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99年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有一次维持时间较长的梅雨锋低涡过程,采用90-30-10 km的中尺度数值模拟资料,对6月28~30日这一过程中两个不同尺度的低涡(中-α涡和中-β涡)进行分析:通过代表性空气质点的轨迹和物理属性个别变化的计算,揭示构成低涡的三维气流结构.结果表明:1)构成中-α涡的气流为低层西北半部干冷的东至东北气流;中低层东南象限暖湿的西南气流及高层西西北气流.2)中-α涡南侧的西北气流在幕阜山背风坡这一有利的地形条件下与西南气流辐合,促使了中-β涡的生成.3)而构成中-β涡的气流为低层的东南气流和西南气流;中高层为西南气流和西西南气流.  相似文献   

2.
野外试验资料在暴雨分析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淮河水循环试验的加密探测资料对1999年6月下旬暴雨个例进行分析,探讨形成暴雨的梅雨锋扰动的环境条件、演变规律、结构特征与降水的关系。分析表明:低空急流的存在是梅雨锋扰动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热力条件,尤其是在边界层;对流层下部较深厚的不稳定层结的存在,成为持续暴雨的重要条件;锋生锋消对于梅雨锋附近有无降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长江中下游 地区 边界层 风场和 逆 温层 分布进行 了统计分析.发 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边界层内有时存在 着强风速带,其主要表现为东北和 西南急流,边界层急流 只有在西南气流时才常位于 逆温层或等温层 顶部;冷锋 过境后 常可看到一支位于 锋面逆温下部的偏北强风 速带 并常伴随气 旋或冷锋移 动; 它们 与暴雨和 强 对 流发 生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4.
1998年7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发生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分析认为低空急流在7月20日10Z突然加强,在四川盆地东北侧引起低层强辐合是西南低涡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低空急流加强引起的低层强辐合产生的潜热释放,导致中层位涡的增加,使得低涡十分深厚,低空急流在21-23日的另两次加强在西南低涡的南部引起的低层强辐合,弥补了低涡由于低层摩擦引起的旋转减弱,使低涡长期稳定维持。  相似文献   

5.
利用NCEP再分析、华东区域地面中尺度自动站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3年6月6~7日发生于浙江杭州地区的大暴雨进行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个由高空槽、高低空急流和低涡切变系统共同影响的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即强对流、暖式切变影响和低涡影响阶段.强对流发生在低空偏南急流增强的过程中,中层干冷、低层暖湿的不稳定层结是强对流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近地面偏东风与中高层一致增强的偏南风辐合对强对流具有触发作用.强对流下沉气流的地面出流与地面偏东风形成中尺度辐合线,中尺度辐合线上又孕育出新对流的发生发展,当强对流从平原移向山区时,对流加强,再次回到平原时,则迅速减弱消亡.暖切影响阶段和低涡影响阶段属于大尺度系统性过程,环境场上表现为深厚的湿层和较弱的层结不稳定.从雨量强度来看,强对流阶段的雨强可达30mm·h-1,暖切影响的平均降水基本在5~15mm·h-1,而低涡影响的降水可达10~20mm·h-1.  相似文献   

6.
一次低涡东移机制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999年6月25日到29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低涡活动进行中尺度四维同化模拟,分析发现低涡在形成后,前期高能舌未东伸,高空辐散中心与低涡中心重合或略偏后于低涡中心,低涡不东移,当高空急流中心东跃,高低空急流开始耦合时,低涡开始东移,当低涡移到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区时,低涡东移并强烈发展。  相似文献   

7.
利用引进的中尺度10层湿模式——AW模式,对长江流域梅雨期大暴雨进行了模拟试验,检验了模式的预报能力,比较了不同精度初始场对梅雨预报的影响,探讨了梅雨暴雨形成和发展的某些机理。主要结果如下: 1.AW模式可报出梅雨暴雨过程,对暴雨的落区、强度、天气尺度环境场和中尺度动力、热力条件都具有相当的预报能力; 2.对流层低层的切变线和沿切变线活动的中尺度扰动是梅雨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雨带位于900百帕切变线附近,暴雨中心位于900百帕切变线上的中尺度扰动中心附近。900百帕中尺度涡度的加强,与暴雨中心的形成相对应; 3.梅雨暴雨的发展与高空天气尺度和低空中尺度涡度中心的耦合关系密切,当低层中尺度涡度中心移近高层天气尺度负涡度中心之下时,降水增强; 4.在雨区上空的边界层附近,存在一个湿暖盖,产生了对流性降水叠加在稳定降水之上的独特的梅雨暴雨结构; 5.对流加热对雨区的环境流场和温湿场影响很大,对流加热通过Ekman-CISK、热成风调整过程以及激发重力惯性波不稳定等方式来加强暴雨系统。  相似文献   

8.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6月6~8日发生在浙江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从环流背景、湿度场、风场及动力热力等方面研究了该暴雨过程中干侵入的机制和特征,以及对暴雨发生、发展和维持的影响.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空低涡的有利形势下配合干冷空气入侵产生的.干侵入主要有2种表现形式: 对流层高层向下的干空气侵入和对流层中层由北向南的干空气侵入.中低层30°N 以北的下沉支向暴雨区输送干冷空气.干侵入对干层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作用,干层有利于加强对流的不稳定性,对暴雨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作用.暴雨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锋区,冷空气活动强烈.对湿位涡的分析表明,干侵入对应高层湿位涡的下传.  相似文献   

9.
山区环境因素的限制使得农村住房呈现地域性的空间格局,确定农村住房空间分布格局及重要影响因素的关联性成为山区居民地规划管理的核心要素.以金寨县为例,结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目视解译、点格局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通过引入地形要素(海拔、坡度、起伏度)因子,探索大别山区农村住房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地形要素的影响.系列实验结果表明:金寨县农村住房点间距离在0~140m时,住房呈现聚集分布的态势,表明大别山区农村住房之间因公共资源匮乏,受环境条件影响表现出较高的相互依赖性;而农村住房点间距离在140~400m时,住房呈现聚集、均匀、随机的多样性分布态势,表明大别山区农村住房缺乏宏观规划与分配;这种随机性趋势在400~10 000m的大尺度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相关分析表明,大别山区农村住房空间分布格局受制于局部地形条件,在海拔低、坡度小、起伏度低的地区,住房的聚集性较强,体现为相关分析的回归系数均达0.7左右;通过比较发现,地形要素对大别山区农村住房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强度由大到小为坡度起伏度海拔,坡度的决定系数达到0.6左右,对格局的影响强度是起伏度的1.1倍、海拔的1.13倍.本研究可为大别山区城镇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NCEP的FNL资料,对2011年6月18~19日长江中下游出现的一轮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本轮暴雨过程分别与对流不稳定层结和地面气旋发展有关.应用位涡理论进行诊断,结果显示,大气湿斜压发展,MPV1负中心下滑触发中低层不稳定层结,产生对流不稳定强降水,实况强降雨区与低层850 hPa MPV1负中心对应较好.低层锋区冷空气下滑,气旋发展,遇地形作用,暴雨增幅.高层位涡增强东移,引导低层位涡越山发展;高层干空气南下侵入中低层气旋上空,转为上升气流,一方面增强了低空气旋的发展,使不稳定降水增加;另一方面,产生的次级环流又使气旋发展持续,从而强降水维持.  相似文献   

11.
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较好地模拟了2009年6月5日一次严重影响浙江的伴随阵风锋的强对流过程. 在得到与实况较为接近的中尺度特征后,对模拟的强对流系统特点、环流结构和气流轨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为前倾槽型强对流天气,高空冷平流叠置在低层暖低压之上具有明显的位势不稳定层结. 在强对流系统爆发移入浙北后,主要分为前后2个伴随阵风锋的对流系统,2条阵风锋处辐合强度的相关性较好,该阵风锋主要由经向风引起,伴随明显的气压扰动. 强对流后侧的低层强辐散气流伴随着大的水平强风速区,在前方形成了明显的阵风锋. 后侧雷暴前沿中高层部分干冷气流卷入前侧雷暴的后部并下沉,促使空气更强烈地下沉流出,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前侧雷暴层辐合,形成更强的阵风锋.前侧雷暴后部下沉到近地面的部分气流流向后方,又促进了后侧雷暴的低层辐合,从而构成雷暴之间的一个垂直环流.从气流轨迹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部分上升和下沉气流的运动,同时在2个雷暴系统间的一支环流也进一步证实2个系统间的气流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充分利用开发检查全井段的取芯资料,结合开发井的水动力资料,系统总结出地形、河流与湖泊大小、气候变化和湖面升降对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的影响,分析了浅水三角洲的沉积动力学过程.浅水三角洲前缘平坦、开阔.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向湖泊中心方向长距离推进,在三角洲前缘的浅水区发育很有特色的水下分流河道,且在湖面频繁波动过程中,河流、波浪和沿岸流的冲刷作用对沉积物的分布起到重要作用,导致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的三角洲前缘砂体不同程度的席状化.随着气候变得潮湿,湖面相对稳定,季节性、周期性湖面波动的频率、幅度也减小,水动力对三角洲前缘砂体的改造和席状化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光周期处理下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S个体发育过程中,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日照处理前,农垦58S与农垦58品种的叶绿体结构无明显差异;叶绿体结构变化发生在长日照处理之后,此时,水稻发育处于第二次枝梗原基形成期,变化了的叶绿体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基质片层与基粒片层结构均存在,但排列分布紊乱,基粒的大小、数目有异,②缺乏基质片层,③完全缺乏类囊体膜结构,在叶绿体类囊体膜结构退化时,往往伴随着嗜锇颗粒数目的剧增;当叶绿体结构不完善时,线粒体也发生退化,如外形变化较大,外膜模糊,嗜锇颗粒的数目减少,细胞器基本物质电子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14.
自制了一种进样毛细管可替换的常规同心雾化器,由雾化器器体、石英毛细管(外径0.37 mm,内径0.25mm)和雾化器适配器在环氧树脂胶的黏合作用下组装而成.将雾化器浸入沸水中,环氧树脂胶即软化,从而实现雾化器各组件的拆卸分离及破损或堵塞的进样毛细管的更换.自制同心雾化器在雾化气流量为0.87L.min-1、样品提升量在1.09mL.min-1左右达到最佳灵敏度.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比较了自制的毛细管同心雾化器和Mein-hard同心雾化器的性能,前者在灵敏度、检出限、准确度、长期稳定性和多原子离子产率方面均优于或相当于后者.自制的可替换毛细管同心雾化器相比同类的商品同心雾化器,具有制作简单、使用方便、维护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体外培养及变态稚贝的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纯水为对照,利用普通温控培养箱,在(24.0±1.0)℃条件下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进行了15d的体外培养实验.结果显示:钩介幼虫排出体外24h内存活率显著下降为50.7%(p=0.006);A组(MEM高糖)、B组(RPMI1640)、C组(MEM 199)幼虫变态率分别为(7.5±3.9)%、(13.3±12.0)%、(42.1±10.0)%;D组(L-15)的幼虫变态率最高,为(66.1±3.8)%,极显著高于C组(p=0.007).相关分析表明,培养液中葡萄糖含量与钩介幼虫变态率存在显著负相关(r=-0.886).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体外培养变态发育的稚贝形态观察发现:稚贝双壳表面圆形凹陷数量和深度比幼虫显著减少,双壳边缘外套膜增厚,在外套膜、斧足表面分布有大量乳状突起,但形态不同.体外培养稚贝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均发生了显著改变,完成了变态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及PSR模型, 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分析框架, 测算中国31个省域单元2006~2018年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2大系统的综合水平、耦合度及协调度, 并从发展趋向、耦合协调空间分异和空间类型3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1)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共经历高速发展和稳定发展2个阶段; 各省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程度总体较高, 协调程度总体中等, 耦合及协调程度省域差异明显. (2)中度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区和中度协调新型城镇化滞后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 低度协调区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低度耦合区则多分布在西南及西北地区; 新型城镇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大系统耦合协调的强弱, 因此,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依然是多数省域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儿童的弱视、斜视与立体视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中国正常学龄前儿童立体视功能发育提供重要的基本数据,并了解立体视与性别的关系;揭示弱视与斜视患者立体视损害的规律.方法随机抽样测定473名(男232人,女241人)4~6岁正常儿童的立体视锐度.同时无选择地测定122例弱视与斜视门诊患者的立体视.结果473名儿童中,465人(98.3%)通过120",402人(85%)通过60″,且无性别差异.122例患者中100人(82%)为立体视盲,弱视愈深,立体视愈差,其立体视损害与注视性质及斜视的发生有关(P<0.05),单、双眼弱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立体视损害较共同性外斜视者更重(P<0.01).结论我国正常学龄前儿童立体视功能发育情况良好,且无性别差异.弱视、斜视患者立体视损害严重.  相似文献   

18.
FPGA因为开发周期短、使用灵活、价格低廉等优点,在嵌入式系统中被广泛应用.随着开发需求的扩大,嵌入有DSP、MCU等宏模块的非对称FPGA应运而生.本文根据非对称FPGA的结构,研究连接复杂度Fc参数对功耗的影响.在不同Fc参数的非对称FPGA结构下对MCNC电路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输入Fc参数在80%,输出Fc参数在70%时,其功耗最低.与Fc参数100%相比,输入Fc参数在80%时,平均功耗减少25.76%,最高功耗减少29.08%;输出Fc参数在70%时,平均功耗减少27.07%,最高功耗减少43.83%.这对低功耗非对称FPGA架构设计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一个中尺度三维数值模式,对下垫面气旋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了进行数值模拟,初步研究了区域性下垫面特征的变化对梅雨锋气旋和暴雨的影响,其结果表明,沙漠引起的温,湿,风的变化导致一个发展成熟的江淮气旋在午后进入沙漠试验区后,气旋的移速减慢,强度增大,在试验区边界附近暴雨增强,而试验区中心附近则降水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