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球粒陨石(C,H,L,LL)的Raman光谱比较研究证明,存在两种类型的陨石碳质:一是碳质球粒陨石(C)的原生碳质,它的有序参量(I_G/I_D强度比,下同)随岩石学类型升高而减小;另一是普通球粒陨石(H,L,LL)的次生碳质,它的有序参量随岩石学类型升高而增大,这些事实支持碳质球粒陨石起源于彗星和Alfven等人的由等离子体星云到行星的假说。  相似文献   

2.
安徽亳县陨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亳县陨石进行了透明矿物、不透明矿物、球粒、穆斯堡尔谱、热释光、化学成分、同位素年龄、包裹体、力学性态的实验、古磁场特性等研究;确定了透明矿物16种;确定了不透明矿物12种,其中包括新矿物——张衡矿;确定了亳县陨石的化学群为LL,岩石类型为3—4之间的过渡型;对玻璃质球粒及球粒中玻璃质基质进行了研究与解释;对主要的球粒结构类型进行了成因上解释;对该陨石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Reported in this paper are precise INAA data on 19 L and LL chondrites (7 Chinese chondrites and 12 from other countries). The L and LL chondrite data normalized to Mg and to CI chondrite indicate that for several lithophiles (V, Al, Cr and Mn), the extent of scatter is low, similar to that observed in carbonaceous chondrites.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siderophiles in the LL group i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L group.On the basis of olivine composition and atomic ratio (Ir/Au), we reclassify the five previously labeled L ehondrites as LL members. The atomic ratios of Ir/Au in the LL chondrites a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L chondrites (the division is set at an Ir/Au ratio of 2.5). The atomic ratio of Ir/Au appears to be a useful classification parameter for ordinary chondrites. Therefore, it can be considered as a new taxonomic parameter. Of the elements studied, Br, a high volatile, seems most likely to show thermometamorphic effects, depending on petrologic types. The concentration of bromine and the  相似文献   

4.
黄土中微玻璃陨石和微玻璃球的发现与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次在陆相沉积物-黄土中发现了16颗微玻璃陨石和3颗陨石消融型si-Mg微玻璃球。它们赋存于洛川黄土剖面中B/M界线之上,L8上部层位中,其沉降年龄为0.72—0.724Ma,与深海岩芯中澳-亚群微玻璃陨石的赋存层位一致,黄土中微玻璃陨石呈球状、椭球状、肾状、滴状及不规则状,颜色以微黄褐色,微黄绿色和浅黄棕色为主,少数为浅绿色、白色及无色透明球粒,粒径在65—220μm之间,多具溶蚀痕迹,但仍可见明显的气孔和凹坑,并发育有流动构造和熔渣构造。据其主量元素成分,黄土中微玻璃陨石可分为普通、瓶绿色和高铝微玻璃陨石三个化学群,其化学成分分别与深海岩芯中相同类型的微玻璃陨石相同。据其地理位置,赋存层位,沉降年龄及化学成分,这些黄土中微玻璃陨石属澳-亚散落群。微量元素研究表明,微玻璃陨石具有复杂的形成过程,其母源物质是多来源的。  相似文献   

5.
普通球粒陨石的冲击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二级轻气炮动高压装置上用电探针技术测量了吉林球粒陨石(H5)的冲击压缩线,并在12.4,27.3,39.0,53.0,77.5,82.8和92.6 GPa冲压下,对7个吉林球粒陨石样品进行了人工冲击回收实验,对冲击回收样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冲击效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冲击事件不仅改变了普通球粒陨石原始组分的岩石学特征,而且影响其热释光和稀有气体等物理与化学特性。根据已知冲压下普通球粒陨石的冲击特征,对其各冲击变质强度的压标作了重新刻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陨石学和太阳系演化学的基本结论为依据,论证了地球原始物料是由与各化学群球粒陨石类似的多种星云凝聚物组成。通过球粒陨石的高压熔融实验,说明了球粒陨石在高温高压下经历了两次大的分异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地球的初期演化做出了讨论:原始地球由Fe-Ni内核和球粒陨石质的原始幔构成,原始幔的第一次分异形成了Fe-Ni-S(P,C)外核,第二次分异形成了不同成分的两种原始壳——富Si,Al质原始壳和富Ca,Al质原始壳。  相似文献   

7.
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TiO2负载的Au-Ir和Au-Ru催化剂,用于乙酰丙酸加氢制γ-戊内酯反应,并与相应的单金属催化剂性能进行了比较。有趣的是, Ir/TiO2中添加Au抑制了催化剂活性,而添加Ru则表现出正效应的协同作用。这两个催化剂均在H2中还原,使得M0–Au0间相互作用增强。结合以前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催化反应结果,我们认为, Au-Ir/TiO2催化剂活性低于Ir/TiO2催化剂是由于Au影响了Ir原子的氧化还原过程。  相似文献   

8.
用四氢呋喃(THF)络合还原法分别合成并比较了碳载金(Au/C)、碳载铱(Ir/C)、碳载金-铱(Au-Ir/C)催化剂对氧气还原和甲酸氧化的电催化活性.发现3种催化剂对甲酸氧化都没有电催化活性;Au-Ir/C催化剂对氧还原的电催化活性要远好于Au/C和Ir/C催化剂.表明Au-Ir/C催化剂适合作为直接甲酸燃料电池(DFAFC)的阴极催化剂.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赣西北地体中元古界九岭群进行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确定该群为一Au-Ag-As-(Sb)组合的含金建造,火山作用在含金建造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九岭群含金建造划分为高Au和低Au两类地球化学群,不均匀变质改造作用是二类地球化学群形成的主导因素,可利用Au, Ag, As, Ti, Cr, V等11种元素建立判别函数F_1和F_2,构造作为含金建造判别标志的F_1—F_2图解,系统探讨了区内变质热液型单金矿化和岩浆热液叠加型Au, Ag为主多金属矿化等二类金矿化类型,建立了本区金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0.
冲击载荷吉林陨石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应用冲击波技术冲击载荷吉林陨石,对回收样品进行中红外光谱研究。通过冲击矿物的结构状态变化,来研究球粒陨石的冲击变质现象。吉林陨石冲击回收样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冲击压力一直到53.0GPa没有发现橄榄石和辉石的多晶形,相变和高密度相的特征谱带。在53.0 GPa相似文献   

11.
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TiO_2负载的Au-Ir和Au-Ru催化剂,用于乙酰丙酸加氢制γ-戊内酯反应,并与相应的单金属催化剂性能进行了比较.有趣的是,Ir/TiO_2中添加Au抑制了催化剂活性,而添加Ru则表现出正效应的协同作用.这两个催化剂均在H_2中还原,使得M~0–Au~0间相互作用增强.结合以前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催化反应结果,我们认为,Au-Ir/TiO_2催化剂活性低于Ir/TiO_2催化剂是由于Au影响了Ir原子的氧化还原过程.  相似文献   

12.
采用TiN浸渍热分解法制备了低铱含量Ir0.08Ti0.92O2纳米粉体,再通过微波辅助制备Pt/Ir0.08Ti0.92O2催化剂,并与采用传统亚当斯法制备的IrO2和商品化Pt/C进行对比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量散射谱(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Ir0.08Ti0.92O2是一种纳米棒状金红石相固溶体,直径约15 nm,担载Pt粒度5~7 nm,其中本体Ir/Ti原子比为0.084∶0.916,表面Ir/Ti原子比为0.296∶0.704,表明Ir在表面发生富集.经稳态极化曲线和线性扫描伏安测试得到析氧反应的本征催化活性由高到低为Ir0.08Ti0.92O2>Pt/Ir0.08Ti0.92O2>IrO2,前两者性能相近;Pt/Ir0.08Ti0.92O2的氧还原反应活性低于Pt/C,需进一步优化载Pt粒度.研究结果表明,Ir0.08Ti0.92O2既是高效、低成本的析氧反应催化剂,也是高性能载体材料,这使Pt/Ir0.08Ti0.92O2作为双效催化剂在成本、催化性能和稳定性上具有更大优势,也可作为优异的析氢反应催化剂.  相似文献   

13.
王伟  李娟  白茹  韩珍  冯雪薇  孙越 《应用化学》2020,37(5):595-603
在金电极表面,用无金属可见光诱导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MVL ATRP)的方法制备聚丙烯酰胺@氧化石墨烯/纳米钯复合物修饰电极(Au/PAM@GO/Pd)。采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V)、交流阻抗法(EI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法(EDS)对Au/PAM@GO/Pd电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金电极表面成功制备了复合物。利用Au/PAM@GO/Pd电极作为电化学传感器,该传感器能成功地检测溶液中的乙醇。在最佳条件下,利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该传感器检测乙醇的线性范围为1.0×10-8~1.0 mol/L,检出限(S/N=3)为1.3×10-9 mol/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6。  相似文献   

14.
由于具有P=O键,二(二苯基膦酰)胺(tetraphenylimidodiphosphinate acid,Htpip)作为辅助配体引入Ir(III)配合物中,可以提高配合物的电子迁移率和器件的效率。采用氟取代的2-(4-氟苯基)吡啶(F4-ppy)为主配体、以Htpip和三氟甲基取代的Htfmtpip为辅助配体合成了2个铱配合物Ir(F4-ppy)2(tpip)和Ir(F4-ppy)2(tfmtpip)。晶体结构中Ir原子的配位几何构型均为八面体构型,Ir(F4-ppy)2(tpip)属于正交晶系Pbca空间群,而Ir(F4-ppy)2(tfmtpip)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配合物都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Ir(F4-ppy)2(tpip)和Ir(F4-ppy)2(tfmtpip)的初始分解温度分别为385和395℃。配合物Ir(F4-ppy)2(tfmtpip)的氧化和还原峰较配合物Ir(F4-ppy)2(tpip)分别向正电压移动了大约0.134和0.12 V,相应的HOMO和LUMO能级分别降低了0.14和0.43 eV。在室温、1×10-5mol·L-1的CH2Cl2溶液中Ir(F4-ppy)2(tpip)和Ir(F4-ppy)2(tfmtpip)的最大磷光发射峰分别位于492和495 nm,量子效率分别为9.2%和16.4%。结果表明在辅助配体上引入4个三氟甲基后不仅可以提高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并且可以调控配合物的HOMO/LUMO能级和发光效率。  相似文献   

15.
金催化是纳米催化的代表性体系之一,但对金催化作用的理解还存在争议,特别是金颗粒尺寸对其催化作用的影响.金颗粒尺寸减小导致的表面结构主要变化之一是表面配位不饱和金原子密度的增加,因此研究金原子配位结构对其催化作用的影响对于理解金催化作用尺寸依赖性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不同配位结构的金颗粒表面可以利用金台阶单晶表面来模拟.我们研究组以同时具有Au(111)平台和Au(111)台阶的Au(997)台阶表面为模型表面,发现Au(111)台阶原子在CO氧化、NO氧化和NO分解反应中表现出与Au(111)平台原子不同的催化性能.负载型Au颗粒催化甲酸氧化反应是重要的Au催化反应之一.本文利用程序升温脱附/反应谱(TDS/TPR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甲酸在清洁的和原子氧覆盖的Au(997)表面的吸附和氧化反应,观察到Au(111)台阶原子和Au(111)平台原子不同的催化甲酸根氧化反应行为.与甲酸根强相互作用的Au(111)台阶原子表现出比与甲酸根弱相互作用的Au(111)平台原子更高的催化甲酸根与原子氧发生氧化反应的反应活化能.在清洁Au(997)表面,甲酸分子发生可逆的分子吸附和脱附.甲酸分子在Au(111)台阶原子的吸附强于在Au(111)平台原子的吸附. TDS结果表明,吸附在Au(111)台阶原子的甲酸分子的脱附温度在190 K,吸附在Au(111)平台原子的甲酸分子的
  脱附温度在170 K. XPS结果表明,分子吸附甲酸的C 1s和O 1s结合能分别位于289.1和532.8 eV.利用多层NO2的分解反应在Au(997)表面控制制备具有不同原子氧吸附位和覆盖度的原子氧覆盖Au(997)表面,包括氧原子吸附在(111)台阶位的0.02 ML-O(a)/Au(997)、氧原子同时吸附在(111)台阶位和(111)平台位的0.12 ML-O(a)/Au(997)、氧原子和氧岛吸附在(111)平台位和氧原子吸附在(111)台阶位的0.26 ML-O(a)/Au(997). TPRS和XPS结果表明,甲酸分子在105 K与Au(997)表面原子氧物种反应生成甲酸根和羟基物种,但甲酸根物种的进一步氧化反应依赖于Au原子配位结构和各种表面物种的相对覆盖度.在0.02 ML-O(a)/Au(997)表面暴露0.5 L甲酸时, Au(111)台阶位氧原子完全反应,甲酸过量.表面物种是Au(111)台阶位吸附的甲酸根、羟基和甲酸分子.在加热过程中,甲酸分子与羟基在181 K反应生成甲酸根和气相水分子(HCOOH(a)+ OH(a)= H2O + HCOO(a)),甲酸根在340 K发生歧化反应生成气相HCOOH和CO2分子(2HCOO(a)= CO2+ HCOOH).在0.12 ML-O(a)/Au(997)和0.26 ML-O(a)/Au(997)表面暴露0.5 L甲酸时,甲酸分子完全反应,原子氧过量.表面物种是Au(111)平台位和Au(111)台阶位吸附的甲酸根、羟基和原子氧.在加热过程中, Au(111)平台位和Au(111)台阶位的甲酸根分别在309和340 K同时发生氧化反应(HCOO(a)+ O(a)= H2O + CO2)和歧化反应(2HCOO(a)= CO2+ HCOOH)生成气相CO2, H2O和HCOOH分子.在0.26 ML-O(a)/Au(997)表面暴露10 L甲酸时,甲酸分子和原子氧均未完全消耗.表面物种是Au(111)平台位和Au(111)台阶位吸附的甲酸根、羟基、甲酸分子和原子氧.在加热过程中,除了上述甲酸根的氧化反应和歧化反应,还发生171 K的甲酸分子与羟基的反应(HCOOH(a)+ OH(a)= H2O + HCOO(a))和216 K的羟基并和反应(OH(a)+ OH(a)= H2O + O(a)).  相似文献   

16.
金催化是纳米催化的代表性体系之一,但对金催化作用的理解还存在争议,特别是金颗粒尺寸对其催化作用的影响.金颗粒尺寸减小导致的表面结构主要变化之一是表面配位不饱和金原子密度的增加,因此研究金原子配位结构对其催化作用的影响对于理解金催化作用尺寸依赖性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不同配位结构的金颗粒表面可以利用金台阶单晶表面来模拟.我们研究组以同时具有Au(111)平台和Au(111)台阶的Au(997)台阶表面为模型表面,发现Au(111)台阶原子在CO氧化、NO氧化和NO分解反应中表现出与Au(111)平台原子不同的催化性能.负载型Au颗粒催化甲酸氧化反应是重要的Au催化反应之一.本文利用程序升温脱附/反应谱(TDS/TPR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甲酸在清洁的和原子氧覆盖的Au(997)表面的吸附和氧化反应,观察到Au(111)台阶原子和Au(111)平台原子不同的催化甲酸根氧化反应行为.与甲酸根强相互作用的Au(111)台阶原子表现出比与甲酸根弱相互作用的Au(111)平台原子更高的催化甲酸根与原子氧发生氧化反应的反应活化能.在清洁Au(997)表面,甲酸分子发生可逆的分子吸附和脱附.甲酸分子在Au(111)台阶原子的吸附强于在Au(111)平台原子的吸附.TDS结果表明,吸附在Au(111)台阶原子的甲酸分子的脱附温度在190 K,吸附在Au(111)平台原子的甲酸分子的脱附温度在170 K.XPS结果表明,分子吸附甲酸的C 1s和O 1s结合能分别位于289.1和532.8 e V.利用多层NO_2的分解反应在Au(997)表面控制制备具有不同原子氧吸附位和覆盖度的原子氧覆盖Au(997)表面,包括氧原子吸附在(111)台阶位的0.02 ML-O(a)/Au(997)、氧原子同时吸附在(111)台阶位和(111)平台位的0.12 ML-O(a)/Au(997)、氧原子和氧岛吸附在(111)平台位和氧原子吸附在(111)台阶位的0.26 ML-O(a)/Au(997).TPRS和XPS结果表明,甲酸分子在105 K与Au(997)表面原子氧物种反应生成甲酸根和羟基物种,但甲酸根物种的进一步氧化反应依赖于Au原子配位结构和各种表面物种的相对覆盖度.在0.02 ML-O(a)/Au(997)表面暴露0.5 L甲酸时,Au(111)台阶位氧原子完全反应,甲酸过量.表面物种是Au(111)台阶位吸附的甲酸根、羟基和甲酸分子.在加热过程中,甲酸分子与羟基在181 K反应生成甲酸根和气相水分子(HCOOH(a)+OH(a)=H_2O+HCOO(a)),甲酸根在340 K发生歧化反应生成气相HCOOH和CO_2分子(2HCOO(a)=CO_2+HCOOH).在0.12 ML-O(a)/Au(997)和0.26 ML-O(a)/Au(997)表面暴露0.5 L甲酸时,甲酸分子完全反应,原子氧过量.表面物种是Au(111)平台位和Au(111)台阶位吸附的甲酸根、羟基和原子氧.在加热过程中,Au(111)平台位和Au(111)台阶位的甲酸根分别在309和340 K同时发生氧化反应(HCOO(a)+O(a)=H_2O+CO_2)和歧化反应(2HCOO(a)=CO_2+HCOOH)生成气相CO_2,H_2O和HCOOH分子.在0.26 ML-O(a)/Au(997)表面暴露10 L甲酸时,甲酸分子和原子氧均未完全消耗.表面物种是Au(111)平台位和Au(111)台阶位吸附的甲酸根、羟基、甲酸分子和原子氧.在加热过程中,除了上述甲酸根的氧化反应和歧化反应,还发生171 K的甲酸分子与羟基的反应(HCOOH(a)+OH(a)=H_2O+HCOO(a))和216 K的羟基并和反应(OH(a)+OH(a)=H_2O+O(a)).  相似文献   

17.
利用种子介导的软模板生长方法制备了金纳米线(Au NWs)阵列, 通过调节生长温度控制Au NWs阵列的形貌, 最后在经硼氢化钠(NaBH4)清洗过的Au NWs阵列上化学沉积银纳米颗粒(Ag NPs), 制得银/金纳米线(Ag/Au NWs)阵列作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 选用罗丹明6G(R6G)作为拉曼探针分子测定了Ag/Au NWs阵列的SERS性能. 结果表明, Ag/Au NWs阵列作为SERS基底具有高灵敏度、 优异的信号均匀性和良好的稳定性. 使用Ag/Au NWs阵列对孔雀石绿(MG)检测的检出限可低至1×10-8 mol/L, 线性范围为 1×10-8~1×10-4 mol/L. NaBH4可以在不影响SERS性能的情况下去除Ag/Au NWs阵列上吸附的分子, 使得 SERS基底可以重复使用. 使用Ag/Au NWs阵列对湖水中的MG进行检测, 得到了可靠的回收率, 证明Ag/Au NWs 阵列在检测环境水体中的孔雀石绿上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用石墨烯(G)代替Vulcan XC-72炭(XC)作Ir的载体制备石墨烯载Ir(Ir/G)催化剂. 电化学的测量结果表明, Ir/G催化剂对氨氧化的电催化性能优于XC炭载Ir(Ir/XC)催化剂. X射线衍射(XRD)谱测量结果表明, Ir/G和Ir/XC催化剂的Ir粒子平均粒径相似. 拉曼光谱的测量结果表明, G的石墨化程度和电导率高于XC. 因此, Ir/G催化剂对氨氧化的电催化性能优于Ir/XC催化剂. 氨在Ir/G催化剂电极上氧化的电流密度与氨浓度呈很好的线性关系曲线, 相关系数R为0.99557. 因此, Ir/G催化剂电极可作为电流型电化学氨传感器的工作电极.  相似文献   

19.
Au-Cu双金属合金纳米颗粒对包括CO氧化和CO2还原等在内的多个反应有较好的催化活性,然而关于其表面性质的研究却相当匮乏。在此工作中,我们通过对低覆盖度的Au/Cu(111)和Cu/Au(111)双金属薄膜退火,制备出了单原子级分散的Au/Cu(111)和Cu/Au(111)合金化表面,并利用高分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扫描隧道谱(STS)进一步研究了掺杂原子的电子性质及其对CO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分散在Cu(111)表面的表层和次表层Au单原子在STM上表现出不同衬度。在-0.5 e V附近,前者表现出相较于Cu(111)明显增强的电子态密度,而后者则明显减弱。吸附实验表明表层Au单原子对CO的吸附能力并没有得到增强,甚至会减弱其周围Cu原子的吸附能力。与Au在Cu(111)表面较好的分散相反,Cu原子倾向于钻入Au(111)的次表层,并且形成多原子聚集体。且Cu原子受Au(111)衬底吸电子作用的影响,其对CO的吸附能力明显减弱。这个研究结果揭示了合金表面的微观结构与性质的关联,为进一步阐明Au-Cu双金属催化剂的表面反应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含32个碱基的聚脱氧腺苷酸(A32)作为黏合剂,将水合肼还原的石墨烯(RGO)固定在金(Au)电极表面,制备A32/RGO纳米复合膜电化学传感器.利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对传感器制备过程进行表征,并用循环伏安法和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该传感器的电化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与裸Au电极和A32修饰的Au电极相比,RGO/A32/Au电极对核黄素有较高的电化学活性,其还原峰电流与核黄素的浓度在0.025~2.75μ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15 nmol/L.该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及稳定性好等优点,可用于人尿中核黄素的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