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面向21世纪材料力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21世纪材料力学教学的几点思考郝松林刘大泉萧锡玉(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长沙410073)讨论面向21世纪的材料力学问题时,首先要问我国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当然是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会分析、能综合、敢于开拓的大学生,冯元桢先生在他著作[9]...  相似文献   

2.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与新动力,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是重中之重.本文从关键品质、专业技能和工程能力三个维度,总结出"新工科"背景下人才的核心素养要求,并提出基于科教融合、以赛促学的精益化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思路、运行框架和实施环节三个层面阐述了该模式精准、精益、精简的设计构思.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相似文献   

3.
本科生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应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也要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工科类专业的"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将由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验室的开放试验以及教师科研项目组成的创新性试验模块融入其中,进行了研究性课程的探索和实践.通过精心设计的开放性问题将基本流体力学理论引入到创新性试验中.在加强传授基础理论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4.
在理论力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工科院校里,要培养具有开创新学科、新技术的开拓型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本文仅就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结合理论力学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创造性思维,又称"非常规科学思维",它是在深广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异乎寻常的思考,提出新方法,开 ...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当前国内对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要求同滞后的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条件、方法间的矛盾,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依托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对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改革."电阻应变片的接桥方法"实验的具体实践表明该模式能够有力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促进国内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战略为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我国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开拓了新视野,提出了新挑战。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具有新理念、新结构、新体系、新质量、新模式的新工科,迫切需要借助国际化加快工程人才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构建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新体系,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工科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以工程力学、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的国际化联合培养为抓手,深入研究面向新工科建设的"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国际化新体系。  相似文献   

7.
为鼓励和培养青年人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本刊自本期始开辟"习作园地"栏。该栏主要刊登在校大学生优秀的科研习作或毕业论文,题目可大可小,形式不拘,欢迎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8.
专业导论课程指面向新生开设的专业启蒙课程,是本科生了解专业内涵、培养专业兴趣的入门课程.然而该课程"优则双赢,劣则双输"的双刃剑属性也给课程的开设增加了许多困难.本文从北京理工大学"力学概论"课程的筹备、设计、组织及开展等多个环节展开讨论,对专业导论课程开设中的要点和难点进行了梳理,通过对课程开设历程的回顾,总结了课程...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战略为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我国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开拓了新视野,提出了新挑战。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具有新理念、新结构、新体系、新质量、新模式的新工科,迫切需要借助国际化加快工程人才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构建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新体系,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工科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以工程力学、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的国际化联合培养为抓手,深入研究面向新工科建设的"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国际化新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当前国内对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要求同滞后的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条件、方法间的矛盾,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依托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对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改革."电阻应变片的接桥方法"实验的具体实践表明该模式能够有力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促进国内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清华大学的材料力学(含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当时从因才施教的角度提出"分层次"教学,同时开展启发式教学。改革的措施以及成果,均已见之于当时的相关报刊,在校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自1996年开始,我们三校作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力学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项目的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包括教材建设在内的一系列成果,大大推动了我国  相似文献   

12.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参赛的同学向本次竞赛的组委会以及为本次竞赛付出辛勤劳动的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谢意. 作为一名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能够代表参赛的同学在这里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我感到非常荣幸.这次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要特别感谢科大的老师们,是他们引导我走近力学、理解力学.力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是我们理工科大学生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要学好它,除了要对力学的理论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力学的基本概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外,还应该通过做一些习题…  相似文献   

13.
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说育人,总的讲就是要培养学生和青年同志们,使他们茁壮成长,成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几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我国的四化建设贡献力量.我们教书,就是进行智育的一个主要方面,也是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我们在体育和美育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例如,我们常向同学们讲要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这是进行德育教育.我们也曾要求同学们要作业整齐, ...  相似文献   

14.
导师十策     
正研究生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生导师责任重大。导师不只是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方法,还负有传承精神、文化的重任。所谓带学生,就是和学生一起探求、开发,不是说有学问、学术地位高就能带好学生。导师要时刻牢记重任在肩,如何当好导师是大学教师的一个重要话题。今天我主要向各位导师建言十项可以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尝试的举措,姑且称之为"十策"。  相似文献   

15.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一个工程师、建筑师要作出有独特风格的有所创新的设计,没有创造力是不可能实现的.其实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不是只有少数人(天才)才具有的特殊...  相似文献   

16.
????? 《力学与实践》1992,14(1):61-61
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最重要部分;然而,许多教师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往往只把注意力集中到本门课程自身上,因而难于获得突破.天津大学的这篇文章,从培养现代科技人才高度出发,考虑专业特点及发展需要,打破各门课程的界限,将6门有内在联系的课程合并,设置新课,同时为专业改造创造了条件;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我们希望这篇文章的观点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最重要部分;然而,许多教师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往往只把注意力集中到本门课程自身上,因而难于获得突破.天津大学的这篇文章,从培养现代科技人才高度出发,考虑专业特点及发展需要,打破各门课程的界限,将6门有内在联系的课程合并,设置新课,同时为专业改造创造了条件;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我们希望这篇文章的观点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论述工程力学专业设置“工程概论”课程的必要性及对面向21世纪工程力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并以流体力学专题为例,介绍了专题内容,讲授方式以及培养学生综合与素质的设想和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9.
创新型基础力学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学生思辨、质疑与应用能力的提升。受限于不断削减的学时,传统基础力学课程仍以讲授为主,难以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综合能力不足。为弥补实践短板,国内高校正逐步开展各类型大学生实践项目。本文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例,系统介绍项目实施期间教师有效的引导方式,以期为新时期力学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0.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参赛的选手们: 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风光优美的千年古都-西安,在我国老一代著名力学家季文美、胡沛泉、吕茂烈工作过的单位、上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团体赛冠军单位--西北工业大学,举行第七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团体赛,我们感到无比荣幸。受竞赛组委会委托我们对西北工业大学为我们提供这个优美的环境和竞赛的各项条件表示衷心的感谢。 力学是工程和各门科学的基础,也是想成长为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必受的入门教育和锻炼。中国力学学会自1988年第一届力学竞赛到现在已经经过了21年,举办过7届比赛,参赛人数一届比一届多(最早61人,现在已达万人);比赛方式每届都有很大改进,一届比一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最早有一些高校和实验仪器商的资助,后来受到周培源基金会、教育部的支持和领导)。这些事实说明,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是一项适应我国教育改革潮流的赛事。我们祝愿它越办越好,并预祝第七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力学学会拉我们两个已经退休的老人--徐秉业与我,来作为这次竞赛的见证。对于这次力学竞赛,我想面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我们只能带着羡慕的心情和你们的领队老师一起对你们说,我们愿意做你们的啦啦队,祝愿你们在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武际可 2009年8月20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