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本文利用低杂波电流驱动(LHCD)的理论和实验结果,讨论了电流驱动效率和电流分布控制与等离子体参量及入射波谱的关系,强调了波传播在确定功率沉积分布区域中的作用,并讨论了控制电流密度分布的方法,探索在HL-2A装置上实现中心负磁剪切位形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边缘和芯部等离子体的同时控制对优化托卡马克等离子体性能是重要的。边缘等离子体密度、温度和空间电位等通常采用朗缪尔静电探针测量,而旋转速度可用马赫探针测量。好的加料技术对于获得高性能等离子 体也很重要。在HL-1M装置上已开展了8发弹丸注入和分子束注入(MBI)加料实验,它能使等离子体产生中空的温度和电流密度分布,并容易获得高密度和良好的约束。本文主要介绍在低杂波电流驱动(LHCD)、多发弹丸注入和MBI三种典型放电中边缘等离子体参数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3.
HL—1装置中LHCD和等离子体参数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本文了在HL-1托卡马克的不同放电阶段的低混杂波驱动特性,给出了驱动电流及驱动效率和等离子体参数,如电子平均密度nc,等离子体电流Ip及纵向磁场的关系,也给出和分析了波驱动和入射波功率的关系,在放电平段,对正反向驱动效率进行了研究和比较。  相似文献   

4.
在欧姆放电和低杂波电流驱动(LHCD)及激光吹气注入杂质的联合实验中,首次在HL-1M 装置上观测到了与软X射线对应得非常好的锯齿型密度振荡。这种类锯齿型的密度振荡存在于低杂波电流驱动与激光吹气等离子体中。分析表明,该锯齿不是通常的q = 1 有理面上的锯齿,而是在低杂波与杂质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类锯齿型的密度振荡。一种可能的机制是低杂波电流驱动下杂质的中心积累及崩塌引起的扰动磁场导致了快电子的损失,从而使得密度发生振荡  相似文献   

5.
在聚变装置中等离子体边界条件对整个等离子体约束性能的影响是非常敏感的。L-H模转换机制与边界径向电场Er,Er的梯度及极向旋转速度等参数密切相关。同时,边缘等离子体的径向输运与边缘极向电场Eθ的变化有关。在HL-1M装置中利用低杂波(LHW)注入和电子回旋加热(ECRH)实验,观测边缘等离子体流速和电场的径向分布和变化来研究改善约束性能与Eθ、Er,dEr/dr及边界涨落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7.
LHCD期间HL—1M等置等离子体中心区域的MHD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低杂波电流驱动对HL-1M等离子体中心MHD不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解析推导和数值计算,得到了适合于反转半径较小时用峰值时间差法计算电子热导率的解析公式,并对HL-1装置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等离子体电子热导率在4≤r≤9cm区域内的平均值为7.4m~2/s。并讨论了计算电子热导率的一种新方法,即强制边界条件法,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Li是原子序数最小的金属元素,具有非常活泼的化学活性,是最有希望的第一壁材料。TFTR装置经过锂化后提高了等离子体存储能量、中心离子温度和密度的峰化以及聚变反应速率,表明了原位锂化的巨大优越性。原位硅化已成为HL-1M装置常规壁处理手段,与此同时,HL-1M装置也正在探索先进的锂化工艺技术。本文介绍了HL-1M装置锂化技术的进展、锂化效果和锂化后的内壁状态以及目前锂化技术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HL-1M装置等离子体杂质真空紫外辐射观测的初步结果。用类Li离子谱线强度比法估计出Te≈400eV。镀膜后遥CEM探测器的灵敏度提高。杂质对装置放电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HCN激光多道干涉仪,首次在HL-1M装置上在低混杂电流驱动期间观测到密度锯齿现象。分析表明,密度锯齿不是通常的q=1锯齿,而是低混杂波与杂质共同作用下的产生的q〉1的锯齿。  相似文献   

12.
针对KT-5C托卡马克装置等离子体的射频离子回旋波加热实验,本文给出一种回路天线负载阻抗的简便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该方法的特点是,只涉及射频电流相对比值的测量,不要求专用设备,因此使物理量的标定、数据记录和处理都变得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3.
HL—1装置低杂波驱动,靶丸注入,ECRH实验的杂质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叙述了在HL-1装置上利用真空紫外光谱测量系统,通过观测低杂波驱动,靶丸注入,ECRH和高密度氦放电的杂质辐射,研究杂质的行为,产生和输运等特性。  相似文献   

14.
叙述了在HL-1M托卡马克LHCD实验中观测到的杂质VUV辐射特性。用谱线的都卜勒展宽测量了离子温度。在一定的电子密度下,LHCD改善了等离子体的约束性能,对离子有显著的加热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开展低杂波电流驱动效率与等离子体参数相关性研究,HT 7装置上的最大电流驱动效率达到ηCD=neRpIRF/PLH≈1.4×1019A·W-1·m-2。实验结果表明,优化低杂波的功率谱、等离子体密度、纵场等参数对提高驱动效率起到了关键作用。驱动效率对波谱、密度有较强的依赖性,波谱在Npeak‖=(2.45~2.9),密度为(1.5~2.0)×1013cm-3时驱动效率较高;驱动效率随着纵场的升高而增大;同时,改善托卡马克壁状态、降低杂质水平、提高放电稳定性,对提高驱动效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较简单的计算模型计算低杂波沿射线轨迹的能量沉积和电流分布。结果表明,当等离子体中心电于温度不太高(Te<1keV)时,边缘冷等离子体区电子-离子碰撞吸收的能量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电流驱动效率较低。提高中心和边缘电子温度,将较大幅度地增加低杂波电流驱动效率,从而可解释为什么在小托卡马克中低杂波电流驱动效率比在大、中型托卡马克中小得多。  相似文献   

17.
在欧姆加热和低混杂波电流驱动条件下,利用磺化汞半导体探测器和碘化钠和探测器测出了HL-1M装置的X射线能谱,研究了器壁硅化前后电子速率分布和电子温度变化的特点,给出了X射线辐射强度与LHCD能量沉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HL—1M装置的真空抽气系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叙述了HL-1M装置真空轴气系统的设计、调试、同时结合装置运行说明抽气效果。  相似文献   

19.
用CCD相机观测HL—1M弹丸消融过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高速CCD相机拍摄了HL-1M等离子体中注入氢弹丸时的Ha辐射照片。得到的弹丸不同形状消融云照片表明:弹丸轨迹发生弯曲和出现条纹。通过对照片的处理获得了辐射光强的空间分布、弹丸的速度与轨迹,分析了弹丸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为进一步在弹丸注入条件下用CCD测量等离子体局部磁场和电流分布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真空运行模式、真空运行参数、辉光放电清洗和硅化壁处理手段的规范化,显著地降低了HL-1M装置的真空壁出气、本底杂质浓度、放电杂质出气比和再循环,成功地实现了高参数放电、长脉冲放电和装置暴露大气后快速恢复放电,并为验证低混杂电流驱动、离子回旋共振加热、电子回旋共振加热、中性束注入、弹丸注入和分子束注入实验及升级等离子体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壁条件。描述了HL-1M装置真空系统、壁出气和再循环、质谱诊断和程序脉冲送气等方面的主要实验成果,这些结果为HL-2A装置的真空系统研制和运行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