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给出了一种从高温超导体动力学驰豫的测量结果推导其临界电流密度Jc0(T,Be)的直接方法。这种方法与GIS相比,避免了GIS中所涉及的复杂的讨论和处理,使问题变得直接和明朗。同时,用这种方法还可以从动力学驰豫的测量中求出μ和Uc随温度和磁场的依赖关系μ(T,Be)、Uc(T,Be)。  相似文献   

2.
3.
4.
高Tc氧化物超导体的元素替代效应(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勇  张酣 《物理学进展》1990,10(4):421-438
本文就高Tc氧化物超导体中的元素替代效应,尤其是对123相化合物中不同原子位置上部分元素替代所导致的晶体结构、氧含量、正常态和超导态性质,以及载流子浓度等的变化作了系统的评述。深入讨论了从中给出的有关高温超导电性微观机制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自由载流子(双极化子的双成分模型出发,在考虑到赝隙随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之后,从理论上得出了在特定的掺杂度下霍尔系数对温度的依赖关系.导致霍尔系数随温度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赝隙的存在导致态密度随温度的变化,另一个是双极化子的分解引起自由载流子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通过对HgBa2CaCu2O6+δ和La1.8Sr0.2CuO4的霍尔系数的理论值与实验值的比较发现,对于大于Tc的任何温度,理论与实验都能定量符合  相似文献   

6.
王会生 《物理》1997,26(10):583-589
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和很强的各向异性,因而对于铜氧面之间的耦合性质以及它们与超导电性的关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高温超导研究的热门话题,利用真空镀膜的方法制成超晶格是研究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文章简要介绍了高温超导体超晶格在探讨高温超导体维度问题方面的主要结果和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高温超导体的临界电流密度(J_c)的温度、磁场和取向关系特性J_c(T、B、θ)及其维度效应,是高温超导电性的中心课题。近几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结果。本文对此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8.
高温超导体的临界电流密度(J_c)的温度、磁场和取向关系特性J_c(T、B、θ)及其维度效应,是高温超导电性的中心课题。近几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结果。本文对此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9.
针对含铜氧化物超导体,本引用一个传导电子与局域电子间的自旋耦合来描述Cu-O平面上巡游空穴与铜离子上的局域空穴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自旋波近似,使该自旋耦合表现为巡游载流子与自旋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形式与电-声相互作用类似,据此可得到因自旋波对载流子的散射引起的电阻与温度的依赖关系,其性质与电-声散射电阻相同。同时还引入具有自旋波子吸收或发射的层间遂穿散射过程,讨论了垂直方向上的电阻。所得结果与实  相似文献   

10.
在HgBa2Ca2Cu3O8+δ(Hg-1223相)超导体中,我们以Pb部分代替Hg,成功地合成了(Hg,Pb)-1223相超导体,并对这些样品进行了XRD、TEM、SEM和EDX等分析。本文着重报导EMPA分析的结果:在我们最佳合成的(Hg,Pb)-1223超导样品中,正离子比为Hg:Pb:Ba:Ca:Cu=0.66:0.344:2:1.98:2.97,氧含量为8.41;以及样品的主相为(Hg,  相似文献   

11.
本利用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和拉曼散射对Bi2Sr1.8La0.2Cu1-xMxOy(M=Ni,Zn)体系的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随着掺杂量的增加,掺Zn体系的结构畸变明显大于掺Ni体系的结构畸变。由此看来,非磁性杂质Zn之所以比磁性杂质Ni对Tc具有更大的抑制作用,应该归因于Zn掺杂造成材料严重的结构畸变。  相似文献   

12.
13.
Bi1.6Pb0.4Sr2—xMxCa2Cu3Oy(M=Mg,Ba)氧化物超导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15.
采用固态反应法制备了(La2/3Ca1/3)(Mn(3-x)/3Gax/3)O3(x=0.00,0.10,0.15,0.20,0.30)体系的系列样品。通过系统地测量其零场和1.6特斯拉(T)磁场下样品的电阻率-温度关系以及一定温度下磁电阻率与磁场的关系,发现随Ga^3+替代量的增加其磁电阻率峰和电阻率峰均向低温方向移动,磁电阻率峰值增大,并伴生磁电阻率峰展宽效应。作者认为,上述结果是由于Ga^3  相似文献   

16.
电化学行为和磁化率测量表明:室温下La2CuO4+δ的电化学增氧过程偏离了热力学平衡,样品的超导性质与增氧的途径有关。这也是不同实验所得结果差异很大的原因。将电化学增氧的La2CuO4+δ在氧气氛中于383K下进行长时间的处理后,样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17.
在稀土区奇奇核πh1/2×vi13/2转动带中,系统地观测到随转动频率或角动量增加,B(M1)/B(E2)曲线表现出所谓parabola-1ike形状,即在增加到某一转动频率或自旋后,B(M1)/B(E2)比值快速增强。基于推转模型和粒子转子模型关于奇奇核二准粒子转动带磁偶极约化跃迁几率的描述,对稀土区双奇核的这一行为进行了讨论。指出该现象的发生与vi13/2准中子转动顺排特性密切相关。B(M1)/B(E2)比值在接近第二带交叉(即BC准中子对顺排)的较高频率处的增强效果,可以理解为主要来源于带交叉引起的波函数中混合四准粒子成分的结果。通过对B(M1)/B(E2)比值的增强效果发生在较低频率处的分析,对稀土区奇奇核πh1/2×vi13/2带角动量耦合图像有了进一步认识。It is systematically observed that the B(M1)/B(E2) plot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rotational frequency, behaves as a so called parabola like shape in the π h11/2 νi13/2 bands of rare earth doubly odd nuclei (i.e., the B(M1)/B(E2) ratios increase rapidly after a certain rotational frequency). Such a phenomenon i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formula of magnetic dipole reduced transition probability deduced from the Cranking Shell Model and Particle Rotor Model respectivel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occurrence of this behavio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lignment nature of the νi 13/2 quasineutron. The increasing of B(M1)/B(E2) occurring at large frequency approaching the second BC crossing can be understood as mainly resulted from the mixing of wave function with the 4 quasiparticle band caused by the band crossing. Insight into the angular momentum coupling scheme between the quasiparticles and collective core in the πh11/2 νi 13/2 structures of rare earth doubly odd nuclei is gained by analyzing the increasing behavior of B(M1)/B(E2) ratios occurring at low rotational frequency.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光反馈腔衰荡光谱技术中纹波效应的产生机理,基于所建立的腔长为49.1 cm的V型微晶玻璃衰荡腔在不同环境、不同光谱范围所测得的腔损耗谱,利用数据处理方法详细分析并讨论纹波效应的周期和振幅等典型特征。分析认为,纹波效应呈现出明显的部分干涉特点,光谱纹波的周期和振幅特性分别受折叠腔结构和折叠腔镜表面污染状态影响,而与光谱扫描区域关系不明显;这表明纹波效应主要来源于折叠腔镜表面散射场的部分干涉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光反馈腔衰荡光谱技术中纹波效应的产生机理,基于所建立的腔长为49.1 cm的V型微晶玻璃衰荡腔在不同环境、不同光谱范围所测得的腔损耗谱,利用数据处理方法详细分析并讨论纹波效应的周期和振幅等典型特征。分析认为,纹波效应呈现出明显的部分干涉特点,光谱纹波的周期和振幅特性分别受折叠腔结构和折叠腔镜表面污染状态影响,而与光谱扫描区域关系不明显;这表明纹波效应主要来源于折叠腔镜表面散射场的部分干涉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