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窗口因子分析在铜(Ⅱ)-柠檬酸三钠络合体系中的应用。对所获得的紫外吸收光谱数据矩阵进行了抽象因子分析和窗口因子分析,解析出络合体系在配体Cit浓度不变与Cu(Ⅱ)浓度渐进变化的情况下所存在的络合组分的浓度分布和相应的吸收光谱。由此对窗口因子分析的具体应用作了进一步完善,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铜 ( ) -甘氨酸配合物溶液的紫外吸收光谱 ,研究了离子强度效应 ,测得热力学摩尔吸光系数lgεo=4 .2 7(αo=6 .5 ,t=2 5℃ ,I→ 0 ,λmax=2 2 4 nm)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在不同pH条件下铜(Ⅱ)/H2O2对多巴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pH可影响铜离子催化多巴氧化成黑色素的效率,在弱酸性环境下铜(Ⅱ)的催化作用要比pH7.4时强。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的在线流动注射-溶剂萃取预富集-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方法。它具有原理简单,萃取装置方便,萃取效率高,易操作等特点。经对地表水、人发和中草药中Mn(Ⅱ)进行在线FIA-EXT-AAS分析得到比较好的结果。方法检出限为0.076μg·ml-1,RSD1.02%,线性范围0.5~5.0μg·ml-1,回收率94~102%  相似文献   

5.
6.
目前ENDOR技术已成功地用于解析被包络在EPR峰宽中的配体的超精细耦合或核的电四极耦合信息。当ENDOR技术用于单晶样品时,它可以提供详细而丰富的结构信息,但是当ENDOR技术用于粉末或溶液样品时,即使用定向选择测定等改进的方法,所能得到的信息还是很有限。然而在很多场合,因为单晶样品不可能得到,所以必须对粉末或溶液样品进行测定.本工作就是试图从粉末或冷冻溶液样晶中得到更多的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7.
用甲醛和十二烷基硫酸钠预处理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可使Ag(Ⅰ)和Cu(Ⅱ)离子从它们的氨合络离子中生成棕黄色络合物。用红外和紫外光谱研究了络合物的生成机理,证实在反应过程中有自动催化效应。血清白蛋白胱氨酸残基及血红蛋白肽链端基上的氮和氧与Ag(Ⅰ)和Cu(Ⅱ)离子形成灵敏度很高的络合物。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1-(偶氮苯基)-3-(4,5-二甲氧基-2-苯甲酸)-三氮烯(ABDMBAT)试剂与Cu(Ⅱ)的显色反应。在TritonX-100的存在下,pH 11.0的Na2B4O7-NaOH缓冲溶液中,该试剂与铜形成红色络合物,ABDMBAT与Cu(Ⅱ)形成的络合物的最大吸收峰位于540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8.26×104L.mol-1.cm-1,Cu(Ⅱ)在0—14μg/25m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  相似文献   

9.
制备了两种不同基质的掺杂3d_(z ̄2)基态铜(Ⅱ)苯并15冠5配合物(Cu(Ⅱ)B15C5)的粉末样品,ESR测定结果表明,以B15C5为基质时,Cu(Ⅱ)B15C5的轴向配体是H_2O;而以Mg(Ⅱ)B15C5为基质时的轴向配体则是.不同的轴向配体对ESR谱的线型有着较大的影响。利用Bleaney公式,计算了键参数,并对成键特性进行了讨论和比较。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查了Fe(Ⅲ)-Ⅰ-、Cr(Ⅵ)-Ⅰ-及Cr(Ⅵ)-Ⅰ-Fe(Ⅱ)体系的反应曲线,证明由于Fe(Ⅱ)的引入,体系产生Cr(Ⅴ)中间体并快速氧化Ⅰ^-;通过实验确定Cr(Ⅵ)-I^--Re(Ⅱ)体系的化学计量关系,导出了诱导反应的机理及速率方程,并通过反应曲线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反应机理,对含铬废水中铬的测定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用 ̄(13)C- ̄1HCOSY、2D-J分解谱并结合选择性质子去偶以及DEPT技术对25个新的2,4,6-三芳基-N-取代吡啶四氟硼酸盐的 ̄(13)CNMR谱进行了归属,讨论了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模拟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芬布芬对牛血清白蛋白,铜(Ⅱ)对牛血清白蛋白以及铜(Ⅱ)对芬布芬和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铜(Ⅱ)和芬布芬均可使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发生静态猝灭,并且在铜(Ⅱ)存在下,芬布芬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作用显著增强.根据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芬布芬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为8.44×104,结合位点数为0.97.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的结果表明,芬布芬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均随铜(Ⅱ)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很据三者结合反应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芬布芬、铜(Ⅱ)在生物体内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新显色剂 2 - ( 1,3,4 -三氮唑偶氮 ) - 5 -二乙氨基苯甲酸 ( TZDBA)与铜显色反应的条件。在0 .1mol/L的 HCl介质中 ,TZDBA与 Cu2 +形成稳定的紫红色络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在 5 78nm处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4 .0× 10 4 L· mol-1·cm-1,Cu2 +质量浓度在 0— 10 μg/2 5 m 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所拟方法可不经分离直接测定镁合金和铝合金标样中的微量铜 ,加标回收率为 10 1.0 %— 10 1.4 % ,RSD( n=6)为 2 .0 %— 3.9% ,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 ̄(19)FNMR研究了Al(Ttfac)_3-aeac、Al(Ttfac)_3-Al(aeac)_3体系分子间配体交换反应,其中Ttfac为非对称二齿配体噻吩甲酰三氟丙酮,acac为对称二齿配体乙酰丙酮(CH_3-C-CH_2-C-CH_3).实验结果证实了新物种的产生,求得了交换反应的平衡常数、自由能,发现这一非对称二齿配体金属络合物与对称二齿配体金属络合物体系的配体交换反应平衡时各物种的摩尔分数服从随机统计分布,并讨论了结构与能量及交换反应平衡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