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解放以来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情绪不断地高涨与大大地提高,青年学生们在学习科学时都要求知道祖国的科学史。因此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就需要加入我国有机化学史的资料,使学生们知道我国古代人民在这方面的创造和发明,从而激发他们爱科学和爱祖国的思想。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些近来开始教有机化学时所用的我国有机化学史的资料,以供在高中教有机化学时的参考,因为我感  相似文献   

2.
在本刊1955年4月号,王序先生所写:“高中有机化学教材分析”一文,内容很丰富,完全可以作为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指导,关於石油一节,我同意王先生对教材这样的分析,但是我有这些补充意见,希望王先生和其他同志指教。 (1)在介绍石油的来源一段时,应该谈一下天然石油的元素组成,天然石油中除了碳氢化合物以外,尚有含氧、含硫及含氯化合物。正由於这些化合物的存在,对石油的品质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含硫、含氧化合物为甚,能使石油产品生胶质和腐蚀机械。在讲到石油产品精炼时,就可以结合上面所谈的说明精炼的目的。为了除去石油产品中的有机酸、胶质(含氧化合物)和硫化氢、硫醇等(含硫化合物),这样使教材内容前后相互呼应,同学也易於明瞭和掌握。  相似文献   

3.
在教育实践及其他方面,正确地评价科学家与发明家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样既能培养人们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又能激发人们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家的劳动而向他们学习。在过去,特别在解放前,我国出版的各种教科书及其他方面书籍中,对于科学家的评价是极不公道的,许多俄罗斯科学家的名字是根本见不到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各方面的作者注意到过去的这种不公平的情况,积极地加以改正。因此许多俄罗斯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得到了正确的评价,而在许多叙述里占了应有的地位。但在这个工作中,教科书的编者  相似文献   

4.
本刊去年8月号上曾发表了清华大学学生王恒聪的“对几本化学教科书中有关化学史料的一点意见”。就该文的内容来说,所持的论据是不足的,对教科书中如何正确地介绍科学家和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正确地介绍科学家的问题也是缺乏认识的。我们本着学术问题可以自由争辩的精神把该文略事修改后发表了,相信对这个问题会展开辩论。四个月来,我们收到多方面的批判稿件,这些稿件有些是由个人执笔的,有些是出自各教研组的,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所有来稿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在来稿中选出一篇批判较全面、说理较清楚的有代表性的文章予以发表,并以这篇文章适当地结束这一问题的笔谈讨论,其它的文章因限于篇幅不准备刊登了,仅在此致以歉意。张昌言同志的“谈谈在教科书中评介和介绍科学家的问题”,在基本观点上是正确的。尤其是对在教科书中如何介绍科学家及教学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介绍科学家的看法,更是每一个教学工作者应该注意到的。因此,希望各教研组能够加以讨论和深化。至于近代化学从什么时期开始及完整的化学史等史料研究的问题,还需要全体从事化学史研究者的努力,而得出更确实可靠的结论,这就需要经过更多地史料收集,分析、研究的过程。但是这个问题并并不牵涉到对目前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热力学基础是物理化学课程中重要的部分。但目前关于这一部分的讲授有着不同的方式。我们读了吴澄铠同志的文章(化学通报1954年10月号)后,有一些不很成熟的意见,希望英澄铠同志和其他同志指教。 (1)吴澄铠同志在该文第(一)项“关于第一定律的实验根据问题”中,提到:“将第一定律的数学公式(即(△μ=q-A)和它的实验根据用严密的逻辑结合起来”这一问题,所用的方法是:“首先从历史上找寻恒动机失败的经验,来说明能量不能够从无中生出来,但是这还不能令人信服,因为以往做不出来,将来也许还可以做出来。直到焦尔的实验证明了能量消失时必然有热生出来,而且消失的能量和生出的热量的比,在不同的情况下,都保持同一的常数。这样才说明热量也是能量的一种,并  相似文献   

6.
在本刊1955年4月号发表了刘泉祥同志“关於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的讨论”及明同志对该文的商讨两篇文章。现在我发表我个人对这一问题的意见: 第一,关於结构学说在那里引出的问题,我同意明同志的意见,我也认为在绪论中引入是合适的,理由我不再重复。根据苏联1953年里夫琴科(В.В.Левченко)、伊凡楚娃(М.А.Иванцова)、苏鲁维也夫(Н.Г.Соловъев)和费力德(В.В.Фелъдт)等人合著的中学8—10年级化学课本在讲有机化学的一章时,也是把结构学说放在绪论中讲的,而且是在讲了同分异构现象以后,才讲结构学说的,现在把原书编排的次序译在下面:  相似文献   

7.
读了“关於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的讨论”一文(见55年4月号化学通报)我拟和刘泉祥同志提出一些商榷的意见。 1.中学时代学生应是全面发展的。就是说,无论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都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对有机化学也是如此。在高中的教学中,仅不过将有机化学的意义、特征及其主要内容,联系祖国的经济建设及日常生活(如橡胶的合成、淀粉制乙醇)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有机化学具有基本  相似文献   

8.
有机化学教程一书系由北京农业大学有机化学及生物化学教研组编写的一本高等农业学校教学用书。这本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于1958年8月以第一版和读者见面。因此,这本书是比较新的一本有机化学教科书,全书计分绪论,饱和烃,未饱和烃,芳香烃,卤代烃,硝基物,醇,酚,醚,醛与酮,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油脂,羟酸,酮酸,碳水化合物,萜烯及其衍生物,胺,蛋白质,杂环化合物及生物碱等十五章计298页。这本书的特点在于简单扼要,浅显易懂,能结合专业要求,联系生产实际。在讲布特列洛夫(А.М.Бутлеров)化学结构理论等内容时,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讀了化学通报本年第一期发表的“二氧化硫法生产硫酸錳(NnSO_4)”一文后,我們有这样一种感觉,硫酸錳的性貭、用途及生产方法写得比較詳細,使读者能够系統地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但“硫酸錳貭量分析”,写得比較簡单,在某些方面尚有值得考虑的地方,特提出以便与原文作者商榷。該文因未将参考文献列入,故不知方法出处,据我們推想,大概是翻譯Rosin的著作,因有很多地方与之相同,如硫酸錳的測定,Rosin也是在氨性溶液中以过氧化氫沉淀錳,經过滤、洗滌,最后灼烧为Mn_3O_4。将获得的重量Mn_3O_4×1.980=MnSO_4。可是原文作者把它写为下式:  相似文献   

10.
巴生斯基、无西耶夫与多加德金的“膠体化学教程的对象和原则问题”一文,提出很多重大問題,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已經完全成熟了。应当同意著者們的許多原則,首先是將聚合物溶液部門納入膠体化学教程的合理性;著者們所發揮的其他許多原則,則需要討論。首先談一下著者們所提議  相似文献   

11.
本刊1957年4月号,徐正英同志翻译的“天然水硬度的测定方法”一文。无疑地,这对于培养学生对于硬度的了解是有好处的。但我对这篇文章有以下一些意见。(1)作者提出仅用碳酸钠以沉淀水中钙镁是不恰当的。我们知道,碳酸钙在25℃时,溶解度为0.013克/升,而碳酸镁为0.43克/升,两者相差43倍(见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教研组译“定性分析”第三册,715页)。所以仅采用碳酸钠以同时沉淀钙镁,由于碳酸镁的溶解度所引起的误差是不可忽略的。由于这个缘故,所以实际测定水中硬度时,若采用“苏打试剂法”,系  相似文献   

12.
在“化学通报”1959年第1期“从牛尿中制取苯甲酸和马尿酸”一文里,把废料制成化学原料是有着巨大的经济意义的。但该文中若干问题,尚需研讨,特此提出与原文作者商榷。对该文制造过程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最近看到了“化学”(化学通报前身)15卷5期(1952年)上所登载的“暴沸的成因与防止”一文,感到该文对暴沸成因的分析,不够完整,只是指出了原因的一个方面。特此提出如下意见,请樊中心先生指正。关于暴沸现象,在极为纯净的液体中,是一个新相(气相)生成的过程中的现象。它的成因可从两方面来讨论。首先要在液体中形成一个半径极小的气泡,正如樊先生所指出的,必须要有较大的蒸气压。这是因为外界对气泡有着三种压力——大气压,液体静压及弯曲表面的附加压力。弯曲表面的附加压力的计算公  相似文献   

14.
1956年化学通报6月号刊载了彭周人先生所写的“关于相规的推导方法的建议”一文,其中在叙述R′的关系的举例时,略有疏忽的地方,似应加以明确如下: R是系统的各纯物质间必须满足的独立的化学平衡关系的数目,R′是系统的某些纯物质的浓度变数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满足的独立的限制条件的数目。在考虑有化学平衡存在时,R就是独立的化学平衡关系的数目,而R′的存在却要看系统的具体情况方能确定。彭先生在举例中说“例如2H_20=H_3O~++OH~-离解平衡中,  相似文献   

15.
《化学通报》编辑部:读了你刊1974年第5期上刊载的“熵与混乱度”一文,受到启发不少。但也发现有个别处阐明得不够完全正确,特提出向原作者和编者请教。在原文“二、混乱度和熵增加原理”一节中,在50页(总306页)上是这样叙述的:“……必须指出,由于其中的均匀分布(即两边的分子数目相同的一种分布)的样式占绝大多数,例如在各分子数为2时,均匀分布的样式占6/16,在各分子数为50时,一共有101种分布,均匀分布的样式占10~(29)/10~(30),因此,均匀分布的微观状态出现的机会最大,在宏观上观察到的  相似文献   

16.
化学通报第9期刊登了“由甘薯制造冰醋酸和丙酮”一文,作者用实践生产经验推荐了操作方法与生产流程。是由:1.甘薯发酵制成食醋;2.食醋中和制成醋石(醋酸钙);3.酸解或热解分别制得冰醋酸与丙酮。此法虽然给土法生产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但生产方式方法与生产成本尚不够先进,特提出个人意见,敬希编者,作者和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7.
读本刊6月号“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形式主义问题”一文后,感到其文对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形式主义的表现分析极其详细、清楚,帮助很大。但对形式主义产生原因的分析我认为尚还不够完善,因为产生形式主义还有一重要原因,就是目前部分教师责任感不强。一些教师由于个人主义思想作怪,不满意教师工作或不满意本单位工作,教学态度敷衍塞责,根本没有去考虑如何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牢固补充的化学知识,而只想  相似文献   

18.
“化学通报”1957年1月号刊载张海若同志写的“我怎样教学生应用克分子的概念来做化学计算题”一文中,我以为其中有一个概念值得商榷,有一处错误必须更正。张海若同志认为“克分子是……重量单位”,他说“n代表物质以克分子为单位的重量”,并在0.2克分子CO_2与8.8克CO_2中间画上等号。这是不恰当的。“克分子”不是重量单位,它的物理意义是:①物质一定数目的分子,即6.02×10~(23)个分子,②它们的总重量若以克为单位来表示,则其数值恰等于其分子量。其物理量表示方法应该是M克/克分子(M表示分子量数值)。例如某物质0.2克分子重3.6克,其一克分子重: 3.6克÷0.2克分子=18克/克分子。张海若同志所举的两个例子,可作如下计算:  相似文献   

19.
读了“化学通报”1955年5月号中的“纸条色谱分析法概况介绍”一文后,我个人是有些意见的。当然,纸上色谱法从建立起到今天,有关这方面的工作是很多很多的,要想在这篇短短两页的“概况介绍”中介绍得很完全,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我觉得通过一篇“概况介绍”,简单扼要地介绍出一个正确的大致轮廓,是完全必要而可能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我觉得著者的文中,并没有做到这一  相似文献   

20.
1956年12月号登载了,山东师院单象荪同志,所写“如何装置实验用隔膜电解槽”。我以为其中不符合实际的,根据实验证明提出下列几点意见。 (1)实验过程,由于木盖及隔膜旁边软木,受了食盐水浸蚀膨胀,实验结束,无法拿出清洗仪器,甚至损坏坡璃筒及所镶软木之处,这是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