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黄酸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芳  梁慧  程惠  王军 《化学学报》2011,69(8):925-930
以天然大黄酸为原料合成了三种大黄酸金属配合物. 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热重差热、核磁共振氢谱和荧光分析测定配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结果表明配合物组成为ML2•2H2O [M=Cu(II), Fe(II), Mn(II)|L=rhein(失去1-OH中质子)]. 并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清除超氧自由基(O )、羟自由基(•OH)、DPPH•自由基的对比研究. 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 金属配合物抗氧化活性均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2.
异烟酰肼缩水杨醛Schiff碱及其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制备了异烟酰肼缩水杨醛Schiff碱(H2L)及其铜(II)配合物,经元素分析、IR光谱、UV-Vis光谱、电导率和热分析表征,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为[Cu(NO3)HL].2H2O,其中H2L=C13H11O2N3.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邻羟基苄基氨乙酸与Cu(II)的双核配合物, 并得以了单晶; 同时合成了Cu(II)、Co(II)、Ni(II)与该配体的质子化配合物, 测定了它们的组成、溶解度和摩尔电导, 研究了它们的磁性、热谱、红外光谱及电子光谱. 用四圆衍射仪测定了单晶的结构. 讨论了这些配合物的配位情况以及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Bu4N)4Mo8O26为原料,以邻巯基苯酚和苯甲酰肼为配体,在甲醇中合成了未见报道的单核三元配合物二邻巯基苯酚-苯甲酰肼合钼(Ⅳ)酸双三乙基亚铵.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 NMR谱、电子光谱、差热-热重分析对化合物的性质进行了表征,发现它是无端基氧钼配合物,并提出了其可能结构.  相似文献   

5.
三种新的铕(Ⅲ)三元配合物的合成及发光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成了吡嗪[2,3-f] 并邻菲罗啉及其一系列衍生物,作为第二配体,并以二苯甲酰甲烷为第一配体,合成了3种新的铕(Ⅲ)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确定了它们的组成,研究了三种配合物的热稳定性、成膜性能和光致发光性能(发光强度、荧光量子效率和寿命),并初步从理论上探讨含有不同基团的第二配体的结构对铕(Ⅲ)配合物发光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三种铕(Ⅲ)三元配合物均为优良的红色发光材料,而且在真空条件下均形成均衡的薄膜,这为以这三种铕(Ⅲ)配合物作为发光层材料制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提供了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三种新的铕(III)三元配合物的合成及发光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吡嗪 [2 ,3 f]并邻菲罗啉及其一系列衍生物 ,作为第二配体 ,并以二苯甲酰甲烷为第一配体 ,合成了 3种新的铕 (III)三元配合物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确定了它们的组成 ,研究了三种配合物的热稳定性、成膜性能和光致发光性能 (发光强度、荧光量子效率和寿命 ) ,并初步从理论上探讨含有不同基团的第二配体的结构对铕 (III)配合物发光的影响 ,结果表明 :这三种铕 (III)三元配合物均为优良的红色发光材料 ,而且在真空条件下均形成均衡的薄膜 ,这为以这三种铕 (III)配合物作为发光层材料制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提供了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两种新的钴(II)schiff碱配合物水杨醛L-甲硫氨酸-水合钴(II)(1), 邻香兰素L-甲硫氨酸-水合钴(II)(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分析等测试手段研究了配合物的性质, 并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用气体吸收装置测定配合物在乙腈溶液中不同温度下的饱和吸氧量, 求得氧合反应的平衡常数及热力学参数, 同时探讨了温度和配体结构对配合物氧合性能的影响。用TG-DTG法研究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及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 并采用积分法和微分法相结合的方法,推断了两种配合物的第一步热分解反应机理, 得到了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参数及其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两种新的钴(II)schiff碱配合物水杨醛L-甲硫氨酸-水合钴(II)(1), 邻香兰素L-甲硫氨酸-水合钴(II)(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分析等测试手段研究了配合物的性质, 并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用气体吸收装置测定配合物在乙腈溶液中不同温度下的饱和吸氧量, 求得氧合反应的平衡常数及热力学参数, 同时探讨了温度和配体结构对配合物氧合性能的影响。用TG-DTG法研究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及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 并采用积分法和微分法相结合的方法,推断了两种配合物的第一步热分解反应机理, 得到了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参数及其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合成了1,1'-二(N-水杨酰腙乙基)二茂铁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ML.nH~2O[M=Mn(II)、Co(II)、Ni(II)、Cu(II)、Zn(II)和Cd(II)],并用元素分析、UV、IR、^1HNMR、TG-DTA和摩尔电导进行了表征.配体以烯醇式以通过亚胺基氮原子和酰胺基氧负离子与金属离子配位,按摩尔比1:1结合.Ni(II)配合物有一分子DMF配位.大部分配合物比配体热稳定性高.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直接合成法用异烟酰肼、水杨醛合成了异烟酰肼缩水杨醛Schiff碱,并以此为配体合成了Zn(Ⅱ)、Co(Ⅲ)、Ni(Ⅱ)的配合物.对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分析及摩尔电导的测试等表征,推测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Zn(H2O)L],[Co(H2O)2(HL)2]NO3-H2O,[Ni(H2O)2HL]NO3,其中L=C13 H9O2N3.  相似文献   

11.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四个氨三乙酸配合物[Ln(NTA)(H2O)]n(Ln=Sm(III)、Gd(III)、Dy(III)和Er(III);NTA=氨三乙酸),分别标记为1、2、3和4;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4同晶同构,中心原子采取N1O7的配位模式形成扭曲的十二面体几何构型.配合物以菱形四面体Ln8C14O28为基本构筑块,通过O—C—O和氢键形成有序的三维结构.此外,四个配合物均存在镧系收缩效应;配合物1显示出反铁磁性,配合物2对Hg2+有良好的荧光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新化合物2,4,6-三(对甲氧基苯乙烯基)-1,3,5-均三嗪(TMST);利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核磁共振(1 H NMR)分析了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利用紫外和荧光光谱分析了其光谱特征.结果表明,在375nm的紫外光激发下,化合物在410~480nm区域发出较强的蓝光,对应于叶绿素a的主吸收峰;这表明其可望作为一种新的蓝光光转换剂而应用于农用薄膜.  相似文献   

13.
利用室温挥发方法合成了手性化合物[Cd(bbp)2(H2O)2]·bbp·2NO3·H2O(bpp=1,3-二(4-吡啶基)丙烷);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了产物的分子结构,并测定了其荧光光谱和固体圆二色光谱.结果表明,合成产物具有含一维手性链[Cd(bbp)2(H2O)2]n的手性超分子结构;其在室温下表现出中等强度的倍频效应,其二阶非线性极化率为尿素的0.4倍,是潜在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此外,合成的手性化合物呈现弱的荧光,其固体圆二色光谱则呈现正的Cotton效应.  相似文献   

14.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三维(3D)网状金属有机框架物[Pr(NTA)(H2O)]n(NTA=nitrilotriacetic acid);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了产物的结构,利用热重分析和示差热重分析评价了其热稳定性,并测定了其磁性能.结果表明,目标配合物的Pr(Ⅲ)采取九配位模式(N1O8)形成三帽三角棱柱几何构型,配位聚合物通过O-C-O链组装成高度有序的3D结构.此外,合成的配合物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并因(O2C-C-C-CO2)2桥联而显示反铁磁性.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1种含四氯合钴配阴离子的4-氯苄基吡啶季铵盐[4-ClBzPy]2[CoCl4];利用元素分析仪、X射线单晶衍射仪以及紫外光谱仪和红外光谱仪等分析了其组成、晶体结构及光谱学性质;利用电导仪测定了[4-ClBzPy]2[CoCl4]的电导,并检测了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合成的[4-ClBzPy]2[CoCl4]季铵盐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769 5(13)nm,b=1.895 1(3)nm,c=0.946 3(15)nm,β=93.183(2)°,V=1.378 0(4)nm3,Z=2,Dc=1.470g/cm3,GOOF=1.007,R1=0.041 8,wR2=0.100 2.与此同时,季铵盐[4-ClBzPy]2[CoCl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6.
以2-苯基-4-喹啉羧酸和2,4-二氨基-6-苯基-三嗪作为配体,合成了双核锌配合物[Zn(C16H11NO2)2(C9H9N5)]2;利用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单晶衍射仪分析了产物的结构,测定了其荧光性能.结果表明,合成产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90 34(7)nm,b=1.286 55(9)nm,c=1.306 14(9)nm,α=86.009 0(10)°,β=72.141 0(10)°,γ=86.177 0(10)°,Z=1,Dc=1.432g/cm3,μ=0.762mm-1,F(000)=772,R1=0.027 5,wR2=0.071 7.双核锌配合物中的两个锌原子之间通过四个羧基形成轮桨状的二核单元Zn2(CO2)4;该二核单元之间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形成三维结构.此外,化合物在286nm的激发波长下于411nm处产生荧光发射峰.  相似文献   

17.
以咔唑为原料合成了2个荧光化学传感器,所得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经元素分析以及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验证.通过在25℃下进行荧光光谱滴定,研究了传感器在体积比为1∶1的二甲基亚砜/水缓冲溶液[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盐(Tris-HCl),pH=7.4]中对Cu2+和Fe3+的选择性识别作用.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传感器与Cu2+和Fe3+形成1∶1的配合物并导致荧光猝灭,并对Cu2+离子和Fe3+离子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识别和荧光传感性能.  相似文献   

18.
以哌嗪、1,4-丁磺酸内酯及硫酸或磷酸为原料,合成了两种基于哌嗪阳离子的磺酸功能化酸性离子液体硫酸氢盐([(HSO3-b)2pi]2+.2[HSO4]-)和1,4-二(4-磺酸基丁基)哌嗪磷酸二氢盐([(HSO3-b)2pi]2+.2[H2PO4]-);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表征了两种产物的结构,并测定了其熔点、黏度、电导率、热稳定性等物理性质.  相似文献   

19.
李杰  郭静玉 《化学研究》2014,(6):573-578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维锯齿链状的有机-无机杂化杂多钨酸盐[Cu(en)2(H2O)]{[Cu(en)2(H2O)][Cu(en)2](α-SiW12O40)}(OH)2·H2O(记作1;en=1,2-乙二胺);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化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其晶格参数为:a=1.297 6(6)nm,b=1.473 5(7)nm,c=1.909 9(9)nm,α=86.736(8)°,β=88.833(8)°,γ=74.840(8)°,V=3.519(3)nm3,Z=2.就分子结构而言,化合物1由一个常见的Keggin型多阴离子[α-SiW12O40]4-、两个不同的铜配位阳离子[Cu(en)2(H2O)]2+和[Cu(en)2]2+、一个游离的铜配位阳离子[Cu(en)2(H2O)]2+、两个氢氧根离子和一个结晶水组成;相邻的[α-SiW12O40]4-多阴离子通过两个配位阳离子[Cu(en)2)]2+相连,形成一维锯齿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20.
将N-(4-甲基苯基)-N′-甲基脲与中间体三氨三羰基合铬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红外化学传感器分子——N-(4-甲基苯基)-N′-甲基脲三羰基铬;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及电子轰击质谱分析了其组成和结构;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初步研究了该金属羰基化合物对氟离子的红外识别与传感性能.结果表明,在质子型介质乙醇中,随着氟离子的加入,该金属羰基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显著偏移;其对氟离子的红外识别检测下限可达10-6 mol.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