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氟哌酸分子印迹共混膜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氟哌酸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三甲氧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利用本体聚合方法制备了具有特异选择性的氟哌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利用聚砜与氟哌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共混的方法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膜.运用红外光谱分析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氟哌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结构.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分子识别膜的机理和吸附性能,运用平衡结合实验法证明了分子识别膜对氟哌酸表现出了较高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2.
以苯磺隆为模板分子, N,O-双异丁烯酰乙醇胺为交联功能单体, 在尼龙-6膜上通过紫外光照引发合成了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并用扫描电镜对其表面形态进行了表征. 用紫外分光光谱法研究了模板分子与交联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印迹因子的测定和底物竞争渗透实验结果表明,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对模板分子苯磺隆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而非分子印迹聚合物膜没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3.
邻香草醛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制备及其透过选择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具有支撑膜的邻香草醛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紫外光度法测定了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之间的结合常数和化学计量比(n=2). 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别测定了膜的结构和表面形貌; 膜渗透实验结果表明在干扰物存在时印迹膜对模板分子表现出良好的选择透过性能. 研究了分子印迹聚合物膜透过的机理、并为分子印迹技术应用于传感器领域增加了理论和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4.
马向霞  何锡文  张茉  李文友  张玉奎 《化学学报》2006,64(23):2369-2374
采用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具有支撑膜的扑热息痛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紫外分光光度法证明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并据此选择了聚合反应时合适的溶剂. 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别测定了膜的结构和表面形貌. 渗透实验结果表明渗透时所用溶剂对渗透结果有重要影响. 合适的渗透溶剂可提高印迹膜对模板分子的渗透选择性.  相似文献   

5.
在光照和引发剂的作用下, 模板分子香豆素-3-羧酸、 功能单体丙烯酰胺和交联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或三甲氧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TRIM)在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滤膜表面聚合形成分子印迹聚合物复合膜. 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了分别以TRIM和EDMA为交联剂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在不同溶剂中对混合底物的结合和渗透选择性. 结果表明, 以TRIM为交联剂的印迹膜对模板分子具有更高的结合和渗透选择性. 另外, 以乙腈或乙腈/水作为溶剂对分子印迹膜所作的实验和讨论有助于为从复杂样品中分离模板分子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使用光度分析法探讨了功能单体9-乙烯腺嘌呤和模板分子胸腺嘧啶在甲醇中的结合作用。在此基础上,以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纤维素膜为支持体,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并比较了分子印迹聚合物膜、非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和纤维素载体膜通道的差异,以胸腺嘧啶、尿嘧啶、胞嘧啶、鸟嘌呤和腺嘌呤为底物,评价了印迹聚合物膜的渗透选择性。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膜对模板分子胸腺嘧啶及结构类似物尿嘧啶呈现高的选择性,与用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制备的分子印迹膜比较,也呈现高的扩散速率和选择性,因此该膜对生物样品DNA完全水解产物胸腺嘧啶和RNA水解产物尿嘧啶的识别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钴离子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膜渗透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向霞  李文友  何锡文  张玉奎 《化学学报》2005,63(18):1681-1685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带支撑膜的钴离子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用扫描电镜测定了膜的表面形貌. 通过膜渗透实验表明, 在一定浓度钴离子存在下, 印迹膜对模板分子表现出良好的渗透选择性. 分别考察了阳离子和阴离子对印迹膜渗透模板分子的影响. 本工作有助于分子印迹技术应用于传感器技术和连续分离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采用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以聚偏氟乙烯管状微孔滤膜为支撑膜的锌离子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通过膜渗透实验表明, 在一定浓度锌离子存在下, 印迹膜对模板分子槲皮素表现出良好的渗透选择性. 分别考察了阳离子和阴离子对印迹膜渗透模板分子的影响. 本工作对分子印迹技术应用于实际样品中槲皮素的分离与富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槲皮素金属配位印迹聚合物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培民  王兵 《化学学报》2010,68(24):2543-2550
以中药活性成分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与Zn(II)的配合物为模板, 以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 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 水溶性线性聚合物聚乙二醇(PEG, Mw=600)为添加剂,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带支撑的锌离子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使用扫描电镜测定了不同PEG用量下膜的表面形貌. 通过膜渗透实验考察了PEG含量对金属配位印迹膜渗透速率的影响, 系列印迹聚合物膜的识别体系及对不同底物的渗透选择性, 同时考察了阳离子和阴离子对印迹膜渗透模板分子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制膜过程中水溶性线性聚合物PEG的加入可以明显改善膜的透过性能|槲皮素-Zn(II)模板印迹聚合物膜对槲皮素表现出明显的渗透选择性, 对槲皮素结构类似物芦丁和柚皮素的渗透选择性较差|且该金属配位印迹聚合物膜对不同阳离子和阴离子也都表现出较好的选择识别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了对甲氧苄氨嘧啶具有特异结合和透过性质的膜状分子模板聚合物,Scatchard分析表明,在分子模板聚合物膜中存在一类等价的可与甲氧苄氨嘧啶结合的位点,该结合位点的平衡离解常数为Kd=4.85×10^-2mmol/L,甲氧苄氨嘧啶分子模板聚合物膜的选择性透过实验表明,在该聚合物膜中存在着由形状和功能基团均与模板分子甲氧苄氨嘧啶相互补的孔穴组成的通道,该通道可有选择性地通过模板分子。  相似文献   

11.
孔雀石绿分子印迹膜的制备和渗透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0.45 μm混合纤维素酯微孔膜为支载膜,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N, 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得到孔雀石绿分子印迹膜,并研究了其对模板分子和类似物的渗透性能。以分子印迹膜作为渗透膜,单一渗透实验中,13 h后MG的渗透量达到0.118×10-3 g/cm2,而相同时间内甲基紫、甲酚红和溴百里酚蓝的渗透量分别为0.064×10-3、0.057×10-3和0.044×10-3 g/cm2,且在竞争渗透中孔雀石绿的渗透速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而甲基紫的渗透速率却显著下降。实验表明,分子印迹膜对模板分子孔雀石绿表现出良好的渗透选择性,且在与类似物甲基紫的竞争渗透中具有优先渗透能力。  相似文献   

12.
香草醛系列化合物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渗透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香草醛(Van)或邻香草醛(o-Van)为模板分子, 用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 分别制备了以尼龙和聚偏氟乙烯微孔滤膜为支撑材料的分子印迹复合膜, 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模板分子及竞争物的混合溶液渗透实验结果表明, 支撑材料对膜选择性传输趋势基本没有影响, 但选用合适的支撑材料会得到更理想的分离效果; 当竞争物尺寸小于模板分子时, 尺寸效应起主要作用, 竞争物优先传输; 当模板分子与竞争物尺寸相近时, 尺寸效应不起作用, 模板分子的选择性识别位点及与其相匹配的孔穴起主要作用, 模板分子优先传输; 当竞争物尺寸大于模板分子时, 则尺寸效应和模板分子的选择性识别位点及与其相匹配的孔穴同时起作用, 故模板分子优先传输.  相似文献   

13.
Effective molecularly imprinted membranes(MIMs) were developed as an efficient adsorbent for the selective removal of p-hydroxybenzoic acid(p-HB) from acetylsalicylic acid(ASA, aspirin). The MIMs were grafted successfully from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s via 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RAFT) polymerization. The graft copolymerization of acrylic acid(AA) in the presence of template p-hydroxybenzoic acid led to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MIP) film coated membranes. The obtained MIM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photometer(FTIR) and Raman spectra, and batch mode adsorption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specific adsorption equilibrium, kinetics and selective recognition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MIMs. The kinetic properties of the MIMs could be well described by the pseudo-second-order rate equation. Selective permeation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permeation selectivity of the p-HB imprinted membranes. The observed performances of the MIMs are applicable to the further purification of aspirin.  相似文献   

14.
张茂升  黄佳蓉  唐丽萍 《化学学报》2009,67(24):2840-2844
以0.45 μm混合纤维素酯膜为支载膜,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通过表面印迹法制备得到牛血清白蛋白分子印迹膜。实验对制备分子印迹膜所用模板分子、功能单体和交联剂用量进行探讨,并对目标分子识别渗透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较非印迹膜而言,该分子印迹膜表现出良好的识别渗透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