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本文给出了一种用冲击压缩数据计算Grüneisen物态方程参数的方法。它使Grüneisen系数沿实验冲击绝热线的计算值与晶格振动理论的计算值达到最优拟合,给出了23种金属的冷能,冷压公式中的ρ0K、Q和q以及Grüneisen系数的结果。用这些参数算得的冲击绝热线与实验冲击绝热线之间的平均相对偏差在1%以内。  相似文献   

3.
 用量子力学修正的WCA液体变分微扰理论计算了液氦冲击压缩曲线,计算中体系分子间相互作用势选择EXP-6有效两体势模型,两体势参数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拟和优选。计算结果在一次冲击压力范围内,冲击温度及压力与Nellis等人的实验数据符合很好,二次冲击数据与实验值稍有偏差,但也在其误差范围内,由于二次冲击只有一个实验点,因此实验数据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以供比较。计算结果表明与其他分子间相互作用势相比,选择α值为12.7的EXP-6势更为准确地反映了液氦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用MCR液体变分微扰理论计算了苯冲击压缩曲线,计算中苯分子间相互作用势采用EXP-6等效两体势模型,势参数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拟合优选,计算中采用了Tang修正后的硬球径向分布函数.计算结果在未反应段与Dick等人的实验数据符合较好.计算结果表明苯的振动激发对其冲击物性有着重要影响,选α值为13.4能更准确地反映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液氮冷却以及气体增压技术,制备了~30MPa及~90K初始状态的氢、氦等摩尔混合气体样品.以二级轻气炮作为加载工具,用不同灵敏度设置的两套多通道瞬态高温计系统获得完整、清晰的稠密氢、氦混合气体多次冲击压缩过程的光谱辐射强度信号.并建立起相应的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获得了5—140GPa范围内氢、氦混合气体一至五次冲击雨贡纽物态方程,以及一次、二次和四次冲击温度实验数据.流体变分理论和离解模型用来分析和解释所获得的测量结果. 关键词: 氢、氦混合气体 多次冲击压缩 光谱辐射强度历史 物态方程  相似文献   

6.
 选择exp-6势为参考势,运用变分液体微扰理论计算了液氦体系的一次冲击和二次冲击Hugoniot曲线,并与Nellis等的冲击压缩实验数据比较,给出了与Nellis等的实验结果较符合的等效两体相互作用势的参数。研究表明,在计算高温高密度条件下液体的冲击压缩特性时,原子间的多体相互作用十分重要,多体作用的结果是软化了两体相互作用势。  相似文献   

7.
 用修正的WCA理论计算了液氮冲击压缩至70 GPa的一次冲击Hugoniot数据。计算中引入与体系比容有关的分子离解因子,计算结果表明,在33GPa以上液氮体系发生的相变为分子离解相变,该过程对体系热力学状态有较大影响,分子离解是对冲击能量的吸收过程,导致体系冲击压力和温度增长率下降。  相似文献   

8.
材料在一次冲击波压缩过程中的极限压缩度(材料压缩后的密度与初始密度的比值即ρ/ρ0)一直是高压物理研究领域非常关注的话题之一,它也是武器物理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参数,对它的研究将有助于理解极端条件下材料的某些行为,如高度压缩条件下原子分子结构变化及粒子间相互作用规律等,这也是高压凝聚态物理学延伸到极端条件和微观层次的必然趋势。一般认为,对材料施加的压力无穷大时,材料能够被无限制地被压缩,但是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在一次冲击波压缩过程中任何材料都不可能无限制地被压缩,而是存在极限压缩度,  相似文献   

9.
用自由电子气模型对自由电子气(费米能为5 eV)的冲击压缩雨贡纽曲线、冲击温度进行了数值计算.冲击压力、内能和冲击温度被计算为压缩度的函数.计算结果表明,自由电子气(费米能为5eV)的冲击压缩极限近似为初始密度的4倍.  相似文献   

10.
彭商强 《物理》1996,25(10):628-635
文章从原理及应用等方面介绍了研究材料在高温高压下物理结构变化的一种实验方法。借助该方法,可以比较方便地研究在100GPa-1000GPa压力下及几个电子伏特温度下材料的特性及内部结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1.
 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从基本的热力学关系出发,导出了一个新的物态方程表达式。利用这一新形式特态方程所建立的热力学模型,可预测疏松材料的冲击压缩行为。以低、中、高冲击阻抗的铝、铜和钨为示例,将本模型的理论计算曲线与实验冲击压缩数据比较,表明本模型的在宽广的压力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普活性;对不同初妈密度,疏松材料的冲击压缩行为均显示出较为满意的理论经历测能力;与现有的其它疏松材料物态方程模型相比,本模型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中均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多孔材料冲击绝热线的近似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不同初始温度下密实材料的冲击绝热线进行简单的假定,并利用常压下材料的热膨胀方程,导出了多孔材料在中高压力段的冲击绝热线和等熵卸载线方程。与多孔铝、铁、铜的冲击压缩实验数据比较,证实该方程有较好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金属/窗口界面在冲击压缩下的热弛豫过程。从热阻模型出发,给出了弛豫时间常数与界面热阻以及材料热输运系数之间的函数关系。讨论了本文模型与Grover和Urtiew模型之间的关系。对两种不同的实验记录图像进行了解释,对产生界面热阻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用于轻气炮上冲击压缩实验的材料预加热系统及相关实验技术。介绍这一系统的原理、构造及操作。利用这一系统,在加载幅度8 GPa的恒定载荷下,得到了初始温度300~980 K范围内HR-2抗氢不锈钢的动态响应特性,包括层裂强度、Hugoniot弹性极限、卸载声速及它们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一种多孔铁的冲击压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二级轻气炮作为动态加载装置,用电探针技术和阻滞法在80~160 GPa压力范围内测量了平均初始密度为6.904 g/cm3的多孔铁的冲击压缩性。实验结果表明,其冲击压缩线可以用D=2.977+1.603up的线性关系描述(D,up分别是冲击波速度和粒子速度,单位km/s),这一结果与国外的实验结果和Wu-Jing模型的预测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6.
测量冲击压缩下绝缘材料电阻率技术的一个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A. C. Mitchell等的测量冲击压缩下绝缘材料电阻率的技术做了改进,其主要之点是,在测量电路中增加了一个记录冲击波进入试件的电支路,并在新支路中串接一个基准电阻。这样做的好处是:(1)便于提高试件电阻信号的电平,或提高试件电阻的可测上限范围;(2)可以用基准电阻的实测值对试件的实测电阻值进行校核;(3)可以同时测得试件中的冲击波速度值。文中还以聚四氟乙烯材料的实测结果为例,对本方法的特点做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实验测量了国产聚四氟乙烯(SFB-1)在15~40 GPa冲击压力范围内的电阻率及冲击压缩线。主要的实验结果是:电阻率是冲击压力的单调递减函数,其数值在2.45×105~1.73×103 Ω•cm之间变化;冲击压缩线可用D=1.571+1.961u-0.0537u2表示(D,u分别为冲击波速度及粒子速度,单位均为km/s)。与其他作者发表的数据相比,发现不同制造厂家生产的聚四氟乙烯材料的电阻常数数值有一定的差别,但其以D-u关系表示的冲击压缩线没有出现可以察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黑祖昆  林树智 《物理学报》1984,33(3):408-412
对干涉函数i(s)进行稍微不同的衰减而得到的两条RDF/r曲线的交点,在径向距离r较小的区域内,应在-4πrρ0直线。以此为判据检验其他方法得到的标准化因子K,精度可达1%。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线性预测压缩存在的游长短、压缩比低、恢复精度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压缩方法—“二真值线性预测法”,其特点是恢复精度高、压缩比大、算法简捷、实时性好,适用于可由线性逼近表示的测量过程的实时压缩。经对典型光谱数据压缩实验表明,平均游长一般比线性预测压缩高1倍,在压缩恢复过程中可保留光谱特征信息,在1%恢复精度时,压缩后数据未编码的情况下一般可获得大于2:1的压缩比,编码后可获得4:1~5:1的压缩比。  相似文献   

20.
冲击波极端条件下玻璃的细观结构破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冲击波极端条件下玻璃介质的细观结构破坏问题,指出在低于Hugoniot弹性极限的应力区内,按照细观结构损伤程度的不同,在受压玻璃介质中可以划分出两个区域,即压缩区和破坏区。以K9和ZF1玻璃为例,通过双层结构样品实验,确认了玻璃样品的表面效应(即表面原生微裂纹的扩展)是破坏区形成的第一位原因。其次,基于对破坏区内细观结构损伤和破坏特性的分析,进一步提出:由于玻璃内部散布的不均匀相与其基体介质之间的压缩率不同,冲击波压缩造成了众多的局域变形点,当表面裂纹扩展到不均匀相与基体的边界处,会出现裂纹扩展路径拐折或分叉,造成介质的分割甚至粉碎,这是破坏区生成的第二位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