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利用1953~2013年宁波地区逐日气温观测资料,根据1981~2010年新30 a标准,分析了宁波市年平均气温、季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高温日数、低温日数等要素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在此基础上统计了暖冬、冷冬、酷暑、凉夏的出现次数.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近60 a来宁波市的年平均气温、季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都表现出增暖趋势,增温最明显的时段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春季增温最为明显,冬季次之,夏季增温幅度最小;极端最低气温升温速率比极端最高气温略快,高温日数增加,低温日数减少,暖冬和酷暑出现的次数远高于90年代以前.气温变化特征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波市增暖是明确的,并具有自身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1873—1985年上海平均气温资料研究长江三角洲气温长期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本地区气温长期变化曲线呈波动形式.近三十余年中出现的年,季平均气温最低值未曾低于前八十年所曾出现过的最低值,而最高值却有与以往出现过的最高值相当的.取一百十三年平均气温作基准,则由累积距平曲线可见近五十年上海气温以正距平即暖年占优势.文中还讨论了气温年波长期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根据1953—2014年哈密国家基准气象站的逐日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哈密市最近62a的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哈密市近62a来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气温上升率为0.14?C/10a,1986年以来升温趋势明显,1996年气温发生突变,1997—2014年年平均气温较之前上升0.68?C,近20a是哈密市气候显著变暖时期.62a来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上升幅度分别为0.29?C/10a、0.14?C/10a,最高气温的上升对平均气温的升高贡献最大.四季气温方面,冬季、春季和秋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以冬季气温上升幅度最大,升温率为0.35?C/10a,春季和秋季次之,分别为0.14?C/10a和0.004?C/10a,夏季气温总体上呈微弱减小趋势,变化率为-0.095?C/10a,20世纪50年代的异常高温影响到了整个时段夏季气温倾向率的估计.各季气温突变方面,1961年冬季气温发生突变,春季气温突变发生于2003年,夏季和秋季无明显突变发生.  相似文献   

4.
使用上海气象站1951~2010年的逐日最高气温、逐日最低气温和逐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等数据,分析上海60年气温的变化,结果显示:(1) 上海60年来气温演变与全球温暖化趋势一致,呈现干热变化趋势.(2) 存在长短周期的冷暖变化,冬季增温明显,夏季增温趋缓.(3) 气温增高的直接效果是适宜性、舒适性气温的持续时间增加,导致制冷时间增长,制热时间缩短,使人工能源的使用时间减少.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下的抚河流域径流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使抚河流域地表水文过程发生显著变化.基于此,本文在趋势分析的基础上,以1960~1970年为基准期,利用流域水文模拟程序(hydrological simulation program-fortran,HSPF)定量分析了1971~1980年、1981~1990年、1991~2000年、2001~2005年4个时段该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1960年以来,抚河流域气温显著变化,而降水、径流深、径流系数等无显著变化;2)相对于基准期1960~1970年,1971~1980年、1981~1990年、1991~2000年、2001~2005年气候变化导致径流量平均增加24.25亿m3,而人类活动则导致径流量平均减少18.62亿m3;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在1970年代和2000年代处于较低水平,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处于较高水平;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在1970年代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而1980年代以后明显增大;3)在气候变化影响因素中,流域降水量是主要影响因子;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包括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以及水利工程的修建;抚河流域下游修建的水利工程是人类活动影响因素中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6.
全球变暖背景下,学界对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关注较多,而对气温日较差研究相对较少。采用1961—2018年我国545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从均值、距平、变化趋势和波动特征等方面诊断气温日较差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18年我国气温日较差日数随气温日较差数值的增大而减少。5 ℃、10 ℃和15 ℃气温日较差日数呈西北多、东南少的空间分异格局。(2)不同气温日较差日数距平随年代逐渐由以正距平为主演变为以负距平为主,并具有年代分异和次区域分异特征。(3)1961—2018年我国5 ℃、10 ℃、15 ℃和20 ℃气温日较差日数整体趋于减少。5 ℃和20 ℃气温日较差日数在西藏地区和黄淮东部地区趋于增加。(4)1961—2018年我国5 ℃、10 ℃和15 ℃气温日较差日数年际波动呈东南大、西北小的空间分异格局。15 ℃和20 ℃气温日较差日数年际波动最大,10 ℃次之,5 ℃最小。(5)我国青藏高原和东南部需高度关注因气温日较差引发的崩滑流风险,同时也必须充分考虑气温日较差变化给水利工程、油气管线和高铁建设等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全球变暖背景下,学界对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关注较多,而对气温日较差研究相对较少。采用1961—2018年我国545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从均值、距平、变化趋势和波动特征等方面诊断气温日较差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18年我国气温日较差日数随气温日较差数值的增大而减少。5 ℃、10 ℃和15 ℃气温日较差日数呈西北多、东南少的空间分异格局。(2)不同气温日较差日数距平随年代逐渐由以正距平为主演变为以负距平为主,并具有年代分异和次区域分异特征。(3)1961—2018年我国5 ℃、10 ℃、15 ℃和20 ℃气温日较差日数整体趋于减少。5 ℃和20 ℃气温日较差日数在西藏地区和黄淮东部地区趋于增加。(4)1961—2018年我国5 ℃、10 ℃和15 ℃气温日较差日数年际波动呈东南大、西北小的空间分异格局。15 ℃和20 ℃气温日较差日数年际波动最大,10 ℃次之,5 ℃最小。(5)我国青藏高原和东南部需高度关注因气温日较差引发的崩滑流风险,同时也必须充分考虑气温日较差变化给水利工程、油气管线和高铁建设等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和逐日模式预报资料分析台州市夏季高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短临预报方法,结果表明:(1)台州各地夏季高温日数呈现了一定的年际、地域变化特征.年际变化南部小,中北部大;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州高温日先减少后增加,夏季高温日存在10~16 a的年际振荡周期,南部洪家、温岭2站9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明显的2~5 a周期振荡;高温日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极端高温分布总体上由内陆向沿海递减.(2)浙江省气象台数值预报系统平台提供的WRF、NCEP、T639、ECMWF和JAPAN5家模式,以ECMWF和NCEP为最佳;各家模式预报都习惯性偏低,其中最高温预报偏低比最低温预报偏低明显;低温、高温预报应分别根据月份和日照情况调整模式误差.(3)根据模式预报和当日实况气温建立线性回归方程预报当天高温,预报误差较小,即在上午8:00就可较准确地判断当日最高气温.  相似文献   

9.
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支脉博格多山和觉罗塔格山之间,总面积50147平方公里,包括吐鲁番、鄯善、托克逊三个县. 若以候平均气温≥20℃为夏季,吐鲁番盆地的夏季,从四月下旬开始,到九月下旬结束,历时五个月左右.在这期间,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位于盆地中心偏西处的吐鲁番民航站.1975年7月13日还测得极端最高气温49.6℃,可称全国之冠.日最高气温≥30℃、  相似文献   

10.
利用从江西气象CIMISS数据库获取的全省87个气象站1961~2018年逐日最高地面气温资料,基于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分析平台,应用趋势分析法等,分析了江西省近60年高温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发现:(1)高温日数呈上升趋势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呈现出“多-少-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60年代和2000年以来高温日数偏多,70~90年代高温日数偏少;(2)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每年的6~9月份,以盛夏7,8两月最为集中,日最高气温≥40℃的站次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前期;(3)日高温持续时间长,盛夏高温初始时间一般在每天的10~12 h,结束时间在19~21 h,持续时间大约10 h左右;(4)高温天气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异,高温主要分布在赣北的南部和东部、赣中和赣南的北部等地,而赣北的中北部、环鄱阳湖地区、赣南的南部以及山区高温日数相对较少;(5)江西省大部分地区的极端最高气温都超过40℃,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40℃以上的站数明显增多。由此可见,江西省高温天气具有年际变化大、高温持续时间长、高温日集中、地域分布不均匀等特征,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事件也呈偏多偏强趋势。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江西高温的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63~2013年金华市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NCAR 2.5°×2.5°格点资料对金华市霾日的气候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1 a来金华市霾日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04年以后,空气污染日趋严重,霾日数显著上升,城市热岛效应和干岛效应、霾日持续时间也日趋显著;冬季霾日最多,秋季次之,夏季最少;日平均温度和温度日较差在5.1~15.0 ℃,是出现霾天气最为有利的温度条件; 2 m·s-1以下风速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传输, 弱风速、地面主导风为偏东风是利于霾形成和维持的风要素条件;日平均气压和日平均气温的变化值小于等于2的条件下易产生霾;日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下时,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霾发生几率增加,反之则下降.  相似文献   

12.
旅游企业主移民作为当下社会转型背景下所产生的移民类型,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社会复杂多元流动的特点,已成为旅游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以丽江古城的旅游企业主移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基于SPSS22.0统计软件,对丽江旅游企业主移民生活满意度与地方认同的关系做了回归分析,并探讨社会关系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旅游企业主移民生活满意度对地方认同有显著影响;(2)社会关系在生活满意度与地方认同之间起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3)生活满意度对自我效能的解释水平最高,对依恋的解释水平最低.最后,在此基础上为丽江古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以分光光度法中的碘沉淀法为实验体系, 取聚乙二醇(PEG)为标准物质, 考察温度变化对分光光度法测定超滤膜截留分子质量、平均孔径以及孔径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 当各个分子质量的PEG质量浓度一定时, 随着温度升高, 其吸光度减小. 温度对高质量浓度区间(>4mg?L-1)PEG吸光度的影响较大, 以PEG宽质量浓度区间(2~10mg?L-1)作标准曲线为基准, 温度升高时, 所测膜截留分子质量显著增加, 平均孔径增大, 膜孔径分布变宽. 温度对低质量浓度范围(<4mg?L-1) PEG吸光度的影响较小, 以PEG低质量浓度区间作标准曲线为基准, 各个温度条件下所测膜截留分子质量、平均孔径及膜孔径分布基本不变. 通过配制低质量浓度PEG溶液作标准曲线或将PEG渗透液稀释到低质量浓度区间进行吸光度测试可减小温度对分光光度法测定超滤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03年夏季江南异常高温天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ECP1948-2003年月平均资料,主要分析了2003年夏季长江流域以南高温天气形成过程的天气特征和物理过程,对比分析了膏藏高压和海温两个异常因子与夏季江南高温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高层青藏高压的稳定、持续、加强和向东、西的不断扩张,有利于长江流域以南和华南地区产生高温天气,可作为一个异常强信号来预测江南高温干旱短期气候变化;副热带中太平洋和赤道东太平洋关键区在高温发生前一冬季海温有异常加热,尤其是赤道东太平洋地区,说明关键区海温与江南地区高温呈6个月的相关;东亚季风指数与江南夏季地面温度距平呈负相关,即当东亚夏季风偏弱时,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夏季地面温度呈正距平。  相似文献   

15.
在纯氮气气氛、衬底温度为20℃至370℃的条件下,分别在硅(100)和石英衬底上沉积氮化铝薄膜.原子力显微镜图片表明:在不同衬底温度制备的薄膜表面平滑,均方根粗糙度为2.2—13.2nm.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可以在衬底温度为180°条件下沉积出具有c-轴择优取向的纤锌矿氮化铝薄膜,衬底温度的增加有利于薄膜结晶性的改善.由紫外-可见光透射谱计算得到薄膜折射率为1.80~1.85,膜厚约为1μm、光学能隙为6.1eV.  相似文献   

16.
香榧Torreya grondis Foft.ex Lindl.小孢子叶球发生于当年生新枝的叶腋内,8月末出现小孢子叶突起,9月形成小孢子囊,10月到第二年的3月初小孢子母细胞大量形成,3月中旬,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4月上旬是单核花粉期,4月中旬是二核花粉期。在花粉的发育过程中不形成原叶体细胞。 不良的温度影响花粉的正常发育,从而形成大量的败育花粉。败育花粉通常比正常花粉要小一些,充满淀粉粒,花粉壁薄,细胞中线粒体、内质网少,线粒体嵴发育不良,核质浓缩成几团,生理活性低,糖的代谢受阻。此外,还见到一些膜状溶酶体,使花粉中的原生质体发生自溶。  相似文献   

17.
基于Stober水解法制备得到纯二氧化硅微球, 通过以PVP为保护剂和还原剂的可控还原法制备得到银包覆二氧化硅复合微球. 该复合微球的单分散性好, 且均匀而稳定, 其中核的平均粒径在255nm, 壳层银纳米粒子粒径约为8nm. 根据银源溶液的浓度、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液pH值等3个主要因素对复合微球的生长和形貌的重要影响, 研究了该核-壳型复合微球的合成机理, 得到最优合成条件: 最佳离子浓度为2.0mmol?L-1, 主要生长温度为40~50℃, 且最适酸碱度在pH=12.12处. 该复合微球在光学和催化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