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云英 《化学教育》1993,14(6):34-34
为了说明“受热时,氯化铵分解生成氨和氯化氢,冷却时,它们又重新结合成氯化铵”(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二册第41页)的性质,在中学、中师的化学课本中安排了“氯化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但是,按课本介绍的方法去做,不仅达不到实验目的,而且会产生氯化铵受热时升华,其蒸气遇冷凝华的错觉。  相似文献   

2.
刘慎诸 《化学教育》1983,4(6):47-47
我们对“氮族”的几个演示实验做了下面的改进。一、铵盐受热分解在一支粗试管(20×100mm)里,加入氯化铵约2-3克,先在试管底部加热一定时间后,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管口检验,试纸变蓝,证明氯化铵受热分解后有氨生成。然后缓慢移动试管,加热试管的中部(氯化铵已升华部分),可观察到已变蓝色的石蕊试纸,重又变成红色,这证明氯化铵分解时有氯化氢生成,在试管壁上尚有“升华”残留的氯化铵晶体。  相似文献   

3.
周鹏  谢吉麟 《化学教育》2002,23(1):40-41
NH4Cl的分解实验很容易与单质碘的升华现象相混淆。本方案改用恒温加热和各用酸、碱吸收剂分别检验2种气态产物,再使分解产生的2种气体相接近,观察冒白烟现象,从而使学生认识到NH4Cl受热确实发生了分解和化合反应而与碘的升华和凝华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4.
张淑惠 《化学教育》1993,14(5):40-41
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安排了“氯化钱受热分解”的实验。目的有二:一是明确氯化按受热时分解,生成氨和氯化氢气体;二是冷却时,这两种气体又重新结合成氯化铵。  相似文献   

5.
对于氯化铵的分解实验,我设计的实验方法,创新使用了中间封闭的大试管这种仪器,使氯化氢和氨气同时从试管两端排出,同时分别检验,且装置简单,构思巧妙.  相似文献   

6.
陆军 《化学教育》1991,12(2):46
中学和中师化学课本中都指出:“氯化铵……也用在金属的焊接上,以除去金属表面上的氧化物薄层。”关于氯化铵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笔者所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氯化铵受热分解出的氨气还原了金属氧化物,如氯化铵与氧化铜的反应为: NH4Cl(?)NH3↑+HCl↑ 2NH3+3CuO(?)3Cu+N2 +3H2O并有实验为证:将一根紫红色铜丝绕成螺旋状的一端在酒精灯焰上加热,使其表面生成一薄层黑色氧化铜,然后趁热将铜丝插入疏松的氯化铵晶体中,发现有白色烟雾产生,同时观察到铜丝表面恢复光亮。  相似文献   

7.
刘力 《化学教育》1991,12(3):34-34
查阅贵刊1984年第4期的《氨气的还原性实验》一文,发现作者由实验受热变黑的铜丝趁热插入疏松氯化铵晶体,产生白色烟雾,拿出铜丝后,又复变光亮的紫红色。  相似文献   

8.
陆军 《化学教育》1991,12(3):33
《化学教育》1984年第3期第47页介绍了《氨气的还原性实验》。经笔者反复实验发现,蒙有一薄层黑色氧化铜的热铜丝插入疏松的氯化铵晶体里,不仅有白色烟雾生成和铜丝恢复光亮的紫红色的现象,而且在氯化铵晶体里同时有少量绿色物质生成。  相似文献   

9.
熊言林 《化学教育》2005,26(2):61-61,F003
学生在化学实验设计表演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本文针对其中的重铬酸铵受热分解产物提出质疑。通过假设和实验验证,证明了重铬酸铵受热分解产物中除已知有三氧化二铬、氮气和水外,还有氨气和氧气,并给出相应的反应方程式。  相似文献   

10.
项云英 《化学教育》1993,14(5):40-40
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安排了“氯化钱受热分解”的实验。目的有二:一是明确氯化按受热时分解,生成氨和氯化氢气体;二是冷却时,这两种气体又重新结合成氯化钱。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物质在一定压强下随温度升高,可由固态变为液态,再变为气态,有的可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如果对气态物质再继续升高温度或放电,气体分子就要发生离解和电离,当电离产生的带电粒子密度达到一定数值时的聚集状态,就称为物质的第四态—等离子体[1,2]。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在氨气和氯化氢气体的单喷泉实验基础上设计了集两种气体的制备、收集、验满、尾气处理、气体反应、喷泉实验与试剂回收利用于一体的连续性实验,喷泉部分涉及到的实验原理有氨气与硫酸铜溶液的配位反应、氨气与氯化钴溶液的沉淀反应、无色酚酞溶液和酸性对硝基苯酚溶液在碱性环境下的变色反应,以及氯化铁和硫氰化钾在弱酸性条件下的反应等。本实验的主要仪器装置由团队自行设计、定制,操作简便,玻璃活塞还可控制喷发顺序,实现多色多样喷泉,伴随氯化铵生成时的袅袅白烟,云蒸霞蔚,煞是壮观。另外,我们设计了多角度的互动方案,针对不同程度知识背景的受众传授知识,让参观者真切感受到化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李琳 《化学教育》2014,35(1):66-67
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演示NH4Cl在试管中受热分解的实验。但是这一实验现象与升华很相似,如何证明该实验中NH4Cl确实发生了分解?通过研究相关文献,试验各种设计,作者从NH3和HCl的性质着手,设计了新的实验方案。并以此为基础,衍生出另一个探究NH3的还原性的实验--与CuO反应。这2个实验操作简便,药剂量少,耗时短,无污染,适合在教学中使用。  相似文献   

14.
由碘的升华谈起在高中一年级化学课中讲到碘一节时,教师通常都要做碘的升华实验。当盛着少量碘的晶体的试管缓慢地加热时,试管里升起了美丽的紫色的碘蒸气,同时在试管的上部生成了碘的晶体。这时学生们一定会惊奇地看着这种他们过去所没有见过的现象,这种现象往往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会提出一些问题。有些教师自己在备课或钻研教材时,也会产生一些有关升华现象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有些物质容易升华,有些物质不容易升华?为什么加热碘或樟脑等容易升华的物质时,也会产生液态的  相似文献   

15.
酸促进的氨基甲酸酯醇解合成碳酸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较低温度和压力下,以氯化氢为共反应物或沸石分子筛为催化剂,由氨基甲酸酯与醇反应合成多种碳酸酯。氯化铵沉淀的生成或沸石分子筛对氨气的吸附,可推动反应平衡,使碳酸酯的生成达到较高收率。以氯化氢为共反应物时,反应温度为60℃,最高产率达58%;而以沸石分子筛为催化剂,反应温度为140℃时,最高产率是19%。  相似文献   

16.
吕亚娟  曾有德  张力  陈洁 《化学教育》2013,34(10):75-77
分别将氨气、氯化氢、二氧化硫的制备、收集和性质实验组合设计,形成各自的半封闭装置。对影响喷泉实验的重要因素——露出水面的玻璃管长和挤压量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受气压、温度、装置、操作过程和课堂演示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相差较大。综合考虑课堂教学进程与观察实验过程,将形成喷泉的时间控制在10~50s之内,当h=50cm或60cm时,氨气或氯化氢的实际挤压量大约是理论挤压量的10倍,当h=40cm时,氨气或氯化氢的实际挤压量大约是理论挤压量的6倍,二氧化硫的实际挤压量是理论挤压量的17倍,后者实验效果并不理想,需挤压10%氢氧化钠溶液才能使喷泉迅速发生。  相似文献   

17.
白林  韦应虎  张天顺 《化学教育》2009,30(6):61-61,75
基于目前氨气与氯化氢反应实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设计反应在密封玻璃管中进行,把绿色化学思想渗透到实验教学中。该实验装置简单,易控制,试剂用量少,操作安全方便,反应时间适中,现象明显直观,适宜于演示实验教学和学生分组实验,避免了溶剂挥发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阎循智 《化学教育》1989,10(5):39-39
实验室里,给试管里固体物质加热制取气体时,常常遇到试管炸裂的现象。这样既影响了实验的顺利进行,又造成了浪费。究其原因主要是加热时试管受热不均。我们改用金属网套后,因扩大了受热面积,使试管能够均匀受热,就再也没有出现试管破裂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吴香玲  王飞  熊言林 《化学教育》2016,37(13):48-49
设计和探究CuCl2水解产物,水解产物受热分解以及分解产物被炭还原的综合性实验,实验现象明显、直观,操作简单,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吕亚娟  白林 《化学教育》2007,28(5):50-50,56
用氧化钙与氯化铵反应制取氨气,并将氨气的制备、收集和性质实验组合设计,形成半封闭装置,有效防止了传统方法中试管易炸裂、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等弊端。该实验方法操作简便、时间短、成功率高,是一种无污染、经济易行的绿色化学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