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戈革 《物理》2008,37(12):879-881
下面是从关于玻尔和海森伯这两位大物理学家1941年会晤的档案中选出的几篇文献.我们刊登这几篇档案文献,一是为了纪念它们的译者——著名的玻尔研究者戈革先生,二是由于这些文献本身的重要性.这批档案的内容是围绕海森伯1941年9月间对尼耳斯.玻尔的一次访问.1941年9月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方酣的时刻,当时丹麦处于纳粹德国的占领下.玻尔是热爱自己祖国的,他的母亲是犹太人,他痛恨纳粹,参加和组织了对德国和被德国占领的各国犹太科学家的援救活动,和丹麦的地下抵抗组织有联系,"把生活的希望全寄托在德国纳粹失败上".最后,1943年秋,在德国占领当局要逮捕他的前夜,出逃瑞典转往英国,到美国参加曼哈顿计划.而海森伯虽然起初与纳粹当局有一些小矛盾,但是他仍然忠于德国,拒绝别人提出的离开法西斯德国的建议,最后还接受委任为纳粹当局研制原子弹.他们的政治立场是完全对立的.那么,海森伯为什么要在那个时候到哥本哈根来?负有什么使命?和玻尔谈了些什么?由于会谈时除了玻尔夫妇和海森伯没有第三方在场,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双方也没有进一步的说明,在"二战"结束后,一直是公众特别是科学史家猜测和议论的内容.直到1956年,德国...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海森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科学活动及1941年在哥本哈根与玻尔会见的背景,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海森伯是纳粹铀计划的负责人,但他实际上并未积极参与纳粹原子弹的研制.  相似文献   

3.
张民仓  王较过 《物理》2002,31(3):171-175
文章分析了海森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科学活动及1941年在哥本哈根与玻尔会见的背景,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海森伯是纳粹铀计划的负责人,但他实验上并未积极参与纳粹原子弹的研制。  相似文献   

4.
 1954年,72岁的已经退休的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因“进行量子力学的基本研究,特别是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荣获了该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会说玻恩是位“大器晚成”者,其实玻恩一直是位博学多才的优秀的物理学家.玻恩于1882年12月11日出生在德国西里西亚的布雷斯劳.父亲是布雷斯劳大学医学系的教授.因此玻恩自小就生活在一个科学气氛很浓的家庭里,他对什么都好奇,经常到他父亲的实验室去看做实验,或聆听他父亲同朋友间开展的科学讨论.1901年他开始在布雷斯劳大学学习,父亲曾对他提出这样的劝告:“你应该先把各种课程都学一下,然后再决定专门研究哪一门.”于是他没有一进入大学就立即确定专业,他听了数学、哲学、艺术史、天文学等课程.这使他开拓了视野,打下了“博学多才”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普朗克与德国物理学的“黑暗岁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5年1月5日,在柏林物理学会成立90周年庆祝会上,普朗克(1858-1947)讲述了自1889年以来,他本人对德国物理学的见解.在讲演中,普朗克把1894年说成是“德国物理学的黑暗岁月,那时期对我们的社会造成了灾难性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6.
浙江大学物理系发光二极管科研组,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完成了“掺氮磷化镓液相外延生长技术”和“磷化镓绿色发光二极管”两项研制成果。该两项成果鉴定会议于十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由浙江省电子工业局主持在杭州召开。全国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研究所、高等院校、生产和应用的十八个单位,二十五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7.
 科学史上的名人传记表明,许多物理学家,尤其是诺贝尔奖金荣赝者,他们的科学创造活动都与音乐艺术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他们都非常酷爱音乐这种高雅的艺术。这样的史例是不胜枚举的。被后世尊为伟大的天空立法者、德国物理学家开普勒,是一位非常自觉的毕达哥拉斯主义者,他的著名的“行星协奏曲”,就是从一首古老的名为“和谐的序曲”的“音乐形象”中受到启发,发挥了类比联想而写成的。  相似文献   

8.
科苑快讯     
 今年将向太空发射“阿尔法磁谱仪”据《科技日报》报道 据德国航空航天中心消息,今年5月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将首次把一个重达3吨的“阿尔法磁谱仪”(AMS)送入太  相似文献   

9.
 爱因斯坦在1905年所建立的狭义相对论建立了高速运动下的时空变换,这种变换是局限在惯性系之间的,这正是“狭义”的涵义。作为狭义相对论的推广,爱因斯坦从1907年开始努力尝试将相对性理论推广到非惯性系。他在研究了引力场与加速系关系的基础上,于1916年在德国《物理学杂志》上以“广义相对论基础”为题正式发表了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的诞生进一步更新了我们对空间、宇宙的认识观念。从平直均匀的欧几里得3维空间,到闵可夫斯基的4维空间,再到弯曲的黎曼空间,独立于时间与物质的“绝对空间”概念被彻底地打破了。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上海磁悬浮线的全线开通,“磁悬浮”技术成为当前热点话题之一,并受到媒体的重视。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并不深奥。简单说是运用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使磁铁具有抗拒地心引力的能力,即“磁性悬浮”。科学家将“磁性悬浮”这种原理运用在铁路运输系统上,使列车完全脱离轨道而悬浮行驶,成为“无轮”列车,时速可达几百千米以上。跟飞机差不多了!这就是所谓的“磁悬浮列车”,亦称之为“磁垫车”。一、“磁性悬浮”原理磁悬浮技术的研究源于德国,早在1922年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佩尔就提出了电磁悬浮原理,人们称之为磁悬浮之父,并于1934年申请了磁悬浮列车的专利。  相似文献   

11.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国航天人研制出一种三组火箭作为运载工具,将自己的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天,70~90年代“长征号”火箭在多次失败和成功中日益成熟。1992年我国确定了“三步走”的载人航天发展战略:第一步研制载人飞船,第二步实现空间交会对接,第三步建立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实验成功,于21日3时41分,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回收。2001年1月10日1时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载人航天试验,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向实现载人飞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相似文献   

12.
 他,享有美国“氢弹之父”美誉他,因陷害“原子弹之父”遭唾骂他,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2003年9月9日,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爱德华·特勒去世,享年95岁。“氢弹之父”出生在犹太家庭据美联社报道,半个多世纪来对美国防御政策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美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EdwardTeller)因脑中风,于2003年9月9日在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的家中去世,享年95岁。爱德华·特勒于1908年1月15日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钢琴家。  相似文献   

13.
 用1994年发现撞击木星的彗星“苏梅克-列维9号”的美国科学家苏梅克的名字命名的近地小行星探测器“NEAR-苏梅克”号,在宇宙中飞行了5年后于今年2月12日在小行星“爱神”的表面成功着陆,开始了新的探索。第433号小行星“爱神”是1898年8月13日由德国天文学家古斯塔夫韦特发现并命名的。这颗形似马铃薯的“爱神”星长约33千米,厚13千米,在小行星中算是较大的,也是被天文学家观测得最多的。“爱神”的年龄约为45.4亿年,与地球的年龄相近,特别是在不久前的星际碰撞中,“爱神”星剥落了一块物质,并裸露出新鲜的“内部”,因此它被选定为这次探测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续前期)1931年未发奖.1932年海森伯(WernerHeisenberg1901-1976)因创立量子力学和应用该理论发现氢的同素异形体,获得了193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1925年,海森伯利用矩阵代数,建立了一套量子力学理论体系,这就是量子理论中的矩阵力学.7月29日,他写成了《关于解释运动学和力学的量子理论》,标志着量子力学的正式创立,这一天也被称为“量子力学诞生日”.当时,许多物理学家都认为经典力学规律不可能正确地应用于原子中的高速运动,需要用新的思想来解释原子和分子中的微观过程.  相似文献   

15.
警惕伪科学     
 1992年10月16日,在北京的民族文化宫举行了一个“科学发现低温新能源新闻发布会议”,邀请各方面人士及记者参加。会上,“中国低温新能源开发研究制造中心(筹)”的主任向全世界公布了一个“喜讯”:“中国人科学发现以低温深冷冷量为能源,人类可以拥有任有(原文如此)尽有、廉价无害的能源。中国人完成了大规模、高效率、廉价开发低温差热能与自然常温热能作功发电的产业发明。”他指出:“历史将永远记住今天这个不寻常的日子,历史将记住今天在座的每位先生、女士的名字,你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你们今天的新闻稿将是人类文明进化史上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6.
 就在美国努力应对一场严重的经济衰退和其他挑战的时候,中国及其科技上的进步越来越成了美国全国关注的一个中心议题。例如,2011 年1 月25日,巴拉克?奥巴马总统在他的国情咨文中,就以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来说明“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尤其反映在全球对工作机会的竞争上。他并具体举例,提到中国的两项成就:“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民营太阳能研究设施” 和“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他认为“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苏联卫星时刻’(Sputnikmoment)”,呼吁美国增加科技与教育投资,发誓要“在创新、教育、建设方面超过世界其他各国”。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物理学会与《现代物理知识》联合举办“诺贝尔物理学奖110年知识竞答”活动期间, “走近诺贝尔奖”专题展览恰巧在中国科技馆举办。笔者作为科技馆辅导员, 既积极参加了知识竞答活动, 也认真参观了“走近诺贝尔奖”专题展览。  相似文献   

18.
光梳与光钟     
 2005年10月4日,在光学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3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的罗伊·格劳伯因为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而获得奖金的一半,美国约翰·霍尔和德国的特奥多尔·亨施因为对激光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而分享另一半奖金。格劳伯早在1963年就通过自己先驱性的工作,提出了“相干性的量子理论”,不仅解决了一些基础性问题,而且也为一门全新的学科---量子光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他也因此被誉为“量子光学之父”。而霍尔和亨施则在利用激光进行超精密光谱学测量方面成就斐然,尤其是为完善“光梳”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研制的“智能”子弹在射向目标之后能通过无线网传送信息,在“智能”子弹内部安放有传感器、微型发射机和电池,传感器收集的信息能传送到离开子弹70米外的掌上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佛罗里达大学根据LockheedMartin公司订单研制的“智能”子弹直径为17厘米,它可以利用普通气枪发射。子弹前部覆盖有一层粘性聚合物,这种粘性聚合物可使子弹牢牢粘附在目标上。由于射击的气动机理和不大的初速度,子弹发射后不会变形,因此“智能”子弹可以重复使用。佛罗里达大学学生对“智能”子弹原型进行了试验,并将它作为传感器而装备加速度表。  相似文献   

20.
 高一年级物理新教材“课题研究”部分引用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的话:“在高级中学开展课题研究,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环节。”“研制水火箭”是高一物理课后研究课题示例之一。该课题研制取材容易,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均可进行。有关研究性学习,新修订的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已是很明确了,为了贯彻落实教学大纲提出的培养能力精神,本文拟谈指导学生“研制水火箭”的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