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Cu2+和Fe3+与明胶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荧光猝灭法, 研究了不同温度、酸度下, Cu2+和Fe3+与明胶的相互作用.计算了猝灭常数和结合常数.紫外光谱和显微红外光谱的测定结果表明, Cu2+、Fe3+与明胶分子中的酰胺键发生了作用.探讨了猝灭机理.计算出的热力学函数表明,在Cu2+、Fe3+与明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熵变起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荧光猝灭法,研究了不同温度、酸度下,Cu2+和 Fe3+与明胶的相互作用.计算了猝灭常数和结合常数.紫外光谱和显微红外光谱的测定结果表明,Cu2+、Fe3+与明胶分子中的酰胺键发生了作用.探讨了猝灭机理.计算出的热力学函数表明,在Cu2+、Fe3+与明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熵变起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唐世华  黄建滨 《化学学报》2008,66(13):1534-1540
利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pH=12.0及不同温度下, CdS纳米晶与明胶结合反应的光谱行为, 实验发现在明胶溶液中CdS的生成对明胶的内源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 用Lineweave-Burk方程处理实验数据, 发现CdS与明胶发生反应生成了配合物, 结合红外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果, 属于静态荧光猝灭; 计算了不同温度下反应的结合常数K (285 K: 1.07×104 L•mol-1; 292 K: 9.69×103 L•mol-1; 299 K: 8.06×103 L•mol-1)及对应温度下结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ΔrHm=-14.18 kJ•mol-1; ΔrGm=-21.98/-22.28/-22.36 kJ•mol-1; ΔrSm=27.36/27.74/27.36 J•K-1•mol-1), 证明二者主要靠静电作用力结合. 根据Förster的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原理计算出结合位置距离色氨酸残基4.09 nm, 发生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 为探讨纳米颗粒与此类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化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开链冠醚Schiff碱配体H2L(H2L=N,N′-双(邻羟苯亚甲基)-3,6-二氧杂-1,8-二氨基辛烷).详细研究了该配体在不同溶剂中和过渡金属离子存在下的荧光光谱,探讨了溶剂极性和不同金属离子对其荧光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溶剂的极性和金属离子对其荧光性质有较大影响,随着溶剂极性的减小,配体的荧光增强,且谱峰发生蓝移.金属离子Zn2+、Cd2+对配体具有荧光增敏作用,Ni2+、Cu2+具有荧光猝灭作用.探讨了配体与金属离子结合的pH范围,结果显示最佳pH值为7—8.  相似文献   

5.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 在生理条件下(pH=7.40)对氟比洛芬(FP)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作用方式进行了研究.证实了氟比洛芬通过沟槽结合方式与DNA发生相互作用.实验表明, DNA与氟比洛芬的相互作用为静态猝灭过程,测得结合常数为5.53×10~5 L·mol~(-1),结合位点数为1.12.  相似文献   

6.
量子点(QDs)具有宽激发窄发射、量子产率高、发射波长可调和抗光漂白等优异的光学性质,因而在生物医学成像与示踪、生物传感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量子点进入生命体系后,首先会遇到蛋白质,量子点与蛋白质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后,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会因此发生变化,量子点的性能及应用也会发生改变。研究量子点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规律,可以为量子点的精细设计、高效应用以及生物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本课题组工作的基础上,介绍了量子点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热力学方法;重点从热力学角度揭示量子点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利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牡荆素(V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VT对BSA的荧光猝灭为动态猝灭过程,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猝灭常数;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VT在BSA中的结合位置与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为2.675.nm;通过热力学参数推断出VT与BSA之间主要靠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荧光分析法研究了不同酸度、温度和反应时间条件下,硝基苯对牛血清蛋白(BSA)的荧光猝灭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激发波长λex=280nm,发射波长λem=342nm,浓度为0.05 mol·L-1,pH=7.5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猝灭效果最为明显。计算289,304和318 K温度下二者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25×104、1.00×104和0.833×104L·mol-1。通过Gibbs-Helmholtz方程对其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进行计算(ΔH=-10.7 kJ·moL-1;ΔS=41.4 J·moL-1·K-1),表明二者之间是静电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硝基苯对牛血清蛋白荧光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最后使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对其作用机理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9.
单宁酸与牛血红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单宁酸与牛血红蛋白分子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单宁酸分子与BHb发生反应生成基态复合物,导致BHb内源荧光的猝灭,该猝灭属于静态猝灭。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表观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结合热力学参数,热力学参数的变化表明上述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加、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单宁酸与BHb之间以疏水和氢键作用力为主;根据Frster能量转移理论,测得供体与受体间结合距离r和能量转移效率E;并用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单宁酸对BHb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荧光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头孢拉定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头孢柱定荧光猝灭牛血清白蛋白是由于形成了头孢拉定-牛血清白蛋白复合物.分别计算了不同温度下双分子猝灭常数kq和结合常数K.由热力学参数焓变(△H)、熵变(△S)和吉布斯自由能(△G),推断出头孢拉定与BSA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疏水作用的自发过...  相似文献   

11.
三爪结构萘乙酰胺衍生物与过渡金属离子的螯合荧光增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明华  吴世康 《化学学报》2001,59(12):2186-2190
合成了具有三爪结构的化合物三-(1-萘乙酰胺乙基)胺(1),它对具有荧光猝灭能力的过渡金属离子具有荧光增强的效应。比较不同的过渡金属离子存在时上述化合物溶液的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变化,可以发现:在利用荧光光谱进行检测时必须注意过程中引起荧光增强和猝灭的机制,这将对考察配体与金属离子间配位能力大小作出正确估计有着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毛建新  王琦  陈庚华  韩世钧 《化学学报》1997,55(11):1056-1060
本文指出金属离子通过大块液膜的迁移动力学模型。其中A, B, C分别表示在原料相、有机膜相、反萃相中的金属离子, 下标i表示界面; 界面扩散是离子迁移速率的控制步骤。从相应的动力学方程关联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三个参数(k1, kx, kp),其中kp即为分配比, kp越大, 金属离子在机相中的残留量越小,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3.
14.
测定了化合物(Ph2PR)3Co(C5Cl5)2(R=Et,n-Pr)在苯溶液中型转化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讨论了这种涉及附加配位的新型转化平衡.初始和平衡的八面体构型有不同的附加配位,苯基邻位氢配位比R基端位氢配位更为稳定.四面体构型的稳定性较低,构型转化主要受R基的推动.  相似文献   

15.
吴智远  周运鸿  高荣 《化学学报》1990,48(10):988-992
本文研究了过渡金属氧化物Co3O4、NiCo2O4和MnO2与振动活性石墨复合后对氧阴极还原的催化作用。旋转盘-环电极的数据表明, 氧在该复合催化剂上的还原反应是一个包括异相催化分解的循环过程, 即氧主要在活性石墨上还原生成中间产物HO2^-, HO2^-又能在氧化物上催化分解, 产生的氧气重新在活性石墨上还原, 这样循环的最终结果生成了OH^-。氧化物分解HO2^-的速率越快, 则氧还原的总电子数越接近于4。  相似文献   

16.
李前树  唐敖庆 《化学学报》1988,46(10):978-983
本文利用共点稠合型硼烷的拓扑结构规则和EHMO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讨论了四层过渡金属夹心化合物的电子构型, 以及它与几何结构之间的关系. 用于解释实际化合物的电子构型. 继而, 对四层、三层和双层夹心化合物的电子构型与几何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用差示扫描量热研究了金属离子和稀土配合物对二棕榈酰磷脂酰乙醇胺(DPPE)脂双层由凝胶态向液晶态相转变的影响T~m的影响。发现加入金属离子提高了DPPE脂双层的相转变温度。其中, Na^+<Ca^2^+<Ln^3^+。Pr^3^+的影响较La^3^+强。在pH 7.4时, 柠檬酸镧对T~m影响很小, 相反在pH 2.0时, 则降低相变温度T~m。乳酸稀土在pH 2.0和pH 7.4时都显著提高T~m, 在中性条件下, 对T~m影响更大。同时, 乳酸稀土较相同浓度下的稀土离子影响大, 说明乳酸稀土中稀土离子和乳酸根配体存在协同作用。我们初步探讨了金属离子以及稀土配合物对DPPE脂双层相变温度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制备了两个金属有机配位体,肉桂醛二茂铁基甲酰腙(HL^1)和二[(1-肉桂酰肼基乙基)环戊二烯基]铁(H~2L^2)及它们与一些过渡金属的配合物:ML~2^1[M=Cu(II)],ML^2[(M=Cu(II)和Zn(II)],M(HL^1)~2Cl~2[M=Cd(II),Co(II)和Ni(II)],M(H~2L^2)Cl~2[M=Mn(II),Zn(II),Co(II)和Cd(II)]。这两个配位体以烯醇式与M(OAc)~2.nH~2O中心离子配位,与MCl~2.nH~2O则以酮式配位。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模式识别方法, 对高氧化态(II-IV)三核簇合物的构型分布进行了对应分析, 找出了一组分类关系式, 为预报未知簇合物构型提供了定量的判据, 并初步讨论了构型分布和结构规律。  相似文献   

20.
稀土与L-苯丙氨酸配合物的PH电位法及量热滴定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25℃和0.15mol.dm^-^3(NaCl)离子强度下, 用pH电位法和量热滴定法测定了十五个稀土元素(Y和除Pm外的镧系元素)与L-苯丙氨酸1:1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及热力学函数。L-苯丙氨酸通过-CO^-~2和-NH~2与稀土离子配位, 生成较稳定的1:1配合物。配合物稳定性呈"四分组效应"。配合物稳定性顺序中Y的位置向轻稀土方向移动。体系的熵变是配位反应驱动力。离子的去水化在配位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