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夏少武  魏庆莉  李宁  张书圣 《化学学报》1998,56(12):1159-1164
在加氢汽油介质中Ni(naph)~2-Al(i-Bu)~3-(BF~3·OEt~2+n-C~8H~1~7OH)体系为胶体催化剂的基础上,本文从电导率、UV-Vis光谱对催化剂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作进一步的分析。得出催化剂组分以离子对的形式参与反应;Ni^0在Ni(naph)~2-Al(i-Bu)~3陈化液中以团簇粒子形式存在,因吸附Ni^+naph^-而稳定,因加入BF~3·OEt~2而失去稳定性、聚结为胶粒,活性中心位于胶粒表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已知在加氢汽油介质中Ni(naph)~2-Al(i-Bu)~3-(BF~3·OEt~2+n-C~8H~1~7OH)体系为胶体催化剂。本文应用FT-IR谱结合Tyndall效应,电导率,UV-Vis,ESR谱对催化剂各组分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得出Ni(naph)~2被Al(i-Bu)~3还原的主要产物是Ni^0;被(i-Bu)~2AlO(i-Bu)还原的主要产物Ni^+(naph)^-,Ni^0聚结成胶粒(Ni^0)~n,胶粒表面的Ni^0或吸附的Ni^+是活性中心组分,与(i-Bu)~2AlBF~4形成配合物,给出了活性中心模型。丁二烯对形成活性中心无影响,仅起稳定胶粒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镍系胶体催化丁二烯聚合反应的研究Ⅰ: 催化剂的相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少武  魏庆莉  左银雪  张书圣 《化学学报》1998,56(12):1153-1158
研究了Ni(naph)~2-Al(i-Bu)~3-(BF~3·OEt~2+n-C~8H~1~7OH)催化体系的相态。通过Tyndall效应、电镜观察和超过滤实验,证明镍催化体系在溶有丁二烯的加氢汽油中以小颗粒分散,粒径在1~100nm之间,为胶体催化剂,属高度分散的多相催化体系。催化剂的活性中心位于胶粒表面,催化剂颗粒是无定形的。催化剂各组分配比影响胶粒形态,其中以较佳配比所得到的催化剂颗粒较小、分布均匀,催化丁二烯聚合反应活性高。  相似文献   

4.
铁系胶体催化剂各组分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知催化剂 FeCl3 Al(i Bu)3 Phen(邻菲罗啉 )在加氢汽油介质中对丁二烯聚合有较高的活 性 [1- 2],作者曾研究了 FeCl3 Al(i Bu)3 Phen体系催化剂的相态,证明该体系为胶体催化剂 [3].   Bushick[4]较早地使用电导率研究烷基铝氯化钛体系离子特性与聚合速率的关系 .至今尚未见从胶体角度研究本体系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的报导 .   本文是把电导率作为胶体的电学性质之一进行研究的 .主要研究了 FeCl3 Al(i Bu)3 Phen胶体催化剂体系单、多组分溶液的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结合相应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5.
丁二烯聚合铁系胶体催化剂的相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Tyndall效应、电子显微镜观察、超过滤实验和非水体系电导率测定证明 ,Fe(naph) 2 Al(i Bu) 3 CH2 CHCH2 Cl 催化剂在溶有丁二烯的加氢汽油介质中为胶体分散系 ,活性位位于胶粒表面 ,因此是胶体催化剂 .Al(i Bu) 3 以缔合状态存在并解离成离子对 ;它同Fe (naph ) 2 的反应是形成胶核的主要反应 ;与CH2 CHCH2 Cl 反应生成的氯化异丁基铝在胶核表面形成活性位 ;适当过量Al(i Bu) 3 形成双电层 ,使胶粒相对稳定 .催化剂颗粒是无定型的 .催化剂各组分的配比影响胶粒的形态 ,其中以较佳配比所得到的催化剂胶粒较小 ,分布均匀 ,催化活性高 .因是聚结不稳定胶体体系 ,陈化时胶粒迅速聚结长大 ,因而催化活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李同信  宋永瑞  刘兴无 《化学学报》1988,46(10):1027-1030
测定了环戊基(苯)膦-镍(II), 钯(II)和铂(II)十五种配合物的可见-紫外光谱, 并参照各吸收谱带的归宿, 推断了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及其在溶液中的构型异构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诸海滨  金国新 《化学学报》2002,60(3):509-513
合成了硅桥上含乙烯基团的硅桥联茂金属催化剂[(CH_2=CH)CH_3Si(C_5H_4) _2]ZrCl_2 (3),并通过IR, ~1H NMR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3在AIBN的引发下与苯 乙烯共聚形成高分子化的茂金属催化剂4。研究了3和4对乙烯聚合的能力,考察了 n(Al)/n(Zr)'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用红外光谱法研究了Ni(naph)_2-TIBA·DBMP-BF_3·OEt_2催化丁二烯聚合中催化剂组分之间的反应。发现TIBA与DBMP反应主要产生iBu_2AlOAr,它可延缓Ni(I)的继续被还原,从而提高了活性中心Ni(Ⅰ)的稳定性,使产物分子量大大提高,而凝胶含量降低。还根据DBMP与TIBA、Ni(naph)_2与TIBA·DBMP及BF_3·OEt_2反应产物的分析数据,推测了活性中心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改型镍体系催化丁二烯顺1,4-聚合活性中心价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型镍系Ni(naph)_2-Al(i-Bu)_2OC_8H_(17)-BF_3·OEt_2的电子顺磁共振谱指出,活性中心主要由Ni(Ⅰ)组成,预混丁二烯能稳定Ni(Ⅰ)和缩短聚合反应的诱导期,但不改变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相似文献   

10.
环烷酸镍的汽油或甲苯溶液呈亮绿色,根据自旋允许d-d跃迁,在光谱的红和兰区有三个吸收带,其峰值分别是403、680和1170nm,络合物具有八面体构型。在Ni-Al体系中,当Al/Ni摩尔比<0.53,只发生配位体的交换反应,Al/Ni≥0.53,体系中发生还原反应,Ni(II)→Ni(I)→Ni(O)。在Ni-B体系中,只发生配位体交换反应,生成的氟-硼-镍络合物具有和环烷酸镍相类似的d-d吸收带,络合物也具有八面体构型。以上结论与磁化率法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钼体系催化丁二烯聚合反应催化剂相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钼体系催化丁二烯聚合反应催化剂相态的研究夏少武,夏树伟,赵菁,张平(青岛化工学院应化系,青岛,266042)关键词胶体催化剂,Tyndall效应,陈化MoCl3(OC8H17)2~(i-Bu)2AIOPhCH3(间)体系在加氢汽油溶液中具有较高的催化...  相似文献   

12.
非均相TiCl4/MgCl2-AlR3型Ziegler-Natta(非均相Z-N)催化剂是聚烯烃工业最重要的催化剂,经烷基铝活化的非均相Z-N催化剂具有复杂的活性中心结构,改变聚合温度、聚合时间、烷基铝种类及浓度等均会影响活性中心结构与催化性能.本文研究了不同聚合温度下TiCl4/MgCl2-AlEt3(三乙基铝)催化丁二烯(Bd)和异戊二烯(Ip)的共聚合动力学,研究发现,随着聚合时间的延长,聚合活性先升高然后降低,在50℃聚合活性最高.采用核磁共振波谱(1H NMR)、紫外荧光定硫仪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研究了共聚物的微观结构、活性中心数和分子量及其分布,发现随着聚合时间的延长及聚合温度的升高,活性中心数、共聚物中反式-1,4-结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均发生不同规律的变化.本文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理解非均相Z-N催化剂在不同聚合温度下催化共轭二烯烃聚合的动力学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配位俘获法固载胶体钯催化剂对Heck反应的催化行为,证明了碘苯与胶体钯之间的氧化加成反应引起催化剂颜色及钯的价态变化,钯金属键断裂,生成小分子钯化合物,并为含硫原子高分子配体俘获,进而参加一系列的催化循环。小分子钯化合物的生成,引起胶体催化剂的金属流失,而采用对钯有强配位能力的含硫原子配体,是该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稳定性的原因。讨论了影响Heck反应诱导期的各种因素,首次研究了加入三丁基碘化铵,磺对Heck反应诱导期的影响,极大地缩短了诱导期。  相似文献   

14.
The optical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poly)aromatic hydrocarbons occluded in a nanoporous environment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methods. The carbonaceous species are an essential part of a working catalyst for the methanol‐to‐olefins (MTO) process. In situ UV/Vis microscopy measurements on methanol conversion over the acidic solid catalysts H‐SAPO‐34 and H‐SSZ‐13 revealed the growth of various broad absorption bands around 400, 480, and 580 nm. The cationic nature of the involved species was determined by interaction of ammonia with the methanol‐treated samples. To determine which organic species contribute to the various bands, a systematic series of aromatics was analyzed by means of time‐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TDDFT) calculations. Static gas‐phase simulations revealed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ally different hydrocarbons on the absorption spectra, whereas the influence of the zeolitic framework was examined by using supramolecular models within a quantum mechanics/molecular mechanics framework.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origin of the main absorption peaks, a molecular dynamics (MD) study on the organic species trapped in the inorganic host was essential. During such simulation the flexibility is fully taken into account and the effect on the UV/Vis spectra is determined by performing TDDFT calculations on various snapshots of the MD run. This procedure allows an energy absorption scale to be provided and the various absorption bands determined from in situ UV/Vis spectra to be assigned to structurally different species.  相似文献   

15.
紫杉醇 (paclitaxel,商品名 Taxol)是二萜类化合物 [1] ,对多种肿瘤细胞模型有特殊疗效 .由于它在水中极难溶 (<0 .0 0 4 mg/m L ) ,影响了临床应用 ,有大量关于合成紫杉醇衍生物的研究 ,试图找到增大紫杉醇水溶性的途径 .我们曾用血清白蛋白修饰紫杉醇 ,使其水溶性有一定程度提高 [2 ] .本文对紫杉醇及其修饰产物进行紫外和荧光光谱研究 ,希望找到一种测定紫杉醇修饰的方法 ,并对修饰物的结构进行了讨论 .1 材料和方法1 .1 试剂和仪器 牛血清白蛋白 (Bovine serum albumin,BSA)为电泳纯 ,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研究所 .紫杉醇购自天…  相似文献   

16.
微乳液反应法制备草酸铜均匀微粒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Triton x-100-n-C6H13OH/c-C6H12/水溶液(硝酸铜或草酸)体系W/O微乳液中,通过变换草酸和硝酸铜溶液的速度、温度和pH值而获得超细、方形的、管状的以及网络状的多种形态粒子,特别是制备得到方形和管状两种均匀胶体粒子。研究了影响粒子形态和大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茂金属催化剂广泛应用于催化α-烯烃和苯乙烯的定向聚合. 与传统的Ziegler-Natta催化剂相比, 茂金属催化剂催化活性中心单一, 聚合过程立体定向性强, 且往往得到用常规方法所不能得到的新型聚合物[1~5]. Ishihara等[6]首次采用钛金属有机化合物与甲基铝氧烷(MAO)体系催化苯乙烯聚合, 分离得到间规聚苯乙烯, 从此揭开了苯乙烯定向聚合的新篇章, 合成了大量茂金属有机化合物, 用于催化苯乙烯间规聚合, 其中半夹心结构的茂金属化合物CpTiX3[7,8], IndTiCl3[3,4,9,10][Cp=(未)取代环戊二烯基, Ind=(未)取代茚基; X=Cl, F, 烷氧基等]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及间规定向性. (CpHMe4)TiF3[8]催化活性高达1.01×108 g PS/(mol Ti*h), 间规度≥95%.  相似文献   

18.
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差谱研究抗体-卟啉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meso-四(α,α,α,α-O-苯乙酰苯)卟啉与其单克隆抗体1F2结合后,产生显著的增色效应,反映了卟啉与抗体之间刚性紧密的结合,在抗体中的抗原结合部位存在芳香族氨基酸.用同步荧光光谱结合荧光猝灭法得到抗体抗原结合部位的芳香族氨基酸主要为色氨酸和酪氨酸,但酪氨酸的残基数要少于色氨酸.卟啉与抗体的结合比为1:1,解离常数(2.084±0.246)×10-10mol/L,可见卟啉与McAb1F2有很高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