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铽-EDTA-槲皮素荧光体系及槲皮素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铽-EDTA-槲皮素在碱性条件下生成三元络合物,在紫外光照射下发生分子内能量传递,槲皮素能敏化Tb3+的发光,铽的荧光强度与槲皮素的浓度成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个快速、灵敏、简单的分析血清、尿液和芦丁与槲皮素混合物中槲皮素含量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0×-7~1.0×-5mol·L-1,检测限为5.1×10-8mol·L-1,方法成功地应用于未经处理的血清、尿液中槲皮素的测定,其回收率在103%~96%。同时利用其方法的高选择性测定了芦丁和槲皮素双组分中槲皮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邻苯二甲酸—邻菲罗啉—铕—铽络合体系的荧光性能研究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40  
波长为365nm的紫外光激发下均可发出特征荧光的邻苯二甲酸-邻菲罗啉-铕和铽固体络合物以机械研磨和化学作用两种方式进行混合,研究了这两系列混合络合物的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结果表明,由于铕、铽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其荧光强度变化较大,而荧光发射峰位基本不变。经化学混合后铽对铕的荧光强度有极强的敏化作用,铕对铽具有很强的猝灭作用,并用红外光谱对上述四种络合物体系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发现铽与均苯四甲酸有强烈的荧光反应,并观察到钆(钪)存在下的共发光现象,研究了该反应的荧光特点和影响因素,确定了反应和测定的最佳条件。钆和钪的引入使原有的铽-均苯四甲酸体系的荧光分别增加了240和95倍。在最佳条件下,对应于钆和钪,铽的浓度分别在5.0×10-8~3.0×10-5mol/L和7.0×10-8~1.0×10-5mol/L的范围内与荧光强度成线性关系,检测限分别为2.0×10-10和5.0×10-10mol/L采用多点增量标准加入法测定了合成样品和包头稀土样品中的铽。回收试验的回收率为100.1±0.01%和99.1±0.03%。  相似文献   

4.
用2D NMR技术研究了从银杏叶提取物中分离的一个黄酮双糖甙[槲皮素-3-鼠李糖-(6-对羟基反式桂皮酰)葡萄糖甙]的结构,对鼠李糖部分的^1H NMR,^13C NMR化学位移进行了归属。^13C化学位移和^1H NOE相关性都证明鼠李糖为1″-2″连接。  相似文献   

5.
分光光度法测定中草药中的槲皮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表面活性剂 Triton X- 10 0的存在下 ,于 p H4 .5 HAc- Na Ac缓冲溶液介质中 ,槲皮素与镓形成 2∶ 1的黄色络合物 ,由此建立了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中草药中槲皮素含量的新方法。槲皮素的检出限为1.2 6× 10 -7mol· L-1,线性范围为 6 .30× 10 -7— 1.86× 10 -6mol· L-1,RSD<4 .1%。与 AFS法比较测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研究槲皮素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以阐明槲皮素在体内的运输过程。利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进行实验,采用Stern-Volmer方程,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和双对数回归曲线模型处理实验数据,求出了不同温度下槲皮素与HSA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和相关热力学参数。随槲皮素浓度的增大,HSA在210nm和280nm处的紫外吸收峰增强,HSA的内源荧光强度被猝灭。槲皮素和HSA作用后形成了新的复合物,静态猝灭是槲皮素对HSA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不同模型得到的结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有所不同,都表明槲皮素和HSA二者之间具有较强的作用力,其相互作用是自发进行的。抗癌药物槲皮素是可以被HSA所储存和运输的。  相似文献   

7.
槲皮素在碱溶液中,与锗离子反应生成槲皮素锗并通过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热差分析对槲皮素锗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8.
槲皮素为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可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的预防和治疗;槲皮素的定量检测在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等领域尤为重要。利用分子荧光物质(DSAZn)的聚集诱导发光现象(AIE),通过配位作用识别靶标分子槲皮素,结合激发态电子转移原理,提出了一种AIE型荧光分子对槲皮素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检测方法。实验研究了pH 7.0的PBS缓冲液中DSAZn的荧光随着五种药物分子(槲皮素、淫羊藿素、异鼠李素、芦丁、多巴胺)加入后的变化情况。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以415 nm为激发波长,扫描435~680 nm的荧光发射光谱。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DSAZn 250~750 nm的紫外吸收光谱。紫外检测表明中药分子槲皮素可以与AIE荧光探针形成复合物,因此加入槲皮素后AIE探针的荧光被静态猝灭。荧光检测表明五种药物分子对荧光探针的猝灭强弱有明显差异,槲皮素与DSAZn结合常数为1.34×107 L·mol-1,比其他四种药物分子和DSAZn的结合常数高出一个数量级,显示出DSAZn对槲皮素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槲皮素的检测限为3.07 nmol·L-1,低于诸多文献已报道的参考值,表明DSAZn对槲皮素的识别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由荧光滴定光谱和荧光滴定曲线得到槲皮素对DSAZn的滴定方程为:y=0.013 4x-0.294 82,槲皮素浓度在0~5 μmol·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0.994 3。由此构建出一种AIE型荧光分子对槲皮素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检测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为具有相似结构药物的检测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发粉红色荧光的含铽络合物光谱表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报道合成了可发出粉红色荧光的含铽络合物2-萘甲酸-邻菲罗啉-铽,并对其进行了荧光光谱及红外光谱研究,结果表明,由于2-萘甲酸,邻菲罗啉配体的混配作用,使铽离子的^5D4-^7F3跃迁产生较强的615nm发射峰,其发射强度大于由^5D4-^7F5跃迁产生的545nm发射峰,因而络合行发出粉红色荧光。  相似文献   

10.
稀土槲皮素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稀土离子镨、铽的槲皮素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质谱、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PrC15H8O7Cl10.6H2O、TbC15H8O7Cl2.6H2O。同时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了配体及配合物对HepG2肝癌细胞株的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对HepG2肝癌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11.
张帆  陈玉龙  陈恒 《发光学报》1986,7(1):89-93
本文测量了槲皮素的化学发光光谱,λmax为520nm。研究了槲皮素的化学发光反应,反应过程的荧光,动力学特性及产物的纸色谱。首次提出了槲皮素-H2O2-KOH的一种可能的化学发光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2.
铽-丙烯酸聚合物薄膜的制备和谱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键合方式制备了键合型稀土聚合物-铽-丙烯酸聚合物,通过三维荧光光谱确定了铽在丙烯酸聚合物中的最佳激发波长为306nm,最强发射波长为544nm,Tb-丙烯酸聚合物薄膜在306nm光激发下,产生Tb^3 的特征发射,归属于^5D4-^7FJ跃迁(J=6,5,4,3),其最大发射位于544nm,归属于Tb^3 的^5D4-^7F5跃迁,呈现强的绿色发射,说明丙烯酸的聚合没有影响Tb^3 的发光性质,而Tb^3 的参入也没有影响丙烯酸的透明性。通过发射光谱、激发光谱、中红外光谱、远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研究了铽-丙烯酸聚合物薄膜的荧光性质和谱学性质。  相似文献   

13.
槲皮素的光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槲皮素属于黄酮醇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茶和葡萄酒等很多食物中。它是一种极强的天然抗氧化剂,具有抗血栓、抗炎、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本文分析了槲皮素的UV、IR、1H NMR、13C NMR、MS、TG、DSC等,给槲皮素的生产、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光谱数据。  相似文献   

14.
结合分子对接法和光谱法,研究了槲皮素与β-葡萄糖苷酶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机理。首先利用AutoDock 4.2软件对β-葡萄糖苷酶与槲皮素、竞争性抑制剂对硝基苯-β-D-巯基葡萄糖的分子对接分别进行研究,然后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槲皮素与β-葡萄糖苷酶的结合反应,并测定了结合常数。结果表明:这种相互作用使β-葡萄糖苷酶发生内源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机制。通过计算得到槲皮素与β-葡萄糖苷酶在17,27和37 ℃下结合常数分别为4.36×104,4.04×104和3.18×104 L·mol-1。氢键和疏水作用对槲皮素与β-葡萄糖苷酶的结合起重要作用,也存在静电作用力。分子对接研究和荧光光谱实验两者相互补充,可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协同研究槲皮素与β-葡萄糖苷酶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槲皮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荧光光谱(FS)和紫外光谱(UV)法研究了槲皮素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是导致槲皮素对BSA荧光猝灭的两大原因,槲皮素与BSA的结合常数KA为2.8×108(26 ℃)和3.1×108(36 ℃),结合位点数为1.76±0.01,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得到槲皮素与BSA之间的结合距离为3.25 nm (26 ℃)和3.30 nm(36 ℃),表明槲皮素的部分片段可以插入BSA分子内部。通过计算热力学参数,可知该药物与蛋白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熵增加和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并由此推断槲皮素与BSA之间的作用力是以疏水相互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发现铽与均苯四甲酸有强烈的荧光反应,并观察到钆(钪)存在下的共发光现象,研究了该反应的荧光特点和影响因素,确定了反应和测定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7.
铕-铽-柠檬酸-1,10-菲咯啉配合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合成了稀土(Eu^3 和Tb^3+)与柠檬酸、1-10非洛啉配位的稀土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通过荧光光谱与荧光寿命的测试,研究了它们的荧光性质,结果表明当铽掺入配合物,铽能极大地增强铕的特征荧光,而铽的荧光被严重猝灭,其荧光强度以指数形式衰减,铕的荧光在铽荧光猝灭最严重时,被增强的效果最好,铕的荧光强度是荧光增强效果和铕的含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当铕与铽的浓度比为6:4时能得到相应的铕的荧光最强的配合物。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新显色试剂8-喹啉偶氮槲皮素的合成方法及其理化性质,显色性能和与Fe(Ⅲ)的显色反应条件,在TweeN-80存在下,PH=10.3的NH3-NH4Cl缓冲介质中,Fe(Ⅲ)与8-QAQ的络合物在500nm处有最大吸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06×10^5L·mol^-1·cm^-1,Fe(Ⅲ)含量在0-2.6μg/10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在室温下,络合物至少稳定15h,络合比为1:3  相似文献   

19.
邻苯二甲酸铕—铽络合体系的荧光性能和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本文对在365nm波长紫外光激发下均可发出特征荧光的铕、铽邻苯二甲酸固体络合物以机械混合和化学作用两种混合方式,研究了这两系列混合络合物的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结果表明,无论其荧光发射波长还是其发射强度,铕、铽之间均存在相互影响;其中荧光发射峰位的变化较小,而荧光强度变化较大,铕、铽的荧光性能之间即存在相互敏化作用,又存在相互猝灭作用。红外光谱结果表明机械混合和化学作用都使络合物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了利用高效薄层色谱(TLC)分离技术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SERS)的结合,建立了分析中草药有效成分槲皮素的新方法。SERS结果揭示出,在TLC原位约3μg样品就可获得槲皮素的主要振动特征谱带。从而阐明了TLC—SERS的有效结合,可对中草药化学成分进行高灵敏度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