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静态法测定了自行研制的吸热型碳氢燃料NNJ-150在加强氧化条件下的热安定性能,用气质联用检测了燃料热处理前后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加强氧化达到约2.5 h后燃料中有明显沉积物出现,气质分析结果证实燃料中有氧化物生成.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评价了7种抗氧剂的效果,合适的抗氧剂可以使燃料的氧化安定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超临界反应装置测定了吸热型碳氢燃料HDF-1的氧化安定性能.结合吸光度分析结果、红外谱图以及氧化沉积量的测定结果,考察了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对燃料氧化安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反应时间为3h,BHT能够将燃料的氧化沉积量降低64%,有效地提高燃料的氧化安定性能,但BHT对缓解燃料颜色变化并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3.
根据傅立叶定律径向系统的一维传热模型结合Tian's方程建立了一套高温流动型热量计,用于吸热型碳氢燃料的热沉测定和引发剂筛选;考察了系统的热稳定性能,用电标定的方法对仪器在500、550、600、650、700、750、800 ℃时的量热系数进行了标定,绘制了正庚烷在800 ℃、载气流速为0.04 m3/h条件下热裂解的热谱曲线,以正庚烷为模型化合物测定了其热沉.实验证明仪器基线稳定,数据可靠,复现性能良好,有较高的灵敏度和测量精度,能够满足实验需要和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一套测量液体燃料传热性质的装置和方法,适用压力5 MPa,温度800℃.用电传热法测定了吸热型碳氢燃料在常压至超临界压力下流过内径为1.0 mm不锈钢管的传热数据.结果表明:对流给热系数随燃料汽化和裂解程度加深而增大,在燃料开始汽化和开始裂解时数值较低,表现出明显的极值;超临界压力下,极值不明显.除相变段外,压力越高,对流给热系数越大. 相似文献
5.
以正壬烷为碳氢燃料模型化合物,考察其在超临界条件下的恒容热裂解,跟踪裂解转化率和产物分布,探讨了反应温度和时间对燃料热稳定性的影响.正壬烷热裂解气体产物主要有甲烷、乙烷、乙烯、丙烷和丙烯;液态产物中则以链烷烃、烯烃和环烷烃为主,并可检测到芳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了液体产物中芳烃的含量,与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GC-MS)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测定结果相互印证,芳烃含量随裂解转化率增加呈指数变化,表达了燃料热稳定性和裂解规律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以十氢萘为吸热型碳氢燃料的模型化合物,研究其在550~610 ℃和0.1~3.5 MPa条件下的热裂解过程.实验表明:不同温度(特别是相对较高的590和610 ℃)下,十氢萘在0.1~2.0 MPa压力下的转化率增加较为显著;十氢萘热裂解的主要气体产物有甲烷、乙烷、乙烯、丙烷、丙烯和碳原子数大于3的组分(C3+)等;在相同温度条件下,甲烷、乙烯的含量随压力增加而降低;乙烷、丙烷、丙烯和C3+的含量随压力增加而增加.裂解的气相产物中烯烃含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液相产物主要包括环戊烷类、环戊烯类、环己烷类、环己烯类、苯类、茚类、萘类和十氢萘异构化产物等.根据液相产物的主要成分,推测了可能的裂解过程.由十氢萘双自由基引发,自由基通过氢转移、β-断裂、异构化、脱氢和加成反应等方式继续反应形成目标产物. 相似文献
7.
采用不同链长的有机硅烷作为表面修饰剂,在正庚烷/正丁醇中利用溶剂热合成法制备得到亲油性纳米ZSM-5分子筛.通过有机硅烷与氧化物晶种表面的羟基作用,其长链化学键合到晶种表面,形成保护层,既抑制了氧化物颗粒间的团聚,又控制了纳米ZSM 5的粒径.所制备的纳米ZSM-5平均粒径为20~70 nm,且粒径随着有机硅烷碳链长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小.添加一定量的该纳米ZSM-5到碳氢燃料模型化合物正十二烷中,在管式反应器中(550 ℃,4 MPa)考察催化裂解行为,结果表明该亲油性纳米ZSM-5分子筛能有效催化正十二烷裂解,其裂解转化率相对于热裂解明显提高,且转化率的提高随着有机硅烷碳链长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大,其中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修饰的ZSM-5使正十二烷的裂解转化率相对于热裂解提高了115%. 相似文献
8.
采用拟静态沸点计法测定两种碳氢燃料在11种不同配比下的泡点蒸气压和平衡温度,用Antoine方程关联了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精度良好,同时计算了气化焓和气化熵.在假设两种燃料组成“假二元”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气-液平衡计算,给出了T-x,y和P-x,y相图.为吸热型碳氢燃料的研制和有关模拟计算、过程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曾庆城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1988,12(1):1
本文介绍一种在氮、氧混合气氛下对硅器件的高温氧化扩散工艺。它用于NPN或PNP晶体管以及双极型集成电路的制造,对减少热氧化诱生堆垛层错的密度和大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采用“磨角—干涉仪法”对热氧化硅的表面进行了显微观测,发现在si—sio2界面附近硅一侧的内表面存在着氧的扩散层,厚度在1,000—2,000埃之间。对于影响表面薄层的工艺因素作了实验性的检测。文中附有实验照片。 相似文献
11.
碳氢燃料主动冷却技术在解决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障问题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深入研究吸热碳氢燃料各组分的裂解性能和相互作用,对吸热碳氢燃料模型化合物(正癸烷、正十二烷、正十四烷、异辛烷、正丙基苯、十氢萘、甲基环己烷)及其混合物进行了裂解实验,实验条件:出口温度750℃,出口压力3.5MPa,反应表观停留时间为1s.研究发现正构烷烃具有较好的裂解性能和产物分布;异辛烷能够促进各组分的裂解;十氢萘和甲基环己烷存在裂解相互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2.
制备了用于气相选择性氧化剂叔丁基苯甲醛的催化剂,通过反应温度、进料浓度、空速、催化剂寿命等条件的考察,讨论了影响反应的因素,结果表明,在合适的反应条件下产物对叔丁基苯甲醛选择性可达80mol%以上,反应物对叔丁基甲苯转化率大于12mol%,且催化剂经365h长时间寿命试验活性较稳定,无论从工业应用前景角度来看,还是在环境保护方面都具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碱化法制备高浓度聚合氯化铁工艺得到了不同碱化剂和稳定剂的不同加入时间对形态分布的影响,以及碱化剂加入速度和碱化度对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作为碱化剂,NaHCO3优于NaOH;先加入稳定剂的制备方法对提高PFC的稳定性及混凝特性有利;在碱化度B=0.4时制备的PFC稳定性最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