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鹏  谢吉麟 《化学教育》2002,23(1):40-41
NH4Cl的分解实验很容易与单质碘的升华现象相混淆。本方案改用恒温加热和各用酸、碱吸收剂分别检验2种气态产物,再使分解产生的2种气体相接近,观察冒白烟现象,从而使学生认识到NH4Cl受热确实发生了分解和化合反应而与碘的升华和凝华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2.
在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中,我们发现:铜片上总有大量黑色物质附着。这种黑色物质是什么?在反应中起了什么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作了下列实验。实验(1)仔细观察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发现:开始给试管中的铜与浓硫酸加热,无现象。反应是在有气泡产生,随之铜片表面变黑时开始的。当大量气泡产生,体系达沸腾后,铜片表面的黑色物质不断脱落,并在沸腾的溶液中由大到小,铜片表面继续变黑。停止加热,铜片上仍有黑色物质附着,试管底部有黑白相间的固体,溶液并无明显的蓝色。  相似文献   

3.
4.不溶性溴化物的制取。A.取溴化钾溶液或其他溴化物溶液一滴,滴于玻片上,再加硝酸银溶液一滴,混和。观察生成溴化银的沉淀(平衡反应式)。记下其颜色,与氯化银的颜色有无区别?在试管中进行上述实验。先注入几滴溴化物溶液,然后滴加硝酸银溶液,直到沉淀生成为止。Ⅵ.碘的实验。1.碘的升华。取一些碘的结晶,放在直玻管中间或试管中,加热(图37)。观察生成的紫色蒸气,同时  相似文献   

4.
阎循智 《化学教育》1989,10(5):39-39
实验室里,给试管里固体物质加热制取气体时,常常遇到试管炸裂的现象。这样既影响了实验的顺利进行,又造成了浪费。究其原因主要是加热时试管受热不均。我们改用金属网套后,因扩大了受热面积,使试管能够均匀受热,就再也没有出现试管破裂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张俊瀛 《化学教育》1988,9(6):31-31
高二化学教科书上氯化铵受热分解的实验在现象上与碘的升华完全相同:固态物质变为气态而“消失”,气态物质在低温处又变为固态原物质。实验本身并没有证明氨气和氯化氢气的产生和存在,因此就没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氯化铵受热时发生的是具有类似升华现象的分解反应。我们将这一实验进行了改进,,作到在同一实验中可以同时检验出氨气和氯化氢气体的产生、氨气与氯化氢重新化合成氯化铵。  相似文献   

6.
刘慎诸 《化学教育》1983,4(6):47-47
我们对“氮族”的几个演示实验做了下面的改进。一、铵盐受热分解在一支粗试管(20×100mm)里,加入氯化铵约2-3克,先在试管底部加热一定时间后,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管口检验,试纸变蓝,证明氯化铵受热分解后有氨生成。然后缓慢移动试管,加热试管的中部(氯化铵已升华部分),可观察到已变蓝色的石蕊试纸,重又变成红色,这证明氯化铵分解时有氯化氢生成,在试管壁上尚有“升华”残留的氯化铵晶体。  相似文献   

7.
快速制甲烷     
邓景兴 《化学教育》2004,25(6):51-51
甲烷的实验在初三和高二时都要求做。而传统的方法是用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混合加热制甲烷。由于固体反应物之间接触不充分,有时试管被加热软化了,产生的气流量还是很小,收集的气体不多。后来有同行改用无水醋酸钠与固体烧碱制甲烷,效果比传统好多了,但转化率不理想。笔者后来采用无水醋酸钠与晶体氢氧化钠、晶体氢氧化钾3种物质以物质的量1:0.5:0.5混合,迅速研磨后倒入试管中加热,混合物很快成似熔融状,产生的气流量大,如果收集500mL气体,只需100s左右。  相似文献   

8.
热重分析仪     
《广州化学》2013,(2):8-8
<正>热重分析仪是一种利用热重法检测物质温度―质量变化关系的仪器。热重法是在程序温控下测定物质的质量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关系。当被测物质在加热过程中有升华、汽化、分解出气体或失去结晶水时,被测的物质质量就会发生变化。这时热重曲线就不是直线而是有所下降。通过分析热重曲线,可以知道被测物质在多少度时产生变化,并且根据失重量可以计算失去了多少物质。热重法的重要特点是定量性强,能准确地测定物质的质量变化及变化的速率,可以说,只要物质受热时发生重量的变化,就可以用热重法来研究其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朱振和 《化学教育》1981,2(2):24-26
常常听到学生对教师的讲课有时有“讲快了”或“讲慢了”的反映,事后教师检查了自己的教学,并朱发现在讲述方法上有任何含糊不清或拖泥带水的地方,连说话的速度也是适中的。但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映呢?下去一了解原来教师所讲的内容离开了学生原有的水平,有些地方过多地超越了学生原来的基础,因此学生觉得你讲得太快了;另有些地方则过多地重复了学生早已懂得的东西,因此学生觉得你讲得太慢了,一句话,你的教学违反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1)试管装着不多的物质加热时,常因火焰和试管接触的部位不正确使试管破裂(图1)。正确操作方法是,火焰接触部位应该比管内液面为低;尤其是为了促进固态物质溶解而加热的时候,在溶解没有完全时,更不可把火焰接触到管内液面以上。并应该把试管不断地摇动(图2)。  相似文献   

11.
一、本章在全部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地位在绪言的教学里,学生已经初步地懂得了化学跟物理学、动植物学的区别。知道了化学是研究物质以及一些物质变成另一些物质的规律的科学。但这样的解释学生并不能一下子彻底接受,因为在学生的脑子里,对什么是物质和物质在怎样进行着变化的知识,还只是一些未经整理过的素材;他们常是把一些习见的变化,看成了不必解释的当然现象。曾经碰到过这样的事实:当你问学生蜡烛为什么一点就着时,他的回答是:“因为你用火去点它,所以它就着了”。当你再问他为什么一吹就灭时,他的回答是:“因为吹的风大,所以一定要灭”。这样的答案丝毫也不稀奇,因为他们还不懂得什么是物质,更不知道物质是什么构成的。当然也就不可能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了。要想让他们懂得这些变化的本质,先决的条件就是要解决物质构成的问题。其次还要认识物质的性质,因为不认识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就不可能看到它们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心理定势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的一种习惯性思维方向。这种习惯性思维方向,有时会影响学生正常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造性能力的开拓,它对学生的智力发展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反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解化学题时喜欢死套公式和定理,盲目搬用某种解题方法和技巧,结果造成错解。有些教师在化学复习中喜欢搞“题海战术”,可是收效甚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先前的经验越成熟,课题越简单心理定势就越强烈,这一心理现象反映在学生解题时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在实验室中制取甲烷,过去学生做分组实验时,每次总要破裂许多只试管,原因是一向都是取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混合后加入试管中,而且混和物是一次加入的,这样的结果,往往仍旧不易很快地达到反应所必须的温度,并且试管壁或多或少受到苛性钠的侵蚀,效果不好,而试管却屡屡地容易破裂。这一次我们的实验采用了下面的办法,甲烷出来很多很快,点燃时火焰很高,并且试管一只也没有破损,现将操作过程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在试管中先加无水醋酸钠,加热使其熔融,俟熔融后,再加入适量的碱石灰,然后继续加熟,这样,碱石灰直接接触熔融的醋酸钠,一方面反应立即发生而且容  相似文献   

14.
有些教师讲课往往犯平铺直叙、现象罗列的毛病,这样会使学生听讲的情绪消沉,难以造成深刻的观念,更难形成巩固的概念。所以了解学生意见时往往是:“讲过的找不出重点,记不住。”学生的这些意见一部分是正确的。他们要求教师讲课“有重点。”但他们希望的重点是:“老师将一节教材的某一个结论或某一中心问题,用几句话来说明,并让他们划下记号或抄下来。下节课就问这几句话,他们便得五分。……”有些教师迎合了学生的这种心理,认为这种作法是对的。在学生心目中也认为这样讲解是“有重点”了。但这样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的增长,显然是有害的。现在根据我听课的一个例子,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系统性和突出教材重点的一点体会。这个例子是讲初中化学“物质不灭定律。”  相似文献   

15.
陈潜 《化学教育》1994,15(5):36-36
我国目前使用的中等学校化学教材及美国高级中学采用的“《化学基础》实验室实验”中,关于氨气的实验室制作法都是通过加热氯化扶晶体和氢氧化钙固体的混合物来制备的。该法的缺点:一是所用试管容易炸裂;二是产生废渣较多,实验后处理复杂。  相似文献   

16.
见过萤火虫发光的人,对这种小虫发出的美丽的光,都有深刻印象.那种美丽的发光现象,可以在试管里再现吗?萤火虫发光是由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发生反应而引起的.在试管里使这两种物质发生反应,就可以再现萤火虫的发光现象.但是,荧光素酶和荧光素很不容易.  相似文献   

17.
胥光勇 《化学教育》1994,15(12):26-27
现行的中学和中师教科书里,用酒精灯加热口缘上放置了烧瓶的烧杯,作为实验装置;以观察碘变成紫色蒸气及其在烧瓶底上凝华成碘须,来阐明碘的升华性质及升华概念。  相似文献   

18.
第十一课二氧化硫本课目的:使学生瞭解二氧化硫的制法、性质及用途。检查学生知识以後,让学生回忆在氧中或在空气中燃硫产生什麽臭味的气体,然後指导学生在试管中加少许亚硫酸钠及硫酸,注意所产生气体的臭味。再让学生用一小块黄铁矿放在铁片上加热,注意火焰的颜色及臭味。教师作出关于二氧化硫制法的结论:①燃硫②亚硫酸盐加硫酸,③燃烧黄铁矿。当提出每一种制法时,就可指定一学生完成反  相似文献   

19.
王志成 《化学教育》1984,5(4):40-40
将一支大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底部,在试口吹气,使其鼓出。再在试管中部加热,也使其鼓出(如图)。实验时,在试管底部凸处装KClO3,中部凸处装MnO2,并取配有平头滴管(内装MnO2伸入试管底部)和导气管的双孔橡胶塞,塞紧试管口。用酒精灯使试管均匀受热后,于中部MnO2处加热,用带火星的木条在导气管口检验,木条不能复燃,说明MnO2受热无氧气产生。然后将酒精灯移至KClO2处加热至溶化,再做检验,说明有少量氧气产生。  相似文献   

20.
有些含水的硅铝酸盐矿物晶体受到灼烧时,由于晶体中的水被赶出,产生类似起泡沸腾的现象,称为沸石或泡沸石。已经发现自然界中沸石矿物约有四十多种,除丝光沸石、斜发沸石、方沸石、钙十字沸石等少数几种数量较多外,其他数量都较少。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根据沸石的化学组成和形成条件,成功地合成了和沸石矿物结构相似的化合物,迄今已有六、七十种。由于这类晶体具有很空旷的硅氧骨架,在结构中有许多孔径均匀的孔道和内表面很大的孔穴,若将孔穴和孔道内的水加热赶出,就能吸附分子。直径比孔道小的分子能进入孔穴中,直径比孔道大的分子被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