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本文以骨髓细胞为材料,对两种家鼠属(Rattus)动物,即黄胸鼠(R. flavipectus),褐家鼠(R. norvegicus)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褐家鼠、黄胸鼠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都为2n=42,它们的一般核型相似,其差异仅在于祸家鼠No.1和No.9染色体为亚端着丝点,而黄胸鼠则为端着丝点染色体。Ag染色表明,虽然两种家鼠出现Ag染色阳性的染色体数目不同,黄胸鼠的变化范围为3-9,褐家鼠的变化范围为1-6,但其位置都在染色体着丝粒区域。另外,还发现有两个黄胸鼠具有超数染色体,其染色体数分别为43、44。  相似文献   

3.
用骨髓染色体制片方法,对南京地区褐家鼠和黄胸鼠的核型、C带和G带进行了现察分析,并与前人报道作了比较,发现它们的核型和带型均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本研究为分析我国的家鼠属动物的染色体进化提供了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4.
云南六种家鼠染色体银染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云南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白腹巨鼠(Rattus edwardsi)、社鼠(Rattus niviventer)、刺毛鼠(Rattus fulvescens)和王鼠(Rattus rajah)的核仁组织者区(nucleolus organizer regions)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位置。通过分析各个种动物染色体上核仁组织者区的位置来探讨这六种动物之间存在的亲缘关系以及可能的演化途径。从而得出这六种家鼠可能的演化线路可分成三支:褐家鼠和黄胸鼠代表着其中一支;社鼠、刺毛鼠和白腹巨鼠代表着另一支;最后一支是王鼠。  相似文献   

5.
云南褐家鼠和黄胸鼠染色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云南省昆明地区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和黄胸鼠(Rattusflavipectus)的核型.其染色体数目均为42.其中褐家鼠含有十一对端或亚端着丝粒染色体、二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七对中着丝料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而黄胸鼠核型中,具有十三对端或亚端着丝粒染色体.七对中着丝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另外,文章还对这二种动物的染色体进行了G分带、C分带和银染色研究,探讨了二者的亲缘关系以及它们在家鼠属(GenusRattus)动物中的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二花脸显材料,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及银染色技术,对其体细胞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二花脸猪二倍体细胞染体色数目 2n=38,分为4组,其中8号和10号染色体短臂有次缢痕且存在多态性;  相似文献   

7.
鼠耳蝠属染色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作者分析的安徽5种鼠耳蝠核型和文献报道的45种鼠耳蝠核型,对该属染色体组型及进化机制进行了讨论。该属染色体基本上相同,有四个共同特征,仅出现一些微小变化,我国绒鼠耳蝠是该属染色体数最多的一个种,2n=48,NF=54。通常认为,在同一个分类阶元中,染色体数目多,具有较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的为较原始类型,反之则为较进化类型。因此,绒鼠耳蝠可能是现存鼠耳蝠属动物最原始的种,该属的演化将主要遵循罗伯逊易位和衔接易位。在进化中是否伴随小染色体丢失,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云南社鼠和刺毛鼠的染色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利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分带技术,分析了鲁西黄牛的核型、G-带、C-带和银染核仁组织者.结果表明:鲁西黄牛二倍体染色体2N=60XY,常染色体58,全部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性染色体X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Y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中期分裂相显示染色体G-带292条,常染色体着丝粒区全部显示阳性C-带,银染核仁组织者出现5对,分布于第2、3、4、11和26对染色体端部.  相似文献   

10.
黄胸鼠的取食与贮藏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用活捕笼捕获黄胸鼠12只,以花生、油茶及假海桐为备选食物,在围栏条件下对黄胸鼠的取食及贮藏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胸鼠主要集中贮藏食物;与油茶等林木种子相比,黄胸鼠更倾向取食和贮藏花生种子;黄胸鼠在巢外取食的位置一般会位于巢穴与种子释放点之间的区域,这可能是回避捕食风险的反映,每晚在巢内也会取食部分种子;黄胸鼠夜取食种子9.28±2.79g,约占其体重的10%左右.因此,黄胸鼠对林木种子有一定的捕食压力,但对种子扩散作用可能不大.  相似文献   

11.
在自然栖有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的室内,观察黄胸鼠对新异物行为反应,并作了食物消耗量实验。结果表明,黄胸鼠对新异物既有回避,又有积极地探索行为,一般需经6~21次的反复审察后,才触动新异物体(包括鼠笼、鼠夹、毒饵等)。试验说明:对新异物,大多数黄胸鼠需要4天以后才可能降低机警性而大胆取食。因此建议在消灭黄胸鼠时,使用急性灭鼠药的前饵时间不能少于3天;采用敌鼠钠盐等慢性药物,需连续用5~6天,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2.
黄胸鼠对新异物行为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栖有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的室内,观察黄胸鼠对新异物行为反应,并作了食物消耗量实验。结果表明,黄胸鼠对新异物既有迴避,又有积极地探索行为,一般需经6~21次的反复审察后,才触动新异物体(包括鼠笼、鼠夹、毒饵等)。试验说明:对新异物,大多数黄胸鼠需要4天以后才可能降低机警性而大胆取食。因此建议在消灭黄胸鼠时,使用急性灭鼠药的前饵时间不能少于3天;采用敌鼠钠盐等慢性药物,需连续用5~6天,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中国鼠疫苗生态型进行了数值分群的研究.得到了反映它们性状一致程度的聚类分群谱系.从而为进行中国鼠疫疾病地理区划,提供了一种病原地理的依据.此外,也为探讨“鼠疫菌种内变异及各菌型的亲缘关系尚不清楚”的问题[1],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4.
使用肺、心脏等进行组织培养,用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毛腿鼠耳蝠(Myotis fim briatus)进行核型、G-带和C-带型分析:毛腿鼠耳蝠2n=44,有3对大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一对小型中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总臂数(N.F)为52;常规核型和G-带核型与已发表的该属中华鼠耳蝠(M.chinensis)、西南鼠耳蝠(M.altarium)等物种一致,说明了该属动物核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C-带核型有丰富的端位C-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黄瓜新泰密刺种子根尖为材料,制作黄瓜中期染色体C显带制片,得到清晰稳定的染色体C显带带纹,在采用常规压片和去壁低渗的制片方法的基础上,对植物染色体显带的制片方法进行了改进。结果显示,利用改良后的方法得到了较多的且清晰稳定的黄瓜中期染色体C显带带纹,其单倍染色体带纹总数为30。结论:染色体制片中的解离、压片、干燥等多个步骤对染色体显带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在云南省哀牢山发现的黑家鼠(Rattus rattus)的一种新的多态核型,染色体数目为2n=42核型公式如下:6T+20ST+14M,XY(T,T).通过与各种已报道的黑家鼠多态核型相比较,讨论了造成这种多态核型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7.
研究鼠类声行为,对探索鼠害控制的新方法有重要意义。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对11只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行为的观察和对860个叫声的分析,初步得知褐家鼠4种明显不同的声行为。单个体见到人时的惊恐叫声呈多谐变频的声谱结构,叫声的持续时间较长,平均在(473±271)ms,通常有3个主要的谐音,MPF为(2 820±258)Hz。当两个体一起发生追打时,势弱个体表现出与其行为相应的3种明显不同的叫声:打斗时的惊叫声频率最高,MPF为(5 091±1 365)Hz,频率范围宽达(9 225±3 292)Hz,大多是多谐结构;面对势强个体的叫声的振幅低,为(0.44±0.25)V,几呈多谐恒频结构,MPF和频宽分别为(2 917±1 463)Hz和(4 360±3 421)Hz;堵挡在通道口的叫声的持续时间长,叫声的频率最低,MPF为(1 384±878)Hz。  相似文献   

18.
对海狸鼠(MyocastorCoypus)染色体的普通核型和显带核型(G带,C带,Ag-NOR)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分析了C-带核型,Ag-NOR核型中所存在的多态性,提示今后应探索其多态性与经济性状的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