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给出几种战场目标的光谱辐射特性曲线测试数据表,对某型导弹抗干扰特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在现代化战争中,低空攻击是突破敌方防空体系的基本方法。1967年,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海军曾用苏制“冥河”飞航导弹击沉了以色列的“埃拉特”号驱逐舰,采用的是低空攻击;1982年6月9日以色列侵略黎巴嫩时,对叙利亚部署在贝卡谷地的苏制萨姆-6导弹阵地和雷达站等,进行了大规模的空袭,仅用了6分钟,就把叙方的19个萨姆-6导弹连及其雷达阵地全部摧毁,还击落  相似文献   

3.
郭琼  李艳晓  孔东 《光学技术》2014,40(3):282-285
高强度红外辐射模拟器用于模拟被导弹告警系统探测到的逼近导弹在3~5μm波段的红外辐射强度,能够测试导弹告警系统的防御反应的性能和正常工作情况。高强度红外辐射能量由一个大型反射光学系统及其焦点上的强红外源设计实现。辐射投射强度可通过光学系统前的两组电机驱动的平行狭板以百叶窗的方式控制。对设备的能量均匀性及能量强度进行严格测试。结果表明:设备辐射强度测试值均达到840W/sr,且辐射均匀性达到了89%,均满足设计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4.
浅谈防空夜视装备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建华 《应用光学》2004,25(4):29-30
针对我军现代夜间反空袭作战的制约瓶颈——缺乏夜视装备,提出在预警领域采用被动红外周视扫描系统,在先进的火控领域采用制冷式红外热成像系统.在老式的防空火控系统上利用微光和非制冷红外技术进行改造的方案比较符合我国国情,也是比较现实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昌强 《应用光学》2007,28(3):335-335
2007年3月16日,美国导弹防御局宣布15日首次成功完成了机载激光器(ABL)激光瞄准系统的飞行试验,ABL是一种安装在改进型波音747-400飞机上的机载导弹防御系统,采用定向能对处在助推飞行阶段的弹道导弹进行摧毁。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便携式防空导弹模拟训练设备成本高,精度低的缺点,提出了基于激光测距原理的便携式防空导弹模拟训练系统。系统由模拟训练弹和三维投影系统构成,利用安装在模拟训练弹上的激光距离传感器、倾角传感器作为敏感元件判断射手瞄准点坐标,采用实时三维仿真软件生成目标并通过投影仪投影作为射手瞄准的目标。阐述了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捕获目标判断过程、校准过程并分析了系统的误差,应用表明系统具有成本较低,安装调试方便,判断精度高的特点。系统将激光测距系统和角度传感器配合使用,较大的降低了对角度传感器的精度要求,由此带来设备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和可靠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隐身导弹应用红外隐身技术将降低导弹被红外探测系统的发现概率。通过以AGM-158C导弹为参考,对迎头观测方向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包括目标蒙皮、目标蒙皮反射周围背景和目标尾焰的红外辐射强度进行估算,并与典型亚音速导弹红外辐射特性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红外隐身技术可以明显降低导弹的中、长波红外辐射,尤其是中波波段的红外辐射;红外探测系统设计时尾焰探测通常选用中波红外探测器,弹体探测通常选用长波红外探测器;隐身导弹采用红外隐身技术将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  相似文献   

8.
《光谱实验室》2007,24(1):165
二战期间,沃森-瓦特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雷达警戒系统,有效地抗击了纳粹德国的空袭。  相似文献   

9.
为了满足某型导弹的批生产测试需求,设计了基于PXI总线的导弹测试系统。介绍了该测试系统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详细阐述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思路。经过实践证明,该测试系统可实现导弹的全时序自动化测试,工作稳定、可靠性高,能够很好的满足某型导弹的测试需求。  相似文献   

10.
根据目前的技术水平分析了高空天基红外系统(SBIRS-HIGH)的技术参数;理论上计算了SBIRS-HIGH对导弹上升段的位置测量精度以及中末段任意时刻飞行位置的预报精度;研究了SBIRS-HIGH对中段和末端导弹拦截系统的导引能力。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掠海导弹红外特性模拟的意义,通过分析红外成像系统对点源目标探测的影响因素,确定了红外辐射强度、光谱分布、空间分布、运动速度为模拟特征量。以红外辐射、反射理论为基础,研究了模拟特征量估计方法,给出了两种典型模拟器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简讯     
2002年9月,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研制的轻型光电-导弹一体化防空系统在陆上实弹射击实验中成功击中多个目标,标志着该所成熟的光电探测设备可用于直接指挥导弹发射。 该系统是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自行研制开发的我国首套轻型舰载光电-导弹一体化防空武器系统,由红外成像跟踪、激光测距、火控解算及便携式导弹等组成,可自动搜索、捕获、锁定目标并实施导弹攻击。作为一个不依赖其它系统的独立武器单元,可满足水面舰艇、战车与陆地要塞防空作战需求。  相似文献   

13.
利用四元数在弹体坐标系下对垂直发射的防空导弹建立了运动方程,并在纵向通道利用小扰动线性化状态空间模型,设计了基于滑模趋近律的姿态控制律,最后建立了Simulink六自由度弹道模型并进行了数字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四元数的运动方程形式运行有效,基于滑模趋近律的姿态控制律可实现对防空导弹垂直发射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4.
驼峰 《应用光学》2006,27(4):314-314
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实际上是冷战时期的产物。当时,美国为了取得对苏联的军事优势,里根政府于1983年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也就是引起世界关注的“星球大战”计划。  相似文献   

15.
现代战争越来越多地采用低空或超低空袭击目标,尤其是海战中,飞机、导弹常常采用贴近海面飞行(理想的飞行高度离海面为15米)来逃避雷达探测。西欧有一种海掠式反舰导弹,飞行高度离海面仅有3—5米,舰载炮瞄雷达要探测和跟踪贴近海面飞行的飞机和导弹是十分困难的,而且雷达易受敌方电子干扰,尤其是容易遭受敌方反雷达导弹攻击。舰用光电跟踪仪正是在这种实战要求下迅速发展、逐步完善起来的。法国舰用光电跟踪仪的发展比较迅速,型号有十余种,大体可分两类:第一类是雷达和电视组合起来的装置,如“织女星”系统,第二类是电视、红外跟踪头和激光测距仪组合起来的装置。  相似文献   

16.
林惠祖 《物理通报》2006,30(11):51-53
隐身技术是提高作战系统生存、突防,尤其是纵深打击能力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集陆、海、空、天、电、磁等多维一体的立体化现代战争中最重要最有效的突防战术技术手段.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是一种新概念、新原理的隐身技术,是一种反雷达探测的新技术,其核心是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近几年来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以其独有的优势而倍受世界各国青睐,成为隐身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在航空航天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据称,采用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后目标被雷达发现的概率可减小99%以上,即可实现“全隐身”.  相似文献   

17.
张磊  肖凡  刘丙杰 《应用声学》2017,25(5):126-128
运用建模的技术对导弹平台测试系统进行模型设计过程中,关键是实现测试系统需求描述模型、结构模型和行为模型等的设计;首先对导弹平台测试系统的工作流程进行了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UML建模方法进行测试系统的各项模型设计,通过分解用例图说明测试系统的需求描述模型,分析系统的结构体系及关联关系建立了测试系统的结构模型,运用序列图建立了测试系统的行为描述模型;最后,根据上述模型设计提出了系统的结构及布置关系的设计方案,并且在实际导弹平台测试系统开发中得到了应用,实现了测试系统的各项测试功能;结果表明,采用该建模方法不但能够有效提高系统设计的效率,而且系统在实用性的基础上,还具有复用性及拓展性。  相似文献   

18.
耕耘 《应用光学》2006,27(1):39-39
NMD是由5大部分组成的,即预警卫星、改进的预警雷达、地基雷达、地基拦截导弹和作战管理指挥控制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19.
半透明介质中辐射传递方程的反演计算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一侧为半透明、另一侧为非透明界面时一维半透明介质的辐射强度计算式。采用辐射与导热复合换热模型计算半透明介质内温度场。利用已知的温度场求半透明介质的辐射强度一正问题计算。将此辐射强度代入辐射反问题计算模型,引入测量误差,采用Chahine方法及演半透明介质内温度场一反问题计算。数值模拟表明,本文所采用的辐射反演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防空、反舰、空对空、空对地导弹普遍采用单脉冲雷达主动寻的制导方式,这种雷达精确制导武器严重威胁了机载平台、大型舰船以及地面等重要军事目标的安全。为了对抗这种威胁,将电子攻击和硬杀伤武器进行组合无疑是上策,但在升空平台和舰艇上对单脉冲跟踪制导雷达进行电子电磁干扰存在很多技术困难。针对这个问题,研究了极化域电磁干扰的可行性,分析了其极化域电磁干扰机理、干扰条件和干扰方法,得到了目标回波和极化干扰共同作用下的定向误差曲线。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天线系统的几何形状以及反射面和辐射器不够完善、辐射器偏离反射器的焦点和绕射现象等,引起了交叉极化,天线罩对入射波的不均匀插入相位延迟和传输系数,增大了交叉极化水平,使得雷达精确制导武器易受极化域电磁干扰的影响,且干扰角误差可达到波束宽度的量级。交叉极化干扰技术亟须从理论研究进入实际装备阶段,应引起工业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