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硫化态K—MoO3/γ—Al2O3催化剂表面物种的XPS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卞国柱  伏义路 《分子催化》1995,9(5):329-338
采用X光光电子能谱及曲线氦合手段对硫化态K-MoO3/Al2O3合成醇催化剂进行了研究,分别考察负载量及硫化前不同条件预处理对催化剂表面的S、Mo组分的物种形式及各物种相对含量的影响,以及表面不同组分的相对组成。结果表明,根据其电子结合能变化,S组分可区分为SO^2-4、SO3、S^0、MoS2、MoS2-x等六种存在形式不同的物种;Mo组分可分为Mo^6+、Mo^5+、MoS^2+、MoS2、M  相似文献   

2.
K助化Co—Mo/Al2O3催化剂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钴离子在γ-Al_2O_3上的吸附速度比钼酸根离子的慢,但钴离子的视扩散系数比钼酸根的大(25℃下D_(Co)=1.2×10~(-5)cm~2/s,D_(Mo)=4.4×10~(-6)cm~2/s)。钴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式,而钼的符合Freundlich等温式。在等孔容积共浸法制备催化剂时,低pH值下由于Al_2O_3吸附Mo较多而导致Co、Mo在颗粒中分布不均;在高pH值下由于Mo的吸附量锐减,可用共浸法得到分布均匀的催化剂。K_2CO_3在均匀型Co-Mo/Al_2O_3催化剂上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式,虽然吸附量较大,但在浸渍液中含量足够时也可得到均匀分布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负载量对K—Mo/γ—Al2O3合成醇催化剂性能及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负载量硫化态K-MoO3/Al2O3催化剂的合成醇活性结果表明,负载量由MoO3/Al2O3=0.05增加至MoO3/Al2o3=0.25时,CO2总转化率逐渐下降,而醇的选择性由3%增加至50%,负载量进一步增加至MoO3/Al2O3/0.45时,CO总转化率逐渐升高而低碳醇选择性保护不变。  相似文献   

5.
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浸渍顺序,金属含量和Mo前区体的Co/Mo/C催化剂并用脉冲色谱法测定了催化剂的O2吸附量,考察了催化剂制备,金属担载量,预处理条件,O2吸附温度,Ar吸扫温度等参数对O2吸附量的影响。常压微型反应器上测定了催化剂的噻吩加氢脱硫活性。  相似文献   

6.
CuO/γ—Al2O3催化剂铜物种的分散状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7.
用磁天平和XRD研究Co/Mo/γ—Al2O3催化剂中钴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大祥  王嘉福 《分子催化》1993,7(6):479-482
Co/Mo/γ-Al_2O_3硫化物是重要的加氢精制、耐硫变换和耐硫甲烷化等反应用催化剂,因为此类催化剂中钴和钼的负载量较小(5~10wt%),且存在状态复杂,给催化剂表征带来困难.随着磁性测量技术的进步,磁性分析方法已成为催化剂表征的有力手段.钴作为一种具有特殊磁性的元素,在不同晶型或不同的化学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磁性,为用磁性分析方法研究Co/Mo/r-Al_2O_3催化剂的结构提供了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采用气相流动吸附法制TiO2/γ-Al2O3,复合载体,浸渍法担载一定量MoO3或CoO-MoO3,用XRD,LRS和TPR等技术考察了Mo或Co-Mo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和还原性能。结果表明,覆盖在γ-Al2O3上的TiO2能减弱MoO3与γ-Al2O3之间的相互作用,明显改善Mo催化剂的表面结构,促进MoO3的还原。  相似文献   

9.
王锦业  龙湘云 《催化学报》1999,20(5):541-544
采用脉冲色谱法测定了噻吩在硫化态NiW/γ-Al2O3催化剂上化学吸附过程中热力学函数的变化,并与噻吩加氢脱硫(HDS)反应活性进行了关联。结果表明,噻吩在硫化态NiW/γ-Al2O3催化剂上的吸附不能太强,催化剂中的Ni可以降低噻吩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吸附强度,增加HDS反应生中心的数目。  相似文献   

10.
程时标  李凤仪 《分子催化》1996,10(5):333-338
通过脉冲微型反应催化色谱装置,考察了正己烷在Pt/Al2O3和Pt-Dy/Al2O3催化剂上的转化反应:用TPD、TPR和HOT技术研究了Pt-Dy/Al2O3催化剂的表面性质。  相似文献   

11.
硫化的MoO3/r—Al2O3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和价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K2O修饰γ—Al2O3的表面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EPMA,XPS和FTIR等物理方法,研究了浸渍K2O以后的γ-Al2O3的表面组成,表面羟基性质,表面酸碱性以及表面各元素电子结构能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γ-Al2O3羟K2O修饰以后,表面K/Al比大于本体K/Al比,K2O富集-Al2O3的表面上;K2O在表面上起到的抑制酸性,增强碱性包括羟基碱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用TPD-MS和TPR技术研究了Mn-O/γ-Al2O3和Mn-O/ZrO+γ-Al2O3催化剂中表面氧的脱附、还原性能和再生氧化恢复性能,并用XRD对催化剂的固相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n-O/γ-Al2O3或Mn-O/ZrO2+γ-Al2O3催化剂上存在MnO2、Mn2O3和少量Mn3O4物种。ZrO2的存在不影响Mn-O/γ-Al2O3的TPR的TPD的特征峰,但使MnO2的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Ru助剂对Mo和Co-Mo/Al_2O_3催化剂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发现少量Ru(NO_3)_3的引入可显著提高催化剂的HDS(加氢脱硫)和HYD(环己烯加氢)性能。测定了硫化态催化剂的化学吸H_2、O_3和CO量,表明Ru助剂的作用主要是促进催化剂上形成更多的活性中心。  相似文献   

15.
Rh-Mo-K/Al2O3催化剂的结构及合成醇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忠瑞 《催化学报》1998,19(1):29-32
采用XRD,LRS技术研究不同Rh含量的Rh-Mo-K/Al2O3催化剂的结构,并与其合成低碳混合醇性能相关联。结果表明,在氧化态Mo-K/Al2O3催化体系中添加0.2%的Rh会导致表面“K-Mo”物相聚集,继续增加Rh含量,铑可能和钾钼物种结合生成一种新的表面活性物相,从而使“K-Mo”物相晶粒主为小。  相似文献   

16.
Ru—Co—Mo/Al2O3还原催化剂:CO和NO吸附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生  张慧 《分子催化》1992,6(4):241-247
本文采用CO、NO作为探针分子,应用红外光谱法对其在还原态Mo/Al_2O_3,Co-Mo/Al_2O_3,Ru-Mo/Al_2O_3,Ru-Co-Mo/Al_2O_3系列催化剂上的吸附态进行了表征。CO和NO在Mo,Co,Ru中心上的吸附峰随着它们的担载量增加而增强。Co和Ru作为助剂对Mo中心的吸附能力产生显著不同的影响,增加Co担载量大大减少了Mo中心的吸附NO量,并且NO在Co中心上的吸附红外谱带1775,1860 cm~(-1)位移到1800,1879 cm~(-1);而增加Ru担载量则加强了CO和NO在Mo中心上的吸附量,并使得NO在Mo中心上的吸附红外谱带1706,1812 cm~(-1)红移至1679,1801 cm~(-1)。根据实验结果,本文分别对Co和Ru的助剂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利用XPS考察了超细Mo/Al2O3的氧化态反应后的表面结构性质,结果表明,氧化态催化剂中Mo主要以Mo^6^+形式存在,而反应后则以Mo^6^+和Mo^4^+两种价态共存,硫亦存在-2及+6两种价态,不同价态Mo,S物种存在的比例受催化剂Mo含量及制备方法的影响。Mo含量增加,Mo^6^+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小,Mo^4^+所占比例逐渐增加,S^6^+所占的比例膛渐减小,Mo^4^+所占比例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8.
TiO2调变对MoO3/γ—Al2O3和CoO—MoO3/γ—Al2O3催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邓存 《分子催化》1998,12(2):107-112
采用气相流动吸附法制备TiO2/γ-Al2O3复合载体,用浸渍法其担载一定量的MoO3或CoO-MoO3。用XRD、LRS和TPR等技术,考察了Mo或Co-Mo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和还原性能,并有和中压固定床反应装置测定催化剂的噻吩加氢脱硫和环己烯加氢的活性。  相似文献   

19.
B_(302Q)型Co-Mo/Al_2O_3催化剂在制备过程中要经过一高温区,活性组分Co、Mo会与载体Al_2O_3发生反应,生成无活性的CoAl_2O_4,CoMoO_4和低活性的CO_9S_8。而活性相MoS_2晶化程度加快,使催化剂活性降低。不过B_(302Q)比C_(25-2-02)(美国),SKK(丹麦)及  相似文献   

20.
周苹  陈诵英 《合成化学》1993,1(1):29-44
运用加压动态分析装置研究了硫化MoO_3/A1_2O_3,甲烷化催化剂上CO和H_2的吸附及反应。结果表明,在给定反应条件下催化剂上吸附的CO和H_2可分为可逆与不可逆两类,且对甲烷化反应有着不同的贡献。甲烷的生成是可逆吸附氢和不可逆吸附CO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逆吸附氢与CO不生成甲烷,可逆吸附的CO加氢则与副产物乙烷等的生成密切相关。结合前人的动力学考察结果,解释了Mo系甲烷化催化剂与Ni系甲烷化催化剂要求不同反应压力的实质性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