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9-二甲基-1,10-菲咯啉的化学发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明刚  崔华  尹方 《发光学报》1987,8(3):273-278
本文阐明了试剂2,9-二甲基-1,10-菲咯啉(称为新铜灵)在金属离子诸如Cu(Ⅱ)、Pb(Ⅱ)、Fe(Ⅲ)和Ni(Ⅱ)作为催化剂各自存在下,可与过氧化氢在碱性溶液中产生一种绿色的化学发光反应。此化学发光反应的机理已在本文中进行讨论,并认为是由于Cu(Ⅱ)与新铜灵生成之络合物在此过程中进行催化反应而致使过氧化氢生成超氧基离子,而此超氧基离子随即与新铜灵试剂作用产生化学发光。此化学发光反应的产物已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分离,并且分别用紫外、红外和荧光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此外,这种新的化学发光反应已在我们实验室进行了分析应用试验。用此化学发光体系来做Cu(Ⅱ)的测定也在本文中说明。此法测铜的检测下限为8×10-9克/毫升;线性范围是1×10-8到4×10-7克/毫升。对于0.1ppm之铜的测定而言,除适量的Co(Ⅱ),Mn(Ⅱ)、Ni(Ⅱ)、Cd(Ⅱ)和Cr(Ⅲ)之外,其余外来离子均无干扰。这一分析方法能够满意地用于铝合金中铜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次报道异丙醇-ClP--H_2O_2新体系的化学发光,对影响该化学发光反应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该发光新体系的分析应用和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3.
酸性高锰酸钾-高良姜素化学发光体系的发光光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多聚磷酸介质条件下,对酸性高锰酸钾和高良姜素化学发光新体系的发光现象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测定反应的化学发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微量电位滴定曲线对其发光体的确定提供了实验依据。实验数据表明,在0.1mol·L-1多聚磷酸溶液中,当高锰酸钾和高良姜素的量比为6∶5时,体系有最强的化学发光,在氧化剂过量的条件下,化学发光强度与高良姜素浓度在一定范围成正比关系。此外,由体系的化学发光光谱与高锰酸根离子的电子吸收光谱之间有镜像对称性关系的现象,证明了主发光体应来源于高锰酸钾;发光动力学实验还证明该发光体不是单一型体,伴随发光过程发光体有歧化反应现象。根据实验结果,对该体系可能的发光机理进行了讨论,提出高锰酸钾和高良姜素化学发光的主要发光体来源于高锰酸根离子的还原产物且为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激发态Mn(Ⅱ)和Mn(Ⅲ)型体,通过高良姜素氧化生成的活性游离基产物而产生激发态的Mn(Ⅱ)型体是生成发光体的主要途径。该化学发光强度与高良姜素含量成线性关系,以此可以进行定量分析;而由歧化过程形成的激发态Mn(Ⅲ)的发光行为却会干扰高良姜素含量与总发光强度之间的线性关系,不利于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异丙醇-ClO——H2O2化学发光新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吕小虎  陆明刚 《发光学报》1990,11(4):335-338
本文首次报道异丙醇-ClO--H2O2新体系的化学发光,对影响该化学发光反应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该发光新体系的分析应用和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5.
鲁米诺-H2O2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乐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碱性介质中,乐果能够有效增强鲁米诺-H2O2体系的化学发光,据此建立了测定乐果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并对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在最佳条件下,乐果-鲁米诺-H2O2体系化学发光强度在2s内达到了最大值,乐果在5.0×10-8-1.0×10-5 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1.5×10-8 g/mL.该体系应用于加标蔬菜样品测定,乐果测定回收率为108.0%-119.3%,测定偏差为2.7%-4.6%.化学发光的机理可能是由于乐果先被过氧化氢氧化生成过氧化磷酸盐,过氧化磷酸盐氧化鲁米诺生成激发态,从而产生发光.  相似文献   

6.
ClO^_—H2O2氧化乙醇发光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ClO~--H_2O_2氧化乙醇的化学发光,对影响该发光反应的一些因素进行了试验和讨论,并依据化学发光强度与乙醇浓度间的线性关系建立了常量乙醇的化学发光测定法。  相似文献   

7.
流动系统中鲁米诺电生化学发光(ECL)系统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文 Yeun.  ES 《发光学报》1992,13(3):262-266
本文描述了一个新的鲁米诺电生化学发光流动系统.通过微铂电极流动池,H2O2被还原为OH-以维持鲁米诺化学发光所要求的pH条件.本文对鲁米诺化学发光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并详细研究了ECL的最佳条件,该系统明显降低了反应噪声,优于混合反应系统,可作为液相色谱间接测定检测器.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十多年里,有关有机化合物化学发光的研究增长很快,在三个方面取得了新进展:(1)1,2-二氧杂丁烷体系化学发光的发现和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单分子化学激发作用;(2)开展了电子转移化学发光的研究,用电生化学发光技术,研究电子转移的化学激发过程;(3)确认了化学引发电子变换发光(CIEEL)为一般化学发光机理。 本文将介绍化学发光有机反应的分类,说明化学发光的一般要求,叙述三个化学发光机理以及列出一些重要的化学发光体系。 在过氧化草酸芳酯体系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合成草酸芳酯的新方法,其反应如下: 2ArOH+(COOH)2+POCl3→(COOAr)2+HPO3+3HCl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在Co(Ⅱ)的催化下,草酸铁钾的光解反应产物Fe(Ⅱ)与邻菲罗啉生成的桔红色络合物的吸光度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与试剂Co(Ⅱ)的含量0-2.8μg/m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从而建立了一种光化学-动力学测定钴的方法,本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用于药品VB12和水中钴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N2H4和He(2^3S),Ne(^3P0,2)的解离激发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分子束和化学发光技术,在单次碰撞条件下,首次研究了N2H4与亚稳态原子He(2^3S),Ne(^3P0,2)的解离激发反应,探测到反应的激发态产物NH(A^3Π)的化学发光。N2H4与He(2^3S)的解离激发反应还探测到NH(c^1Π)的化学发光。同样条件下,N2H4与Ar(^3P0,2)作用没有观察到NH(A,c)的发光光谱。利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发光光谱,求得激发态产物NH(A^3Π)和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配合物[Co(tren)(DL-phenylalaninato)](ClO4)2 (Ⅰ)、Co(tren)(L-prolinato)]I2·H2O (Ⅱ)、[Co(tren) (L-valinato)]I2·1/3H2O (Ⅲ)、[Co(tren)(L-isoleucinato)]I2 (Ⅳ)、[Co(tren) ( L-leucinato)]I2 (Ⅴ) 在溶液中的NMR研究. 通过同核和异核二 维核磁共振实验归属了配合物的1H和13C NMR ,发现在配合物的空间结构 中,四齿配体(tren)的3个螯合臂中有两个构象稳定,而另一个构象不稳定,这与晶体学数据吻合. 通过变温实验和溶剂效应实验,发现在配合物Ⅲ、Ⅳ、Ⅴ中存在分子内氢键,而在晶体结构中,所有配合物都存在分子间氢键. 配合物Ⅰ、Ⅱ在溶液中的行为需进一步的研究 .  相似文献   

12.
屈颖娟  张成宇 《光谱实验室》2011,28(6):3175-3178
基于Pb2+能置换出Co-EDTA络合物中的Co2+和鲁米诺-H2O2-Co2+化学发光体系相偶合,建立了简易、快速测定Pb2+的置换偶合反应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新方法.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该方法测Pb2+的线性范围为1.0×10-7-1.0×10-5g/mL,检出限为5×10-8g/mL (3σ),对浓度为1.0×10-...  相似文献   

13.
肌红蛋白(Myoglobin,Mb)是哺乳动物细胞主要是肌细胞贮存和分配氧的蛋白质, 由一条多肽链和一个血红素辅基构成,其血红素铁在氧气的传递和运输中起到关键作用。文章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对肌红蛋白的血红素铁和外加金属离子M(Ⅱ)[Cu(Ⅱ), Zn(Ⅱ)和Co(Ⅱ)] 的直接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金属离子M(Ⅱ)与肌红蛋白活性中心的Fe(Ⅱ)发生了直接相互作用,外加金属离子将铁离子从肌红蛋白中“拖拽”出来,形成部分空位肌红蛋白衍生物。同时研究了外界条件,如离子浓度对这种相互作用的影响,发现随着外加金属离子量的增加这种相互作用逐渐增强,其作用强度依次为Co(Ⅱ)>Zn(Ⅱ)>Cu(Ⅱ)。 研究证实了肌红蛋白的血红素铁与金属离子之间存在直接相互作用,并且离子浓度对这种相互作用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LAMOST一期巡天成功获取河外星系光谱超过150 000条,大样本光谱数据为探索奇异、稀有的天体从而完善现有的天体演化理论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条件;而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这些珍稀样本提供了有效途径。针对采用基于DoPS的数据挖掘方法,从LAMOST DR5星系光谱数据获得的离群数据挖掘结果中,呈现出疑似P-Cygni轮廓特征的光谱J152238.11+333136.1进行了深入讨论。首先针对该光谱的基本信息、疑似P-Cygni轮廓特征以及相应的离群数据挖掘方法进行了简要表述,光谱在Hβ和[OⅢ]λ4860处呈现P-Cygni轮廓,在NeⅢλ3869和HeⅠλ5874处呈现反P-Cygni轮廓;其次,对该特征的真实性及其生成机制从以下4个角度展开讨论。(1)交叉同源观测。Sloan巡天2004年(相差11年)的同源观测,其光谱上并未呈现对应的特征,据推测可能是正在进行的演化活动或者光纤定位误差所致;(2)通过分析光谱质量、减天光残差等方法,分析P-Cygni特征是否为观测或数据处理所致。NeⅢλ3869和HeⅠλ5874处呈现反P-Cygni轮廓可信度较低;同时,通过比较目标光谱与超级天光,以及相邻光纤观测到的光谱在对应波长处的光谱特征,说明存在P-Cygni轮廓为减天光过程导致的可能性;(3)光谱子型差异。IRAS和WISE等近红外同源观测,显示其为Seyfert 2型星系,光学波段发射线强比[NⅡ]/Hα,[OⅢ]/Hβ显示其为HⅡ区,结合光学、红外测光图像特征,推测目标可能是两个星系进行并合活动;(4)从导致P-Cygni轮廓的物理机制的角度,分析了由星系并合触发外流、由恒星形成(爆发)电离气体触发的外流以及由Wolf-Rayet特征星系的超星风等原因引起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Co(1,10-phen·)32+-KIO4-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Co(1,10-phen·)32+配合物对KIO4氧化鲁米诺所产生的强化学发光反应.以1,10-phen·为配位体时,Co(Ⅱ)的检出限为8×10-8g/L,工作曲线响应浓度范围在1×10-6~1×10-4g/L,测定1×10-4g/LCo(Ⅱ)离子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5%.配合物化学发光法检测啤酒、维生素B12针剂中微量Co(Ⅱ)可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磨、涂浆和700 ℃ 烧结3 h的方法, 得到了一系列Co3O4掺杂的SnO2纳米颗粒厚膜. 发现在300 ℃ 的工作温度下复合膜对乙醇和丙酮表现了很好的气敏性质, 尤其是在摩尔比Co/Sn为5%时效果达到最好. 对1000 ppm的乙醇和丙酮的灵敏度分别为301和200,为没有Co掺杂时的SnO2时的7倍和5倍.同时,Co3O4的掺杂没有使得对H2的灵敏度有很大的提高,即提高了乙醇和丙酮对氢气的选择性.最后讨论了提高气敏性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邻巯基氧化吡啶双齿配位的钴化合物的1H NMR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种单核钴化合物Co(mpo)3·CH3CN(Ⅰ),CO(mpo)2PBu3(D),Co(mpo)2Py(Ⅲ)和Co(mpo)2Py2(Ⅳ)的1H NMR作了研究,讨论了它们的分子结构与磁性及电子结构之间的关系,确认化合物(Ⅱ)在DMSO溶液中被解离为Co(mpo)2和PBu3,而其它三种化合物仍保留着固态结构。  相似文献   

18.
用ESR方法研究了甲基紫精(MV++)与甲醇,乙醇及苄醇等之间的光诱导电子转移和光反应过程.结果发现,甲基紫精存在条件下,某些很稳定的醇类也可以发生光催化分解和光催化氧化的反应,甲基紫精在反应过程中起的是催化剂的作用在无氧条件下,MV++/C2H5OH体系经UV光照10min后即可观察到很强的MV+离子基的信号,表明甲基紫精与乙醇分子之间发生了电子转移;当进行较长时间光辐照,则MV+离子基逐步消失而生成H原子和碳中心自由基。在通氧条件下进行光照时,则无MV+基信号而产生OOH基和碳中心自由基的信号.当体系中有一定量的水存在时,OOH基减弱而产生·OH基,且随着水量的增加,·OOH基的强度更为减弱直至消失,而同时羟基浓度则大大增加.另一个有趣而重要的现象是,对于MV++/苄醇体系,在通氧条件下辐照时可给出很强的超氧阴离子基O2-的信号,而MV++/甲醇体系可产生较弱的O2-信号.但是在无氧时甲基紫精的存在进行光辐照甲醇并不发生反应,而苄醇却可被甲基紫精光催化分解产生很强的苄氧基,羟甲基等自由基.本文详细地研究和讨论了甲基紫精与几种醇之间的光诱导电子转移和相应的均相光催化反应过程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