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低温固相合成法制备了3种有机/无机杂合物(CnH2n+1NH3)2NiCl4(n=4,8,12),通过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杂合物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利用低温固相合成法可成功制备杂合物(CnH2n+1NH3)2NiCl4(n=4,8,12),3种产物均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且分别属于单斜晶系、六方晶系和正交晶系.  相似文献   

2.
采用低温溶液法合成了含有二铵阳离子结构的新型二维层状结构的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NH_3C_6H_(12)NH_3)CuCl_4。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等手段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材料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吸收峰位于285 nm和387 nm,层间距为1.18 nm。二铵阳离子的引入,使有机层~+NH_3C_6H_(12)NH_3~+与2个相邻的无机框架Cu Cl42-分别通过较强的氢键结合在一起,排列更为规整,热稳定性更高。与单铵阳离子结构的杂化钙钛矿材料相比,由于不存在两层有机分子层间较弱的范德华力,(NH_3C_6H_(12)NH_3)CuCl_4材料的电阻率为1.36×105Ω·cm,比单胺结构的杂化钙钛矿材料的电阻率低3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3.
采用(E)-4-(4-(diphenylamino)styryl)-1-methylpyridinium iodide(DPASPI,DPASP=(E)-4-(4-(diphenylamino)styryl)-1-methylpyridi-nium),设计合成2种新型有机-无机杂化物(DPASP)2[Zn(NCS)4]·2CH3OH (1)和{(DPASP)2[Cd(SCN)(NCS)3]·2CH3OH}n2)。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杂化物12是由有机吡啶阳离子和异硫氰酸金属配阴离子组成的,具有不同空间结构。通过1H NMR谱图解释了离子间相互作用。对具有高量子产率的杂化物12的红光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采用(E)-4-(4-(diphenylamino)styryl)-1-methylpyridinium iodide(DPASPI,DPASP=(E)-4-(4-(diphenylamino)styryl)-1-methylpyridi-nium),设计合成2种新型有机-无机杂化物(DPASP)2[Zn(NCS)4]·2CH3OH(1)和{(DPASP)2[Cd(SCN)(NCS)3]·2CH3OH}n2)。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杂化物12是由有机吡啶阳离子和异硫氰酸金属配阴离子组成的,具有不同空间结构。通过1H NMR谱图解释了离子间相互作用。对具有高量子产率的杂化物12的红光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采用共模板法以二乙胺和1,2-丙二胺为模板剂,合成了过渡金属取代的二维层状磷酸铝化合物[C4H11N]0.77[C4H1 2N]0.23[C3H12N2]2[Co0.2 3Al5.77P8O32][H3O]2(1).通过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元素分析(ICP-AES及CHN)、固体紫外-可见分析(Solid-UV-Vis)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化合物1进行了表征.该化合物属三斜晶系,P 1-空间群,晶胞参数a=0.95029(19)nm,b=1.2689(3)nm,c=1.2987(3)nm,α=118.70(3)°,β=97.64(3)°,γ=99.72(3)°,V=1.3117(5)nm3,Z=1.其无机骨架由铝(或钴)氧四面体(AlO4或CoO4)和磷氧四面体PO3(O)严格交替连接形成4,6,12-网层结构,无机层沿[001]方向堆砌成一维十二元环孔道.Co无序取代Al的位置,其Co/Al摩尔比约为1∶25.1.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通过计算有机模板剂和无机骨架的相互作用,讨论了2种有机胺分子的共模板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水溶液中以过硫酸铵((NH4)2S2O8)和亚硫酸氢钠(NaHSO3)为引发体系,利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酰胺(PAM)-氢氧化铁(Fe(OH)3)有机-无机杂化型高分子絮凝剂.通过正交实验得到合成杂化絮凝剂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40℃,引发剂质量分数0.5%,丙烯酰胺质量分数30%,反应时间7 h.FT-IR、T...  相似文献   

7.
在水热环境下,将Na10[α-SiW9O34]爛18H2O和CuCl2爛2H2O在2,2′-联咪唑和4,4′-联吡啶存在下反应合成一种饱和Keggin硅钨酸盐杂化物[Cu(biim)2]4[α-SiW12O40]2爛4H2O(1),并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结构表征.化合物1分子包含2个中性的Keggin[Cu(biim)2]2[α-SiW12O40]单元和4个结晶水分子.值得注意的是在[α-SiW12O40]4-单元中,与硅原子相连的每个氧原子无序排列在两个位置,这导致了硅原子呈现立方体的几何构型.中性Keggin型[Cu(biim)2]2[α-SiW12O40]单元具有中心对称性,两个[Cu(biim)2]2+配离子对称连接在[α-SiW12O40]4-的两端.邻近的[Cu(biim)2]2[α-SiW12O40]单元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的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一种新颖有机-无机杂化配位聚合物{[C12H28N2][(Pb3I8)(DMF)2]·2DMF}n,并进行了红外、紫外、热重表征,采用X射线衍射方法确定了晶体结构.结构解析表明,整个分子由阳离子(双质子化的N,N'-二丁基哌嗪)及聚阴离子链([(Pb3I8)(DMF)2]n2- )组成,它们之间由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维链状配位聚合物.依据晶体结构数据,采用-Gaussian03程序对产物进行量子化学计算.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的发展,出现了无机/有机杂化IPN,调整两组分或多组分互穿程度控制材料的结构、形态与性能,可使材料具有较宽的适用范围.此类材料具有高模量、高韧性,易成型加工.  相似文献   

10.
制备了有机 -无机杂化材料 (C3H5N2 ) 4PMo Mo 1 1 O4 0 · 4DMF· 2 H2 O.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 X射线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 ,该晶体属三斜晶系 ,P1空间群 ,晶胞参数为 a=1 .2 42 3 (3 ) nm,b=1 .2 666(3 )nm,c=1 .3 3 41 (3 ) nm,V=1 .742 3 (6) nm3,α=70 .5 6(3 )°,β=71 .1 6(3 )°,γ=64.1 8(3 )°,Z=1 ,R1 =0 .0 5 85 ,w R2 =0 .1 885 .结构解析表明 ,十二钼磷酸阴离子和质子化的咪唑分子通过静电引力和氢键相互作用 .采用 MTT法 ,对其体外抗前列腺癌活性及毒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基于柔性吡啶基配体和钒酸盐,合成得到了一个非中心对称的杂化化合物[CuⅠ4(bpp)4(VⅤ6O17)](1)(bpp=1,3-二(4-吡啶基)丙烷),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热重分析等测试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数据表明该化合物属于正交晶系,Pca21空间群。在化合物1中,一维链状的多钒酸根与[CuⅠ(bpp)]单元通过Cu-O键连接形成沿ab平面的层,这些层进一步通过Cu髣…Cu髣弱相互作用(Cu髣…Cu髣距离为0.281nm)连接成一个三维的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12.
以苯乙烯-苯乙烯基膦酸共聚物、磷酸二氢钠作磷(膦)源,在温和的条件下,通过调节有机膦酸和无机磷酸的比例,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化学计量比的聚(苯乙烯-苯乙烯基膦酸)-磷酸铝有机聚合物-无机杂化材料。通过FTIR、TG、N2吸附、XRD、SEM和TEM等表征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并提出了其理想的结构模型。结果表明,这类杂化材料具有规则的层状结构和较高的热稳定性,作为催化剂载体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一种新颖的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C14H13N2O2)2PbCl4材料,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透射电镜(TEM)、电子衍射(ED)、紫外可见光声光谱(UV-Vis PAS)和表面光电压谱(SPS)等手段对其分子结构和聚集态、光学性质和光、电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这种材料具有较好的有序性,在紫外光波段同时具有较好的光电响应和光声特性。  相似文献   

14.
有机-无机杂化高分子絮凝剂PAC-PDMDAAC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以乙二胺四乙酸四钠(Na4EDTA)为助剂合成了新型有机-无机杂化高分子絮凝剂聚合氯化铝-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AC-PDMDAAC).实验考查了DMDAAC单体质量分数、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对杂化絮凝剂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杂化高分子絮凝剂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单体质量分数30%,引发剂质量分数0.7%,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5 h.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以及扫描电镜(SEM)测试结果表明,杂化聚合物PDMDAAC链端有—SO42-离子存在,其与带正电荷的羟基铝粒子以离子键形式键合.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杂化絮凝剂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易于发挥吸附架桥作用.采用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研究絮凝剂中Al形态,结果表明杂化絮凝剂中Alc部分,即不与Ferron发生络合反应的高聚物明显增多.由PAC、复配型PAC-PDMDAAC和杂化型PAC-PDMDAAC絮凝剂分别处理腐植酸-高岭土模拟水样和长江水,结果表明杂化型絮凝剂在浊度和UV254的去除率上优于其它二者.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一个新的有机双膦酸铜化合物Cu3{(C5NH11)C(OH)(PO3)2}2(H2O)4·4H2O(1)的合成及结构。该化合物呈梯子型双链结构,由Cu(1)O5四方锥体和Cu(2)O6八面体通过{PO3C}四面体以共顶点方式连接而成。相邻的双链以几乎相互垂直的方式堆积,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了具有孔道的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晶格水分子填充其中。磁性研究表明在铜离子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氯化锌和磷酸为原料, 二亚乙基三胺(DETA)为模板剂,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一种具有空旷骨架结构的有机-无机杂化磷酸锌化合物. 晶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该化合物属于四方晶系, P42bc空间群, 晶胞参数a=b=1.46850(2) nm, c=0.89274(2) nm, α=β=γ=90°, V=1.92519(6) nm3, Z=8, Dc=2.641 g/cm3. 并对其进行了IR光谱和TG-DTA热分析研究. 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 化合物(C2N2H10)[Zn2(PO4)2]用451 nm的光激发时, 发射峰位置在665~688 nm之间.  相似文献   

17.
在水热条件下,成功合成了一例过渡金属钴修饰的有机-无机杂化Dawson型三维超分子多金属磷钨酸簇合物[Co(dap)_3]_2[H_2P_2W_(18)O_(62)]·11H_2O (1)(dap=1,2-丙二胺),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热重分析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分析和基本表征.化合物1属于正交晶系,Pnma空间群,单胞参数为a=2.688 92(7) nm,b=2.176 67(6) nm,c=1.480 93(5) nm,α=β=γ=90°.从超分子化学的角度来看,化合物1中的饱和Dawson型簇阴离子和金属-有机复合物之间通过广泛的氢键作用,进而形成有趣的4,8-连接的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8.
以NH_4VO_3,Zn(AC)_2和5,5’-mbpy(5,5'-dimethyl-2,2'-bipyridyl)为原料,水热法合成了一个新的钒酸盐化合物[Zn(5,5’-mbpy)(H_2O)V_2O_6]。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热重法测定了化合物的稳定性。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分析表明: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0. 8635(9) nm,b=0. 9506(10) nm,c=1. 0781(11) nm,α=93. 817(14)°,β=100. 607(13)°,γ=109. 129(15)°,V=0. 8141(15) nm~3,F_(000)=464,Z=2,R_1=0. 0273,wR_2=0. 0725。该晶体结构的特点是由[V_4O_(12)]~(4-)阴离子簇和[Zn(5,5’-mbpy)(H_2O)]~(2+)阳离子形成的一维链状结构,链与链之间进一步通过分子间弱作用力堆积成三维超分子结构。热重分析表明,化合物晶体结构在温度升至155℃时开始分解,该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在水热条件下,以Na10[A-α-SiW9O34].18H2O、氯化铜、四氮唑乙酸和1,2-丙二胺为原料合成了一种三维有机-无机杂化单铜取代Keggin型硅钨酸盐[Cu(dap)2(H2O)][Cu(dap)2][Na(H2O)5]H[α-SiW11CuO39].H2O(1),并借助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化合物1的分子结构片段由1个单铜取代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单元[α-SiW11CuO39]6-,1个支撑的[Cu(dap)2(H2O)]2+配离子,1个[Cu(dap)2(H2O)]2+桥配离子,1个[Na(H2O)5]+离子和1个结晶水分子组成.在[α-SiW11CuO39]6-单元中,缺位位点完全被一个铜原子占据,而不是被半个铜原子和半个钨原子所占据.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分子结构片段与4个邻近相同片段相连构筑有机-无机杂化三维框架.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一个具有三维骨架结构的无机 -有机杂化微孔材料Zn3(bpdc)3(4,4′ bpy)·DMF·2H2 O,并通过ICP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晶体属于正交晶系,Pbcn空间群,晶胞参数a =1.45 3 2 (3)nm,b =2.5 0 3 7(5 )nm,c=1.8184(4)nm,V =6.616(2 )nm3,Z =8,Dc=1.2 96g/cm3,Mr=64 5.5 8,μ =1.145mm-1,F(0 0 0)=2 65 6.最后的一致性因子为R =0.0 70 5,Rw =0.2 0 5 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