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牡丹栽培基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避免牡丹栽培中土传病虫害的发生与传播,选择牡丹无土栽培基质,我们对牡丹的栽培基质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牡丹生长指标的综合分析,认为:牡丹栽培基质最佳配方为草炭、蛭石和珍珠岩以0.6:0.2:0.2的比例进行配比.  相似文献   

2.
武汉地区桂花品种的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武汉地区33个桂花品种作分类运算单位,选用22个形态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桂花品种分类所选用的形态性状中,按重要性依次为:花色、子房发育状况、小花梗颜色、花梗是否易脱落、花粉形状、树姿、叶柄长、着花情况、花径、开花习性、叶形系数及小花梗长等。根据聚类分析结果,供试品种按花色聚为三大类群:金桂品种群、丹桂品种群和银桂品种群。金桂品种群与丹桂品种群亲缘关系较近,与银桂品  相似文献   

3.
辣椒碱软膏基质及其配方的优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制备了油溶性基质、水溶性基质和乳剂型基质三种辣椒碱软膏,比较了辣椒碱在这三种软膏中的释药速度,确定了乳剂型基质为辣椒碱软膏的最佳基质;采用正交设计实验优选了乳剂型基质中主要原料的配比,获得辣椒碱软膏基质的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4.
选用城市树木修剪枝粉碎获得的新鲜木块,作为一种土壤改良添加物进行形态、盛花期、叶片相对叶绿素值(SPAD)比较试验. 研究发现,添加新鲜木块显著增加了土壤的总孔隙度、非毛管及毛管孔隙度(Ft=311.502, Fnc=226.41, Fc=92.384, p<0.01),显著改变了牡丹的盛花期、株高年增量、冠幅、基径年增量、叶片SPAD,添加新鲜木块(边长为6 cm)的体积分数为60%时得到最优结果. 研究结果为南方牡丹栽培提供了一种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保水性、低成本、无副作用、绿色环保等优良特性的土壤改良途径.  相似文献   

5.
蜡梅品种的数量分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将数量分类方法应用于蜡梅品种的分类,选取14个形态性状,对45个蜡梅品种进行数量分类研究.结果表明,中被片长度和内被片紫纹是蜡梅品种分类的两个重要性状,笔者提出应以内被片紫纹作为划分品种群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湖北咸宁桂花品种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26个分类性状,对湖北咸宁的26个桂花品种进行了数量分类.结果如下:选取的26个桂花分类性状不太适合做主成分分析,这说明桂花品种性状变异的多样性及演化的多向性,第1个主成分的贡献率表明花梗有无、花色等性状应成为品种分类的优选性状;比较了类平均法、最远距离法、最近距离法、中心距离法的聚类效果,发现类平均法效果最好;聚类分析表明,四季桂品种群和秋桂类亲缘关系较远;花色、结实对品种分类具有重要意义,相似花色的品种,以及结籽的品种常分别聚合在一起;认为花色等性状的演化应是多途径的,不是简单的单线变化.  相似文献   

7.
首先通过聚类分析对评价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剔除相关性高及不重要的指标,提出了适宜于不同地区企业评价的指标选择方法,最后对宁夏先进企业的综合实力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8.
新疆48个春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新疆48个春小麦品种选取的10个农艺性状,按照离差平方和法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其共分为12类;通过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能代表全部遗传信息90%以上的五个主成分,并对各性状在相应主成分中的贡献进行分析,明确了根据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结合主成分分析在选取育种材料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入选亲本时,应以第二主成分较高,第一、第三、第四主成分居中,而第五主成分不宜高为宜,有利于达到使株粒重、收获指数、克草粒重、千粒重、穗粒数得到提高,而使无效小穗、无效分蘖减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油松、华山松及白皮松容器育苗基质配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容器苗造林是今后我国发展造林事业的一项带有方向性的技术措施。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提出适宜油松、华山松、白皮松容器育苗的基质配方。  相似文献   

10.
冬季盆栽草莓的栽培基质及营养液配方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田园土,蛭石加草炭,纯蛭石,水培四种不同栽培基质和四种营养液对冬季盆栽草莓进行三年的实验,通过对其叶面积和叶柄长度的测量,对开花和果实成熟期的观察,以及对灰分,总酸,可溶性糖等品质分析,证明了冬季无土盆栽草莓的适宜基质和适宜营养液配方。  相似文献   

11.
2002年12月2日从山东菏泽市弓1种36个牡丹(Paeonias suffruticosa Andr.)栽培品种到广西柳州市进行春节催花试验。试验以大胡红、乌龙捧盛、肉芙蓉、银红巧对和朱砂垒作为主要催花品种,以赵粉、菱花湛露和藏枝红等31个品种作为观察品种,采用大棚进行栽培。试验结果是,牡丹引种成活率99.1%,开花率99.1%,平均每株开花8.2朵,同一品种开花时间基本一致,株开花数均比较均匀;所有催花品种都能在春节期间准时开花。说明在柳州市可以通过人工措施准确控制牡丹花在春节期间开放,在北方或广东春节催花的牡丹品种也适宜在柳州市春节催花,供应市场。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外源激素的添加对牡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以牡丹品种‘凤丹白’叶柄诱导的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NAA和TDZ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POD(过氧化物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CAT(过氧化氢酶)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抗氧化酶类活性和蛋白质含量与胚性细胞早期发育发生密切相关,在胚性愈伤组织形成时期,POD和CAT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SOD活性变化则相反;SOD活性经过短暂下降后回升,于第15天达到第二个峰值后稳步下降,表明SOD在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初期起主导作用;POD与CAT活性出现峰值时间较SOD滞后,推测POD和CAT活性的升高能够促进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和早期发育;可溶性蛋白含量于胚性细胞形成前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在第15天达到峰值后下降,说明其含量的升高有利于胚性细胞的形成和发育,其累积对形成胚性愈伤组织有促进作用.添加NAA 0.2 mg/L和TDZ 0.5 mg/L对牡丹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14.
15.
基于P2P覆盖树网络的流媒体传输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利用P2P技术,通过在应用层设计一个基于P2P的覆盖树网络来进行流媒体数据的分发。首先描述了覆盖树中节点的加入、退出和正常运行时节点状态的维护等构造过程,最后通过分析说明谊覆盖树网络是适合进行流媒体数据分发的.  相似文献   

16.
桉树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琼  苏勇  郭文锋  兰俊  熊涛  张磊  温远光 《广西科学》2015,22(6):586-592,599
【目的】通过对39个桉树(Eucalyptus)无性系多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筛选出速生、干形好的优良无性系,为桉树的良种选育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运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各桉树无性系品质进行综合比较与优劣排序。【结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9个无性系的树高(H)、胸径(DBH)、单株材积(SV)、枝下高(LBH)、干形(SF)等性状差异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39个无性系中,综合分值排前五的无性系分别是567-4,629-3,631-2,600-5和645-4,这5个无性系具有生长快、干形好等优良聚合性状;而649-9,623-3,664-2和628-3在单一性状(如单株材积或材性)表现优秀。【结论】综合筛选出的5个优良无性系可用于大面积推广,而单一性状优秀的4个无性系对未来桉树育种及定向性状改良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兰州市地形地貌变化较大的特点,并结合其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县(区)为基本研究单元,建立适合兰州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叠加分析,将兰州市划为4个分区,结果表明,市内5区与周边3县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生态环境与社会水平上的差异并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县域可持续发展的布局和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牡丹文化研究现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文化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日益拓宽,专题研究日益深入.然而有关的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牡丹文化的研究还处在一个起步状态.  相似文献   

19.
开封市主导产业定量选择及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君  秦耀辰 《河南科学》2009,27(6):748-753
郑汴一体化为古都开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选择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战略性产业成为开封市获得经济空间扩张的关键因素.从制度因素对劣势区的影响入手,根据开封市及周边地区的相关数据,用偏离份额分量法分析了郑汴一体化后开封市的产业结构,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选择了开封市的主导产业.研究表明:开封市工业基础相对较好,但产业总体竞争力弱,增长速度慢,化学工业、机械制造业、纺织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木材加工制造业是开封市的高效带动性产业.最后,基于产业布局相关理论,构建了开封市主导产业的扇形布局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