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丁冬 《中学生数学》2013,(14):11-12
不等式组的整数解问题是学习不等式组时常见的重要题型,现就这类问题加以归类简析,供同学们参考.一、根据整数解确定字母  相似文献   

2.
这部分内容包括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其中不等式(组)的应用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个中考热点内容,一般以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为背景编制题目,而且也往往与其他内容(如方程、函数或几何等)相结合.因此,在复习时,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熟练不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深度学习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其旨在抓住学科知识的核心,让学生在真实的、批判性的环境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灵活运用,同时深度学习还能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学生进入初中后首次接触的涉及多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它既衔接了七年级上册内容,又为之后解决实际问题做铺垫,因此基于深度学习对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保持知识的连贯性,发展高阶思维.  相似文献   

4.
5.
一、课题分析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的延续和深化,它对集合知识起到重要的巩固和运用的作用,也与后继的函数、三角函数、线性规划、直线与圆锥曲线以及导数等内容紧密相关.许多问题的解决都要建立在一元二次不等式正确求解的基础上.可见,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高中数学中具有极强的基础性和工具性;  相似文献   

6.
薛琼 《中学数学》2021,(1):48-49
一、从李大潜院士谈学习数学的愉悦感说起,最近笔者在一些微信公众号的推文中阅读到我国著名数学家、复旦大学李大潜院士一些讲座观点,比如,李院士提到的学习数学的愉悦感,比如,在一个相对初等的学习阶段解决某些数学题比较困难,但到了下个阶段,有了新的工具就非常方便,这就获得了一种愉悦感.举例来说,小学阶段学习“鸡兔同笼问题”时很多学生都觉得很难,但是到了初中阶段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就可以轻松解决,这时就会获得一种学习数学的愉悦感笔者对李院土论及的学习数学愉悦感深有感触,也有了一些思考、回顾自己的初中数学教与学的经历,类似的可以获得愉悦感的题例或案例有很多,本文列举-些案例,并跟进解读与反思,供讨论.  相似文献   

7.
变式教学应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变式教学是在教学中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物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1].通过变式教学能让学生对概念、定理、公式有多角度的理解;同时通过对问题的多层次的变式构造,可以使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及问题本身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和提高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2].  相似文献   

8.
不等式组是中学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中考数学中的一个常考点,同时也是不少学生的失分点.在教学中,有不少教师教会学生巧记口诀进行解答,利用口诀时必须判定好不等式组的情形然后依据相应的口诀解答,要求学生必须熟练记忆和应用口诀,同时它只适用于较为简单的不等式组  相似文献   

9.
确定不等式中参数的取值范围,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的多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基本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知识,合情推理论证的能力,以及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等等,能够反映学生综合的数学素质,也符合新课程对数学教学和学生能力的要求,同时这类问题往往综合性强、结构新颖,因而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内容.本文提供一些对这类问题求解的常用策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们知道,有些青年教师在参加赛课活动中,总是希望有一个“料想不到,情理之中”的教学情境引入,从而在课堂情境的创设上开动脑筋,有时不惜花大力气制作适合教学地点的视频、动画,或是当前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者反映当时当地人文背景的情境等.我们对这样的教学研讨团队的努力表示尊敬的同时,往往又为他们的画蛇添足而感慨,比如对于初中数学中很多新知的引入,完全不必时时、事事、处处引进所谓的生活情境,有时可根据前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很自然地设计课堂引入或者新知过渡的情境,这也许就是张奠宙教授近年  相似文献   

11.
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般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近日,笔者在一次公开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深深地领悟了这句话的内涵,感受到意外带来的美丽的图景,也让笔者明白了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更要注重学生体验的过程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赵山龙 《中学数学》2012,(10):72-74,96
一、缘起近期再读郑毓信教授在《中学数学月刊》2010年第3、4期关于“三项基本功”的文章[1][2]并链接阅读了郑教授在《人民教育》2008年的系列文章《善于提问》、《善于举例》、《善于优化》,读后颇有感触恰逢学校备课组一月活动日,备课组成员就“善于举例”这一论题展开充分的讨论与交流下面我们从一线教师的角度谈谈“善于举例”的认识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袁吉利 《数学之友》2013,(12):25-26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强调了学数学就是为了用数学,要重视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能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新课标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它.允许并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地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实现对教材的创造和开发,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让主体参与渗入课堂下面笔者结合一堂数学课的教学片段谈谈“主体参与”渗入课堂教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方程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对于初中阶段方程的内容要求是"能够根据具体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1]固然,通过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方程表现为数量之间(已知或未知)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数学模型,学生通过方程的学习体会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是初中方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方程也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即是"由已知的数量计算未知的数量,由已知的前提推证未知的结论.这种计算或推理的问题,是科学的基本任务,也是方程的基本内容".[2]因而,在初中方程的教学中将代数推理适当地加以应用是培养学生代数思维能力的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一、背景介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标要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南,是教学评价的尺度和标准.但在以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1节“一元二次方程”为载体的“多人同课异构”式的教研活动中发现,课堂教学普遍与“课标要求”存在较大偏差.网上查阅同类课例发现也有类似的现象.鉴于此,笔者在重复式观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