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合成并表征了铜配合物[CuL(Gly)]NO3·H2O(L=6-二(苯并咪唑-2′)吡啶(H2bzimpy);Gly为甘氨酸(Glycine).利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粘度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以部分插入模式与DNA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希夫碱配合物M3L6(NO3)6(H2O)2的合成与光谱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氨基-1,2,4-三氮唑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为原料,在冰醋酸催化下合成了配体4-氨基-1,2,4-三氮唑缩对二甲氨基苯甲醛(L).然后利用L与过渡金属硝酸盐[M(NO3)2·xH2O(M=Cu,C0,Zn,Cd;x=3~6)]在无水乙醇中反应,制得固态配合物M3L6(NO3)6(H2O)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等手段对合成的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该物质是一种多晶粉末状的发光材料,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在乙醇溶液体系中的荧光发射峰在416 nm处,为蓝色荧光,色纯度高,荧光量子效率高,而配合物M3L6(NO3)6(H2O)2的荧光发射峰则红移至445 nm左右,同时荧光强度显著增强.M3L6(NO3)6(H2O)z中与M(Ⅱ)发生配位作用的基团是配体中三氮唑环上的氮原子.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四种N,N′-双(2-吡啶甲酰胺)-1,2-乙烷(H2L)稀土配合物.经过对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分析和摩尔电导值的分析,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Ln(H2L)(NO3)2](NO3)·3H2O(Ln=Sm,Eu,Gd,Tb).光谱测试结果表明:配体H2L中酰胺羰基氧和吡啶氮分别与稀土离子配位,硝酸根为双齿配体,Im(Ⅲ)与H2L形成了1∶1的螯合物.另外,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方法对Sm配合物与DNA之间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实验结果显示随着DNA的加入[Sm(H2L)(NO3)2](NO3)·3H2O配合物在265 nm处的紫外吸收峰逐渐减小,并产生红移现象,得到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为1.24×105.Sm配合物使EB-DNA体系发生荧光猝灭,由于配合物和EB争夺与DNA的结合位点,从而使体系中游离的EB增多.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峰的变化亦显示随着.DNA的加入配合物的谱峰强度减弱,同时1 282cm-1处的谱峰消失,说明配体的吡啶环在一定程度上插入了DNA的双螺旋平面,导致吡啶环的电子云密度发生改变.以上结果表明配合物和DNA发生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La(Ⅲ)与希夫碱β-丙氨酸缩β-萘酚醛(以KHL表示)双核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UV,摩尔电导及热分析,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La2(L)2(NO3)2]·2C2H6OH.采用荧光光谱法对其与DNA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配合物浓度的增加,对EB-DNA体系的荧光猝灭作用增强,配合物与DNA发生了类似于EB的较强的插入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4-氨基-1,2,4-三氮唑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为原料, 在冰醋酸催化下合成了配体4-氨基-1,2,4-三氮唑缩对二甲氨基苯甲醛(L)。 然后利用L与过渡金属硝酸盐[M(NO3)2·xH2O(M=Cu, Co, Zn, Cd; x=3~6)]在无水乙醇中反应, 制得固态配合物M3L6(NO3)6(H2O)2。 通过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 紫外光谱、 荧光光谱等手段对合成的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实验结果表明, 该物质是一种多晶粉末状的发光材料, 在紫外光的激发下, 在乙醇溶液体系中的荧光发射峰在416 nm处, 为蓝色荧光, 色纯度高, 荧光量子效率高, 而配合物M3L6(NO3)6(H2O)2的荧光发射峰则红移至445 nm左右, 同时荧光强度显著增强。 M3L6(NO3)6(H2O)2中与M(Ⅱ)发生配位作用的基团是配体中三氮唑环上的氮原子。  相似文献   

6.
室温下,通过双核配合物[Cu(dppm)(NO3)]2(dppm=双二苯基膦甲烷)与四苯基硼钠在甲醇和二氯甲烷混合溶剂中反应制备了三核铜(I)配合物[Cu3(dppm)3(NO3)(OH)](NO3),经过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核磁和ES-MS等现代分析手段表征了配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进一步研究了配合物在室温下的荧光光谱特征。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La(Ⅲ)与希夫碱β-丙氨酸缩β-萘酚醛(以KHL表示)双核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UV,摩尔电导及热分析,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La2(L)2(NO3)2].2C2H5OH。采用荧光光谱法对其与DNA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配合物浓度的增加,对EB-DNA体系的荧光猝灭作用增强,配合物与DNA发生了类似于EB的较强的插入作用。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四种N,N'-双(2-吡啶甲酰胺)-1,2-乙烷(H2L)稀土配合物。经过对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分析和摩尔电导值的分析,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Ln(H2L)(NO3)2](NO3)·3H2O(Ln=Sm,Eu,Gd,Tb)。光谱测试结果表明:配体H2L中酰胺羰基氧和吡啶氮分别与稀土离子配位,硝酸根为双齿配体,Ln(Ⅲ)与H2L形成了1:1的螯合物。另外,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方法对Sm配合物与DNA之间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实验结果显示随着DNA的加入[Sm(H2L)(NO3)2](NO3)·3H2O配合物在265m处的紫外吸收峰逐渐减小,并产生红移现象,得到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为1.24×10^5.Sm配合物使EB-DNA体系发生荧光猝灭,由于配合物和EB争夺与DNA的结合位点,从而使体系中游离的EB增多。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峰的变化亦显示随着DNA的加入配合物的谱峰强度减弱,同时1282cm^-1处的谱峰消失,说明配体的吡啶环在一定程度上插入了DNA的双螺旋平面,导致吡啶环的电子云密度发生改变。以上结果表明配合物和DNA发生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两种新的铜(Ⅱ)-天冬氨酸-咪唑类混配配合物([Cu(HAsp)ImH2O]SO4·4H2O与[Cu(Asp)Im (OH)]·4H2O,HAsp代表天冬氨酸分子,Asp代表天冬氨酸离子,Im代表咪唑)。以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热重-差热分析对其进行表征;以电子吸收光谱法及荧光分析法研究了这两种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两种铜(Ⅱ)-天冬氨酸-咪唑类混配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明显不同:[Cu(HAsp)ImH2O]SO4·4H2O为伴随着静电作用的插入结合;而[Cu(Asp)Im (OH)]·4H2O主要与DNA的碱基N发生配位作用,造成了DNA双螺旋的破坏。分析了两种配合物因结构不同而导致的与DNA作用方式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首次设计合成希夫碱还原产物N,N-双(4-甲氧基苯)乙基-1,2-二胺受体分子L.通过考察L与12种金属阳离子作用时的荧光性质变化,发现Cu2+和Fe3+对L有显著的荧光猝灭作用,Zn2+和Cd2+对L有明显的荧光增强作用;因此可构建受体分子L对两对金属阳离子的"OR"逻辑门作用关系,形成逻辑识别体系.测定了Zn...  相似文献   

11.
由于DNA与[Ru(bpy)3]2+(bpy=2,2′-联吡啶)及Cu2+间的静电作用,用自铸膜法在铟锡氧化物(ITO)上制备了橙红色[Ru(bpy)3]2+-DNA-Cu2+复合膜,并应用稳态和暂态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复合膜进行了表征和DNA介导的光诱导电子转移(PET)研究。结果表明,[Ru(bpy)3]2+-DNA-Cu2+复合膜(摩尔比为10∶20∶1)呈现了明显的吸收特征峰(450 nm)和发射峰(λem=595 nm),发光呈单指数衰减,发光寿命为188.6 ns,Cu2+通过DNA介导PET机制猝灭[Ru(bpy)3]2+发光,猝灭常数为6.94×103 L·mol-1,猝灭速率常数为3.80×1010 L·mol-1·s-1;复合膜中Cu2+摩尔比(10倍)的增大使发射峰蓝移了11 nm,吸收和发射强度衰减至消失,Cu2+通过静态猝灭机制削弱[Ru(bpy)3]2+发光。此外,对比于溶液和复合膜中Cu2+对[Ru(bpy)2(tatp)]2+-DNA(tatp=1,4,8,9-四氮三苯)的发光调控,Cu2+仅能因静电作用猝灭复合膜中[Ru(bpy)3]2+的发光。  相似文献   

12.
以去离子水为溶剂,合成了以Zn2+及N12+为中心,以L1,L2[L1=4-氨基-3,5-二甲基-1,2,4-三唑,L2=4-氨基-1,2,4-三唑]及硫氰酸根为配体的两种配合物,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金属离子络合滴定、摩尔电导测定,确定了配合物组成分别为Zn3(NCS)6(L1)6(NO3)2及Ni3(NCS)6(L2)6(NO3)2,同时对两种配合物做了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荧光光谱的测试表征.荧光光谱的测试表明两种配合物均在415 nm有一强的荧光发射峰,且镍配合物的荧光要明显强于锌配合物,两种配合物有望成为蓝光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   

13.
Xu L  Ma YF  Tang KZ  Tang Y  Liu WS  Tan MY 《Journal of fluorescence》2008,18(3-4):685-693
Two new highly luminescent Tb(III) coordination complexes of beta-diketone ligands, [TbL(capital I, Ukrainian)(NO(3))(3)(H(2)O)] 1 [L(capital I, Ukrainian)=N-(2-pyridinyl)ketoacetamide] and [TbL(capital I, Ukrainiancapital I, Ukrainian) (2)(NO(3))(2)(C(3)H(6)O)][TbL(capital I, Ukrainiancapital I, Ukrainian)(NO(3))(4)] 2 [L(capital I, Ukrainiancapital I, Ukrainian)=N-(6-(4-methylpyridinyl))ketoacetamide],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and incorporated into SiO(2)/polymer hybrid material by sol-gel method resulting in a novel ternary molecular hybrid material. The Tb(III) complexes display characteristic metal-centered luminescence while the ligands emission are completely quenched, showing that efficient ligand-to-metal energy transfer (antenna effect) occurs. The gels can exhibit the characteristic emission bands of terbium ion. In addition, terbium ions present longer fluorescence lifetime in gels than in the corresponding pure complexes powders. Compared with the complexes, the unit mass luminescence intensities of the gels are enhanced. And the increase extent of luminescence intensity of the gel is influenced by the substituent of the ligands. At the same time, concentration effects on the luminescence intensity were investigated. The photo stabilities of the gels under UV radiation are much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pure terbium complexes.  相似文献   

14.
由氟哌酸与Ni(Ⅱ)、Cu(Ⅱ)、Zn(Ⅱ)的硝酸盐合成了三个未见报道的固态配合物,并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热重分析表征了它们的组成和性质。  相似文献   

15.
王悦辉  王婷  周济 《光子学报》2014,40(2):209-216
基于贵金属纳米粒子的局域场增强效应,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分析手段研究了纳米银粒子对表面吸附罗丹明B的光谱学性质的影响以及罗丹明B-纳米银体系中加入电解质离子后,电解质离子与纳米银、染料分子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罗丹明B溶液的浓度小于0.6 μmol·L-1时,微量纳米银可使其荧光强度略增加,继续增加纳米银浓度则造成荧光强度下降.当罗丹明B溶液的浓度高于0.6 μmol·L-1时,纳米银总是引起溶液的荧光强度下降.KNO3、KCl、Ca(NO3)2、MgCl2和CaCl2电解质可造成纳米银粒子不同程度的聚集和生长.引起的纳米银粒子的聚集程度关系为:CaCl2>MgCl2>KCl>Ca(NO3)2>KNO3.随着电解质加入量的增加,溶液的荧光强度先下降,而后又逐渐增强,直至达到定值.各电解质对罗丹明B-Ag溶液的荧光强度影响强弱关系为Ca(NO3)2>CaCl2>MgCl2>Cl>KNO3.  相似文献   

16.
用稳态荧光和时间分辨荧光研究了一种新型酰腙配体2-羟基甲醛-5-氯水杨酰腙(H3L)及Sn配合物(n-Bu2)Sn(HL)晶体、溶液和旋涂膜的光谱特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对H3L而言,与其稀溶液相比,晶体及旋涂膜的荧光强度依次增强,荧光峰位都有所红移,荧光寿命有所延长,其单分子跃迁能为240.2kJ.mol-1;对[(n-Bu2)Sn(HL)]而言,其晶体稳态荧光强度比在溶液中强且荧光峰位红移,旋涂膜产生了荧光猝灭,单分子跃迁能为230.4kJ.mol-1;与H3L相比较,(n-Bu2)Sn(HL)晶体的荧光强度要强接近4倍,荧光寿命变长。这些现象的物理机制是分子的共轭体系越大、分子的刚性越大其荧光强度越强,荧光寿命越长。  相似文献   

17.
基于CdTe量子点荧光猝灭-恢复方法测定依诺沙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相合成了巯基丙酸保护的CdTe量子点。根据在Cu2+存在的情况下,CdTe量子点荧光恢复程度与依诺沙星浓度成正比的现象,建立了基于CdTe量子点荧光猝灭-恢复测定依诺沙星的新方法。考察了溶液pH值以及Cu2+浓度等对检测体系的影响。在p H=10的硼砂缓冲溶液中,在Cu2+浓度为2.3×10-5mol/L的条件下,依诺沙星浓度在8.0×10-7~3.0×10-5mol/L范围内与量子点荧光恢复程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7.2×10-8mol/L。该方法用于实际样品中依诺沙星的检测,回收率为95.5%~10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