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0 毫秒
1.
《数术记遗》记载了我国古代14种算法,除第14种“计数”为心算,无须算具外,其余13种均有计算工具,分别是:积算(即筹算)、太乙算、两仪算、三才算、五行算、八卦算、九宫算、运筹算、了知算、成数算、把头算、龟算和珠算。唐宋以后,《数术记遗》中所述13种算具,除珠算沿用至今外,所有算具均相继失传。而此书以“记遗”的形式,内容比较简单,只有文字介绍,更无算具图样,其历史原貌,已经无人知晓。成为我国古算史上的千古之谜。后世中外学者作了大量研究,并试图还原其本来面目。惜无定论。  相似文献   

2.
2013年珠算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全面考察从知识体系的角度高度评价了中国珠算,在对中国珠算的决议中提出了"珠算为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知识体系"。显然珠算知识体系是相对于笔算知识体系而言的,在此从计数法、算具算法和数学思想方法等诸方面,对笔算知识体系与珠算知识体系的基本机制和思想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并阐述了珠算的独特优越性、发展前景和深远意义。以使人们能够更好的认识和把握珠算数学—数学教育—算具算法体系,进一步探索珠算知识体系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谢察微算经》有关珠算的记录为标志,对珠算“成熟”的时间、标志的问题进行讨论,笔者认为珠算算具的成熟,珠算算法的突破(特别是以归除法的使用为代表)和客观环境的改观,是珠算“成熟”的重要条件,三者缺一不可。《谢察微算经》有关珠算的记载弥足珍贵,在中国珠算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江志伟 《珠算》2002,(6):6-8
在中国珠算史乃至于世界珠算史上,程大位的名字都是应该大写的,这不仅是因为程大位的珠算巨《算法统宗》集珠算算理算法之大成,畅销中国300年,使他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珠算宗师;而且因为随着《算法统宗》的走出国门,传遍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乃至欧美等世界各地,使他成为最具世界意义的中国珠算家。  相似文献   

5.
珠算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珠算是在与多种算具、算法竞争中,不断完善的一种先进的计算技术和计算工具。在历史上,它对我国的科学技术开发、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珠算的学术研究和珠算  相似文献   

6.
系统论是专门研究系统原理与规律的科学。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要素组成的有一定功能的整体。珠算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珠算教材、算具(教学设备)等组成的。其中还包含较小的子系统,如珠算教师的知识系统,学生的学习系统,珠算教材系  相似文献   

7.
1984年第1期《新珠潮》刊发了纪开先生的文章,题目叫《珠算学是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文章承认“无论是算具的创制和改革,也无论是算法的研究和应用,都不可能背离一般的数学原理”。但文章不承认珠算属数学。文章说:承认、容许“珠算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则“等于否定了为建立一门独立  相似文献   

8.
正山东省临沂市财政局报道:去年底,依托临沂市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市财政局与市教育局联合规划设计建成全省首家珠心算教育体验馆,为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个集珠算文化教育、珠心算益智体验为一体的优质平台。体验馆分为史话珠算、文化珠算、算具展示和珠心算课堂教学四个部分。馆内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物模型、图文展板等形式,介绍珠算的起源、发展及对我国和世界经济文化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所谓“三算”就是笔算、珠算和口算三种计算方法。“三算教育”,就是根据三算各自的特点与长处,将三种计算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初等数学的教学。而“珠算式心算”,就是在娴熟的珠算技术的基础上,珠算升华到脑算,即珠算的高级阶段。珠算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了映象——脑算盘图。计算者用自己的“脑算盘图”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等计算。“珠算式心算教育”,是根据“脑算图”的特点与长处,用脑思维拨珠进行计算的一种比较高级的初等数学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梅瑴成是清代著名数学家,在珠算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就,这主要体现在他对明代珠算著作《算法统宗》的增删、校改和注释工作中,其成就对珠算史和数学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本文通过对《增删算法统宗》之结构和内容的分析,发现梅瑴成对于珠算的主要贡献在于,将《算法统宗》中带有迷信色彩的内容删去,新增了"国朝算学书目",补充了珠算减法口诀,对珠算归除开平方法进行了更为具体的介绍,并对珠算的发明时代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1.
中国珠算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发明,珠算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和基础数学,对发展生产、适应生活需要起了积极推动作用。珠算内涵非常丰富,不但有良好的计算功能,而且更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智力和教育功能,它是中国应用数学。珠算是独立的学科.因而它应具有系境的体系。一是从算史上看,算盘计教原理是我国最早创造的。它是数形结合,以算为主。使用算具是中国数学的显著特点。中国古代数学体系是以它的实用性、直观性、算法的结构化、机槭化,寓算理于算法之中的,而珠算正是这种特征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与珠算打交道几十年了,珠算书籍与刊物是我们之最爱。近十年来,《珠算与珠心算》自然而然成了我们最喜欢的读物。这本杂志能挑起大梁、砥柱中流,令人歆慕、让人钦佩。该刊物的最大特点是信息量大:算理算法、算史算具,选精集粹;经验心得、随笔教案,卓有创建;会议专集、科学创新,与时俱进;珠坛春秋、中华珠星,动人心弦;争鸣园地、百家之言,任人驰骋;课题研究、专家论坛,探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所谓“三算”就是笔算、珠算和口算三种计算方法。“三算教育”,就是根据三算各自的特点与长处,将三种计算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初等数学的教学。而“珠算式心算”,就是在娴熟的珠算技术的基础上,珠算升华到脑算,即珠算的高级阶段。珠算在人的大脑  相似文献   

14.
四朱希安认为:没有学术理论的实践活动是盲目的,是没有根基的。在全国珠算科技知识大赛之前,他组织编写《珠算科技知识》的过程中,把全国一些“有观点”的专家尽可能都找来,使《珠算科技知识》几乎汇聚了和包容了全国专家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因此直到现在,人们不能不评价这是一本质量较高的珠算科普书。全国珠算科技知识大赛之后,《珠算科技知识》一书,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可以说,学术理论研究,始终摆在朱希安议事日程的重要位置。而算理算法、珠算史、三算结合、珠算教学、鉴定比赛、通信赛等六个专业研究委员会,组织健全,计划周密,定期开展活动,也推动了这个阶段的学术理论研究。所以,20世纪90年代也是珠算学术理论著作硕果累累的时候。这个阶段,中国珠算学术理论工作走到了世界前列,学术水平也获得公认的一流。20世纪90年代,继《珠算科技知识》之后,中国珠算协会出版了两本论文集:《黄山国际珠算理论研讨会论文集》、《首届世界珠算大会论文集》(潍坊)。海峡两岸专家合著的《当代中国珠算》和各专业委员会的著作等等先后出版。还组织编写《珠脑速算教学与训练》,出版财经院校、财经中专两本规范性的珠算教材……。所有这些,直到选拔、修改、编辑出版《...  相似文献   

15.
正一中国传统数学的瑰宝——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实至名归,理所当然。从世界范围看算具算法,珠算的历史悠久,在实用计算、数学教育中一统天下时间之长是绝无仅有的;珠算的智慧之高,算盘结构之科学、完美,是无懈可击的;珠算功能之多,传播范围之广泛,并且能够历久弥新,仍然适应于当代某些领域,也是无可比拟的;珠算作为一种文化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文学艺术、语言情感、图腾象征等各个方面;尤其在现代数学教育中,在数学知识简化传授、能力培养训练、数学思想方法体现、多元智能开发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数字时代,很多人提笔写不好汉字,更别说打算盘了。那么算盘与汉字有什么联系吗?先说几个标志的设计。香港珠算协会的会标是一个行书"算"字。但"算"字的部首"目"被换成了一具斜放的3档小算盘。南通一家平面设计公司为中国南通珠算博物馆设计了一个标志,是"中"字的印章字,而"中"字由众多圆形算珠组成,又用另一种颜色在算珠中描出了一个英文字母"Z"(珠算汉语拼音的首个字母)。现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珠算是中华文明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对世界的一大贡献。1800多年前,《数术记遗》所载的"古算十三品",大部分被历史的潮流湮没,流传后世且广为世人所用者唯筹算与珠算。"五升十进制"是中华民族最早发明和使用——它是中国算学对世界数学的一大贡献。以"控带四时,经纬三才"的有梁有档的珠算盘为算具的中国珠算是完整意义上的"五升十进制"的最佳载体。据考证,珠算自  相似文献   

18.
系统论是专门研究系统原理与规律的科学。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要素组成的有一定功能的整体。珠算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珠算教材、算具(教学设备)等组成的。其中还包含较小的子系统,如珠算教师的知识系统,学生的学习系统,珠算教材系统等,同时算盘本身也是一个系统。系统论有三条重要的原则:整体原则,结构原则,开放原则,运用这三条原则来分析研究与指导珠算教学,对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素质,会给我们很多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珠算乘除法“布子定位法”(也叫移档定位法)是一种算前定位法,用这种方法进行珠算乘除法定法,方便易学,不易出现失误;我们珠算协会在多狄举办珠算等级鉴定培训班和培训选手的教学中,采用了这种方法,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学员的欢迎。  相似文献   

20.
<正>讲珠算历史,我不愿意拉得太长。固然,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不能没有"算",但那是最低级的,没有成型的算具和算法。研究这些,没有多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