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食物相克”的微量元素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微量元素的角度,论述了食物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转化作用、协同作用和抗作用。  相似文献   

2.
有害微量元素与衰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已提及,人体内微量元素有如下增龄变化趋势:即必需微量元素随增龄而降低,有害微量元素随增龄而升高。例如,人体中镉、铅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多。有人认为,铅、镉进入人体后同蛋白质上的巯基结合,从而导致蛋白质的变化、老化。有报道指出,适量砷可解除两者的毒性。  相似文献   

3.
任何人都会衰老,衰老是生命活动的必然规律,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衰老学说很多,如自由基、内分泌失调、遗传、生物钟、免疫功能减退、蛋白质结合混乱、溶酶体损伤等学说。目前又注意到微量元素与衰老有密切联系。人们注意到人体内必需微量元素含量随着年龄的增  相似文献   

4.
综合分析近年来有关的中外文献资料,讨论了临床常用药物对肠道锌吸收的影响及其意义。有十几类药物会对锌吸收产生影响。药物对锌吸收的影响在营养学及其临床上有重要意义,其中对锌吸收的抑制可能是锌缺乏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你也许还没有听过微量元素这个名称,你也许认为它是很高深与你毫不相干的东西,其实微量元素就在你身边,与你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只要你稍加注意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人人都知道缺碘容易得“大颈泡”,也就是甲状腺肿;缺铁会贫血等等,这些常识中的碘和铁就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中的两种。之所以称微量元素,是因为它们在人体中的含量非常少,只占人体质量的万分之一;之所以称必需微量元素,是因为若没有它,则生物既不能生长,也不能完成生命循环。而且一种必需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不能被另一种元素完全代替。  相似文献   

6.
自从1955年科学家们发现了芬芳糖耐量因子(GTF),并证实了(GTF)具有生物活性的重要结构成分是三价铬后,铬及其所有化合物的生物学功能受到了科学家们广泛的重视,如运用于保健品、强化食品、营养补充利中、富集蔬菜和富集茶叶中等等。  相似文献   

7.
列举了部分机体所需营养物质、微量元素及金属盐类之间的药物相互作用,为临床使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微量元素在动物机体内的作用及微量元素制剂探讨两方面来阐述微量元素的临床应用,为进一步探索微量元素新制剂。开发微量元素新用途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药中微量元素的存在状态与生物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题实质上是中药有效化学成分(ECC)的研究.得出了下列一些研究结果,1.提出了中药TE和中药ECC的研究思路即以中药中TE的存在状态为核心,以中药中TE和有机成分(OC)的相互作用为基础来开展中药TE和中药ECC的研究工作.2.根据中医药理论,运用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论以及贝塔朗菲定律.以大量实验结果为基础.提出了“中药有效化学成分的配位化学学说”。其核心是:(1)中药中的有效化学成分可以是OC,也可能是TE;(2)中药中的ECC更有可能是二者的配合反应所形成的配合物.3.在中药中OC和TE的相互配合反应中.即改变了TE的存在在状态后.发现了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变化的规律性:(1)有的配合物具有原来二种成分的生物活性;(2)有的配合物则可提高某一成分的生物活性或降低其毒副作用;(3)有的配合物测产生二者所不具备的新的生物活性;(4)TE的生物利用度均有所提高.4.从实验中发现了一些有较好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的配合物.为新型配合物中药新药的研制提出了一个新思路.新方向.新方法.5.采用了配位化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把pH电位法和计算机平衡模拟技术相结合,为中药ECC和中药TE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铅染毒对大鼠体内钙、锌、铁元素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Wistar大鼠每天腹腔注射醋酸铅649mg/kg,在第4周醋酸铅剂量降至329.5mg/kg,8周停止染毒。结果表明,随着铅染毒,大鼠出现高尿铅、高尿锌、高尿钙;脑、肝、肾中铁、锌、钙却都有不同程度提高,肝脏中锌、钙、铁、肾脏中锌、钙增加极明显;在8周停止染毒后,脑铅含量大幅度降低(P<0.01),肝脏铅却梢有上升(P>0.05),肾铅急剧增加,从47.9320μmol/L升至633.85μmol/L,大约上升13倍(P<0.01)。  相似文献   

11.
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前景,引起了人们对纳米生物效应和安全性问题的普遍关注。为保证纳米技术的健康持续发展,纳米颗粒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以及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不容忽视。为充分了解纳米颗粒物产生的生物学效应,阐明纳米颗粒如何进入生物体以及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分子过程至关重要。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介绍了纳米颗粒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并系统综述了纳米颗粒与蛋白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表征方法,以及纳米颗粒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对蛋白质结构功能和纳米颗粒生物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缺锌小儿服用锌剂和铁剂后发锌和外周血血红蛋白变化,研究了锌剂与铁剂在体内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低锌小儿贫血发生率与健康儿童无异,常规锌剂治疗对血红蛋白无明显影响。提示缺锌小儿合并贫血时可同时用常规剂量的锌剂和铁剂治疗,无锌、铁在体内相互拮抗问题。  相似文献   

13.
动物微量元素的概念和作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微量元素的概念和作用特征金在云(延边农学院兽医系,延边133400)1动物微量元素的概念已知天然存在的元素有90种(另有16种是人造元素,多数元素能在畜禽体内找到,并且这些元素在畜禽体内的含量均与他们在自然界(土壤、水、食物、空气)的含量程度密切...  相似文献   

14.
微量元素与影响人类健康的某些疾病关系极大。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 (AS)的致病原因[1] ,而Cu、Zn、Cd、Cr等元素与高胆固醇血症紧密相关。实验研究发现缺铜动物体内胆固醇浓度增高。动物实验也发现铜缺乏诱发AS ,有实验表明[2 ] :红细胞内铜与胆固醇及冠脉病变呈负相关 ,提示血中铜缺乏可能是形成冠状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铜缺乏使肌体胆酸的合成和排泄减少 ,胆固醇从肝脏到血浆的转移增加或使肝细胞对循环胆固醇的额外利用减少 ,从而导致高胆固醇血症。在AS中 ,高锌是另一个重要因素[3 ] ,高锌不但直接降低血浆高密度…  相似文献   

15.
微量元素的解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量元素锌和铜能够诱导肝、脑、肾合成金属硫蛋白(MT)。在胎儿期,几乎所有人体组织内均含有丰富的MT。成人期肝组织中的MT明显减少,脑肾中则很难测得,但都保存合成MT的能力。每分子MT蛋白可结合7~12个金属离子。  相似文献   

16.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广东沿海五个养殖场的牡蛎外套膜和内脏团中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测定结果作初步探讨.发现测定牡蛎外套膜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也能反映环境污染的情况及生物体内的富集情况.  相似文献   

17.
李军锋  邢达  李绍新 《分析化学》2004,32(11):1426-1430
溶液中粒子斥与吸引作用力,这种依赖关系可以通过作用参数λ来的扩散系数对浓度的依赖关系主要取决于粒子在溶液中所占的体积分数和粒子间的排表示。本研究利用动态光散射技术测量了不同离子强度下牛血清白蛋白分子的扩散系数,求出了相应条件下的λ值。结果表明,在低离子强度下,λ是正值,蛋白质分子间的作用以排斥力为主,随着离子强度的逐渐增大,λ变为负值,蛋白质分子间的作用以吸引力为主,当离子强度大于0.5mol/L的时候,蛋白质开始发生聚集。利用DLVO理论的两体硬球相互作用模型解释了蛋白质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静电斥力被屏蔽,范德华分子作用力起主要作用。根据值与离子强度变化的相关性,回归出了蛋白质参数:在实验条件下,蛋白质所带的有效电荷Zr=-9.0e、Hamaker常量AH=2.8kBT。实验结果表明:动态光散射技术可以有效地用来研究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碳纳米管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质的新型一维纳米材料,在生物学和临床医学上已有许多应用研究。大量研究表明,碳纳米管在药物载体、医学成像、疾病检测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碳纳米管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具体机理和形式也成为目前研究的热门方向。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碳纳米管与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酶、DNA等多种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碳纳米管的生物学效应进行了相关综述。  相似文献   

19.
倍半氧化羧乙基锗(Ge-132)是一种毒性很小.且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有机化合物.近10年来,本所与中山医科大学等单位合作.对Ge-132的生物学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结合国外1987年以来有关的研究,证实Ge-132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生物学作用:1.抗肿瘤作用;2.抗诱变作用;3.抗化学致癌作用;4.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5.抗衰老作用;6.协同作用.可认为它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抗肿瘤、抗诱变、抗致癌、增强免疫功能、提高中枢智力、延缓衰老的化学物质.  相似文献   

20.
卟啉类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可以为制备新型金属卟啉与蛋白质的结合体及卟啉类化合物的功能开发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当前仿生化学、生物有机、医药化学等领域中的热门研究课题。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具有不同结构特点的卟啉类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并展望了该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