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均匀布风对流化床埋管换热特性有一定的影响,埋管的对流换热系数不仅是埋管所处换热区流化速度的函数,而且与相邻的流动区流化速度有一定关系。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埋管换热系数同换热区以及流动区流化速度之间的关系:换热系数变化的趋势及数值的大小与鼓泡床有明显不同,较大的流动区流化速度(6.0umf~24.0umf)直接影响换热区埋管的换热系数,换热系数同流化速度之间较为平缓的关系便于利用埋管进行非均匀布风流化床中浓相床区温度的调整与控制。  相似文献   

2.
大颗粒流化床与水平埋管的局部换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给出了常温流化床中水平埋管的周向局部及平均换热系数的实验结果.结果表明,大颗粒床中水平埋管的局部换热系数分布及其随流化速度的变化规律与小颗粒床完全不同.大颗粒床中埋管周向换热系数分布呈“桃形”,后缘换热低于前缘.文中还给出局部换热随流化速度变化的规律.从大颗粒流化床的传热机理和动力学过程对流化床中水平埋管的局部换热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多层流化床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关于多层流化床的研究,是流态化工程中有很大应用潜力而至今又研究甚少的一个重要领域,尤其是适用于高温换热用的多孔板式多层床,研究得更不充分。 本文在冷态三维多层循环流化床试验台上测定了床层压降、最小流化速度、可用操作  相似文献   

4.
利用5 kW鼓泡流化床实验装置,以小麦秸秆为燃料,以石英砂为床料,进行燃烧实验,在27~800℃温度范围内,对实验前后床料的最小流化速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流态化燃烧后,床料表面粘附熔融物;常温条件下,熔融物对床料最小流化速度影响不明显,随着温度升高,石英砂床料最小流化速度降低,在温度大于500℃条件下,实验后床料的最小流化速度明显增大;床料表面粘附物高温条件下熔融是引起流化特性改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针对内燃机排气碳烟沉积、导致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大幅降低的问题,本文建立了包含碳烟颗粒沉积与移除机制的数值模型,基于管排换热器沉积分布特性,研究了换热管形状及布置方式对碳烟沉积特性以及换热压降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沉积层达到动态平衡的时间随椭圆管轴长比增大而增大,与圆管结构相比,合适的椭圆管结构能够抑制碳烟沉积引起的换热性能下降;在无碳烟沉积时叉排结构换热压降性能优于顺排结构,但碳烟沉积对叉排换热器性能影响极大,考虑沉积后叉排圆管性能恶化82.53%,其性能反而远差于顺排结构;在考虑碳烟沉积的情况下,顺排轴长比为0.8的椭圆管结构的平均换热压降性能与顺排圆管和叉排圆管相比分别提高了51.63%和223.31%。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流化床燃烧作为燃烧设备解决能源问题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点火引燃是运行中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流化床点火对于方便地操作点火以及点火过程自动控制有重要意义。自六十年代把流态化技术作为燃烧设备以来,国内外对点火引燃作了大量工作,创造了很多点燃方法。本文讨论了采用进气管道内可燃气燃烧升温的引燃方法,试验和理论研究了煤的挥发份、底料热值、流化速度、进气温度、床体初始状态对引燃流化床的影响以及撤点火源的合适时机。  相似文献   

7.
本文实验研究大颗粒流化床中垂直埋管的周向平均传热系数随流化速度和截面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垂直埋管的水平位置对传热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垂直埋管的周向平均传热系数随截面高度增加而减小,而垂直管的水平位置对周向平均传热系数的影响很小。文中还给出了局部管壁温的瞬态变化以及垂直埋管与水平埋管传热的比较。  相似文献   

8.
临界流化速度是流化床技术中非常重要的参数之一,对评价床层流化特性,床内传热、床内化学反应进程有重要意义。沸腾炉是流化床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枝,其主要特点为床料粒度分布很宽,传统的临界流化速度概念不适用。本文基于实验室研究及理论分析提出沸腾炉中分层流化的概念,并提出沿床高粒度分布及床层压降与空截面流速关系的计算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建立了由内径100 mm、高3 m的上升管、两级下降管和两级旋风分离器构成的可视化快速流化床试验系统。采用平均粒径d_p=215μm,颗粒密度ρ_p=2600 kg/m~3,堆积密度ρ′_p=1700 kg/m~3,最小流化速度u_(mf)=0.04 m/s的石英砂,在表观气速U_g=0~5 m/s、静止床高与床径比H_0/D=1~4和循环通量G_s=0~120 kg/(m~2s)的操作范围内,研究了上升管中静止床高、表观气速和固体循环通量对快速流化床内气固流动结构及其转变的影响,并绘制了流动结构转变图。  相似文献   

10.
气固流化床与水平埋管之间换热系数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大颗粒床与小颗粒床在气泡行为方面的明显不同,导致它们在传热机理上的差异,本文在气固流化床与水平埋管之间换热系数的计算方面,把流化床分为大颗粒床与小颗粒床两种情况处理,并将Saxena等人关于换热系数的计算关联式与国内部分研究者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为气固流化床与水平埋管表面之间换热系数的计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欧拉双流体模型和颗粒动理学理论,对超临界水流化床反应器内气固两相流特性进行数值模拟,模拟获得了超临界水流化床反应器内颗粒分布特性和最小流化速度,分析了表观速度、压力、温度、初始床层高度对超临界水流化床流动特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超临界水流化床反应器结构的设计及操作条件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埋管具有限制气泡大小和改变床内气固流动特性而被广泛用于密相流化床内,但不同管排方式对改善气固流型特性的作用不同。本文基于LES-DEM耦合方法,在颗粒尺度层面研究了不同管排方式下鼓泡床内颗粒流动特性以及埋管磨损分布特性。发现埋管的存在使得在管束的上部和下部区域存在四个明显的局部颗粒循环.另外,错列管排对颗粒的轴向迁移的限定更为明显,使得颗粒浓度在水平方向上分布更为均匀。由于不同的管排方式导致不同的气固流动特性,管束周围磨损特性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 分析流化床内水平埋管的局部和整体换热系数的实验结果,发现换热表面的传热能力随着颗粒种类、流化速度和与来流方向的夹角不同而发生变化。可以推论,在特定的气固两相流化系统确定后,换热系数就与换热表面处的气固两相运动情况直接关联。从而要想了解床内换热表面与床层的换热机理和床层与埋设构件的相互作用,必须深入研究换热表面附近的气固两相运动情况。一些学者曾采用不同的工具和技术对此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大都或是局限于二维床的情况或是小颗粒的床层,而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多源X射线层析成像技术及联合代数重建算法(SART)首次重构出黏性B类颗粒流化时局部气泡的三维形态,并结合压力脉动分析技术获得了丰富的全局流态化信息。实验结果表明,黏性力的增加强化了气泡间的合并作用,导致气泡的尺寸上升,频率和速度下降,当床温超过35℃后,节涌状态被激发,并与自由流化状态交替产生。而且,黏性力越大,节涌在流化过程中所占的时间比例越长。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可视化湿颗粒流化床实验系统,研究了多种Geldart-D类颗粒在不同含液量时的流动特性变化规律,包含流型、床层压降、最小流化速度。实验结果表明:1)在湿流化床内,颗粒出现聚团结块行为,气泡呈现不规则形状;湿颗粒流化过程的稳定性较干颗粒床明显下降,床内近壁面区域易出现局部沟流。2)固定床阶段,由于空隙率的增加,相同气速条件下,湿颗粒床层压降低于干颗粒;基于厄贡公式,得出了湿颗粒固定床床层压降的计算方法。3)湿颗粒的最小流化速度U_(mf)高于干颗粒,且随粒径d_p的增加而增加;导出了预测D类湿颗粒最小流化速度的半经验公式,Re_(mf)=0.279.Ar~(0.5),该式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偏差小于15%。  相似文献   

16.
由于同时具备机械捕获和静电吸附两种除尘机制,驻极体滤料具有更高的过滤效率,在微细颗粒物净化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利用格子波尔兹曼耦合离散单元法模拟研究了顺排、叉排、随机排列三种纤维排布方式下清洁和含尘驻极体滤料过滤性能的差异。模拟过程中详细考虑了颗粒和纤维间的粘附碰撞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较普通滤料,驻极体滤料对大尺度中性颗粒捕获能力的促进作用更强;随着颗粒在纤维表面的沉积,驻极体滤料和普通滤料对中性颗粒捕集效率的差异逐步趋小。对于布朗扩散为主的细颗粒,均匀排布(顺排和叉排)时滤料捕集效率较随机排布时更大;而对于惯性和拦截效应为主的较大尺度颗粒,叉排排布时滤料捕集效率较顺排和随机排列大。  相似文献   

17.
流化床内颗粒聚并和破碎将影响颗粒相的流动特性.本文运用基于颗粒动理学理论的欧拉一欧拉气固多相流模型,利用直接矩积分方法求解颗粒数平衡方程,建立颗粒数密度与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之间的关系,数值模拟流化床内两种不同直径颗粒发生聚并时气固两相流动特性。计算结果表明,颗粒聚并伴随着床内颗粒直径逐渐增大,床内颗粒流化状态逐渐变为固定床状态,两种颗粒直径均增加,且小颗粒的体积分数逐渐减小、大颗粒的体积分数增加。当仅考虑聚并过程时增加流化速度将导致床内颗粒体积平均直径变大。随着颗粒密度减小,床内体积平均直径增加。  相似文献   

18.
鼓泡流化床埋管磨损量及其分布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离散颗粒单元法对流化床内颗粒运动及其与固定埋管受热面的相互作用进行颗粒直接数值模拟,其中颗粒之间的碰撞采用Tsuji等提出的软球碰撞模型处理,而流场的计算采用大涡模拟,其亚网格应力为Smagorinsky涡黏性模型,流动工况为两维鼓泡流化床.磨损量的估计是基于祝京旭等人的埋管磨损试验研究的结论,并结合本文数值模拟的结果,揭示了流化床埋管磨损量及其分布的若干规律.  相似文献   

19.
双流化床反应器是实现钙基吸收剂循环煅烧/碳酸化法(CCRs)分离烟气中CO2的关键技术.本文在对不同双流化床反应器形式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双鼓泡床作为CCRs过程的反应器,并设计、搭建双鼓泡床冷态试验装置.该双鼓床反应器可以长时间稳定运行,实现物料在两个反应器中连续稳定的交换.冷态试验结果表明,鼓泡床流化速度对固体循环量没有影响,随着床料高度、固体喷射管直径与喷射管上所开小孔直径的增大,固体循环量增大.  相似文献   

20.
叶片尾缘内冷通道中最佳强化传热的针肋排列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应用湍流模型对涡轮叶片尾缘针肋通道的换热与流动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研究。为了研究通道内针肋排列 方式对换热与流动的影响,对三种不同的针肋排列方式的通道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比较了顺排和叉排的区别,并提出了 一种沿流向叉排的针肋排列方式,且对各种排列的传热和阻力特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