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二乙醇胺为原料,经溴化、环合、N-烷基化和还原4步反应制得关键中间体——4-[4-(4-甲氧基苯基)哌嗪-1-基]苯胺(4);4与酰氯经酰基化反应合成了11个新型的1-(4-氨基苯基)-4-(4-甲氧基苯基)哌嗪衍生物,其结构经1H NMR,FT-IR,ESI-MS和元素分析表征。  相似文献   

2.
报道一个新型胰岛素增敏剂4-(4-{5-[(二苄胺基甲酰)-甲基]-2-庚基-4-羰基-噻唑-3}-丁基)苯甲酸的合成方法. 该化合物以对碘苯甲酸为原料, 经过羧基的保护、Heck反应、还原反应、Ing-Mnske反应、噻唑环合成、酰胺制备和羧酸保护基解除等一系列反应, 通过对反应条件的优化, 高产率合成4-(4-{5-[(二苄胺基甲酰)-甲基]-2-庚基-4-羰基-噻唑-3}-丁基)苯甲酸, 并对其中间体对碘苯甲酸叔丁酯的合成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2,6-二卤代苯腈(1a-b)和吗啉反应合成了2-卤代-6-(4-吗啉基)苯腈(2a-b),后者环合生成4-(4-吗啉基)-1H-吲唑-3-胺(3)。探索了反应体系中碱的种类、反应溶剂、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氟-6-(4-吗啉基)苯腈(2b)在乙酸钠/DMF体系中70℃下反应14 h,化合物3的收率可以达到84.5%。  相似文献   

4.
4-甲酸乙酯哌啶与溴苄反应,再经酰胺化和氨化反应制得关键中间体4-氨基-1-苄基哌啶(5);5与2,2-二溴二乙醚经环化反应制得N-苄基-4-(4-吗啉)哌啶,再经成盐,加氢合成了4-(4-吗啉)哌啶盐酸盐(1,总收率24.9%),1的结构经1HNMR,IR和GC-MS确认。  相似文献   

5.
使用四丁基溴化铵为相转移催化剂,以4-氯-1-丁醇作为起始原料,与邻苯二甲酰亚胺钾盐反应制备N-(4-羟基丁基)邻苯二甲酰亚胺(中间产物),中间产物在氢氧化钠的作用下水解得到4-氨基-1-丁醇。通过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谱等对中间产物和产品进行了测定和结构表征。考察了反应溶剂、4-氯-1-丁醇与邻苯二甲酰亚胺钾盐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四丁基溴化铵与邻苯二甲酰亚胺钾盐摩尔比对中间产物收率的影响,优化反应条件之后4-氨基-1-丁醇最佳的总收率为77. 2%。此工艺路线具有合成方法简便、反应条件温和、产品收率高等优点,可以进行工业放大。  相似文献   

6.
喹啉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杂环类药物,其中4-氨基喹啉衍生物可以作为痛敏肽拮抗剂,而4-氨基-6-硝基-3-溴喹啉是制备4-氨基喹啉衍生物的前体。本文以4-硝基喹啉N-氧化物为原料,在醋酸的作用下,经铁粉还原反应生成4-氨基喹啉;再经溴代反应生成4-氨基-3-溴喹啉;最后经混酸硝化反应生成4-氨基-6-硝基-3-溴喹啉。化合物结构用1H-NMR、13C-NMR、IR、MS表征。  相似文献   

7.
以生物质来源的对甲氧基苯甲醛(大茴香醛)为原料,经还原反应制备得到对甲氧基苄醇,经氯代反应制备得到对甲氧基氯苄,再与乙酰乙酸乙酯经取代反应制备得到2-乙酰基-3-(4-甲氧基苯基)丙酸乙酯,再经串联的水解、脱羧反应制备得到4-(4-甲氧基苯基)-2-丁酮,最后经脱甲基反应制备得到4-对羟基苯基-2-丁酮,总收率为60.7%。具有路线简捷、易于操作、环境友好、收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以2-氨基-6-甲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通过合环反应生成两种4-氧代-3(4H)-喹唑啉-5-羧酸衍生物(1a, 1b), 1a, 1b分别经高锰酸钾氧化合成了4-氧代-3(4H)-喹唑啉-5-羧酸(2a, 2b),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MS表征。研究了投料比{r[n(高锰酸钾) :n(5-甲基-3(4H)-喹唑啉-4-酮)]}和反应温度等对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反应条件(r=7:1,中性高锰酸钾氧化,于90 ℃反应)下合成2总收率可达66%。  相似文献   

9.
在碳酸钾等无机碱的存在下,异硫氰酸酯和4-氯乙酰乙酸乙酯反应生成2-氨基-4-羰基-4,5-二氢噻吩-3-甲酸乙酯。该化合物显示了与醛基的反应活性,即Knoevenagel反应,本文对该噻吩化合物的Knoevenagel反应位点选择性进行了研究。运用Gaussian03程序对化合物进行了几何全优化和相应的电荷、轨道能量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付桂云  魏梅红  盛寿日  姜建文 《应用化学》2010,27(12):1478-1480
在碘化亚铜、四丁基溴化铵和磷酸钾存在下,9,9-二(4-羟基苯基)呫吨(1)和4-甲基碘苯(2)于N,N-二甲基甲酰胺溶剂中发生Ullmann偶联反应,加热回流反应24 h,以95%的产率合成了中间体--9,9-二[4-(4-甲基苯氧基)苯基]呫吨(3),继而加入催化量的N-溴代丁二酰亚胺并在光照条件下,将中间体3氧化得到一种新型芳香族二羧酸--9,9-二[4-(4-羧基苯氧基)苯基]呫吨(4),其产率为84%,二步反应总收率为79.8%。 目标化合物4经1H NMR、13C NMR、IR和元素分析测试技术确定了其结构。 该法具有原料易得,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12.
13.
孙勇  丁明武 《合成化学》2004,12(1):49-52,80
用烯基膦亚胺与4-甲苯基异氰酸酯、对甲硫苯酚的串联aza-Wittig反应合成了2-(4-甲硫基苯氧基)-3-(4-甲苯基)-4H-咪唑啉-4-酮衍生物.探讨了反应进行的条件和产物的波谱性质,提出了可能的环化反应机理.生成的环化产物均为新的化合物,其结构经元素分析、IR、1H NMR和MS确证.并探讨了所合成的新型杂环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其中3f的活性最好,在质量分数为5×10-5浓度时,对稻瘟菌和苹果轮纹菌的抑制率均达到100%.  相似文献   

14.
15.
Thirteen compounds with ester and amide linkages were synthesized and their mesogenic properties evaluated. Methyl to n-propyl derivatives exhibit nematic phases, n-butyl to n-decyl derivatives exhibit smectic and nematic mesophases, whereas n-dodecyl to n-octadecyl derivatives exhibit only smectic phases. All the smectic homologues exhibit smectic C phases. Middle members of the homologous series exhibit polymorphism of smectic mesophase. A plot of transition temperatures versus number of carbon atoms in the alkoxy chain reveals an odd-even effect for nematic-isotropic transition temperatures. Nematic-isotropic and smectic-cholesteric thermal stabilities of the prepared compounds (series I) are higher compared to those of previously reported compounds, series A, B and C.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simple reversal of a central linkage has a dramatic effect on the appearance of smectic mesophase in a homologous series. The structures of the synthesized compounds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elemental analysis,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and spectral data.  相似文献   

16.
17.
利用L-N,N-双(β-羟乙基)丝氨酸及L-N,N-双(β-羟乙基)苏氨酸与三乙氧基硅烷或氯烷基三乙氧基硅烷反应合成了具有手性的(4S)-4-羧基杂氮硅三环(1~5),并运用IR、~1HNMR、EI-MS等手段表征了结构。证据显示存在着贯穿笼状结构的N→Si配键。  相似文献   

18.
19.
Reactions of 4-hydrazinobenzoic acid with 2-formyl- and 2-acetyldimedones were utilized to synthesize 6,6-dimethyl- and 3,6,6-trimethyl-1-(4-hydroxycarbonylphenyl)-4-oxo-4,5,6,7-tetrahydroindazoles corre-spondingly, and the reaction with 2-cyano-3-ethoxy-5,5-dimethylcyclohex-2-en-1-one gave 2-(4-hydroxy-carbonylphenyl)-3-amino-4-oxo-6,6-dimethyl-4,5,6,7-tetrahydroindazole. Riga Technical University, Riga LV-1658. Translated from Khimiya Geterotsiklicheskikh Soedinenii, No. 4, pp. 516–519, April, 19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