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FCC柴油在浆态床柴油加氢催化剂SP25上的加氢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并考察了加氢脱硫(HDS)和加氢脱氮(HDN)动力学。结果表明,提高反应温度、提高反应压力、增加催化剂的加入量、延长反应时间都能提高催化剂的加氢精制活性,最佳的FCC柴油浆态床加氢工艺条件为,温度350℃、压力6MPa、催化剂加入量6%、反应时间2h。催化剂循环使用性能的考察结果表明,SP25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活性稳定性。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FCC柴油的加氢脱硫反应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较易脱除的苯并噻吩类(BTs)硫化物的加氢脱硫反应,反应活化能为70.00kJ/mol;第二阶段为较难脱除的二苯并噻吩类(DBTs)硫化物的加氢脱硫反应,反应活化能为85.65kJ/mol。FCC柴油HDN反应的活化能为79.91kJ/mol。烷基取代的二苯并噻吩类硫化物(特别是DMDBTs)是加氢精制反应中最难脱除的含杂原子(S或N)烃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对浆态床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助剂和活性组分负载量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催化剂(SP25)制备方法为,采用一定粒度的γ-Al2O3微球作载体,浸渍四硫代钼酸铵的络合剂水溶液,120℃干燥12 h,然后浸渍硝酸镍和磷酸二氢铵的水溶液,120℃干燥12 h,在氮气气氛中500℃焙烧3 h。SP25催化剂的主要物性为比表面积212.3 m2/g,孔径11.3 nm,孔容0.60 mL/g,平均粒度17.3μm,骨架密度2.79 g/cm3。制成的催化剂活性组分为硫化态,使用时不需进行预硫化。XRD和H2-TPR表征结果表明,浸渍液中加入络合剂可以提高MoS2在载体表面的分散度。在反应温度350℃,压力6 MPa,反应时间2 h,催化剂加入量6%(占原料油质量)的反应条件下,催化剂对FCC柴油的脱硫率为85.1%,脱氮率为82.0%。  相似文献   

3.
浆态床中合成气制二甲醚宏观动力学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液体石蜡为介质,在合成甲醇催化剂与甲醇脱水催化剂比例为5、催化剂浓度为10 g/300 mL液体石蜡,温度为250℃~280℃,压力为3 MPa~5 MPa,气体空速为4 000 mL/(g(h)~7 000 mL/(g(h)的条件下,建立了浆态床合成气制二甲醚宏观动力学模型。甲醇合成反应和甲醇脱水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14.06 kJ/mol和23.53 kJ/mol。甲醇当量生成速率和二甲醚生成速率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在10%和20%以内。  相似文献   

4.
浆态搅拌釜中FT合成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自制的500ml浆态搅拌器采用模试鼓泡浆反应器无载体沉淀Fe-Cu-K催化剂进行了FT合成动力学研究。在250-280℃,1.5MPa,1-2.51/glat.h和H2/CO=1.09范围内,排除传质效应的条件下,得到了本征动力学数据,实验结果用线性参数估计方法按照速率常数k,活化能F  相似文献   

5.
浆态床合成气制二甲醚双功能催化剂的性能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24  
在浆态床合成气制二甲醚过程中,在280℃,4MPa、尾气流量4500mL/gcat.h条件下,考察了甲醇合成和甲脱水催化剂组成的双功能催化睦合成的影响,随二者质量比的增加,合成气的转化率,二甲醚生成速率逐渐增加,在催化剂比例4-7时达最高值后降低,随催化剂比例的增加,二甲醚、烷烃的选择性逐渐降低,甲醇选择性逐渐升高,当催化剂比例为4-5时二甲醚生成速率最高达15-16mmol/gcat.h,甲醇当  相似文献   

6.
采用固相法、 共沉淀法、 柠檬酸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uAl2O4尖晶石, 在浆态床反应器上对其进行一氧化碳加氢反应活性评价, 并对CuAl2O4尖晶石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研究发现, 不同方法制备的CuAl2O4尖晶石在织构参数、 表面富集程度和分解还原性能上存在明显差异, 进而影响其催化性能. 固相法所制尖晶石的孔径和孔容大, CuAl2O4表面富集程度最高, 致使尖晶石分解不完全, 但是其分解释放的CuO全部被还原, 且Cu+/Cu0占比相当高, 有利于提高产物中C2+OH选择性(达到31.1%). 而表面富集程度相对低的其它3种尖晶石分解完全, 但部分CuO未被还原, 且还原产物中Cu0占比提高, Cu0γ-Al2O3发生协同作用促进二甲醚的生成, 其选择性最高可达72.9%.  相似文献   

7.
以合成气为原料,采用Cu-Zn-A l和γ-Al2O3构成的双功能催化剂,对使用浆态床一步法合成二甲醚的系统进行模拟研究。液固两相为全混流,气相为活塞流,组分方程使用四阶精度的Runge-Kutta法并结合C++编程进行求解,通过模拟计算,讨论了压力、温度、催化剂浓度对反应转化率、收率以及DME的选择性的影响,从而寻找合适的反应参数,为工业反应器放大设计和优化操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浆态床合成甲醇CuO/ZnO/Al2O3催化剂的表面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忠  郑华艳  谢克昌 《催化学报》2008,29(5):431-435
采用并流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Cu/Zn摩尔比的CuO/ZnO/Al2O3催化剂,考察了其浆态床CO加氢合成甲醇的催化性能.通过N2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程序升温还原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方法对催化剂表面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具有体相和表面高分散两种不同还原性质的CuO,表面CuO的含量及其与ZnO的相互作用使催化剂活性增大.当催化剂中Cu/Zn≤1时,随着铜含量的增加,表面高分散的CuO量增加,CuO和ZnO之间相互作用增强,催化剂的活性也随之增大;当催化剂Cu/Zn>1时,增加的铜量主要体现为体相CuO含量的增加,且ZnO结晶度提高,CuO和ZnO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催化剂的活性随铜含量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9.
工业固定床Fe-Cu-K催化剂浆态床F-T合成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采用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在接近F-T合成实际工况下考察了工业固定床Fe-Cu-K催化剂浆态床F-T合成反应性能,研究反应温度、压力、原料气空速和氢碳摩尔比等操作参数对催化剂反应活性、产物选择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实验总运转时间达2 500 h;同时采用扫描电镜技术(SEM)对催化剂的抗磨损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操作参数对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目标产物产率有较大的影响,工业固定床Fe-Cu-K催化剂具有一定的抗磨损性能,F-T合成烃产物分布合理;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589 h的稳定条件运行内,催化剂的失活速率为0.23%/d(以CO转化率的降低计);在整个运行期间CH4选择性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浆态床合成二甲醚复合催化剂失活原因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反应温度260 ℃、压力5.0 MPa的条件下,对浆态床反应器中二甲醚合成复合催化剂的失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u基催化剂失活较快是导致浆态床二甲醚合成催化剂不稳定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Cu基催化剂在浆态床反应器和固定床反应器中的活性变化规律,发现在浆态床反应器中不能及时导出反应体系的H2O对催化剂的毒副作用导致了浆态床Cu基催化剂快速失活.对失活催化剂进行的TPR、XRD和SEM-EDS表征结果可以看出,Cu粒子的长大和积炭是Cu基催化剂失活的重要原因,与已有文献报道不同的是并未发现明显的Cu元素流失.  相似文献   

11.
浆态床合成二甲醚复合催化剂失活原因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反应温度260℃、压力5.0MPa的条件下,对浆态床反应器中二甲醚合成复合催化剂的失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Cu基催化剂失活较快是导致浆态床二甲醚合成催化剂不稳定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Cu基催化剂在浆态床反应器和固定床反应器中的活性变化规律,发现在浆态床反应器中不能及时导出反应体系的H2O对催化剂的毒副作用导致了浆态床Cu基催化剂快速失活。对失活催化剂进行的TPR、XRD和SEM EDS表征结果可以看出,Cu粒子的长大和积炭是Cu基催化剂失活的重要原因,与已有文献报道不同的是并未发现明显的Cu元素流失。  相似文献   

12.
 利用完全液相法制备了CuO/ZrO2浆状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氮气吸附和程序升温还原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结构和织构性质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CuO/ZrO2催化剂上CO加氢反应的性能. 结果表明,本方法制备的CuO/ZrO2浆状催化剂具有与传统方法制备的固体催化剂相似的相结构; 利用共沸蒸馏法进行表面处理后, CuO/ZrO2催化剂分散均匀且易于还原; CuO/ZrO2浆状催化剂用于CO加氢反应时,不需另外添加甲醇脱水剂就可以直接合成二甲醚,在473 K时CuO/ZrO2对二甲醚的选择性达到92.1%, 并且在15 d的反应中催化剂呈现出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以完全液相法制备的Si-Al基二甲醚合成催化剂为研究对象,运用XRD、TEM、XPS以及XRF等方法对失活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并与传统催化剂进行对比,探讨影响催化剂寿命的本质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复合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是反应过程中Cu组分的烧结、团聚以及催化剂比表面积降低等;而Si-Al基完全液相法催化剂失活是由于Cu组分流失所致。  相似文献   

14.
浆态床FT合成中铁催化剂的穆斯堡尔谱赵玉龙,李哲(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太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关键词穆斯堡尔谱,铁催化剂,浆态床FT合成FT合成铁系催化剂的穆斯堡尔谱的研究工作已经发表很多,但是浆态操作条件下...  相似文献   

15.
以FeCuK/Si O2为母体催化剂,通过乙酸钠浸渍得到一组不同Na含量的费托合成铁基催化剂.采用原子发射光谱、低温N2吸附、程序升温还原和M ssbauer谱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在H2/CO摩尔比为0.67,空速为2 000 h-1,压力为1.5 MPa和温度为250℃的条件下进行了浆态床F-T合成反应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浸渍少量Na能提高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促进铁物相的分散,而浸渍大量Na却大大降低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使催化剂中的铁物相聚集形成较大的颗粒;浸渍Na抑制了催化剂在H2中的第一步还原,但促进了催化剂在CO中的碳化;在原位合成气还原过程中,浸渍Na有利于催化剂的碳化.在500 h的运行实验中,浸渍Na的催化剂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活现象.反应结果表明,浸渍Na对水煤气变换反应活性影响不大,对费托合成反应活性和烃产物选择性有较大的影响.在铁基催化剂上浸渍Na有利于C12 重质烃和低碳烯烃的生成.  相似文献   

16.
从合成气制取液体燃料的浆态床FT合成/固定床ZSM-5改质的反应系统由I段鼓泡浆液反应器(内径40mm,高4500mm)和Ⅱ段固定床ZSM-5反应器(内径40mm,高900mm)组成。在温度250~280℃(I段),300~340℃(Ⅱ段),压力1.5~2.5MPa,空速2.0NL/gFe.h(I段),500~1000h^-2(Ⅱ段),H2/CO比0.5~1.5和气速1~2cm/s范围内,考察了工  相似文献   

17.
费托合成技术是公认的将煤基合成气转化为液体燃料和化工原料的重要技术途径。虽然固定床费托合成技术从五十年代起已经工业运转,但是浆态床费托合成技术由于其传热性能好,可直接使用第二代气化炉生产的富CO合成气,反应器结构简单,单台反应器生产能力大,开工率高,产品结构合理,  相似文献   

18.
采用改进的Stber方法,可控制备出具有不同形貌的NiO@SiO_2核壳结构催化剂,并在浆态床反应器(320℃)上,对其合成气低温甲烷化性能进行评价;同时借助XRD、TEM、XPS和N_2物理吸附等方法对反应前后催化剂的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实验制备的催化剂形貌规整、粒径均匀,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相同的制备条件下,核颗粒粒径增大,其SiO_2壳层的厚度随之增加。在反应过程中,部分催化剂的核壳结构遭到破坏并出现SiO_2空壳,是CO与壳层内的Ni作用生成易迁移的Ni羰基化物种(Ni(CO)_x)所致。催化剂的甲烷化活性随着核颗粒粒径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在不同的反应阶段,催化剂的失活速率存在明显差异,在反应的前20 h内,催化剂出现快速失活,20 h后失活缓慢,但是催化剂的甲烷选择性都保持在80%左右。催化剂的失活,一方面,是因为反应过程中,Ni核颗粒发生了长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壳层中3-5 nm的介孔的减少以及催化剂比表面积、孔容的下降。  相似文献   

19.
结合行星式球磨机,采用机械化学法制备Ni-Al2O3催化剂,考察了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Ni-Al2O3催化剂晶相结构、还原特征、孔道结构和浆态床CO甲烷化性能的影响。通过XRD、H2-TPR、BET、XPS和TPH等方法对反应前后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焙烧温度从350℃升高到700℃,活性前体NiO仍在载体表面高度分散,催化剂还原峰温向高温方向偏移。其中,450℃条件下焙烧所获得的cat-450试样比表面积最大,为350 m2/g。评价结果显示,焙烧温度从350℃升高到700℃,CO转化率、CH4选择性和收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于450℃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7.8%、88.2%和86.2%。另外,焙烧时间对催化剂的还原性能影响较小,对载体Al2O3的晶相结构有一定影响。随焙烧时间延长,CO转化率稍有降低,而后增大;焙烧时间为4 h,CH4选择性和收率均较大。  相似文献   

20.
浆态床反应器中生物质合成气合成二甲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浆态床反应器中,甲醇合成催化剂与分子筛混合制复合催化剂上,生物质制取的合成气(简称生物质合成气)一步法合成二甲醚的研究,重点考察了不同脱水组分和工艺条件对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同时,结合NH3-TPD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含有较弱酸性SAPO-11分子筛的复合催化剂更适合生物质合成气原料气杂质多、氢碳比低的特点,在合成二甲醚反应中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稳定性。250℃、5 MPa、500 h-1时,在甲醇催化剂与SAPO-11分子筛比例为3:1的复合催化剂上,合成气合成二甲醚反应35 h内,CO转化率稳定在40%以上,二甲醚在有机产品中的选择性保持在97%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