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要创造性地贯彻数学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要求教师要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转变过来,从课堂上的“讲师”--以讲代学、以问代学、以牵代学,转变为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由“讲”到“导”,把以教师“问、讲”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本文将从导“趣”、导“读”、导“思”、导“法”、导“品”五个方面来谈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导学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2.
范亚东 《数学之友》2015,(12):29-30
陶行知先生说:“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课堂提问作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已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数学教师需要不断地钻研、设计课堂提问,使课堂提问更加有效,以便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好的数学问题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  相似文献   

3.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这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众所周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让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好方法.那么教师要怎样设计提问,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课堂上充分体现自我,成为学习的主人呢?笔者认为这就需要对课堂提问进行“立体优化”.  相似文献   

4.
华罗庚先生在1958年《谈谈中学数学教材问题》中指出:“我们必须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能算善想’的习惯.”并解释道:“所说的善想,也许不仅限于善想数学难题,而更重要的是善于把客观事物想象成数学问题.”善于把客观事物想象成数学问题,就是现今所说的数学建模...  相似文献   

5.
周明 《中学数学》2007,(7):15-16
袁隆平先生中学时期在学习有理数乘法时对“负负得正”不解,于是问老师.老师告诉他:“你记着就是了.”这个回答使袁隆平认为“数学是不讲道理的”,渐渐地这位未来的“杂交水稻之父”对数学失去了兴趣.袁先生的这一经历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个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积极的、主动的,说明他对所提的问题是感兴趣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处理学生的提问时往往也会犯简单粗暴的毛病,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实际上,有时学生的提问是极具创造性的,教师只要真诚地面对,勤奋地付出,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6.
《学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论著,其中的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其教育教学思想的中心“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柳,开而弗迭,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柳则易,开而弗迭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根据这一教学思想,提出了“善问善学”的问答法、“约而迭,微而臧,罕壁而喻”的讲解法以及练习,类比等教学方法。在珠算教学中,以现代教学论为指导,研究运用《学记》中的某些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优化珠算课堂教学,会得到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谢梨芳 《数学之友》2020,(4):27-28,32
古人云:“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在实施新课改与班级教学的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学生的“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如何把握好数学课堂教学的“度”与“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一线教师必须思索的问题.制约课堂教学“度”与“悟”的因素很多,但归根结底就是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标准,也就是要培养具备什么样素质的人;二是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体差异.要落实课程教学目标,切实把握好“度”与“悟”,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悟有所获,悟有所趣,悟有所法,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有各自的成功体验.  相似文献   

8.
古语云:“学起源思,思起源疑.”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理性思维,发展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学习的桥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道的理想氛围.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问题情境设计关注不够、认识模糊,认为只有生活实例才是情境,似乎每节课都要实际情境引入,因而频频出现低效、无效、多余,乃至干扰学习的“假情境”.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要求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我们认为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的过程中,还应努力挖掘其它的素质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数学应用”教学的多层次素质教育作用.1.在“数学应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  相似文献   

10.
问题     
问:题16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7条是: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指出在数学教学中,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标准”的第四部分教学建议中也提出了进一步理解数学的本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颜科 《数学之友》2015,(12):24-25
美国教学法专家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问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是联系教师、学生与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沟通师生思维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围绕问题来设计.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中教师常需要把隐含在知识、问题中的思想方法凸现出来,使之“化隐为显”,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提高数学素养的目的.笔者认为,“化隐为显”应成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1 关于“化隐为显”的几个观点(1)“化隐为显”的类别 “化隐为显”是所有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普通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思维发展水平,“化隐为显”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明确要求学生知道思想方法名称,理解这种思想方法的本质,并且要掌握运用它的步骤,形成一定的技巧.在初中阶段学生必须学习的思想方法有代入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益的提问”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方面是老师问学生 ,另一方面是启发学生问老师 ,前者是提问 ,后者是所谓激“问”.而激“问”又常常需要教师先用提问的方式去激活学生思维 .因此 ,数学教师的提问艺术显得比其他任何学科教师更为重要 .当前 ,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不少“徒劳的提问”.表现在 :( 1)目的不明确 ;( 2 )零碎不系统 ;( 3 )忽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 ;( 4 )无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能力大小 ;( 5 )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没有间隔停顿 ;( 6)用语不妥 ,意思不明 ,甚至随口而发不计后果 .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  相似文献   

14.
数学教师的课堂提问艺术重庆涪陵市第二中学校聂广华德国教育家第斯惠说过:“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数学课堂教学,重在引导,而引导之法首先在于善于“问”,所以数学教师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每堂课,要根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  相似文献   

15.
吴雪峰 《中学数学》2012,(10):65+67
初中数学是由概念、定理、定义和公式等组成的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知识系统,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而数学知识系统是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对学生的“问”的技能的培养未有足够的重视,没有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不会提问、不敢提问,限制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开展问题式教学方法,以期改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相似文献   

16.
范权彪 《数学通报》2005,44(8):60-6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更为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所以,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相似文献   

17.
王琪 《中学数学》2023,(9):95-96
<正>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是数学教师的共同追求.为了落实“高效”这一目标,教师既要精心做好预设,也要及时捕捉各种生成,巧妙地应用提问、追问引发学生数学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新知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理解和掌握新知.然在复习教学中,尤其在高三复习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若让学生经历“发现—提问—解决—归纳”等过程势必会消耗一定的时间,为了追求“速度”,他们常常在课堂提问的环节,直接将自己的知识、方法、  相似文献   

18.
"再创造""发现法"与"启发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位青年教师在学习《数学课程标准》(高中)后向作者提出一个问题:《课标》中为什么不提“启发式”教学了?这个问题促使作者对《课标》中有关教学过程的提法进行思考。作者认为《课标》中有关教学过程的基本理念是“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1]P2)“教师要以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1]P111)总之,《课标》中提倡的是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发现法”的教学过程。于是有人就问“再创造”,“发现法”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有什么异同?下面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简言之是研究“形”和“数”的科学.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仅应视数形结合为重要解题方法,更应该将它作为重要学科思想和思雏方式.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见数想形、因形思数、形数渗透、数形结合,达到敏捷思维,思路新颖.1 见数想形,直观简捷 例1 如果logα3>logb3>0,那么曰为问的关系是(). (A) (C) 分析 在底数相异,真数相同,不能直接应用对数的单调性时,见数“logαx”想形,画出图1得(B). 分析 布列不等式组需考虑到各方面,例如定义…  相似文献   

20.
“导”是引导、诱导,教学中的“导”,其本质和核心是导学.它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师与生、生与生、教与学的辨证关系,把“教”变为“导”,以导促学,以导达思.“导”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天赋,召唤参与动机,激发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发挥教师的“导”,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因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