闭壳层”电子结构的其它平面型手性[Ni(salen)]和六配位trans-[CoⅢ(salen)L2]络合物的绝对构型指认,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手性[M(salen)]络合物的配位立体化学、手征光学性质及其手性识别和不对称催化机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3.
4.
5.
6.
通过高氯酸亚铁,4-(咪唑-2-甲醛)丁腈和光学纯苯乙胺衍生物的自组装成功合成了2个纯手性单核自旋转换铁(Ⅱ)化合物fac-Λ-[Fe(R-L1)3](ClO4)2(1),fac-Λ-[Fe(R-L2)3](ClO4)2(2).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EA)、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紫外光谱(UV)、圆二光谱(CD)等手段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在化合物1和2中,铁(Ⅱ)金属中心与3个不对称双齿手性席夫碱配体中的6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环境.每个结构基元中包含1个[Fe(L)3]2+阳离子和2个高氯酸根阴离子.由于铁(Ⅱ)中心周围手性配体的螺旋协调配位使[Fe(L)3]2+形成单一手性Λ构型.Fe(Ⅱ)N键长表明配合物1和2中的铁(Ⅱ)在低自旋状态.在[Fe(L)3]2+中,相邻配体中的苯环和咪唑环形成分子内π-π相互作用.配合物1和2通过分子间C-H…π相互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CD光谱证实配合物1和2在溶液中的光学活性.磁性测试表明配合物1和2分别在232和250 K发生自旋转换.由于配合物1和2具有相同的手性空间群和类似的堆积方式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导致1和2表现出不同自旋转换温度的原因主要是取代基效应. 相似文献
7.
通过高氯酸亚铁,4-(咪唑-2-甲醛)丁腈和光学纯苯乙胺衍生物的自组装成功合成了2个纯手性单核自旋转换铁(Ⅱ)化合物fac-Λ-[Fe(R-L1)3](Cl O4)2(1),fac-Λ-[Fe(R-L2)3](Cl O4)2(2)。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EA)、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紫外光谱(UV)、圆二光谱(CD)等手段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在化合物1和2中,铁(Ⅱ)金属中心与3个不对称双齿手性席夫碱配体中的6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环境。每个结构基元中包含1个[Fe(L)3]2+阳离子和2个高氯酸根阴离子。由于铁(Ⅱ)中心周围手性配体的螺旋协调配位使[Fe(L)3]2+形成单一手性Λ构型。Fe(Ⅱ)-N键长表明配合物1和2中的铁(Ⅱ)在低自旋状态。在[Fe(L)3]2+中,相邻配体中的苯环和咪唑环形成分子内π-π相互作用。配合物1和2通过分子间C-H…π相互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CD光谱证实配合物1和2在溶液中的光学活性。磁性测试表明配合物1和2分别在232和250 K发生自旋转换。由于配合物1和2具有相同的手性空间群和类似的堆积方式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导致1和2表现出不同自旋转换温度的原因主要是取代基效应。 相似文献
8.
9.
以4-甲氧基水杨醛和季戊四胺进行缩合反应得到席夫碱化合物 H4L, 然后将配体H4L分别与Ni(ClO4)2·6H2O、Cu(ClO4)2在乙醇溶液中进行配位反应, 得到2个席夫碱配合物[Ni2(L)]·DMF (1)和[Cu4(L)2(DMSO)3]·2DMSO (2)。并用元素分析、FT-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2都属于三斜晶系, P1 空间群, 配合物1和2都为双核配合物。初步研究了配体和配合物的体外抑菌活性, 结果表明, 配体及其配合物1和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以4-甲氧基水杨醛和季戊四胺进行缩合反应得到席夫碱化合物H_4L,然后将配体H_4L分别与Ni(Cl O_4)_2·6H_2O、Cu(Cl O_4)_2在乙醇溶液中进行配位反应,得到2个席夫碱配合物[Ni_2(L)]·DMF(1)和[Cu_4(L)_2(DMSO)_3]·2DMSO(2)。并用元素分析、FT-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2都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1和2都为双核配合物。初步研究了配体和配合物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配体及其配合物1和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4-(4-(9-蒽基)苯基)-3, 5-二甲基-吡唑配体(L)与不同的双金属组装单元合成了一类新颖的配位分子角[M2L2]([(bpy)Pd]2L2, 1;[(dmbpy)Pd]2L2, 2;[(phen)Pd]2L2, 3;[(ppy)Pt]2L2, 4, 其中bpy=2, 2'-联吡啶, dmbpy=4, 4'-二甲基-2, 2'-联吡啶, phen=1, 10-菲咯啉, ppy=2-苯基吡啶)。结果表明这类配位分子角是通过金属-金属成键作用与吡唑基团自发去质子的协同作用自组装形成。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 1H和13C NMR, ESI-MS和荧光光谱等测试手段对配合物1~3的结构进行了测定。同时, 电中性的有机金属分子角[(ppy)Pt]2L2 (4)的结构也通过1H和13C NMR, 质谱和荧光光谱等手段进行了表征。运用不同的非手性双金属组装中心同非手性配体L, 自组装得到的3个非手性配位分子角的晶体结构差别很大, 特别是由[(phen)Pd]2组装中心形成的配位分子角3结晶得到了超分子手性构筑。 相似文献
12.
13.
利用4-(4-(9-蒽基)苯基)-3, 5-二甲基-吡唑配体(L)与不同的双金属组装单元合成了一类新颖的配位分子角[M2L2]([(bpy)Pd]2 L2, 1; [(dmbpy)Pd]2L2, 2; [(phen)Pd]2L2, 3; [(ppy)Pt]2L2, 4, 其中bpy=2, 2′-联吡啶, dmbpy=4, 4′-二甲基-2, 2′-联吡啶, phen=1, 10-菲咯啉, ppy=2-苯基吡啶)。结果表明这类配位分子角是通过金属-金属成键作用与吡唑基团自发去质子的协同作用自组装形成。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 1H和13C NMR, ESI-MS和荧光光谱等测试手段对配合物1~3的结构进行了测定。同时, 电中性的有机金属分子角[(ppy)Pt]2L2 (4)的结构也通过1H和13C NMR, 质谱和荧光光谱等手段进行了表征。运用不同的非手性双金属组装中心同非手性配体L, 自组装得到的3个非手性配位分子角的晶体结构差别很大, 特别是由[(phen)Pd]2组装中心形成的配位分子角3结晶得到了超分子手性构筑。 相似文献
14.
杯芳烃是由苯酚单元通过亚甲基连接而成的空腔型分子,具有衍生位点多,构象丰富等特点,被称为第三代主体分子。在分子层次,依手性因素的结构特点不同,可将手性杯芳烃分为具有手性亚单元的杯芳烃、固有手性杯芳烃和桥手性杯芳烃。在超分子层次,杯芳烃自身或杯芳烃与其他分子或离子在溶液中、晶态中或二维表面可通过非共价键力形成多种拓扑结构的纳米手性聚集体。研究手性杯芳烃和基于杯芳烃的超分子手性组装体的合成、结构和性能,不仅在理解手性起源、手性结构等方面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有望获得以分子识别为基础的手性传感器、手性催化剂、手性分离材料、手性载体和手性纳米材料。本文综述近十年来有代表性的分子手性杯芳烃和以杯芳烃为组分的超分子手性聚集体的设计、合成、结构和功能。着重展示杯芳烃骨架在形成新颖分子手性和超分子手性上的优势,以及杯芳烃单元在实现特定功能如手性识别时发挥的作用。相信随着杯芳烃合成技术和杯芳烃超分子设计的发展,必将进一步发挥杯芳烃的结构优势,涌现出更多性能优异的手性杯芳烃功能分子和超分子手性杯芳烃功能材料。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3种新型配合物[Cu(samen)Mn(NO_(2-)Phen)_2](1)、[Cu(sampn)Mn(NO_(2-)Phen)_2](2)和[Cu(samen)CO(terp)](3)(samen~(4-)、sampn~(4-)、NO_(2-)Phen和terp分别表示N,N′-乙二水杨酰胺根阴离子、N,N′-1,2-丙二水杨酰胺根阴离子、5-硝基-1,10-菲绕啉和联三吡啶),测得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求出交换积分,J分别为-63cm~(-1)(1)、—65cm~(-1)(2)和—7.68cm~(-1)(3),表明金属离子间有反铁磁超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含有苯环和咪唑环的手性双齿席夫碱为配体, 合成了2个纯手性单核自旋转换铁(Ⅱ)配合物fac-Δ-[Fe(S-L1)3][ClO4]2 (1), mer-Λ-[Fe(R-L2)3][ClO4]2·Et2O (2)(L1=1-对氯苯基-N-(1-正丙烯基-1H-咪唑-2-亚甲基)乙胺;L2=1-苯基-N-(1-异丙烯基-1H-咪唑-2-亚甲基)乙胺)。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EA)、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紫外光谱(UV)、圆二光谱(CD)等手段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在配合物1和2中, 铁(Ⅱ)金属中心与3个不对称双齿手性席夫碱配体中的6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环境。配合物1中每个结构基元中包含1个[Fe(Ln)3]2+阳离子和2个高氯酸根阴离子。而配合物2中每个结构基元中包含2个[Fe(Ln)3]2+阳离子、4个高氯酸根阴离子和1个乙醚分子。由于铁(Ⅱ)中心周围手性配体的螺旋协调配位使[Fe(Ln)3]2+形成单一构型。Fe(Ⅱ)-N键长表明配合物1中的铁(Ⅱ)在低自旋状态, 而配合物2中的铁(Ⅱ)在高自旋状态。在[Fe(Ln)3]2+中, 相邻配体中的苯环和咪唑环形成分子内π-π相互作用。配合物1和2通过分子间C-H…π和C-Cl…π相互作用形成超分子结构。CD光谱证实配合物1和2在溶液中的光学活性。磁性测试表明配合物1和2分别在372 K和146 K发生自旋转换。由于配合物1和2具有不同的堆积方式和分子间相互作用, 导致1和2表现出不同的自旋转换温度。 相似文献
17.
以含有苯环和咪唑环的手性双齿席夫碱为配体, 合成了2个纯手性单核自旋转换铁(Ⅱ)配合物fac-Δ -[Fe(S-L1)3][ClO4]2 (1), mer-Λ -[Fe(R-L2)3][ClO4]2· Et2O (2)(L1=1-对氯苯基-N-(1-正丙烯基-1H-咪唑-2-亚甲基)乙胺; L2=1-苯基-N-(1-异丙烯基-1H-咪唑-2-亚甲基)乙胺)。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EA)、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紫外光谱(UV)、圆二光谱(CD)等手段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在配合物1和2中, 铁(Ⅱ)金属中心与3个不对称双齿手性席夫碱配体中的6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环境。配合物1中每个结构基元中包含1个[Fe(Ln)3]2+阳离子和2个高氯酸根阴离子。而配合物2中每个结构基元中包含2个[Fe(Ln)3]2+阳离子、4个高氯酸根阴离子和1个乙醚分子。由于铁(Ⅱ)中心周围手性配体的螺旋协调配位使[Fe(Ln)3]2+形成单一构型。Fe(Ⅱ)-N键长表明配合物1中的铁(Ⅱ)在低自旋状态, 而配合物2中的铁(Ⅱ)在高自旋状态。在[Fe(Ln)3]2+中, 相邻配体中的苯环和咪唑环形成分子内π-π相互作用。配合物1和2通过分子间C-H…π和C-Cl…π相互作用形成超分子结构。CD光谱证实配合物1和2在溶液中的光学活性。磁性测试表明配合物1和2分别在372 K和146 K发生自旋转换。由于配合物1和2具有不同的堆积方式和分子间相互作用, 导致1和2表现出不同的自旋转换温度。 相似文献
18.
用圆二色光谱(CD)研究了三种新型手性卟啉锌[α,β,α,β-四-[邻(叔丁氧羰L-丙氨酸)氨基苯基]卟啉锌α,β,α,β,-ZnT(o-BocAla)APP1、α,β,α,β-四-[邻(叔丁氧羰L-脯氨酸)氨基苯基]卟啉锌α,β,α,β-ZnT(o-BocPro)APP2和α,β,α,β-甲-[邻(苯甲酰L-谷酰胺)氨基苯基]卟啉锌α,β,α,β-ZnT(o-BenzoylGln)APP3]在CH2Cl2 中的光谱行为,并研究了1作为主体识别手性客体分子氨基酸甲酯前后的光谱,提出了光谱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