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了研究区间阻抗下的多路径交通分配,首先定义区间阻抗下节点与路径的鲁棒成本;然后在鲁棒成本概念基础上建立鲁棒最短路模型,并重新定义了区间阻抗下的有效路径;接着依据有效路径集的鲁棒成本,改进Logit模型,确定每条有效路径的选择概率,由此得到多路径交通分配结果。并用一个算例对本研究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合理有效,且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公路网络交通分配中,目前多采用多路径--容量限制交通分配方法.本文研究了多路径--容量限制交通分配方法的计算模型,编制了准确快速实用的程序.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拓扑遍历Logit型多路径交通分配算法。算法将基于拓扑遍历的最短路算法与合理路径的选择相结合,有效减少了最短路的计算次数,提出了与经典Dial算法的单步法计算工作量相等的算法,改进了合理路径的定义并提高了计算精度。通过计算实例对不同算法的效率与合理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实现均衡路由的功能模型和算法,重点研究了LDM(多路径负载分配)算法。为了充分利用候选路径的信道容量,提出了一种改进的LDM算法。改进后的算法在多个候选路径之间根据比例系数均衡分配通信流量。通过算法性能分析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和最初的LDM算法具有相同的复杂度,但对于给定的通信流量能够提升网络性能。  相似文献   

6.
基于最短路搜索的多路径公交客流分配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首先采用最短路算法搜索有效路径集,再根据有效路径的广义费用,由改进的Logit模型确定每条有效路径的选择概率,进而计算每条线路客流量的公交客流分配模型。其中,任意两交通区之间的有效路径集是以换乘次数最少为准则,通过对不同选择情况下公交路网进行最短路搜索而获取。该模型既体现了乘客的费用最小的选择心理,又反映了出行线路多样性的实际情况,而且算法简单、有效。初步实践证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小脑模型节点控制器(CMAC)算法中的学习干扰现象,给出了一种基于信任度分配的CMAC改进算法(CA-CMAC).该算法将每个存储单元被激活次数的倒数作为该单元的信任度,误差的分配与该单元的信任度成正比.然后提出了信任度矩阵和信任度关联矩阵的概念,并根据线性方程组迭代理论,证明了改进算法在增量学习时的收敛性,给出了收敛条件并进行了验证.通过二自由度平面机器人臂逆动力学求解的仿真,比较了CA-CMAC与传统CMAC的性能,结果表明,CA-CMAC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8.
一个综合型交通分配模型及其算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我国城市交通状况的特点,综合考虑交通网络中自行车、公交车和一般机动车三种基本方式的交通流,显式表达通行交叉节点处的费用,建立了一个综合型交通分配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解该问题的两种比较实用的迭代算法,推广并改进了Sheffi 1985年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结合无线Ad hoc网络与多媒体业务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在无线Ad hoc网络中传输多媒体业务的多路径路由及每条路径上的流量分配算法.针对多路径路由,优先选择延时最短的路径,在此基础上选择多条路径来满足业务带宽的需求.流量分配算法中使用FEC编码对传输的业务流进行纠错,并给出了根据信道信噪比等特性计算FEC编码速率的算法,该算法能够较好地适应多媒体业务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特点,同时能够对无线链路达到最优的利用.仿真结果显示,所提算法能够很好地增加网络的利用率,有效地减小多路径的传输延时.  相似文献   

10.
将蚁群算法用于交通分配中最优路径求解,考虑到实际路网中路段的通行时间受到交通量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蚁群算法.算法对基本蚁群算法的信息素更新方程和启发信息进行适当改进,即用车辆在路段的行驶时间代替路段长度对信息素进行更新,并在启发信息中引入新的参数以加强搜索方向性.将改进后的蚁群算法结合增量分配法进行应用.用一个算例对算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1.
给出了一个入口匝道流量控制下高速公路网动态交通分配离散模型,其中采用了一个反馈控制,通过调节匝道流量使高速公路各路段的车辆数接近理想值。并给出了求解的迭代算法和算例。  相似文献   

12.
Dunn  P Johns.  B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1999,21(3):245-259
拥挤的城市道路网络的建模工作一直是世界各国研究的课题.各种方法的准确程度也不相同,一个基本的方面就是在追求战略规划目的的同时取得成效,和在准确地表示地域范围内交通运转情况需要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许多城市中,需要能够同时评价这两者的灵活的模型.OveArup&Partners最近已经开发并成功地运用了一个EMME/2模型对奥克兰市、新西兰市做了交通项目估计,同时具体表达了交汇处的延误.这部分的前期工作是由ROHill所承担的,此模型的研究和开发强调了模型中出现的许多重要问题.本文讨论了与拥挤分配模型开发有关的问题,阐述了建立城市范围内的模型的方法.内容包括:a.分配方法;b.稳定性和收敛性;c.城市范围模型的具体水平;d.联系和转弯惩罚函数;e.在没有信号灯的交叉口的延误函数.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行车流径路算法的不足,提出了适应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管理发展需要的多路径分配模型.该模型以最优化理论为基础,将决策变量建立在实际可能的路径上,然后对这种大规模问题进行了优化算法,实现了复杂问题的快速求解.论文还结合一个算例对该优化模型的应用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4.
讨论基于路段流量的交通分配问题,指出其最优解满足Wardrop平衡条件.在选定适当路阻函数以后,模型可转化为带线性约束的非线性规划问题.对这类问题,采用仿射尺度内点算法,给出算法的基本思想及详细的实现过程.数值实验表明,该方法是可行有效的,可用于实际交通路网的配流计算.  相似文献   

15.
城市交通网络综合平衡交通分配模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基于目前交通分配中“系统”与“用户”之间的矛盾及其冲突机理,提出了平衡协调思想,并在综合考虑出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平衡分配模型,从理论上实现了路网流量分配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6.
为缓解机场的交通拥堵,构建考虑综合延误的Logit多路径分配模型识别机场陆侧交通需求变化时动态瓶颈。首先,构建考虑BPR(Bureau of Public Road, 美国联邦公路局)函数和Webster延误的综合延误模型;然后,考虑道路网络和出行网络之间的耦合作用,采用Logit多路径模型对起讫点之间的交通量进行动态分配,以道路饱和度为判定标准对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陆侧交通动态瓶颈进行识别。并对比考虑不考虑过境交通时的陆侧交通瓶颈变化。结果表明,同一交通需求下,不考虑过境交通对陆侧交通的影响时瓶颈路段均有所减少,且随着交通需求的增加,瓶颈路段减少的越多。可见,此算例可以更好的适应交通需求的变化,并为缓解首都国际机场交通拥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应急物流车辆优先通行的交通分配模型,并给出对应的求解方法。在交通网络上,应急物流车辆的路径选择服从Cournot-Nash(CN)原则,具有优先通行权,同时构成一个应急物资运输总时间最小化的共同体;其他社会车辆充分配合应急物流车辆的优先权,在满足应急物流车辆优先通行的前提下,路径选择服从Wardrop用户均衡(UE)原则,实现个体通行成本最小化。所提出的UE-CN混合交通分配模型解可能不唯一,因此设计了算法。最后,通过简单的算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动态交通网络中瞬时反应型和预测型出行者行为假设的分析,提出了将两者结合并增加固定路线出行行为假设的多用户动态交通流分配模型.同时通过对动态交通网络出行者行为的相互制约特性分析,给出了求解上述模型的迭代算法.本模型拓展了以往构建模型中出行者行为的单一性假设.本模型及算法也可直接应用于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并为路径导行系统中网络的效益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减轻节点不相交多路径路由负载和解决路径间的耦合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定向天线的最小能量节点不相交多路径自组网路由算法(RMENDMRDA).初始时该算法应用优化波宽选择算法确定定向天线的最小扇形覆盖区域,从而节省能量消耗,在选择累计能量最小的节点不相交多路径时采用链路可靠性选择算法,以满足链路的可靠性要求.分析及模拟结果表明,该算法路由负载更小、路由发现频率更低.与源传输能量选择路由算法和节点不相交多路径路由算法相比,RMENDMRDA的数据包投递率提高了18%,路由负载降低了24%,节省能量约8%.  相似文献   

20.
集成了传感器、微机电系统和网络3大技术而形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无线通信模块是WSN节点最耗能的部件,节点标识是WSN节点每次通信必不可少的,减少发送数据量能够明显提高节点使用寿命,从匿名网络的角度考虑传感器网络节点分配问题,在分析了现有未知匿名网络标识分配算法缺陷的基础上,指出命名算法实现过程的3个阶段,并提出一种新的具有高效节能特性的分布式传感器网络节点分层动态ID分配(LDIA)算法,应用NS2仿真环境对该算法进行了验证,并同DFS算法、0—1-Split算法、L—P算法以及W&L算法对比,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能够满足WSN部署方便、成本低廉、灵活的可扩展性,而且具有高效、节能等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