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Pt/Al2O3,Pd/Al2O3催化剂上CO氧化与表面氧脱出-恢复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仁贤  郑小明 《催化学报》1995,16(4):324-327
  相似文献   

2.
Pd/Al2O3催化剂的高温热烧结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赫崇衡  汪仁 《催化学报》1997,18(2):93-96
以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为背景,用溶胶-凝胶法和浸渍法制备了低负载量贵金属单钯燃烧催化剂。通过XRD宽化法检测了在1273K的模拟反应气流中烧结24h后催化剂上Pd晶粒大小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ZrO2引入对Pd/Al2O3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d催化剂;Zr/Al混合氧化物;甲烷催化燃烧  相似文献   

4.
5.
6.
考察了助剂Ni对以改性氧化铝为载体的单Pd密偶催化剂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Ni可以明显改善对C3H8的催化性能,尤其对老化催化剂效果显著.此外, Ni的添加使老化催化剂Pd/Al2O3的起燃温度(T50)和完全转化温度(T90)分别降低31和30oC.单反应测试结果表明,添加Ni能明显提高对C3H8+ NO反应的催化性能.采用H2程序升温还原、CO吸附、高倍透射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新鲜和老化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掺杂Ni不仅可以抑制活性组分PdOx的烧结,减少金属态Pd0的产生,而且可以提高PdOx物种的可还原能力和有效比表面积.  相似文献   

7.
氧化铈对Pd/Al2O3表面上CO氧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TPD-MS及TPSR-MS技术研究了添加CeO2对Pd/Al2O3催化剂上CO脱附、表面反应及表面氧脱附等性能的影响,考察了不同含氧量的气氛下CO的氧化活性,结果表明,Pd-Ce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各自原子上表面氧的吸脱附及CO的表面反应,并发现CO2脱附量大小及峰温次序与对CO的催化氧化活性有一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考察了SrO对A12O3-ZrO2载体热稳定性和负载钯催化剂氧化性能的影响,并运用BET、XRD、TPR、TPD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SrO的添加能提高A12O3-ZrO2载体热稳定性,抑制高温下A12O3的烧结和a相变,降低负载钯催化剂的还原温度及CO、CO2脱附温度,提高钯催化剂对CO和C3H8的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用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热脱附谱,紫外光电子能谱研究了CH3在清洁及预吸附氧Pd表面上的热稳定性。CH3由CH3I在Pd表面的热分解来产生。CH3I的HREELS表明,CH3中的C-H键近似与表面平行,CH3I在Pd表面低于110K时已裂解为CH3和I,大量的CH3在200-210K的温度范围内的H结合并以CH4的形式脱附,但在氧改性表面,CH4脱附的温度范围变宽,脱附温度有所提高,可能是由于表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热脱附谱(TDS)与分子束张弛谱(MBRS)方法对NO在Pd(poly)表面上吸附与脱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对不同表面温度及不同调制频率下分子束张弛谱的实验结果需用三种不同的模型(简单的、粘着系数与复盖度有关的及分支过程的吸脱附模型)来解释.与实验数据拟合所得表征两种不同吸附态的动力学参数为: E_(1d)=104.2±2.7 kmol~(-1), v_(1d)=10~(13.5±0.9)S~(-1) E_2d=74.4±0.8 kJ mol~(-1), v~(2d)=10~(10.3±0.2)S~(-1)最后对非常态(第二吸附态)的机制进行了研究与讨论, 研究表明NO部分分解产生的氧吸附在表面是引起非常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ZrO2改性对Pt/Al2O3催化剂上CO氧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用流动反应法、TPR和TPD-MS等技术研究了Pt/Al2O3催化剂掺杂ZrO2体系上CO的催化氧化反应、氧物种的还原及脱出-恢复行为.结果表明,掺杂ZrO2有利于催化剂上氧物种的脱出-恢复,从而促进CO氧化活性及表面活泼氧物种与氢的反应.并用催化剂集团结构适应理论对结果作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2.
ZrO2在Pd/Al2O3催化剂中的助剂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用流动反应法考察了富氧或贫氧气氛中添加ZrO2的Pd/Al2O3催化剂上CO的催化氧化反应,并用XRD、TPR和TPD-MS等技术研究了助剂ZrO2与γ-Al2O3间的相互作用对催化剂上氧物种的还原和脱出-恢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γ-Al2O3与ZrO2能发生相互作用,添加6%ZrO2的催化剂氧化活性最好,添加适量的ZrO2有利于催化剂上氧物种的脱出-恢复,从而促进CO氧化活性及表面活泼氧物  相似文献   

13.
以大孔Al2O3为基载体,采用沉积-沉淀法和溶胶-沉积法制备了负载型纳米ZrO2/Al2O3复合载体.用XRD、TEM和比表面与孔径测定等手段对载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负载型纳米ZrO2/Al2O3复合载体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适宜的孔径分布,纳米ZrO2在载体上呈单层均匀分布.以CH4-CO2重整制合成气为探针反应,考察了Ni/ZrO2/Al2O3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改变了γ-Al_2O_3载体等电点(IEPS),并用具有不同等电点的Al_2O_3作载体,以(NH_4)_2PdCl4为活性组分前身制备了一系列Pd/Al_2O_3催化剂,在固定床微反色谱装置上考察了其对CO氧化的催化活性,用Hi—O_2滴定、紫外漫反射光谱(DR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中的能量色散谱(EDXS)等方法对上述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l_2O_3的等电点(IEPS)对所得催化剂中金属分散度和浓度分布都有明显影响,IEPS越高。活性组分越靠近外表面,在相同担载量下,其分散度也越高。这主要是由于载体IEPS的改变,导致了(NH_4)_2PdCl_4在γ-Al_2O_3上吸附机理的变化,并使所得催化剂对CO氧化的催化活性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Fe_2O_3/ZrO_2催化剂的结构及其F-T反应催化性能的研究陈开东,范以宁,颜其洁(南京大学化学系南京210093)关键词铁锆催化剂,一氧化碳加氢,低碳烯烃1.前言将合成气催化转化为低碳烯烃是实现煤碳和天然气资源优化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有关该催化...  相似文献   

16.
燃煤烟气属于贫燃燃烧 (燃烧时通入过量空气 )尾气 ,其中除含 NOx、SO2 外还含有 O2 等 ,与非贫燃系统尾气中 NOx 的催化还原脱除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一些进展 ,但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1] .无论是 NOx 的催化还原还是催化分解 ,气相中存在的SO2 对非贵金属及其氧化物催化剂构成了严重威胁 ,原因是非贵金属氧化物很容易吸收 SO2 生成稳定的硫酸盐而使催化剂中毒失活 .为脱除烟气中的 NOx,有报道先将气相中的 NO催化氧化为NO2 ,然后将 NO2 和 SO2 同时液相吸收 .研究表明 ,作为 NO催化氧化的非贵…  相似文献   

17.
焙烧温度对 Pd/Al2O3 催化剂上甲烷燃烧反应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典楠  王胜  刘莹  张纯希  王树东 《催化学报》2010,31(11):1363-1368
 考察了载体与催化剂焙烧温度对 Pd/Al2O3 催化剂上低浓度甲烷催化燃烧反应性能的影响. 采用 X 射线衍射、透射电镜、N2 物理吸附、NH3 程序升温脱附和 O2 程序升温氧化等手段对载体和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显著. 随着载体焙烧温度的升高, Al2O3 的比表面积、物相结构、酸中心的数量及强度明显改变, 相应的 Pd/Al2O3 催化剂中载体与 Pd 的相互作用减弱, Pd 分散度降低. 当载体焙烧温度为 1 100 °C, Pd/Al2O3 焙烧温度为 200 °C 时, 所得催化剂在 260 h 的连续反应中, 甲烷转化率始终维持在 99%以上.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Pd/Al_2O_3(1%)催化剂催化氢化CF_3CCl=CClCF_3,CF_3CCI==CHCF_3和CF_3C=CCF_3等多氟烯烃和炔烃的结果。经1~H和(19)~F核磁共振、质谱、红外等分析,证明了用制备色谱分离后的氢化产物主要成份的结构。前二者的氢化产物中主要是CF_3CH_2CH_2CF_3和CF_3CH_2CHClCF_3的混合物,而CF_3C=CCF_3氢化后只生成CF_3CH_2CH_2CF_3。  相似文献   

19.
铁助剂对Pd/Al2O3催化剂抗硫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庭芳  周峻岭 《分子催化》1996,10(4):281-288
借助CO探针分子原位红外(in-situIR)、TEM(EDS)、XPS和XRD对一系列Pd-Fe/Al_2O_3、Pd-Pt/Al_2O_3和Pd(或Pt)/Al_2O_3模型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硫在中毒Pd(或Pt)/Al_2O_3时,毒物H_2S优先吸附于催化剂的多位活性中心上,主要以电子效应影响催化剂的活性.铁的引入,提高了活性组分Pd的分散度,多位活性中心的减少不利于H_2S在催化剂上的吸附;Pd-Fe协同作用的结果,增强了催化剂对吸附S~(2-)氧化成毒性较小的S~(6+)或可逸出系统的SO_2的能力,从而明显地提高了催化剂的抗硫中毒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