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树脂生源未成熟烃源岩的生物标志物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鉴国外未成熟煤成烃的勘探经验,本文对我国12个第三系含煤盆地抽样研究结果,发现黄县和百色褐煤中,树脂体和渗出沥青体是重要的有机显微组分;而且其可溶组分中,树脂生源的异海松烷、松香烷、西蒙内莉烯和惹烯等化合物均占褐煤总烃馏份的60%以上,由于沉积和成岩阶段氧化-还原环境因素的影响,两种褐煤的树脂生源化合物芳构化程度明显不同,这可能是导致环烷基或芳香基石油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异养黄化藻类产烃研究新发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浮游藻类Chlorella protothecoides经过异养黄化后细胞内叶绿素消失,脂类含量成倍增加。异养黄化藻热解前和200℃以下较低温热解时,产烃量很低,且以C_(23)—C_(25)为主峰的高碳数正烷烃占优势:热解温度达300℃时其饱和烃产量迅速增加,是相同热解温度时绿色自养藻饱和烃产量的32倍。这时原先以高碳数占优势的正烷烃分布特征飞跃地转变为以C_(17)为主峰的低碳数正烷烃占优势的分布特征,原异养细胞内大量的十八碳一烯酸是C_(17)正烷烃的直接分子来源。用异养黄化藻类热模拟产烃符合自然界藻类生烃的实际过程,研究结果发现水生浮游藻类实际的产烃潜力应比人们过去的认识还大得多。  相似文献   

3.
抚顺页岩油除烃类外,含有相当量的非烃化合物,其中氮化合物含量最多.应用硅胶吸附剂的色谱分离可以分开无色至黄色的、以烃为主的部分和黑棕色的非烃化合物部分,粗孔硅胶作为吸附剂得到了良好的结果.冲洗剂用脱苯石油醚和洒精;用甲醛-芳烃反应以及欧氏试剂反应作为无氮烃浓缩部分和极性氮化合物部分的分离标志.试验证明抚顺页岩油中烃含量随着馏分变重而减少;抚顺页岩粗油中烃浓缩部分占59.4%,桦甸页岩粗油中烃浓缩部分占72.6%.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云南金所第三纪褐煤盆地中泥炭藓煤在人工热模拟条件下产油、产气特征及元素组成、生物标记化合物等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并与同煤化程度的木质褐煤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度的增高,泥炭藓煤具有很高的生烃能力:其最大生油率为501mg/g corg。,最大产烃量为232.1mg/g corg;在R_(ran)~o为2.51对,泥炭藓煤产气率达620.5ml/g corg。由于泥炭藓煤在成煤植物、成煤环境及物理化学性质上都不同于一般的腐植褐煤,因而是一种新的煤成油、煤成气的母质类型。  相似文献   

5.
李继文  李薇  王川 《色谱》2013,31(11):1134-1139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甲醇制烯烃(MTO)副产汽油中的C5~C7烯烃进行了详细的定性表征,对MTO副产汽油中的49个单烯烃、11个二烯烃和9个环烯烃共计69个C5~C7烯烃组分在聚甲基硅氧烷柱上的保留指数进行了测定和定性确认。根据GC-MS定性分析结果建立了MTO副产汽油中C5~C7烯烃的保留指数数据库,采用气相色谱对副产汽油中C5~C7烯烃组分进行了定量分析。定量结果表明:MTO汽油以C5~C7脂肪族烯烃为主,含有少量的二烯烃和环烯烃,烷烃和环烷烃含量很少。MTO副产汽油中C5~C7烯烃的详细表征为其综合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蒙旦树脂烃化学组成及结构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对中国三种蒙旦树脂烃潦浒树脂烃(LHT),寻甸树脂烃(XDT),舒兰树脂烃(SLT)进行了GCMS分析,获取了树脂烃中单元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在这三种树脂烃中,主要是五环三萜烃类五环三萜烷,五环三萜烯,单环、二环、三环、四环芳构化五环三萜烷以及三环二萜烃类降松脂烷,降松香烷,降海松烷,松香烷,山达松脂烷,单环、二环芳构化三环萜烷。比较三种树脂的总离子色谱图,发现在寻甸蒙旦树脂烃和舒兰树脂烃中,五环二萜的各种化合物是该组分主要化学组成,尤其在舒兰蒙旦树脂烃中,具有四环芳构化的萜烷其含量占绝对优势。潦浒蒙旦树脂烃中,三环二萜的各种物质是其重要的化学组成。与此同时,阐述了中国蒙旦蜡精制漂白脱色不完全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吐鲁番-哈密盆地煤成油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吐鲁番-哈密盆地是典型的煤成油盆地,主要源岩为中、下侏罗统煤系,煤成油的主要贡献者是基质镜质体及木栓质体。原油主要地球化学特征是富含链烷烃(70%—80%)、高姥/植比(6—8)、富重碳同位素(δ~(13)C为—26‰至—23‰PDB)和C_(29)甾烷占绝对优势,煤的生烃过程具多阶性,早生早排是煤成油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应用电离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反射光谱(ICP AES)和X射线荧光光谱(XRF),对新疆准噶尔六道湾侏罗纪低熟煤中36种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同时作岩石热解分析,有机碳测定,并对获取的各种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考察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除个别具有一定化学催化能力的元素外,多数常量元素及其所形成的矿物质,由于其对成煤有机物质的负增量作用,会明显降低煤的生烃潜力;微量元素对煤的生烃性能影响则较为复杂,既与其对煤的各种化学组成的有机亲和性之差异有关,亦与其在煤的大分子热裂解成烃中的某种化学催化作用有关。此外,由于某些微量元素所特有的古气候、古成煤沼泽类型的“指相”作用,亦能间接地指示煤的生烃潜力。其中Cu既是一个有着与煤的大分子物质较强亲和力的元素,又是一个可以显示古气候古成煤沼泽类型的“指相”元素,因而在指示煤的生烃潜力方面可能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有机岩石学和油气生成理论对中国南方龙潭煤系树皮煤进行了岩石学和成烃性的研究。实验表明,树皮煤含烃性高的特征与其有机岩石组成有关。树皮煤中存在着大量与煤成烃有关的显微煤岩标志,如(变)渗出体、(各向异性)微粒体等。树皮煤成烃热模拟实验证明它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气态烃和液态烃。  相似文献   

10.
煤液化油烃族组成的快速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绍芬 《色谱》1988,6(1):31-34
石油产品和煤液化油烃族组成分析通常采用经典色谱法和高效掖相色谱法。经典色谱法的主要缺点是溶剂消耗大,分析时间长。近年来,国内外色谱工作者用HPLC方法研究了石油及合成油的族组成。J.C.Suatoni等人采用各种方法来分离各族烃,但也只能将试样分为烷烃、烯烃、芳烃三大族,未能将芳烃按环数进一步细分。在检测方面  相似文献   

11.
快速气相色谱法分析石油饱和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武杰  曹磊  李英明  端裕树 《色谱》2004,22(5):479-481
提出了一种快速分析原油和岩石抽提物中饱和烃组分的毛细管气相色谱(GC)方法。由于在该方法中采用了细内径毛细管柱,故饱和烃的GC分析周期由原来的80~90 min缩短至15 min,分析速度加快约5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仪器通量,使石油饱和烃得到了很好的分离分析。该方法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5120-1997的要求。20万理论塔板数的细径柱的应用,可供石油中异构烷烃,尤其是甾烷、萜烷类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快速分析方法及芳烃的GC快速分析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2.
生物质铁盐催化加氢热解产生生物油与气态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加压固定床反应器进行了松木催化加氢热解实验(终温600-700℃、氢压5.0 MPa),考察了硝酸铁和硫酸亚铁两种铁盐对热解产物产率及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Fe(NO_3)_3能够显著促进生物炭加氢生成甲烷,碳转化率高达97.4%,CH_4产率达21.2%,无水生物油产率为32.8%(产率基准均为干燥无灰生物质),生物油中含氧量降低,轻质芳烃产率增加,其中,苯、甲苯和二甲苯(BTX)产率为2.6%。而FeSO_4迥异于Fe(NO_3)_3,具有抑制气态烃和生物油生成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Fe(NO_3)_3在加氢过程中主要形成α-Fe,并促使生物炭形成无定型和多孔结构,从而有利于其加氢生成甲烷,而FeSO_4则部分转化为Fe_2S_3,由此可致使铁催化剂失活。  相似文献   

13.
天然气成因新模式——Ⅰ.多源复合、主源定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天然气成因的新模式——多源复合、多阶连续、主源定型、主阶定名的天然气成因理论。 多源:指形成天然气来源物质不是单一的,它包括非生物成因和生物成因两类物质来源。在生物成因中,以成油为主的有机母质和成煤为主的有机母质均可形成气态烃的工业气藏,通常由这些来源形成的天然气在一定成生因素的影响下,可复合共生,形成气藏,在特定情况下,包括幔源非生物成因气也能与生物成因气复合形成气藏。在自然界以气态烃为主的天然气的形成,可以是单一的端元成分。但多源复合则是更主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原油及岩石抽提物的正构烷烃及异戊间二烯烃是研究油源及油气运移的重要分析资料。这些化合物常用的分析方法是先经化学络合处理,使正、异构烷烃分离后,才能进行色谱分析。因而分析流程较长,并需消耗较大量的有机试剂;同时在热处理过程中轻镏份损失严重,造成分析结果失真。无机盐共熔物柱饱和烃色谱是近年来国外发展的一项新的技术方法。此法用无机盐混合物为固定相,不需经化学络合分离,直接将原油或岩石抽提物进行色谱分析,能圆满快速地得到C_(40)前的饱和烃分析结果。我们在试验中采用无机盐共熔物色谱  相似文献   

15.
原油饱和烃指纹的内标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内标法建立了原油中正构烷烃、生物标志物(甾、萜烷类)的分析方法。确定了样品前处理方法和组分定性定量方法。讨论了柱层析分离能力。结果表明,所有饱和烃组分均流入第一部分流出液F1中,分离能力较为满意。对48种甾、萜烷类生物标志物组分以及姥鲛烷、植烷和正构烷烃等进行了定性确认,定性化合物数量多,信息量大,易于据此进行可靠的油指纹分析鉴别。32个正构烷烃组分相对标准差为1.2%~7.4%;45个生物标志物组分相对标准偏差为2.5%~9.2%。分析精密度较好,满足油指纹鉴别需要。正构烷烃回收率为73%~116%;生物标志物为84%~106%;回收率结果较为满意。正构烷烃方法检出限为7.0μg/g;生物标志物为0.65μg/g,满足原油样品分析要求。通过本方法对自不同和相同平台的原油样品进行饱和烃浓度分析,并采用浓度数据进行鉴别,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甲醇制烃(MTH)反应机理的研究概况.分别介绍了MTH反应过程中的二甲醚生成、烃池机理、深度反应、催化剂失活原因和副产物甲烷的生成途径,重点综述了烃池机理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争议.指出了明确分子筛结构和酸性对烃池物种类型、低碳烯烃生成路径的影响以及初始C—C键形成机制是未来MTH机理研究的方向,据此指导并开发出抗积炭失活能力强、目标产物选择性高的催化剂仍是改进MTH工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建立一种气相色谱法配双柱双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同时测定环境空气中的总烃和非甲烷总烃含量的方法。全玻璃注射器中的样品(保存时间尽可能少于4h)通过连接两个定量环的十通阀直接进入气相色谱,分离总烃和甲烷的柱子均采用填充柱,载气均为氮气,流量分别为25,20mL·min~(-1)。根据气体在总烃柱和甲烷柱保留时间对总烃和甲烷进行定性,保留时间分别为0.120,0.404min;分别以扣除氧峰面积的总烃面积和甲烷峰面积对总烃和甲烷定量,再通过2者差值计算非甲烷总烃含量。结果表明:总烃与氮气、甲烷与氮气的物质的量之比均在0.5~10.0μmol·mol~(-1)内与其对应的色谱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总烃、甲烷、非甲烷总烃的检出限(3.143s)分别为0.025,0.031,0.031mg·m~(-3)(以甲烷计)。在3个浓度水平下进行回收试验,总烃和甲烷的回收率分别为99.8%~104%,99.7%~103%;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分别为1.3%~5.6%,1.0%~5.1%。采用本方法对2个采样点位采集的样品中的总烃、甲烷含量进行了测定,计算出的非甲烷总烃质量浓度都小于1.0mg·m~(-3),以这两个样品为基质进行加标回收试验,总烃和甲烷的回收率分别为102%~105%,107%~109%;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分别为1.1%~1.7%,1.8%~1.9%。  相似文献   

18.
烃氧基丙二酸酯在有机合成中是有用的试剂[1],一般来讲,实验室的四类制备方法都有不足之处:(1)烃氧基乙酸酯与草酸酯或碳酸酯之间的酯缩合反应[1~3]。  相似文献   

19.
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山梨醇和木糖醇被氢碘酸还原转化为高碳烃液体燃料。产物采用GC-MS和FT-IR进行定量分析与表征,并对高碳烃产品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以山梨醇为原料制备的高碳烃产物主要是包括C12H16、C12H18、C12H20、C12H22和C18H26在内的烷烃、烯烃和芳香烃等化合物,烃类的总产率可达85.1%。以木糖醇为原料的反应过程与山梨醇相似,但所得高碳烃是以C10和C15为主的烃类化合物,产率为62.8%。实验还以质量分数为50%的山梨醇和50%的木糖醇混合物为原料制备了高碳烃,结果发现,产物中除C10、C12、C15和C18烃外,还有一定量的C11烃生成,高碳烃产率为65.4%。反应产物经碱化、旋转蒸发和减压蒸馏后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高碳烃,其含水量低于0.2%,常温下运动黏度为3.15~3.17 mm2/s,密度为0.830~0.840 g/mL,含氧量为1.8%~2.1%,热值高于43 MJ/kg。高碳烃的生成是由于多元醇被还原过程中C-I键的极性反转和分子间C-C键的偶联导致。  相似文献   

20.
用硅胶-氧化铝柱色谱预分离和色谱-质谱分析研究了两种褐煤超临界流体抽提物中脂肪烃馏分组成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除主要成份正构烷烃(C_(13)~C_(33))外,尚有少量的类异戊二烯烃(姥鲛烷、植烷等)和萜烷。其中萜烷以五环三萜为主(C_(27)、C_(29)~C_(32)藿烷类化合物),并有一定量的C_(27)、C_(29)和C_(30)藿烯,倍半萜和三环二萜烷含量很少。未检出甾烷。此外,还检出一完整系列的烯烃。试验结果表明,超临界流体抽提条件对褐煤抽出物各组分、含量及其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