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类P53蛋白是一种通用转录因子,通过调控一系列下游基因的转录来影响许多细胞功能。p53下游基因含有P53蛋白结合序列,收集已报道的63条人类P53蛋白结合序列并与ElDeiry等定义的一致性序列进行比较,发现这些P53蛋白结合序列与一致性序列特征并不严格一致,对这些偏差规律的分析有利于建立p53下游基因预测模型,进而利用计算机方法预测p53下游基因,研究其基因互作网络。  相似文献   

2.
用计算机对人类TSPYl基因P53结合位点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p53下游基因在其调节区域(启动子或内含子)含有与P53蛋白特异性结合的一致性序列5’-RRRCWWGYYYN(0-13)RRRCWWGYYY-3’,R—G或A,W—T或A,Y—C或T,N—A,C,T,G。用计算机对人类基因组中P53结合位点进行了研究,发现Y染色体上的TSPY1基因内含子中含有这样的一致性序列5’-GGGCTAGTTTtgGAGCTAGCCT-3’,意味着TSPY1基因有可能是一个p53下游基因。  相似文献   

3.
用计算机对人类TSPY1基因P53结合位点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p53下游基因在其调节区域(启动子或内含子)含有与P53蛋白特异性结合的一致性序列5’ –RRRCWWGYYYN(013) RRRCWWGYYY3’,R=G或A,W=T或A,Y=C或T,N=A,C,T,G。用计算机对人类基因组中P53结合位点进行了研究,发现Y染色体上的TSPY1基因内含子中含有这样的一致性序列5’GGGCTAGTTTtgGAGCTAGCCT3’,意味着TSPY1基因有可能是一个p53下游基因。  相似文献   

4.
p53基因调控网络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抑制基因p53表达的p53蛋白是一个通用转录因子,与其上、下游功能相关基因组成了一个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在这个基因网络中p53基因起着关键作用;DNA损伤、缺氧、原癌基因的激活等均能刺激p53基因表达;p53表达升高后,可通过p53-MDM2反馈环路与泛素系统等对p53表达水平进行精确调节;p53通过调控多种下游/靶基因表达完成多种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阻滞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等;认识p53基因调控网络的功能有助于理解p53及其下游/靶基因间的具体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肿瘤抑制基因P53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P53研究的历史,P53的基本分子生物学,P53与细胞周期调控,P53与肿瘤发生以臁P53参与转泉调控来实现其生物学功能等诸方面概述P53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p53基因是人类肿瘤中突变频率最高的抑癌基因,几乎发生于所有的恶性肿瘤.突变基因编码的p53蛋白释放入血,可诱发机体自身免疫应答,产生p53自身抗体.在肿瘤病人和高危人群中检测血清p53抗体可以反映早期p53基因突变,作为一种新的肿瘤生物学指标,p53抗体有望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预后、监测、复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构建携带p53和p2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移载体以研究p53和p21联合基因治疗效果.将p53cDNA克隆到转移载体pCMV5GFP替代gfp,得到pCMVp53,使其受到CMV启动子的调控;同时将p21基因克隆到pCMVp53,得到重组腺病毒转移载体pCMVp53/p21.得到携带p53和p2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移载体.  相似文献   

8.
将pCMVp53重组转移载体经BamHI和NheI酶切,得到p53基因cDNA,然后将cDNA片段克隆到转移载体pCMV5GFP,使其受CMV5启动子的调控,获得pCMV5p53重组转移载体.用该线状重组转移载体与腺病毒右臂DNA经磷酸钙共转染293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p53蛋白含量,证明外源p53基因在含重组腺病毒的293细胞中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头颈部鳞癌患者p53基因突变、mdm2基因扩增的状况,了解其与头颈部鳞癌患者的性别、鳞癌分级、淋巴结转移等的相关性及两异常基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0例行手术切除的头颈部鳞癌患者的新鲜肿瘤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提取标本DNA;用PCR-SS-CP-银染法检测p53基因第5~8外显子的突变状况;用dPCR法检测mdm2基因扩增情况;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行2检验分析实验结果。结果:在50例头颈部鳞癌患者标本中,检测出17例存在p53基因突变,突变率为34%,所有的癌旁正常组织未发现p53基因突变;在50例鳞癌标本中检测出6例标本存在mdm2基因扩增,扩增率为12%,其中有一例同时存在p53基因突变;p53基因突变、mdm2基因扩增与患者的鳞癌分级、淋巴结转移、性别等相关性分析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基因突变与mdm2基因扩增在头颈部鳞癌中较常见,可能是头颈部鳞癌发生发展的主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0.
野生型p53基因重组体腺病毒介导的肿瘤抑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同源重缚方法构建了野生型p53全长cDNA的重组体腺病毒,通过转导人卵巢癌细胞系SK-OV-3和黑色素瘤细胞系WM-983A,证实腺病毒能介导p53基因进行有效转移,并能显著抑制这两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和集落形成能力,生长抑制率分别这到93%和86%,对两种肿瘤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治疗实验表明,p53能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流式细胞计数DNA片段化及TUNEL分析证实,P53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G1  相似文献   

11.
The 660 bp region betweennodD3 P1 promoter and the following coding region ofRhizobium meliloti has been studied. This region is designated “downstream sequences”. It consists of two potential open reading frames, ORF1 and ORF2. Studies on the role of the downstream sequences on the activity ofnocD3 P1 with nod D3(P1)-IacZ fusion show that deletion of the sequences containing ORF2 causes the increase of the activity of the fusion; on the contrary, addition of extra copies of ORF2 markedly decreases the activity of the fus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duct of ORF2 plays a negative role in the expression ofnod D3.  相似文献   

12.
肿瘤抑制基因p53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p53基因的特性、认识阶段、作用机理主其在癌症研究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探讨DNA、RNA病毒诱导小鼠发生白血病的机制。用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和C型RNA病毒诱导70只昆明小鼠,光学显微镜检测HSV-2、C型病毒诱导发生白血病的成功率。正常对照组为30只昆明小鼠。免疫组化法检测HSV-2、C型病毒致瘤后P^53、G-myc基因表达的变化。70只昆明小鼠中有47只发生白血病,成功率为67.1%。47只白血病小鼠P^53、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比正常对照组高(P<0.05);23只未形成白血病的实验组小鼠P^53、C-myc蛋白阳笥表达率均与正常对照组无显差异(P>0.05)。HSV-2、C型病毒可以通过调节P^53、C-myc基因的表达从而诱导小鼠白血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应用PCR-SSCP银染,Southern杂我及免疫组化等方法同步研究25例胃癌标本的p53基因突变,杂合性丢失及蛋白持表达,在22例胃癌中同时获得有关p53基因突变和杂合性丢失的检测结果,被检出p53基因突变的5例胃癌中,2例伴有杂合性丢失,3例仅有p53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5.
用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分析法对30例结肠癌的p53基因突变进行了观察,检测了第5~8四个外显子,发现21例有p53基因突变(70%)。30例肠癌按临床Dukes分期:A期2例皆有突变,B期11例有突变者6例(55%),C期8例有突变者5例(63%),D期9例有突变者8例(89%),按病理分型则13例有11例突变(85%),管状腺癌6例有p53基因突变4例(67%),低分化腺癌5例中检出3例有突变(60%),在6例粘液腺癌中测出3例有突变(50%)。从临床分期看愈晚突变率愈高。而病理分型恶性程度高者突变率反低,这是因为缺失率未计数之故。最后讨论了突变率与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肿瘤抑制因子p53调控着大量的基因,在肿瘤抑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当DNA受损后,p53的表达呈现周期性振荡.已有的一些p53振子的理论模型,其振子产生机制通常依赖于p53和Mdm2之间相互作用的时滞因素.考虑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运用动力学方程建模的方法,给出一种新模型,并利用Hopf分叉理论,给出p53振子产生的条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与已有的时滞模型相比,该模型对参数具有更好的鲁棒性,较好地解释了p53振子的产生机制.最近的许多实验表明,p53调控着miR-34家族中大量microRNA的表达,这些microRNA又在后转录水平上对p53的下游目标基因起着调控作用.在这一模型基础上,研究microRNA加入p53调控网络后所起的调控作用,数值模拟结果初步表明,microRNA对p53下游目标基因表达起到了精细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