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氧化锌脱硫中氢的气氛效应及动力学表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热重法研究了粉末氧化锌脱除H2S的氢气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200-320℃的温度范围内,氢的存在影响着脱硫进程,并在氢含量在30%处出现正负效应的逆转。氢气氛下氧化锌脱硫的动力学行为可用改良收缩核模型来表征,给出了不同控制区的动力学参数估值。  相似文献   

2.
纳米晶Ni—Mo—Co合金镀层的结构与析氢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令  杨防阻  许书楷  周绍民 《应用化学》2001,18(10):767-771
用电沉积方法制备了纳米Ni-Mo-Co合金沉积层,用XRD、XPS方法对沉积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Ni-Mo-Co合金出现较大的晶格畸变,纳米合金各物种的结合能发生不同程度的位移。在30%的KOH溶液中的阴极极化曲线表明,Ni-Mo-Co合金电极具有良好的析氢电催化活性。电化学的交流阻抗谱表明,低过电位时该合金电极上析氢过程为Volmer-Tafel机理,即吸附态的氢经化学脱附形成氢气,速率决定步骤是Volmer反应;在较高过电位时析氢反应表现为Volmer-Heyrovsky机理,即吸附态的氢经电化学脱附形成氢气。  相似文献   

3.
富氢气氛下煤热解脱硫脱氮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对兖州高硫煤在10ml固定床反应器中分别与相当条件下的焦炉煤气、合成气、氢气共热解所得半焦及焦油元素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压力为3MPa,温度为650℃,升温速率为10℃/min相对温和的热解条件下,兖州高硫煤与焦炉气、合成气、氢气共热解脱氮率分别为301%、357%、440%(w%,ad),脱硫率基本相当约为80%(w%,ad),且在此三种热解气氛下煤中硫在热解固、液、气产物中的分布极为相似,分别约为20%、10%、70%。与相当氢分压下的纯氢加氢热解相比,5MPa焦炉气气氛下兖州煤热解脱硫率增加约45%,脱氮率降低约35%。用焦炉气顶替纯氢气进行煤加氢热解具有较大的脱硫优势,这不失为我国高硫煤洁净利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3.0 MPa氢气气氛下机械合金化Mg-60%LaNi5制备出镁基复合储氢材料.XRD分析表明氢气氛下球磨60h后的物相为Mg2NiH4,β-MgH2和LaH3.SEM及EDS分析表明该复合材料成分分布均匀.对材料的吸氢动力学特性研究表明:该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活性,室温5.0MPa氢气压力下15min内的吸氢量为2.37%;在5.0 MPa氢气压力和373~473 K的条件下,可以在1min之内完成饱和吸氢量的80%以上;在5.0 MPa氢气压力和523~553 K之间的条件下,可以在1min之内完成饱和吸氢量的90%以上;在553 K的最大吸氢量为4.23%.  相似文献   

5.
氢气作为高效洁净的二次能源备受关注,但由于氢气无色无味、易爆炸,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必须对环境中的氢气进行检查。这就决定了氢气传感器在现代工业、燃料电池及氢的贮存和分离等的氢检测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开发灵敏度高、选择性和稳定性好的氢气传感器一直是传感器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由于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高的比表面积和优越的电子特性,碳纳米材料常作为氢气传感器的敏感材料的载体。碳纳米复合材料在吸附氢气之后,其电子性质会发生变化,利用这个性质可以实现对氢气的检测。本文就碳纳米材料与金属纳米粒子、金属氧化物、聚合物的复合材料的氢敏感材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综述了近年来基于碳纳米材料的氢气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并对氢气传感器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了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SiC中游离硅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测定SiC中的游离硅通常采用氟硅酸钾滴定法或硅钼蓝比色法,分析过程较为麻烦。元素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在加热时反应释放氢气,即 Si+2NaOH+H_2O=Na_2SiO_3+2H_2↑通过测量释放出的氢气体积,换算成标准温度和大气压力下的体积,就可计算游离硅的质量分数。 1 仪器与试剂 测氢装置(自制,见图) YMI动槽式水银气压表(上海气象仪器厂) 氢氢化钠:50%  相似文献   

7.
在半导体光催化还原CO2的反应过程中,一般都伴有氢气的产生[1,2].为了提高CO2还原产物的收率,必须设法抑制析氢过程。在催化剂表面担载某种吸氢物质是抑制氢气产生的有效方法之一。理想的吸氢物质不仅能吸附氢,且被其吸附的氢还具有还原CO2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氢化燃烧法合成La1.5Ni0.5Mg17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安排实验,运用L9(3^4)优化氢化燃烧法合成La1.5Ni0.5Mg17的工艺,考察了施压制饼时间、合成保温时间、合成起始氢气压力、保温温度4个因素对储氢材料的储放氢容量和速率的影响,通过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优化的工艺为:保温温度903K,制饼施压时间40min,合成起始氢气压力为1MPa,合成保温时间1800min。此条件下合成储氢材料La1.5M0.5Mg17在573K的储放氢容量分别为:5.40和5.15%H(质量分数);储放氢速率分别为:0.734和0.681%H/min。用XRD分析了材料吸氢和脱氢后的物相结构发现:用Ni适量取代La2Mg17中的La没有导致结构变化,存在的LaNi5,LaH3和La改善了材料的吸放氢速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Bi(BiF_3)|La_(0.95)Pb_(0.05)F_(2.95)|Ft”元件的氧敏特性和常温氢敏特性。元件的电动势与氧分压呈对数关系。150℃时,氧分压从0.21×10~5Pa到1.0×10~5Pa时,90%响应时间仅为80s。在所测的氢气分压范围内,电动势与氢分压对数呈良好线性关系:E=E_o-961gP_(H_2)mV。敏感电极反应归结为局域电流或称混合电势机理。20℃时,元件对空气中1000Pa氢气的90%响应时间仅用15s。  相似文献   

10.
袁振东  张月梦 《化学教育》2021,42(3):109-113
18世纪,发现氢气的卡文迪什认为该气体是水与燃素的化合物;但发现水的组成的拉瓦锡认为氢气是一种元素物质.到19世纪,原子分子论形成后,氢气被认为是由双原子分子构成的单质.20世纪30年代,氢同位素的发现使人们对氢元素概念有了新认识,并逐渐形成现代氢元素概念.氢元素概念的发展史不仅是元素概念的发展史,也是科学思想的演进史...  相似文献   

11.
韦会江 《化学教育》1992,13(2):34-34
初中化学课本(87年第二版)有关氢气的性质—即吹氢气泡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这两个演示实验,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改进。 1. 吹氢气泡实验的改进将胶头滴管顶部用剪刀剪去直径约为1cm的小孔,然后把胶头套入导气管。取蒸发皿一只,放入少量洗发精液,加少量水稀释,将导气管伸入蒸发皿中蘸取洗发精液,开大氢气流,可连接吹起氢气泡若干个。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研究由二茂镍(Cp_2Ni)掺杂的蒽镁真空热解所得的活性镁加氢,脱氢动力学行为时,发现Cp_2Ni固体本身在氢气氛中,130℃就能够进行氢解反应。 1980年Каплин等报道了在流动的氢气气氛下,Cp_2Ni蒸气通过200—350℃反应管,得到加氢裂解产物,环戊二烯、环戊烯及环戊烷。当反应温度为200℃时,产物组成分布为环戊二烯1%,环戊烯68%,  相似文献   

13.
利用原位发射光谱表征和在线色谱分析,研究了甲醇介质阻挡放电脱氢偶联一步合成乙二醇反应中氢气的催化作用,考察了放电频率、甲醇和氢气进料量以及反应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的非平衡等离子体中,H2不但能显著提高甲醇转化率,而且能显著提高乙二醇的选择性.在300°C,0.1 MPa,反应器注入功率为11 W,放电频率为12.0 k Hz,甲醇气体进料量为11.1 m L/min,氢气进料量为80–180 m L/min的条件下,甲醇转化率接近30%,乙二醇选择性大于75%.乙二醇收率与激发态氢原子的Hα谱线强度之间存在同增同减关系.由此推测,氢原子是起催化作用的活性氢物种.活性氢物种的生成途径是:基态氢分子通过与电子碰撞变成激发态,激发态氢分子通过第一激发态氢自动解离为基态氢原子.放电反应条件通过影响氢分子解离来影响氢气的催化作用.氢气在非平衡等离子体中显示的催化作用有可能为开辟新的化学合成途径提供重要机遇.  相似文献   

14.
实验研究了在氢气存在下,一氧化碳与亚硝酸乙酯偶联合成草酸二乙酸反应体系在典型操作条件下的化学反应和反应性能,结果表明氢气只与反应体系中的亚硝酸乙酯反应生成乙醇。由于氢气与一氧化碳在催化剂表面竞争吸附,并且氢的存在打破了生成草酸二乙酯所必需的正常的氧化还原过程:Pd^0→Pd^2 →Pd^0,因此氢的引入使一氧化碳转化率及草酸二乙酯选择性下降。此外,化学吸附测试结果表明氢气和一氧化碳是在催化剂表面同一活性中心上吸附。  相似文献   

15.
低温堆水样中微量氢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氩载气洗提,气相色谱法测定低温核供热反应堆环路冷却水中的微量氢,可测定氢气最低浓度为0.20mL/LH2O,在此浓度下,分析10次的精密度(相对标差)为10%。  相似文献   

16.
 以热力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为基础,设计了几种实现CH4-CO2低温转化直接合成含氧有机物的混氢进料方式,通过实验对这些进料方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并考察了甲烷活化及二氧化碳反应过程中混氢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H4/CO2进料方式相比,几种混氢进料方式都能提高乙酸收率,但需要很好地控制二氧化碳加氢反应.在甲烷活化过程中混氢,13.8%的氢气比例对甲烷的转化最有利,乙酸收率可达最高;在二氧化碳反应过程中混氢,混氢比例为50%时乙酸收率最高.催化剂的催化特性与其反应前后表面特征的变化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碳碳双键催化加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文涛  支国 《化学研究》2011,22(2):84-87
综述了近年来碳碳双键催化加氢的研究进展;分别针对以氢气为氢源的催化加氢反应和以非氢气为氢源的催化转移加氢反应进行了分析概括;指出其中催化转移加氢(包括光照下转移加氢)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且操作安全简便的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氢化钛的制备及其分解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钛是具有吸氢作用的金属元素之一,用于制备超纯氢气“’“,但纯金属钛作为储氢材料却一直认为没有实用价值“‘.近年来对钛与氢作用引起的微观缺陷及钛的氢化物结构和形成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j,但并未解决钛与氢作用的实用性问题.本文对在常压下钛与氢气的化学反应、所生成氢化物的结构形态,及分解释放氢气的条件和热力学关系进行了研究.取海绵钛颗粒于石墨舟中,然后将石墨舟推入430X2mm的1.5m长石英反应管,该反应管置于管式炉中.在持续氢气流中缓慢加热升温,随时调节氢气流量,以维持系统恒压,并在35OC恒温3Om…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不同电极,以La_(0.95)Pb_(0.05)F_(2.95)为固体电解质(SE)材料,制成四个气敏元件,比较了各元件常温氢敏特性。元件“Bi(BiF_3)|SE|Pt”性能最好,对100Pa氢气的90%响应时间仅为75s,测试范围内元件电动势(EMF)与氢分压对数呈线性关系。元件对CO也有一定的敏感性能。  相似文献   

20.
钱东金  刘安 《化学进展》2009,21(10):2009-2016
氢气作为一种可再生和零排放的清洁能源,在全球能源和环境双重危机的今天倍受各国政府、企业和研究人员的关注。自然界中存在于藻类和细菌中的氢酶是高效的催化氢气氧化和质子还原的氧化还原酶,在生物产氢和能量转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涌现出了许多基于氢酶及其模型化合物的仿生产氢和生物燃料电池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综述了氢酶及其分子聚集体薄膜在电极表面的组装技术,如吸附法、自组装法、Langmuir-Blodgett法和溶胶-凝胶法等,并讨论了分子聚集体薄膜中氢酶的结构、生物活性、电化学性质及其在催化产氢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