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磷脂-蛋白相互作用的临界摩尔比是研究膜脂-蛋白相互作用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荧光光谱技术首次测定了毒素蛋白ColicinE1在不同条件下与不同磷脂膜相互作用的临界摩尔比并通过临界摩尔比的变化讨论了插膜蛋白与磷脂膜相互作用的规律,为进一步探讨毒素蛋白的插膜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细胞膜的内膜含有大量的负电荷磷脂,研究F-肌动蛋白与负电荷磷脂的相互作用将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细胞骨架与细胞膜的体内相互作用机制.在金片和金电极上分别构建了负电荷磷脂的杂化双层磷脂膜,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方法(SPR)和电化学阻抗技术研究了F-肌动蛋白与负电荷磷脂膜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F-肌动蛋白可以在没有中间联系蛋白的情况下,直接与负电荷磷脂膜发生相互作用.钙离子可以有效地促进它们的相互作用,表明钙离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浓度的KCl显著抑制它们的相互作用,表明这种相互作用主要受静电作用影响.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在F-肌动蛋白与负电荷磷脂膜相互作用时,除了可以通过其它蛋白发生间接相互作用外,还可以与磷脂膜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使用不同相变温度的磷脂分子并调节二者的比例构筑了不同相态的磷脂膜,并利用表面增强红外光谱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了磷脂膜的相行为对氧化石墨烯和磷脂膜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对磷脂膜中磷脂分子的抽提作用具有显著的相态选择性,其选择性地抽提流动相的磷脂分子;氧化石墨烯对流动相磷脂的抽提作用受到膜中凝胶相磷脂存在比例的影响,只有在流动相磷脂分子占磷脂膜中磷脂分子的绝大部分时才能够发生抽提作用,且只有流动相的磷脂分子被抽提.  相似文献   

4.
曾雄智  皮建辉  梁宋平 《色谱》2007,25(6):825-829
敬钊毒素-I(JZTX-I)是一种能够抑制心肌钠通道失活的新型蜘蛛神经毒素,该文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与色氨酸荧光测定技术研究了JZTX-I的磷脂膜结合活性。脂质体共沉淀实验表明,JZTX-I具有不依赖于带负电荷磷脂组成的生物膜结合活性。当加入由酸性或中性磷脂构成的脂质体后,JZTX-I能够分别产生6.4和4.7 nm的蓝移以及7.4和8.0 nm的红移激发漂移,显示JZTX-I能够插入磷脂膜,同时该分子疏水表面的色氨酸残基处于一个运动受限的界面区域。荧光淬灭实验进一步证实,与脂质体结合能够减少该毒素分子表面色氨酸残基的溶剂暴露。该研究结果为阐明JZTX-I的离子通道门控调节机制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敬钊毒素-I(JZTX-I)是一种能够抑制心肌钠通道失活的新型蜘蛛神经毒素,该文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与色氨酸荧光测定技术研究了JZTX-I的磷脂膜结合活性。脂质体共沉淀实验表明,JZTX-I具有不依赖于带负电荷磷脂组成的生物膜结合活性。当加入由酸性或中性磷脂构成的脂质体后,JZTX-I能够分别产生6.4和4.7nm的蓝移以及7.4和8.0nm的红移激发漂移,显示JZTX-I能够插入磷脂膜,同时该分子疏水表面的色氨酸残基处于一个运动受限的界面区域。荧光淬灭实验进一步证实,与脂质体结合能够减少该毒素分子表面色氨酸残基的溶剂暴露。该研究结果为阐明JZTX-I的离子通道门控调节机制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利用液相二次离子质谱技术(LSIMS)结合特异性蛋白酶降解研究了膜结合Melittin的“抛锚”状态.结果显示,Melittin(蜂毒素)分子在磷脂膜上为平躺α-螺旋结构,其螺旋中含Lys_7,Lys_(21),Arg_(22)的一侧朝向磷脂膜的外部.这一发现对蜂毒素插膜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果还表明,质谱技术与专一性蛋白水解酶的结合为膜插入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皖南尖吻蝮蛇蛇毒经分离和纯化得到出血毒素Ⅲ(AaH Ⅲ),质谱测定分子量为23,284.4±0.1。实验表明,Trp残基较大程度位于AaH Ⅲ分子的疏水区。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和盐酸胍的加入使AaH Ⅲ的分子构象发生变化,导致分子内色氨酸(Trp)残基的荧光淬灭。盐酸胍的加入使Trp残基的荧光发射峰位明显红移,表明位于AaH Ⅲ分子较疏水环境的Trp残基相对外露。我们还就酸度、EDTA和金属离子对AaH Ⅲ分子内Trp残基荧光光谱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了解制菌霉素的作用机理, 本文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和交流阻抗两种技术, 考察了制菌霉素与不含固醇的固体支撑纯磷脂膜的相互作用, 结果发现, 制菌霉素可与纯磷脂膜相互作用, 并可能在膜上形成微孔.  相似文献   

9.
运用UV-Vis光谱、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FT-IR光谱等手段,研究了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牛血清白蛋白(BSA)与磷钼酸的相互作用。UV-Vis光谱显示,加入磷钼酸后,BSA的紫外吸收降低且吸收峰红移,表明磷钼酸与BSA形成了复合物;荧光猝灭光谱显示磷钼酸对BSA有荧光猝灭作用,且其荧光猝灭机理符合静态机制,磷钼酸与BSA结合的结合常数为:Ks=2.539×104L·mol-1;探针实验表明磷钼酸与BSA在结合位点I发生结合;F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确定了磷钼酸在BSA中与第214位色氨酸残基之间的距离r=1.93nm;FT-IR光谱显示磷钼酸诱导BSA的二级结构发生了变化,α-螺旋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0.
宋功武  吕少仿 《分析化学》1999,27(10):1183-1185
合成了2苯基(4-溴)咪唑「f」邻菲咯啉(简称PIPⅢ)新的配体及「Ru(bpy)2PIP(Ⅲ)」^2+新的络合物,用荧光光谱研究了络合物与小牛胸腺DNA分子的结合情况,在pH7.4,络合物与DNA作用后,在587nm(λex=471nm)产生很强的荧光峰,其发光强度与DNA浓度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透射电镜(TEM)、Zeta电位测量、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荧光光谱以及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免疫球蛋白G(IgG)与金纳米粒子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金纳米粒子呈均一分散的球形,抗体蛋白能够与金纳米粒子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内源荧光光谱表明金纳米粒子对抗体蛋白的内源荧光有显著的静态猝灭,猝灭常数KSV=4.25×109 L·mol-1,同时金纳米粒子与抗体蛋白间有较强的作用,结合常数K=1.95×1014,结合位点数n为1.49。外源荧光光谱表明金纳米粒子与抗体蛋白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疏水相互作用。ATR-FTIR分析抗体蛋白与金纳米粒子作用前后蛋白二级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抗体蛋白有序结构含量降低,构象朝着更加松散的状态变化。  相似文献   

12.
在模拟动物生理条件下,利用荧光光谱法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叶酸同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的相互作用;根据双对数方程求出了不同温度下两者反应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结果表明:叶酸能导致氨基酸的荧光猝灭,三种氨基酸的猝灭机制均为静态猝灭;从相应的热力学参数可知,色氨酸和酪氨酸与叶酸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而苯丙氨酸与叶酸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  相似文献   

13.
牛血清白蛋白与保泰松和布洛芬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保泰松和布洛芬与牛血清白蛋白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得到了分子间的结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利用已有的计算方法,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使计算结果更合理.通过与常见公式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所建立的方法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同时考察了常见金属离子对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应用荧光光谱研究了岩白菜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岩白菜素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形成化合物所引起的静态猝灭,猝灭常数Ksv为1.905×104L.mol-1;岩白菜素与BSA反应的结合常数为2.083×104,结合位点数为1.由热力学参数确定了岩白菜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主要为静电作用.实验还发现随着岩白菜素的加入,BSA的猝灭值与岩白菜素浓度在1.5×10-5~1.5×10-4mol.L-1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2.0×10-6mol.L-1,可用于岩白菜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中华蜜蜂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 CSPs)3与其特异性配基N-苯基-1-萘胺(N-Phenyl-1-naphthylamine, 1-NPN)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表明1-NPN能使CSP3在328 nm (λem)处产生猝灭,且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另外猝灭过程中ΔH0 > 0, ΔS0 > 0,表明二者间的主要作用力为疏水相互作用。依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得到二者的结合距离为9.3 nm,能量转移效率E = 0.054。根据同步荧光技术考察1-NPN对CSP3的构象的影响,表明CSP3荧光主要贡献者--色氨酸残基的最大发射波长略有红移,表明原处于疏水腔中的色氨酸残基由于所处环境的极性增加,而使CSP3构象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十溴联苯醚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十溴联苯醚(Deca-BDE)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 Deca-BDE对BSA的内源荧光有静态猝灭作用.Deca-BDE与BSA在277, 298和310 K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92×105, 1.97×105和2.16×105 L/mol.Deca-BDE在BSA接近于色氨酸残基附近有2个结合位点.热力学参数表明, Deca-BDE与BSA相结合的主要驱动力是疏水作用力. 与Deca-BDE结合后,BSA色氨酸残基附近肽键伸展程度增加,蛋白分子结构疏松.  相似文献   

17.
荧光光谱研究喹诺酮抗菌素与过氧化氢酶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中喹诺酮抗菌素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与过氧化氢酶分子间的结合反应。结果表明:药物对过氧化物酶的内源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形成复合物所产生的静态猝灭是引起过氧化氢酶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进一步依据荧光猝灭结果确定了药物-酶复合物的形成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相似文献   

18.
采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核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行为。结果发现,在温度为293 K和310 K时核黄素与BSA的结合常数(Kb)分别为4.879×105L.mol-1和1.880×105L.mol-1,结合热力学方程计算得到了对应温度下的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核黄素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其荧光猝灭过程属于动态猝灭机制,二者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核黄素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糖精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参数、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结果表明,糖精钠对BSA的猝灭机制属于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过程;两者之间的作用主要是氢键或范德华力,作用的位点更靠近色氨酸;金属离子对两者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应用荧光光谱研究了肌醇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求出了猝灭常数,讨论了肌醇对BSA构象的影响,并依据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肌醇与蛋白的最近距离.结果表明,肌醇与BSA两者间的相互作用为单一的动态猝灭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