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纺织品后整理过程中使用的甲醛整理剂会损害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已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限制纺织品中甲醛的残留量,并对进口纺织产品进行严格监督及检验,明令禁止不合格产品入境。我国强制性检测标准GB18401《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中对纺织品中甲醛含量也有明确的限定界限及规定,检测结果不合格的纺织品不允许上市销售。由此可知,加  相似文献   

2.
陈军 《分析化学》2006,34(5):743-743
1引言 脲醛树脂在改善纺织品的抗皱、防水、阻燃、耐压性能以及提高色牢度方面有显著效果,但其所含甲醛在服饰穿着过程中会从织物面料中释放出来.有关纺织品游离和水解甲醛测定的标准(ISO/FDIS14184-1)只适用于游离甲醛含量为20~3500 mg/kg的纺织品.对A类产品(婴幼儿用品)甲醛含量临近阈值(20 mg/kg)的检测结果,易造成假阳性结果.本研究将织物样品甲醛衍生化后借助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超声提取衍生化产物醛腙,利用GC-MS选择离子检测方法(SIM)定量,方法适用于各类单层或多层纤维织物中甲醛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纤维制品聚合过程中的合成单体残留的持续释放可能导致潜在的环境和健康危害,尽管其在纺织品中的残留会因纺织品加工时的洗涤、漂染等处理过程中被除去,纺织品中这些挥发性有机物(VOCs)导致的环境问题仍然不容忽视。长期以来,人们对纤维制品上的合成单体残留能否导致人体不可逆损害一直争论不休。随着欧盟2002/371/EC生态标签(Eco-label)和生态纺织品标准100(DOko-Tex Standard 100)依据巴塞尔公约中有机溶剂的生产及使用技术准则,对VOCs在纺织品生产和制造中的使用和释放进行了限制。  相似文献   

4.
甲基丙烯酸双酯改性真丝的热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 ,真丝绸因具有柔和的光泽、细腻的手感、良好的舒适性和保健性而素有“纤维皇后”的美称 .但其极易起毛起皱 ,尤其是湿态下更为严重 ,这大大影响了它的实用价值 .70年代以来 ,人们就开始用化学整理的方法提高和改善真丝绸的各种性能 ,但所用整理剂含有游离甲醛 ,或经其整理后织物会释放对人体有害的甲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绿色纺织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要求整理向低甲醛、无甲醛方向发展 .近年来 ,人们对用单烯类和环氧化合物对真丝进行改性的研究作了大量的工作[1~ 4] ,这些改性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改善真丝的性…  相似文献   

5.
甲醛在常温下无色,沸点为-19.5℃,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溶解度为55g/100g水。近年的研究表明,甲醛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可经吸入、食入或经皮吸收侵入人体。经过各种染整加工(树脂整理、固色处理、涂料印花等)后的织物,在穿着和贮存过程中,在温度和湿度的作用下,会不同程度地释放出甲醛,不仅污染环境而且造成对人体的危害。因此,许多国家都对织物释放甲醛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6.
甲醛是一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化学物质.生活中甲醛污染无处不在,室内装饰的各种人造板材、贴墙布、贴墙纸、化纤地毯、泡沫塑料、油漆和涂料等均含有甲醛,并会逐渐向周围环境释放;使用了树脂整理剂或涂层的织物面料、服装也含有甲醛成分,直接接触人体损害人们的健康.  相似文献   

7.
甲醛是一种环境污染物.室内装修材料、家具、化纤材料、食品、饮料等包装材料生产过程都不同程度地用了甲醛,这些物质释放的微量甲醛会给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已建议将其列为一种可疑致癌物.  相似文献   

8.
以工业木糖生产残渣为原料, 用不同条件下碱提取得到的碱木质素液与苯酚和甲醛原位反应制备酚醛/木质素嵌段共聚树脂. 以所制备树脂中甲醛释放量最小为原则, 得到木质素的最佳提取条件: 碱浓度5%(质量分数), 固液体积比1:12, 反应时间3 h. 在此条件下树脂中甲醛释放量为0.115%, 相应的胶合强度为1.197 MPa, 均远优于GB/T14074-2006中对于一类胶合板用酚醛胶的要求(甲醛释放量≤0.3%, 胶合强度≥0.7 MPa). 实验结果表明, 碱木质素液能参与到反应中, 提高酚醛/木质素嵌段共聚树脂的热稳定性及胶合强度, 降低甲醛释放量, 有利于树脂的储存及应用. 同时讨论了碱木质素与苯酚和甲醛的可能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9.
魏日出  陈洪林  张小明  索继栓 《催化学报》2013,34(10):1945-1950
制备了用于温和条件下催化氧化去除工业废气中高浓度甲醛(HCHO)的1%Pt-4%CeO2/AC催化剂. 将高浓度甲醛的催化氧化过程与双甘膦氧化制备草甘膦的反应过程集成在一起,使草甘膦合成过程中产生和排放出来的甲醛(100-300 mg/m3)在通过催化剂床层时被完全除去. 系统研究了温度、空速和甲醛含量对甲醛去除率的影响. 在气体空速(GHSV)低于20000 h-1时废气中几乎所有的甲醛都被氧化,处理后的废气中的甲醛含量低于0.1 mg/m3,甲醛的转化率为99.1%-100%. 当GHSV为30000- h-1,催化剂床层温度为12℃时,生产废气通过催化剂床层后的甲醛含量小于1.5 mg/m3,甲醛的转化率为97.56%-99.99%. 1%Pt-4%CeO2/AC催化剂的中试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最终尾气中甲醛含量小于10 mg/m3,有效地防止了甲醛对人们健康的危害,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Single-particle ICP-MS)研究含纳米银颗粒(AgNPs)纺织品中银的释放行为,系统考察提取液和稀释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含AgNPs纺织品可同时释放AgNPs和银离子(Ag+),但在模拟汗液和水中的释放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在模拟汗液中释放的AgNPs较水中尺寸更...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国家标准“GB/T 2912.1-1998《纺织品甲醛的测定》中第1部分:游离水解的甲醛(水萃取法)”之测定方法中的主要操作条件进行多次试验,分析了分光光度法测定甲醛会产生影响的几个主要操作条件,为执行该标准提供了一个较严谨、较准确的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12.
采用自制的微量流动注射-全自动甲醛快速检测仪测定了纺织品中甲醛含量。甲醛与间苯三酚发生显色反应,然后测量体系的吸光度。甲醛的质量浓度在20mg·L-1以内与其吸光度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3s)为4.0mg.kg-1。方法用于测定纺织品中甲醛的含量,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7)在1.7%~4.9%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1.0%~102%之间。  相似文献   

13.
活性炭负载纳米TiO_2光催化降解甲醛废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醛对人和温血动物的毒性很强,如果人类长期饮用被甲醛污染的水源,会引发头昏、贫血以及各种神经系统疾病.为此,研究学者对甲醛废水的处理进行了很多的试验研究.目前处理甲醛废水的主要方法有:芬顿法、光催化氧化法、湿式氧化处理等高级氧化技术,二氧化氯法,蒸汽吹脱法,氧化吸附法,SBR工艺等.  相似文献   

14.
依据GB/T2912.1-1998标准,用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纺织品中的游离甲醛,详细分析了测定过程中的各个影响因素,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重复测定和称量对不确定度贡献比较大.  相似文献   

15.
以荧光活性2,2′∶5′,2″∶5″,2″′-四聚噻吩(4T)为传感元素, 经过化学键合将其单层组装到玻璃基质表面, 得到一种荧光薄膜材料. 研究发现, 光照下固定化4T在空气中易被氧化, 薄膜荧光因而减弱. 然而, 将此薄膜经紫外光照处理1 h后, 薄膜荧光虽然大大减弱, 但不再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气态甲醛的存在会显著敏化薄膜荧光, 在原荧光发射的短波方向(464 nm)产生新的荧光发射. 该处荧光强度随着气相甲醛浓度增大而增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常见酸、碱和溶剂对甲醛传感均不产生明显影响, 而且传感过程完全可逆. 据此, 认为该薄膜在甲醛气相检测中有可能获得应用.  相似文献   

16.
双燃料燃烧是一种实现内燃机高效清洁燃烧的新型燃烧方式,国内外对燃用双燃料的内燃机性能和排放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对双燃料缸内燃烧过程的认识有待深入.本文搭建了一套光学发动机缸内燃烧中间产物激光测试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甲醛和羟基(OH)的二维同时定性测量.为了验证该激光诊断系统的可行性,首先在甲烷层流预混火焰上对甲醛和羟基的激光诱导荧光(LIF)光谱和图像进行采集,确定甲醛和OH激发波长分别为355和282.95 nm.随后在光学发动机上对双燃料缸内燃烧过程中甲醛和羟基进行了非同时测量,分析了双燃料燃烧双阶段放热过程中甲醛和OH分布区域.光学发动机转速为1200 r·min-1,循环当量总油量为30 mg正庚烷.进气冲程初期气道喷射异辛烷,上止点前10°曲轴转角在缸内直喷9 mg正庚烷.激光诱导荧光成像表明,甲醛生成于低温放热阶段,主要分布在缸内直喷燃油油束附近区域,之后甲醛充满整个燃烧室空间;高温放热过程中燃烧室壁面附近区域的甲醛首先消耗,伴随甲醛消耗OH首先出现于燃烧室边缘,高温放热阶段过后,甲醛基本消失, OH逐渐充满整个燃烧室.最后对双燃料缸内燃烧过程甲醛和OH同时测量发现,甲醛消耗伴随OH的产生,甲醛和OH分布区域总体而言在空间上是分开存在的,但在局部区域甲醛和OH可能并存.  相似文献   

17.
甲醛与环保纺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冬 《化学教育》2000,21(Z1):4-5
本文重点介绍了甲醛在印染助剂合成上的应用,甲醛的危害,环保纺织品对甲醛的限量、检测方法以及降低织物上甲醛含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用于现场测定水发食品中甲醛含量的样品快速前处理新方法,采用乙酸锌和亚铁氰化钾沉淀样品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在弱酸性介质和沸水浴条件下提取了样品中的甲醛,并与乙酰丙酮立即发生显色反应.研究了不同样品前处理方法对甲醛提取和测定的影响,探讨了水发食品中的甲醛本底值及其是否被人为添加甲醛的判断标准.此方法的特点是样品前处理与显色反应同时进行,在10min内即可完成对水发食品中甲醛含量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19.
基于流动注射-光纤光谱仪联用技术研制了纺织品中游离和水解的甲醛含量测定的自动化分析系统。该系统包括萃取、显色反应、分光光度测定、数据采集与处理等4大模块。甲醛的质量浓度在0.025~3.00mg·L-1范围内与其吸光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k)为0.008mg·L-1。方法应用于纺织品样品的分析,测定结果与国标法测定值相符,加标回收率在94.4%~105%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7)在1.2%~1.9%之间。  相似文献   

20.
臭氧催化氧化脱除低浓度甲醛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醛作为一种典型的室内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目前,在可用于室内甲醛脱除的诸多方法之中,臭氧催化氧化法因可于室温下使用廉价的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实现对甲醛的高效脱除,从而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然而,考虑到室内甲醛的浓度极低,且存在着长期缓慢释放的特点,传统的臭氧催化氧化法应用于实际的室内甲醛脱除不仅会造成能量的浪费,而且还易因未完全分解臭氧的连续释放带来二次污染问题.为了提高臭氧催化氧化脱除甲醛过程的臭氧利用率,降低能耗,并有效缓解未分解臭氧引起的二次污染,本文将一种循环的甲醛存储-臭氧催化氧化新方法应用于室内低浓度甲醛的脱除.该新方法包含甲醛存储与臭氧催化氧化两个过程,在存储阶段低浓度甲醛吸附存储于催化剂表面,而在臭氧催化氧化阶段臭氧将存储的甲醛氧化为CO2与H2O,并重新释放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位.因负载型氧化锰具有优良的臭氧分解能力,本研究以Al2O3负载的MnOx为催化剂,通过研究前驱体及担载量对甲醛脱除反应的影响,筛选出了最优的MnOx/Al2O3催化剂,并对相对湿度的影响规律进行了考察,最后通过低浓度甲醛存储-臭氧催化氧化循环实验验证了该甲醛臭氧催化氧化新过程的可靠性.我们采用传统的等体积浸渍法,基于不同的前驱体制备MnOx/Al2O3催化剂.XRD表征结果表明,乙酸锰为前驱体制得的MA/Al2O3催化剂中MnOx相主要为Mn3O4(粒径约为6.0 nm);而硝酸锰前驱体所得MN/Al2O3催化剂中则含有MnO2与Mn2O3相,且其MnOx颗粒粒径较大,约为9.5 nm.XPS测试结果表明,MA/Al2O3催化剂含有Mn2+,Mn3+及Mn4+,其中Mn3+与Mn4+的含量分别为75%与12%;而MN/Al2O3催化剂则仅含有Mn3+与Mn4+,含量分别为35%与65%.上述XRD与XPS结果相一致,说明以乙酸锰为前驱体所得催化剂的分散度较高且易形成低氧化态的Mn.甲醛存储-臭氧催化氧化实验结果表明,与Al2O3及MN/Al2O3相比,MA/Al2O3催化剂具有更高的甲醛存储与催化氧化脱除性能.基于MA/Al2O3催化剂,不同Mn负载量下的甲醛存储与臭氧催化氧化实验结果表明,Mn负载量为10 wt%时MA/Al2O3的性能最佳.因而,进一步的实验中我们均选用最优的10 wt%MA/Al2O3为催化剂,其在50%相对湿度下的甲醛存储量为26.9μmol/mL,臭氧催化氧化阶段碳平衡为92%,CO2选择性为100%.相对湿度的影响结果(23℃)则表明,由于水分子与甲醛分子间存在着竞争吸附作用,甲醛存储容量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因相对湿度增加可建立利于甲醛氧化的新途径,故臭氧催化氧化性能随相对湿度增加而增强.综合考虑,10 wt%MA/Al2O3上甲醛存储-臭氧催化氧化的最优相对湿度为50%.为验证所提出新方法的实用性,我们基于10 wt%MA/Al2O3开展了甲醛存储-臭氧催化氧化的4次循环实验.4次循环实验中的甲醛存储以及臭氧催化氧化处理的规律可基本保持一致.50%相对湿度下,低浓度甲醛(15×10-6)在空速为27000 h-1时的穿透时间为110 min,而在臭氧催化氧化阶段(150×10-6臭氧,空速15000 h-1)仅需约50 min即可实现对存储甲醛的氧化脱除(碳平衡大于92%,CO2选择性100%),表明该新方法较传统的臭氧催化氧化方法臭氧用量可节省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