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惕敏 《化学教育》2003,24(11):48-49,51
我校高二的一次能力测试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用2种不同类型的方法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仪器只有试管),写出检验所用试剂及实验现象和结论。  相似文献   

2.
铝与酸、碱反应的实验探索及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美凤 《化学教育》2001,22(12):35-36,22
问题的提出铝与酸、碱反应是中学化学中的一个学生分组实验。当学生将铝片分别与同浓度的氢氧化钠、盐酸、稀硝酸、稀硫酸反应时 ,发现铝片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较快 ,有大量的气体产生。与盐酸的反应速率次之 ,但放置片刻后仍然可观察到有大量的气体产生。与稀硫酸、稀硝酸几乎不反应。这与课本中学到的知识 (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 ,既能与酸反应 ,又能与碱反应 ;单质铝也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在常温下遇浓硫酸、浓硝酸钝化 )相悖。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实验现象 ?如何让学生弄懂事实真相呢 ?2 实验的探索表 1 不同条件下铝与酸反应的实…  相似文献   

3.
何隆华 《化学教育》2003,24(6):37-38,42
看了 2 0 0 1年第 12期《化学教育》上发表的“铝与酸、碱反应的实验探索及理论研究”一文后 ,我认为该文作者关于铝和浓、稀硝酸及稀硫酸在常温下作用情况的表述欠慎重。我在该问题的实验研究中所看到的事实和得出的结论与该文有很大的出入 ,即铝表面的氧化膜即使不除去 ,常温下 ,它也能和浓、稀硝酸及浓、稀硫酸起反应 ,直至铝全部消耗完为止 ;不仅如此 ,铝和浓、稀硝酸在常温下作用时 ,还会展现出绚丽的色彩变化 ,让人感受到极为难得的审美享受。这一情况不仅完全出乎我的预料 ,也和许多大学无机化学教科书及工具书对铝的性质的叙述相矛…  相似文献   

4.
杨玉麟  姚国霖 《化学教育》2001,22(11):39-39
在全国统编教材高级中学课本化学 (必修 )第一册 (p180 )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试验本 )第二册 (Ⅰ ) (p2 6)中均提到碳与浓硝酸能反应 ,以说明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由于该实验课本没作要求也很难做成功 ,所以教师只能在学习金属与浓硝酸反应性质的基础上运用推理方法让学生认识浓硝酸的这一特性。碳与浓硝酸的反应实验很难做成功的原因经分析 ,我们认为主要有 3点 :一是反应温度达不到要求。由于浓硝酸中含有一定量的水 ,当红热的炭块投入到浓硝酸中时只能发生局部的短暂的反应 ,反应放出的热量不足以维持反应继续进行 ,故炭块不…  相似文献   

5.
钟辉生 《化学教育》2014,35(5):44-47
自编了一道用4种方法测定碳酸氢钠纯度的实验题。每一种方法都由若干个问题串组成,通过对问题串的解答,引导学生复习中学阶段学过的4大无机实验类型,诱导他们关注实验的严密性,追求实验的完美性,从而提高化学实验复习效率。  相似文献   

6.
20 0 1年全国高考化学实验题 19分比 2 0 0 0年化学实验题低 1分 ,但实验设计能力要求更高 (占 17分 )。据报道 ,经贵州省抽样统计显示 ,化学试卷中实验题失分率最高 ,本文拟就 2 0 0 1年高考化学实验题失分原因做初步探讨 ,供参考。1  2 0 0 1年“3+ 2”高考化学实验题评析1 1  2 0 0 1年高考化学第 19题评析1 1 1  2 0 0 1年高考化学第 19题解答思维过程第 19题 回答下列问题 :(1)分离沸点不同但又互溶的液体混合物 ,用什么方法 ?(2 )在分液漏斗中用一种有机溶剂提取水溶液里的某物质时 ,静置分层后 ,如果不知道哪一层液体是“水层” …  相似文献   

7.
林昌必 《化学教育》1984,5(4):16-17
高中化学(试用本)第二册第4页第4题:在导电性的实验装置里注入浓醋酸溶液时,灯光很暗,如果改用浓氨水,结果相同。可是把上述两种溶液混和起来实验时,灯光却十分明亮。为什么? 在学生中大都这样回答(1957年第一版的高中课本就开始用这道题,现在许多资料也选解这道题,大都是这样解答):它们都是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自由移动的离子很少,导电能力弱,灯光很暗。  相似文献   

8.
高中化学试验教材中"家庭小实验"的组织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旺 《化学教育》2001,22(9):14-15
高中化学教材 (试验本 )中共安排了 19个“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是化学整体教学任务的一部分 ,是化学课堂实验的延伸。 3年来 ,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的组织指导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了所有的“家庭小实验” ,效果良好 ,并从中获得了一些体会。1 组织实施1 1 布置布置就是在让学生操作每个“家庭小实验”之前 ,由教师向学生明确实验课题 ,讲清实验目的、实验要求以及实验完成时间等 ,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 ,实验完成到什么程度 ,做到心中有数。1 2 准备实验的准备分为知识准备和物品准备。知识准备 :就是要求学…  相似文献   

9.
设计并实施"硫酸"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主动探索浓、稀硫酸性质的异同,归纳总结浓硫酸具有的特殊性质。实验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生成问题"为什么向蔗糖中加水",面对课堂预设之外的生成问题,尝试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寻求答案。本堂课存在2方面的困惑:(1)关于教学设计与学科思想;(2)关于生成问题的生成与解决。为了很好地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将课堂录像和部分教学实录与同事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对教学给出了合理的建议,解决了困惑。这一解决困惑的方法,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同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0.
段昌平 《化学教育》2006,27(6):59-60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2003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三册第26页[实验3—2]有这样一段实验描述:“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适量铁粉,再加入约5mL稀硫酸,观察发生的现象,证明所产生的气体是H2。待反应完成后(铁粉略过量),将上层清液分别装入2支试管中(图3—4),在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入溴水,振荡,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滴KSCN溶液,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几滴浓硝酸,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分析上述实验现象,并解释原因。”  相似文献   

11.
程孟琪  蒙夏洪 《化学教育》2000,(5):23-25,32
1 前 言1 .1 目的1 998年全国高考化学科实验题的考查 ,反映出对学生实验能力、实验素质、实验意识的全方位考查 ,而我省考生解答严重失误 (仅 2 7题平均分为1 .1分 ) ,我区考生在该题上失误情况更为严重 ,使我们感到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现阶段 ,我省、我区的实验教学工作改革缓慢。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怎样利用有限的实验条件 ,尽量挖掘人的潜力而提高我区实验教学的质量是我们此项调查的目的 ,为此 ,在我区 3个县 (其中有 2个国家级贫困县 )的 4所高级中学对高三毕业班 1 63名学生 ,2 4名高中教师及安顺师专 98级新生 97人进…  相似文献   

12.
田语林 《化学教育》2001,22(12):18-18
同样一个知识 ,教师以不同的角度切入 ,不同的方式讨论 ,不同的氛围中作出结论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下面以本刊 2 0 0 1年第 2期文章“Fe(OH) 2 制备和沉淀陈化”为例说明之。当制备中产生绿色物质时 ,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此物为Fe(OH) 2 ·2Fe(OH ) 3。看似顺理成章 ,无可挑剔。学生也可能很满意。为什么 ?但文章不是这样。他做了一个实验 ,把Fe(OH ) 2 和 2Fe(OH ) 3混合 ,并不呈现绿色。这首先打消了此绿色物质是二者简单混合物的可能性 ,同样也启发学生理论来自于实验事实的思维方法。随即才指出此物既不是Fe(OH…  相似文献   

13.
关于Sn(Ⅱ)-Cl~-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及其最大配位数的报道,由于不同作者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不同,测定结果也不尽一致。本文的工作是采用防止Sn(Ⅱ)氧化措施,用NaClO_4,HClO_4控制离子强度,加入NaCl作配位剂,测定浓差电池的电动势,求出各级稳定常数,并确定最大配位数。  相似文献   

14.
沈宏柱 《化学教育》2005,26(8):57-57
2005年高考理综试卷(全国卷Ⅰ)第28题的最后一小题:“(7)还可以用其他实验方法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请简述一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很好地体现了作答的开放性。虽然知识和能力的起点和落点都不为高,但是突出了化学的学科特点,重点考查的是运用基础知识,设计基本化学实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杨玉麟  姚国霖 《化学教育》2002,22(13):39-39
在全国统编教材高级中学课本化学(必修)第一册(p180)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第二册(Ⅰ)( p26)中均提到碳与浓硝酸能反应,以说明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由于该实验课本没作要求也很难做成功,所以教师只能在学习金属与浓硝酸反应性质的基础上运用推理方法让学生认识浓硝酸的这一特性。  相似文献   

16.
据文献记载,鉴别甲醇和乙醇的方法通常有三种。(1>使甲醇和乙醇分别与碘和氢氧化钠反应,有黄色晶体生成者为乙醇,无此现象者为甲醇,亦即碘仿反应方法。(2)将甲醇和乙醇分别用热铜丝或氧化铜氧化,随后加入品红试剂,当滴加稀硫酸溶液紫色不消失者为甲醇,紫色消失者为乙醇o (3)分别向甲醇和乙醇中加入铬酸及几滴浓硫酸,温热后溶液呈紫色者为甲醇,无此现象者为乙醇。本文介绍一种适合中学化学教学的鉴别甲醇和乙醇的新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反应时间短,现象明显。操作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和中师化学的演示实验中,有一大类是属于“对比性”的实验,教师通过对实验中出现的不同现象之间的比较,得出相应的一些结论,以支持和验证所教授的化学理论。这类实验成功与否主要看现象之间的“对比”效果是否明显、强烈、突出,只有教师在实验操作中做出了这种“对比”的效果,同时学生也看到了化学现象之间在对比中产生的区别、差别,才算达到了演示实验的预期目的。反之,若对比不突出,对问题的说服力就不强。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一方面,一些教师对实验的“对比性”认识不够,除了一些直接了当的对比性实验外,把一些原本是分步操作的先后对比的一个实验做成了前后联系似乎不大的2个近乎“孤立”的实验,弱化了对比的效果。另一方面,有些实验我们可以通过操作程序的改变,将其由不是对比性的或是对比性不太强的改造成对比性的或对比性较强的实验,以增强实验的演示效果。本文就这一方面的问题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18.
林志杰 《化学教育》2014,35(13):34-36
化学课题研究中,学生的选题和立题对课题最终的成功起着关键性作用。结合实践,对化学研究性学习和课题研究中,教师指导学生选题、把握立题原则、进行课题修正的方法和技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王荣梓 《化学教育》2004,25(7):28-28,31
初中化学“绪言”(新教材)的内容很有特色,它不同于一般书本的简单介绍,而是通过精彩的实验和生动的事例,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充满了魅力,这对初接触化学、对化学充满着神秘感和好奇心的学生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和  相似文献   

20.
沈宏柱 《化学教育》2005,26(8):57-57
2005年高考理综试卷(全国卷I)第28题的最后一小题:“(7)还可以用其他实验方法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请简述一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很好地体现了作答的开放性。虽然知识和能力的起点和落点都不为高,但是突出了化学的学科特点,重点考查的是运用基础知识,设计基本化学实验的能力。此小题原题干给出的已知条件是该纯碱试样含有的杂质只有NaCl。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是“不同的实验方法”。作答时需要在区别已给实验方法的情境下发散思维,抓住CO32-离子和Cl-离子的不同特性及其在量的转化方面的特殊表征,拟订定量测出试样中Na2CO3质量的化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