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题1已知数列{an}中,首项a1—a,an=can-1+d,n≥2(常数c≠1,且c≠0,d为常数),求{an}的通项公式. 相似文献
3.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两种非常基本的数列 ,其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已为大家所熟悉 .数列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 ,我们不能拘泥于几个公式和性质 ,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住这些公式与性质的本质 ,掌握其思想方法 ,特别是要注意培养熟练地求出其中任意一个元素的运算能力和把一个具体问题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问题的逻辑能力 .例 1 ( 1998年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第二试试题 )在一个各项是实数的等比数列中 ,若前两项的和是 7,前六项的和是 91,那么前四项的和是 ( )(A) 2 8. (B) 32 . (C) 35. (D) 4 9.解 因为S2 =a1… 相似文献
4.
5.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数列知识的一类基本题型,是高考数列知识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研究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可以归纳出求解这类问题的基本思想主要是把问题转化成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而转化的常见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变形把问题转化,另一种是通过构造把问题转化. 相似文献
6.
7.
8.
9.
求递推公式数列通项公式问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通常可以通过递推公式的变换,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问题求解,通过变换递推关系,将非等差、等比数列转化为与等差、等比有关的数列而求得通项公式的方法称为转化法.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 ,当一个数列用两个函数式表示 ,即an =f(n) ,n=2k- 1g(n) ,n=2k (k∈N)时 ,可合并写成an =1 (- 1 ) n 12 f(n) 1 (- 1 ) n2 g(n) (n∈N) ① ,那么当一个数列用三个函数式表示 ,即an =f(n) ,n=3k- 2g(n) ,n=3k - 1h(n) ,n =3k(k∈N)时 ,能合并写成一个表达式吗 ?对更一般的情况又会怎样呢 ?1 发现过程表达式①中 ,1 ,- 1可视为方程x2 =1的两个根 ,1 (- 1 ) n 12 ,1 (- 1 ) n2 的分母 2正好是方程x2 =1中未知数x的次数 .注意到共性 :当n 1 =2k时 ,an =f(n) ,对应写成1… 相似文献
11.
题目 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a1=2,当n≥2时,Sn=2n-nan.
(1)求a2,a3;
(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相似文献
12.
13.
14.
高考试题“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题在书外,根在书内”这个原则为高三复习指明了方向.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是两种重要且应用广泛的有通项公式的数列.高考中的递推数列也大都是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为基础而衍生出来的“新数列”.其递推关系的给出,有的比较隐蔽,只有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基础知识熟练地掌握及灵活应用,才有可能把题目中的隐性递推关系转化为显性递推关系,由递推关系解决了通项公式,数列中的其它问题便可以轻松解决. 相似文献
15.
由数列{an}与{bn}的所有公共项,按它们在原数列中的次序排成的数列{cn},可称为{an},{bn}的交数列;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它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求两个已知数列的交数列通项公式,本文试举几例说明各种方法及基本策略,从而揭示交数列的一般规律;例1 (1987年上海市高三数学竞赛)已知等差数列①:5,8,11,…,与等差数列②:1,5,9,…,均有300项,则有 个数同时出现在这两个数列中;解法1 具体考察数列①:5,8,11,14,17,20,23,26,29,…,3n+2,…;②:… 相似文献
16.
17.
对于一些稍微复杂的递推数列,求其通项公式时学生往往感到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本文试图通过引人辅助数列,巧妙地使得一些复杂的数列转换为常见的等差、等比数列,或把递推关系进一步变得简单、明了,从而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筒的目的,这样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求出其通项公式. 相似文献
18.
19.
已知等差数列{an}求前n项的和Sn,可直接代入求和公式求和,而数列{|an|)前n项的和,则不能直接代入公式求和, 相似文献
20.
已知数列的递推公式,求其通项公式是数列中一类常见的题型,这类题型如果单纯地看某一个具体的题目,它的求解方法是灵活多变的,构造的技巧性也很强.很多课外辅导资料均总结归纳了常见的几种递推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题型上一般可以分为:形如an+1=an+f(n)型数列(其中f(n)不是常值函数);an+1=an·f(n)型数列;an+1=pan+q型数列;an+1=pan+f(n)型数列(p为常数);an=Aan/Ban+C型数列(A,B,C为非零常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或许能够收到一定的成效,但是数学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首要任务的学科,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以上几种题型的实质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白所以然.笔者认为,无论哪种题型,最终均需要利用到等差数列(结合累加原理)或者等比数列(结合累乘原理)定义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