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树华 《物理》2012,41(9):623
美国科学家提出用一种人造“海底地毯”模仿泥泞海底的波阻效应,可以从海浪中获取能量.这种“地毯”如果建成,不仅可提供一种新的清洁而廉价的能源,而且还可以用来保护沿海地区不受强烈海浪的破坏,为在风大浪急的海面上的船只提供一个安全港.  相似文献   

2.
《物理通报》2007,(12):14
日本、美国和欧洲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借助太阳观测卫星“太阳-B”发现了太阳上的太阳风喷口和可能与“日冕加热”现象有关的阿尔芬波.  相似文献   

3.
戴闻 《物理》2022,(2):124-125
与太阳约会 美国宇航局的Parker太阳探测器比其他任何人造物体都更接近太阳.2021年4月,宇宙飞船将探测器带到距离太阳中心18个太阳半径(1300万千米)的绕日轨道(图1).它进入了日冕的一个高度磁化区域,在那里磁能主导着等离子体的动能.该探测器测量了等离子体的湍流和磁场的涨落,为太阳科学家提供了关于太阳风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4.
 地球上的大部分能源归根结底来自太阳, 我们所利用的能源基本上来自于阳光。然而, 美国科学家发现, 太阳风暴中也蕴藏着巨大的能源。如果能充分利用太阳风暴中的能源, 可以让地球上的人类数百万年都没有能源匮乏之忧。  相似文献   

5.
《现代物理知识》2009,(4):I0002-I0003
水星是最靠近太阳的行星,只在早晨和黄昏时才会在地平线的低空闪耀。水星几乎经常被“淹没”在黄昏或黎明的太阳光辉里。从地球上看去,水星仿佛总在太阳两边摆动,距太阳的角距离最大不超过28°,平时人们很难看到它。只有在“大距”附近时才可得一见。1973年11月3日美国发射了“水手10号”宇宙飞船,对水星45%的表面区域进行了探测;  相似文献   

6.
1974年,美国的“Science Year”一书中刊载了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 W.A.Fowler教授的一篇题为“太阳中微子失踪案”的文章[1]。19 76年,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J.N.Bahcall)和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R.Jr.Da-vis共同署名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太阳中微子:科学之谜”的文章[2].这两篇文章,详细地介绍了当今科学中的一大谜案——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所谓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是指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R.Jr.Davis 小组,在美国南达科它州的一个名叫利德的霍姆斯塔克金矿的 1500 m深的矿井中,用装有斗 × 1041四氯化碳溶液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光学》2013,(2):272-273
自“人造树叶”概念提出以来,科学家一直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它最终能带来一种廉价的自控制系统,为发展中国家的数十亿人口提供电力。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个研究小组对“人造树叶”系统的效率限制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和再设计,使其更接近现实,并有望实现一种实用、廉价的商业化样机。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相似文献   

8.
2008年北京奥运会确定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目前这一理念已经体现在奥运场馆的建设中,场馆的照明设备大量采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维持运行。柔道跆拳道比赛场馆———北京科技大学新体育馆的太阳光导照明系统就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因为体育馆的顶层  相似文献   

9.
我们经常在电视荧屏上看到“人造闪电”的神奇表演,“人造闪电”利用了特斯拉线圈的高压放电,同时也利用了“静电屏蔽”的原理,小小的特斯拉线圈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特斯拉线圈及其特斯拉线圈的缔造者特斯拉做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从太阳、地球和“地球一卫星”系统的质心这三个参照系,来分析哪些守恒定律对“地球-卫星”系统是成立的。 “地球-卫星”系统是处在太阳的引力场中的,这是本文始终在考虑着的一个关键问题。 让我们先计算一下太阳对地球和卫星的吸引力(这是外力),以及地球与卫星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这是内力): 万有引力常数(米2/秒2·千克) 太阳的质量(千克) 太阳中心到地球中心的距离 R=1.496× 1011(米) 地球的质量m=5.98×1024(千克) 地球的半径r=6.37×106(米) 卫星的质量产为10’(千克)的数量级 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为 太阳对卫星的引力为 (这里,取…  相似文献   

11.
<正>在传统的化石能源面临枯竭,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环保现状日益严重的今天,使用新型的清洁能源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为此科学家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和努力,研发出多种绿色环保能源。前不久,国外科学家新研制出的一套系统,可以利用人造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氢燃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一个化学过程,是植物利用叶绿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光能和二氧化碳与水转化为有机物成为葡萄糖,同时释放氧气。绿色植物  相似文献   

12.
树华 《物理》2011,40(10):689-689
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有机太阳能电池,这种电池可以把照射在它上面的相当大部分日光转换成电能,同时又可以让日光中的可见光部分穿过.由于这种对可见光的透明性,这种电池可以安装在建筑物或汽车的窗上,以利用当前正在开发的太阳能源.  相似文献   

13.
树华 《物理》2012,41(11):758
美国科学家用硅树脂和老鼠心脏肌肉细胞制做了一种人造水母.这种被称作"Medusoid"的东西就像活的水母一样,通过有节奏地把水泵入和泵出,人造水母的圆顶形的身体游来游去.研究者希望利用同样的逆向生物工程技术,设计出更好的人造心脏用于医学移植.水母泵浦液体使自己在水中游动所使用的原理是与人类心脏将血液泵浦到身体各部分的原理相同.两者都是使用肌肉收缩产生的波动将液体快速而有力地从空腔中排出,  相似文献   

14.
线性菲涅耳反射聚光器聚焦光斑能流密度分布的计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光线追迹的方法,考虑太阳形状、余弦损失、阴影及遮挡损失的影响,建立线性菲涅耳反射(LFR)聚光器的三维光学几何模型,给出其光斑能流密度分布的计算式,采用Matlab软件编程实现该算法。将计算结果与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开发的SolTrace软件仿真结果相对比,光斑能流密度分布曲线基本吻合,证明了该算法的正确性。为了获得更高的镜场聚光效率,对比了不同反射镜面型对LFR聚光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太阳能甲醇分解能量转换机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太阳能分解甲醇燃料实验,来研究太阳能与化石燃料互补的能源利用系统的能量转换新机理,揭示减少燃料化学能释放过程(火用)损失和提升太阳热能品位的本质,并得到基于实验的量化依据。实验研究了反应过程能量品位关联机理和效果,并揭示了主要因素影响规律。太阳热能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分解反应的进行,但温度过高会负面影响品位提升的效果,260℃左右是较合理的;与太阳能甲醇分解反应装置规模对应的进料量条件是影响能量转换过程的关键因素,也将影响太阳热能品位提升效果。研究成果将为开拓太阳能与化石能源互补的能量系统提供理论支撑和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6.
厉光烈 《物理》2012,41(9):615
金星凌日,是一种罕见的天文现象.所谓“凌日”,指的是,当金星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时,金星的影子在太阳表面掠过,就像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时月亮的影子在太阳表面掠过发生月蚀一样,只不过金星离地球太远,它的影子太小,遮不住太阳,形不成“蚀”,故称“凌”日;说其“罕见”,是因为,一个人一生之中最多只能看到两次金星凌日,许多人可能一次也看不到.  相似文献   

17.
《物理通报》2010,(2):88-88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普通纸张未来或许可以用做轻型电池.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华裔科学家崔屹(Yi Cui)参与的研究显示,科研人员将由银和碳纳米材料制成的特殊墨水,涂在纸张上,成功制成“纸电池”,为轻型、高效的新型能源存储带来希望之光.斯坦福大学科研人员近日发表报告,  相似文献   

18.
量子黑洞     
黑洞首先由英国的John Michell在1783年构想出,他说:“如果一个和太阳同样密度的球的半径与太阳半径比例达500:1,……所有从这个物体辐射出的光将会被它自己的引力吸引回来”。13年后,Pierre Simon Laplace针对存在可囚禁光的“不可见物体”提出了独立证明。  相似文献   

19.
正北京时间8月12日15:31分,众所瞩目的帕克太阳探测器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搭乘德尔塔4重型火箭发射升空,开启了为期七年的太阳探索之旅。这个由美国航天局耗资15亿美元研制的太阳探测器将以每小时69万千米的速度穿越太阳外日冕层,通过搭载的科学仪器来对太阳风、太阳风暴及日冕层进行探测。探测器上搭载的探测设备有:"太阳风电子、阿尔法粒子与质子探测仪","太阳风宽视场成像仪","电磁场探测仪","太  相似文献   

20.
科苑快讯     
失踪的太阳中微子终于找到了据《科技日报》报道 :自 2 0 0 0年美日韩科学家发表实验结果 ,确认中微子有质量后 ,近日由加拿大、英国和美国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物理学科研小组宣布 ,他们在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台进行的实验中又发现 ,太阳中微子失踪的原因在于中微子在从太阳到地球的旅途中本身特性发生变化。这一发现揭开了 30多年来困扰物理学界的中微子失踪之谜。近代粒子物理理论认为 ,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质量很小的基本粒子 ,分为电子中微子、μ介子中微子和τ中微子 3种形式。中微子极少与其他粒子相互作用 ,因而“行径诡秘”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