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光谱实验室》2007,24(1):55-55
费米1922年以优等成绩在比萨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德国,在玻恩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由于他在中子方面、尤其热中子轰击方面的成绩,获得了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几个月后,便使迈特纳悟出了“裂变”这个概念)。在1925-1926年,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费米与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叫各自导出量子统计中的“费米一狄拉克统计法”。  相似文献   

2.
《光谱实验室》2007,24(1):21
小玻尔是玻尔的第4子。这父子二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了美国的原子弹研制工作。他在哥本哈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56年成为该大学的教授,又在1962年其父逝世后继任哥本哈根玻尔研究所所长至1970年。1951年,他和助手莫特森根据雷恩沃特的理论——原子核不一定是对称结构——从数学上推导出了核结构的细节情况。  相似文献   

3.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13
巴丁在1928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193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维格纳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成为维格纳门下的第二个美籍博士。他在明尼苏达大学任教数年,然后在1945年进入贝尔B18实验室。他和肖克利及布拉坦共享发明晶体管的荣誉,并一起荣获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从1951年起他一直是伊利诺斯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并从事超导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光谱实验室》2007,24(1):100-100
李政道早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学习。1946年,入芝加哥大学,在特勒的指导下学习,并在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他见到了在昆明早已相识的同胞杨振宁垤。后来,李政道到加利福尼亚大学工作,1951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又和扬振宁相遇。从1927年维格纳导出宇称的数学模式起,人们就一直认为“宇称守恒”。  相似文献   

5.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8-138
萨拉姆先在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市就读于政府学院,然后赴英深造,于1952年获得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他也像格拉修和温伯格一样,钻研弱相互作用理论,并探导对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进行同一种数学处理的可能性。不过,他是独自进行这一工作的。由于建立弱电统一理论,特别是预言弱电流的存在,萨拉姆和格拉修、温伯格共同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6.
《光谱实验室》2007,24(1):3
阿尔瓦雷茨是一位名医的儿子。他在芝加哥大学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业,并在1937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来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二战期间,他从事雷达和原子弹方面的研究工作。他的最重要的工作是将探测基本粒子的气泡室做得很大,最大的直径为1.8m,用它测定和研究了寿命极短的“共振粒子”。这些粒子为数很多,为了解释它们的存在,导致了盖尔曼和尼曼的理论。他因发展了气泡技术和发现了许多共振态而荣获196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7.
《光谱实验室》2007,24(1):36
库珀于195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58年起受聘在布朗大学工作。巴丁同他和施里弗一起提出了一种超导理论(BCS理论,以他们3人姓氏的第一字母命名),它已为人们所接受。在这种理论中,电子会成对地运动。这种成对的电子被称为“库珀电子对”,以作为对他的褒奖。他们三人共同获得了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8.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9
施里弗于1957年获伊利诺斯大学的物理博士学位,自1962年起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物理教授。他和巴丁、库珀一起研究超导现象,提出了目前被世界物理学家所认可的BCSN论,三人遂一起获得了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9.
《光谱实验室》2007,24(1):166-166
温伯格由于对弱电统一理论的贡献,与格拉修、萨拉姆共获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弱电统一理论的概念是1957年由施温格首倡的。他的学生格拉修于1961年为弱电统一理论选择了正确的对称性,SU(2)×U(1),引进了中性的中间玻色子Z^0。温伯格是格拉修中学和大学的同学,他同萨拉姆于1967年分别独立提出中间玻色子依靠希格斯机制获得质量。  相似文献   

10.
《光谱实验室》2007,24(1):27
布拉坦的少年时期是在牧场上度过的。他1924年毕业于惠特曼学院(在华盛顿州),192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同年,他进入贝尔电话实验室,成为一名物理学研究人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那里从事潜艇磁探测的工作。他同肖克利刚和巴丁共同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享发明晶体管的荣誉。1967年,他接受惠特曼学院的聘请,担任了自己母校的教授。  相似文献   

11.
《光谱实验室》2007,24(1):120-120
奥本海默是犹太人,很早就显示出过人的智慧。1922年进入哈佛大学,3年后他以空前优秀的成绩毕业。他到英国读研究生。1927年,在格廷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30年,他证明质子并不是狄拉克嗽的“反电子”,从而为安德森两年后发现真正的“反电子”——正电子铺平了道路。1943年,他受任领导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在那里,第一颗原子弹被设计和制造出来,并在附近爆炸成功。  相似文献   

12.
《光谱实验室》2007,24(1):89-89
库什因为精确测定电子的磁矩大于理论值、从而导致对量子电动力学的重新考虑和各种修正,与兰姆共获195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37年库什在哥伦比亚大学与物理学家拉比肌从事磁场对原子束的影响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研究雷达,1946年回到哥伦比亚大学任物理学教授。次年库什通过精密的原子束研究,证明电子的磁性与原有的理论不符,随后精确地测定了多种原子、分子中的电子的磁矩和核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光谱实验室》2007,24(1):63-63
盖尔曼是奥地利移民的儿子,15岁进入大学,后获博士学位。1952年入芝加哥大学,在费米指导下工作。不到27岁成为正教授。他投身于亚原子世界。在发现中子之后,出现了是什么力量把质子和中子束缚在一起的问题。汤川秀澍用介子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可是被发现的介子又太多了。鲍威尔P22的π介子可以解释汤川秀树的预言,那么安德森M·的μ介子仍然是个谜。  相似文献   

14.
《光谱实验室》2007,24(1):28
布里奇曼的科学生涯始终与哈佛大学密切相连。1900年,他从马萨诸塞州牛顿公立学校毕业后,便入哈佛大学学习,在这里先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于1908年获得博士学位,然后便留校任教,1913年被提升为教授,直到1954年退休。布里奇曼早在读博士学位时已经开始研究高压现象。  相似文献   

15.
《光谱实验室》2007,24(1):14
巴索夫1950年毕业于莫斯科理工学院,并在1956年获得博士学位。他在列别捷夫研究所工作,从1958年起任研究所副所长。由于他和普罗科洛夫在脉泽基础理论方面的工作,二人与汤斯共享了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6.
《光谱实验室》2007,24(1):64
格拉泽毕业于凯斯理工学院,后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深造,获博士学位。格拉泽从事威尔逊云室的研究。云室对物理学家虽然很有用,但它存在缺陷。云室里装的是气体,因此,在它中间通过的粒子仅能形成少量的离子。这样,罕见的或寿命很短的核过程就可能被漏掉。格拉泽是让过热的液体在离子周围汽化,在大量液体中形成汽滴。1952年,格拉泽建成了第一个直径仅几英寸的“气泡室”,室中的液体是乙醚。  相似文献   

17.
《光谱实验室》2007,24(1):173
汤川秀澍因对亚原子粒子理论的研究获得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35年他提出了一种核力理论,正确预言了介子的存在。介子是质量处于电子和质子之间的瞬变粒子。汤川秀澍1929年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后留校任教,1938年获大阪帝国大学博士学位。重返京都大学任理论物理学教授(1939-1950),他还曾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任职,1953-1970年担任京都基础物理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18.
《光谱实验室》2007,24(1):81
延森是园丁的儿子。1932年在汉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任汉堡大学理论研究所所长。1949年,他和迈耶夫人小。各自独立地提出了核壳层结构的概念。1955年他们两人合写了一本有关核壳层结构的书。1963年,他们两人和维格纳一起共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9.
《光谱实验室》2007,24(1):172
1929年,杨振宁全家迁居北京(他的父亲是一位数学家)。但在以后的岁月中,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不得不再次迁居。杨振宁和李政道㈥一样,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求学,1945年获得奖学金来到美国。他渴望在费米的指导下学习,为此到哥伦比亚大学。当他发现费米已转入芝加哥大学,便也转入芝加哥大学。在费米的指导下,他于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20.
《光谱实验室》2007,24(1):47
丁肇中的父亲是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一家人曾回故国并定居台湾。1956年,丁肇中也当上了留学生,并且也在密执安大学读书。1962年,他获得该校的博士学位,然后去哥伦比亚大学执教,1967年又到马萨诸塞理工学院任职。1974年,丁肇中在布鲁克黑文国立实验室工作时发现了一种粒子J/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