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电去离子过程的反应叠加的实用模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方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7)
电去离子净水器可连续使用,仅消耗电能,不用化学药剂再生。本文在已有实验和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将电去离子过程解体为各组成反应,依据各组成反应的前后次序和发生地点,确定这些反应在某种应用场合下的主次位置,给出离子交换层谱,建立了形象地描述电去离子过程的实用模型。这种模型不但解释了电去离子净水器的各种实用工况,而且拓宽了电去离子技术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2.
采用浓缩室填充树脂的强化电去离子(EDI)对含Ni2+溶液进行了浓缩分离,从中研究了工作电压、淡化室隔板厚度、原水浓度及组分对EDI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V电压下,EDI以增强传质模式运行可在较低能耗下获得高质量的出水;电压增大使淡水室内发生水解离而产生结垢,影响EDI的稳定运行.淡化室隔板由3 mm增至5 mm时,膜堆电阻增大,分离效率降低.对于含Ni2+为50 mg·L-1的NiSO4原水,在优化条件下,浓、淡水出水中Ni2+浓度分别为11 031和2.78 mg·L- 1,Ni2+的浓缩倍数达223.对于含Ni2+和Cu2+各25 mg·L-1的双组分原水,EDI对Cu2+有更好的浓缩效果.实验结束时,浓水出水中Ni2+、Cu2+浓度分别为3 258和4 690 mg·L-1,浓缩倍数分别为130和187;淡水出水中Ni2+及Cu2+浓度分别为4.71和3.71 mg·L-1. 相似文献
3.
以电镀镍漂洗水为代表的低浓度重金属离子废水属于对环境危害极大的一类污染物.含有改进内部构造的特种分离电去离子(EDI)过程,是一种高效、稳定、环境友好的低浓度重金属离子废水处理新工艺.本文利用模拟电镀镍漂洗水,研究了填充树脂类型以及树脂粒径分布对该特种分离EDI过程分离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使用窄粒径分布的大孔强酸、强碱性混床树脂是特种分离EDI处理低浓度重金属离子废水过程传质强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刘磊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16)
一、前言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命脉。水资源的匮乏和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已成为制约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一难题,除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优化配置之外,充分发挥高新科技手段在水再利用中的作用也是十分关键的。近些年来,"膜法"水处理工艺在能源、电子、石化、重工、轻工、食品等行业和人民日常生活及环保等领域均获得广泛的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6.
比较了带矢量场的手征SU(3)夸克模型和不带矢量场的手征SU(3)夸克模型,结果表明两种手征夸克模型给出的短程相互作用机制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高固体含量水反应金属燃料推进剂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运用单向压缩方法和针入度测试,研究了金属质量分数及级配、黏合剂质量分数、键合剂种类对铝镁水反应金属燃料推进剂在常温下的力学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金属质量分数的增加,加剧了金属间的滚轴效应,使力学性能变差;提高黏合剂的质量分数,可以减弱体系液相的迁移现象,提高力学性能;合适的金属级配和键合剂,都可改善体系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8.
分别采用水热合成法和甘氨酸-硝酸盐燃烧法制备了Sm_(0.2)Ce_(0.8)O_(1.9)(SDC)粉体。通过X-射线衍射光谱和扫描电镜图(SEM)对比分析了两种SDC粉体的物相组成和表面形貌,最后以其作为电解质缓冲层,分别制备了结构为NiO-YSZ/YSZ/SDC/BSCF-SDC阳极支撑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并对电池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合成的SDC粉体均形成了清晰的立方萤石结构,且水热合成法制备的SDC粉体晶粒尺寸更小,分散性更好,以此制备的单电池具有更优越的电池性能。 相似文献
9.
不同实验室分别采用硝酸银滴定法和离子色谱法,对两个不同浓度样品中氯化物进行测试,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通过t检验,说明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铜离子为模板,以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偶联剂,纳米TiO2/SiO2为载体,利用表面离子印迹技术,在纳米TiO2/SiO2表面聚合形成了铜离子印迹聚合物.详细研究了铜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和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与非印迹聚合物相比较,铜离子印迹聚合物对铜离子具有较好的识别性和选择性.铜离子印迹聚合物与非印迹聚合物的吸附量分别是36.51mg g-1和11.79mg g-1.该法的检出限为0.17ng mL-1,相对标准偏差为1.97%.将该印迹聚合物用于自来水、青海湖水和扎陵湖水中的铜离子的分离富集和测定,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离子晶体中两种排斥势函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简单的热力学关系出发,由两种势函数分别导出两个等温状态方程,应用于NaCl-型结构碱卤离子晶体,并结合实验数据对两个排斥势函数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两种产生模糊决策树的启发式比较(英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比较与分析了产生模糊决策树的两种启发式 :一种是广泛使用的最小模糊性 ,另一种是可能性分布的最小不可指定性。分析表明这两种启发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得到同样的扩展属性 ,而且比较分析的结果也为如何在实际学习问题中选取合适的启发式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从还原力、抗油脂氧化及对Fenton体系产生的羟自由基的清除效果等方面对不同洋葱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得到的洋葱水提取物抗氧化活性不同,提取温度增加,提取物的还原力增强;不同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紫皮洋葱水提取物的还原力优于黄皮洋葱水提取物;在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抑制油脂氧化方面,也表现出类似的趋势和规律。本实验所得洋葱提取物的还原力以及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明显优于0.5 g/L的Vc。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两种不同方法建立大鼠心脏移植模型,比较两者优缺点,为器官移植研究提供合适的动物模型。方法SD大鼠144只,分别用缝合法和套管法进行同种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总结经验并加以比较。结果缝合法42例,成功33例,成功率78.57%;套管法30例,成功27例,成功率90%。两种方法移植成功大鼠,移植心均成活30 d以上。结论两种方法各有优点,都可用于器官移植研究,应根据具体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主要讨论两样本情况下两种不同贝叶斯估计方法之间存在的差异.方法一是假定xi(i=1,2)关于θi(i=1,2)条件独立;方法二假定x1、x2无条件独立.在考虑θ1的统计分析时,研究这二种方法的结果有无明显的差别.由实际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用两种模型对θ1进行贝叶斯估计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6.
两种低阳离子度高相对分子质量PDA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和丙烯酰胺(AM)为原料,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复合物为引发体系,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10%和20%阳离子度DMDAAC和AM的共聚物(PDA)胶体产物。研究了单体质量、引发剂用量、聚合反应温度和Na4EDTA用量对产物特征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单体质量百分数为20%和37.5%,引发剂质量分数为3.0×10-4和5.1×10-5,聚合反应温度为45℃,Na4EDTA质量分数为2.0×10-4的最佳工艺条件下,10%和20%阳离子度PDA的特征黏度分别为17.1 dL/g和12.2 dL/g。2种反应单体的不同竞聚率导致其PDA产物最佳工艺参数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18.
以一种实际的芯墙堆石水坝的抗震问题为例 ,比较了把水当作压力边界仅研究坝体的有限元模型和把水、坝体、地基作为一个系统的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 ,分析指出 :把水处理成压力边界的作法实际上弱化了问题的液 -固动力耦合特性 ,不能得到最危险的状态 ;而把水 -坝体 -地基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的有限元模型能反映问题的动力本质 相似文献
19.
以两种方法建立哮喘大鼠模型,方法一:用新鲜配制的卵清蛋白(OVA)(0.2 mg)致敏,氢氧化铝作为佐剂,连续7天进行1%OVA雾化激发,30 min/次;方法二:用高剂量卵清蛋白(2 mg)致敏,氢氧化铝(Al(OH)_3)与百日咳灭活杆菌共同作为佐剂,先以1.7%OVA气管滴注染毒,随后1%OVA连续雾化激发6 d,30 min/次。通过肺组织形态学观察、无创肺功能测试、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性细胞分类及计数、组织样本中特异性蛋白IgE以及卵清蛋白特异性IgE(OVA-IgE)含量作为敏感指标判断哮喘模型建立成功与否。结果显示两种哮喘模型大鼠均表现出哮喘大鼠的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肺功能降低,BALF中的细胞总数、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数增加;采用方法二能够引起组织样本中IgE以及OVA-IgE含量增高,而采用造模方法一未观察到此类变化。因此,方法二能够更好地制备过敏性哮喘模型,可作为较好的哮喘大鼠模型建立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蟾蜍后肢灌流法与蟾蜍体循环灌流法复制水肿模型的优劣。方法:分别制备蟾蜍后肢及蟾蜍体循环灌流标本,依次按顺序灌流:(1)3.65%葡萄糖溶液20-25cm水柱高度(等渗常压晶体)灌流,(2)25%葡萄糖溶液20-25cm水柱高度(高渗常压晶体)灌流,(3)3.65%葡萄糖溶液80-100cm水柱高度(等渗高压晶体)灌流,(4)6%中分子右旋糖酐溶液20-25cm水柱高度(等渗常压胶体)灌流。结果:蟾蜍后肢灌流法与体循环灌流法在等渗常压晶体灌流、高渗常压晶体灌流及等渗常压胶体灌流时增加(或减轻)数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等渗高压晶体灌流时,蟾蜍体循环灌流法比蟾蜍后肢灌流法增加数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制水肿模型蟾蜍体循环灌流法优于蟾蜍后肢灌流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