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天然高分子甲壳胺与羟甲基纤维素钠的高分子复合物作哉体,固定葡萄糖氧化酶和纤维素酶。得到的固定化酶活性较高、热稳定性好。固定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比固定化前的最适反应温度提高50℃,固定化后的纤维素酶最适反应温度提高20℃。固定酶的贮存稳定性明显提高,并可反复使用。  相似文献   

2.
3.
<正> 作为植物细胞壁主要成份的纤维素,占植物总重的一半,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有机物,是对人类有用而且潜力很大的自然资源。将这些廉价易得的纤维素利用纤维素酶转变成葡萄糖,不仅在食品工业上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未来化学工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但由于酶在水溶液中不稳定,反应后难以分离和回收,只能使用一次,成本较高,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固定酶的发展正好弥补了上述不足。  相似文献   

4.
5.
甲壳胺接枝聚合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本文是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研究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与甲壳胺的接枝聚合反应.通过对不同脱乙酰度(da)甲壳胺(CTS)的接枝聚合反应条件实验,研究了反应时间,温度,引发剂浓度和单体浓度对接枝聚合反应的影响,从中得到优选的反应条件.在相同条件下,比较不同脱乙酰度甲壳胺及N-取代甲壳胺的接枝聚合反应结果,表明:甲壳胺中氨基参与了接枝聚合反应的引发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聚乙烯醇缩对苯甲醛氯化重氮物和聚甲基丙烯酸复合物作为载体,制备了固定化纤维素酶和葡萄糖氧化酶。此固定化酶有较高的活性,贮存、反应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比固定化前都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通过官能团偶联反应,将端基改性为醛基的甲氧基聚乙二醇,按不同配比与甲壳胺反 ,制得了甲壳胺反应,制得了了甲壳胺接枝PEG的产物。讨论了反应的最佳PH条件。建立了有效的产物分离工外光谱法、^1H-NMR法对产物的本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元素分析法和^1H-NMR法对接枝量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8.
蛋白质主要以复合物的形式参与各项生命活动.化学交联质谱(CXMS)技术作为近年来新兴的蛋白质复合物解析技术,不仅可实现蛋白质复合物规模化解析,而且普遍适用于任意相对分子质量和纯度的蛋白质复合物样品,因此已成为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冷冻电镜技术等蛋白质复合物解析经典技术的重要补充.目前,CXMS主要采用胰蛋白酶将交联后的...  相似文献   

9.
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制备和性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多孔硅球固定化木瓜蛋白酶具有热增活性 .本文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 ,用载体交联法制备了甲壳胺固定化木瓜蛋白酶和纤维素固定化木瓜蛋白酶 .考察了固定化pH值、戊二醛浓度和给酶量对固定化木瓜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研究了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性质 ,特别是热稳定性和耐热性 ,并与溶液酶和多孔硅球固定化木瓜蛋白酶进行了比较 .所制得的甲壳胺固定化木瓜蛋白酶和纤维素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均达到了 80℃ ;90℃温育 1h后固定化酶的活力保持在 95 %以上 ;70℃温育处理 5h和 6h后固定化酶的活力也仍能保持在 90 %以上 .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热稳定性和耐热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甲壳胺─聚氨酯复合膜的静态和动态力学性能,并根据两单组分膜和复合膜的应力-应变行为判断复合膜界面粘合的牢固性。讨论了聚氨酯多孔膜与甲壳胺膜,以及聚氨酯预聚体与甲壳胺膜的粘合机理,并从动态力学性能的测试结果得以证实。  相似文献   

11.
以甲壳胺为载体的固定化嗜热菌蛋白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以甲壳胺为载体,采用戊二醛交联的方法将嗜热菌蛋白酶进行固定化。以酪蛋白为废物。固定化酶的活力回收为38%。本工作研究了各种因素对固定化酶活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固定化后的酶,在热稳定性、抗抑制作用等方面较原酶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高分子复合物固定化纤维素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固定化酶是将水溶性的酶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使之变成不溶于水的仍具有酶活性的酶衍生物。在催化反应中,它以固相状态作用于底物。固定化酶不但仍然具有酶的高度专一性及温和条件下高效率催化的特点,还可反复使用。这样,酶经固定后,稳定性有较大增加,可贮藏较长时间。 用高分子复合物固定生物酶是固定化酶的一个新的尝试。两种不同的高分子链通过氢键力、库伦力、范德华力、疏水键力等所谓次价键而聚集成高分子复合物。高分子复合物具有一些特殊功能,如优良的质量传递性能、对水、电解质的灵敏介电特性,对氧和水  相似文献   

13.
甲壳胺药膜的控制释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阿司匹林为模型药物研究了小分子药物在甲壳腹膜中的释放行为,结果表明释放是扩散控制的,与膜厚、介质pH值,膜交联度及膜分散性密切相关。改变这些参数可达到比较恒定的延长释放和不同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官能团偶联反应,将端基改性为醛基的甲氧基聚乙二醇(分子量分别为2000、5000),按不同配比与甲壳胺反应,制得了甲壳胺接枝PEG的产物(Chitosan-g-PEG)。讨论了反应的最佳pH条件。建立了有效的产物分离方法,用红外光谱法、1H-NMR法对产物的本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元素分析法和1H-NMR法对接枝量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5.
酶-配体复合物亲和性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描述了一种新的计算酶-配体复合物亲和性的方法.它考虑了酶-配体结合过程中自由能变化的各主要因素,并利用经验公式加以计算、从蛋白质结构数据库中选取了66个酶-配体复合物作为训练集,利用回归分析得出最后的模型.此模型通用于各种类型的酶-配体复合物,计算结果比技准确,预测算合物解离常数的平均偏差小于一个数量级.此方法还可以定量评价配体分子中每个部分对结合过程的贡献大小,可以为先导他合物的优化提供非常直接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聚丙烯酸载体用于青霉素酰化酶的固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反应性单体丙烯酸和交联剂二乙烯基苯,以石油醚为致孔剂,通过悬浮聚合制备固定化酶的载体,并用于对青霉素酰化酶的固定。研究了丙烯酸与二乙烯基苯以不同摩尔比对青霉素酰化酶固定活性的影响,以及悬浮聚合时水油相比例的不同所合成的载体对固定化酶性能的影响。当丙烯酸和二乙烯基苯摩尔比为84.2:4时合成的载体固定青霉素酰化酶的酶活为2784U/g,而水油相比为2.75:1(丙烯酸和二乙烯基苯摩洋比为84.2:5)时固定青霉素酰化酶活达到2183U/g。固定青霉素酰化酶可使青霉素转化,得到半合成青霉素的中间体6-氨基青霉烷酸,由此可制成高效、广谱、服用方便的新青霉素。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微球状的CuS/Ag2S纳米复合物.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拉曼光谱等对其形貌及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 考察了其类过氧化物酶性质, 并通过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原位监测了类过氧化物酶催化反应. 以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为底物进行显色反应, 结果表明, 在H2O2存在下CuS/Ag2S 纳米复合物具有类过氧化物酶的性质, 可以将无色的TMB氧化成蓝色的oxTMB. 基于此实现了对微量H2O2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杨阳  霍文珊  周政  张琪  曾涵 《无机化学学报》2016,32(12):2117-2128
采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交流阻抗谱以及计时电流法等电化学方法,结合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原子吸收光谱等辅助手段,表征了固定漆酶的聚苯胺-草酸钴纳米复合物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形貌,测试了纳米复合物固酶前后的导电性能的变化,研究了纳米复合物修饰电极上固定漆酶的直接电化学行为,评估了该电极的催化氧还原效能以及作为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氧分子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电极在不含电子介体的溶液中以酶活性中心T2作为首要电子受体,将得到电子传递给化学吸附的氧气使其被电还原,其表观电子迁移速率为0.017 s~(-1),且具有良好的催化氧还原性能(氧还原起始电位:460 m V vs NHE,转化氧分子为水的表观速率常数为2.6×10-4 s~(-1)),酶电催化氧还原为水分子步骤为反应的速控步。该电极作为电化学传感器对氧具有极低检测限(0.20μmol·L~(-1)),宽线性响应范围(0.4~7.5μmol·L~(-1))以及对底物高亲和力(KM=122.4μmol·L~(-1))等优势。  相似文献   

19.
采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交流阻抗谱以及计时电流法等电化学方法,结合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原子吸收光谱等辅助手段,表征了固定漆酶的聚苯胺-草酸钴纳米复合物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形貌,测试了纳米复合物固酶前后的导电性能的变化,研究了纳米复合物修饰电极上固定漆酶的直接电化学行为,评估了该电极的催化氧还原效能以及作为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氧分子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电极在不含电子介体的溶液中以酶活性中心T2作为首要电子受体,将得到电子传递给化学吸附的氧气使其被电还原,其表观电子迁移速率为0.017 s-1,且具有良好的催化氧还原性能(氧还原起始电位:460 mV vs NHE,转化氧分子为水的表观速率常数为2.6×10-4 s-1),酶电催化氧还原为水分子步骤为反应的速控步。该电极作为电化学传感器对氧具有极低检测限(0.20 μmol·L-1),宽线性响应范围(0.4~7.5 μmol·L-1)以及对底物高亲和力(KM=122.4 μmol·L-1)等优势。  相似文献   

20.
聚醚—无机盐复合物导电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叙述了聚醚-无机盐复合物的导电性的研究状况,分析了复合物导电性的影响因素,阐述了提高聚醚-无机盐复合物导电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