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Ⅱ.关于化学概念和其他教材的科学性问题一、第一章 1.关于物体由物质构成的问题第一节里提出的“自然界里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一命题显然是不合逻辑的。“构成一词只能用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不能用在种概念从属于类概念的关系上,更不应用在“体”和“质”两个范畴(类概念)上。物质的存在必占有空间,既占有空间,就具  相似文献   

2.
从1956年秋季开始,各地中学初中三年级以及其他学校的某些年级都使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3月的新版初中化学课本。一年来,本刊陆续收到各地教师投来有关该课本的问题的稿件有数十篇之多。绝大多数的教师都肯定了该课本在系统性、科学性方面的优点,但是为了使该项课本能更加完善起见,大家都结合了自已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对该课本提出了不少意见。我们现在把第一批来稿综合归纳成四个部分:Ⅰ.关于教材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高中化学课本的总的意见1.关于系统方面的意见1)三章理论性的教材仍应放在最后讲解,因为这才能与高三物理相联系。2)有机化学应全部放在高中化学第二册中讲授。3)氮和磷一章移第一册,第一册的溶液一章移第三册。2.关于结合实际方面的意见1)高中化学结合工农业生产和人生日用品如医药卫生之类实在太不够了,应采取过去“实用化学”的优点,随处插入实用材料;卫生学校、护士学校化学课本中结合实际的资料也应扼要举例插入。2)课本中结合新发明的资料极少,例如在第三册“硅和它的化合物”中,只提了锗的名字,与今日半导体应用的发展情况相对照,实在太不相称。又例如,在  相似文献   

4.
该书第10页物质不灭定律,原文:各种物质在化学反应以前的总重量,必等於反应以後生成的各种新物质的总重量。”这样说法,只适合於所拿的原物质是互为当量,例如2克氢和16克氧反应生成18克水,但一般化学实验或化学工业在生产上进行化学反应时,都是特意加多某一物质以使反应向右进行,即原物质并不互为当量。例如5克氢和16克氧作用生成18克水还剩1克未作用的氢,若照原文定义,各物质在化学反应以前的总重量是氢3克、氧16克共19  相似文献   

5.
Ⅳ、克原子和克分子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一)胡国华同志说张海若同志的“全文中似乎强调了做计算题一定要用克分子,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似乎还值得商榷。”该不该强调呢?我觉得是应该强调的。强调用克分子做化学计算题不但不会阻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会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恰当地提高。因应用克原子、克分子来解答计算问题有一定的优越性,能使学生正确地计算和掌握应用问题。这些优越性已为张海若同志所缕述,不再赘。更重要的是:根据分子式或化学方程式来计算化学应用问题时引用了克原子、克分子,不但简化了计算,而且还把原子分子的概念引入重量(克数)的计算。如不经过这个步骤,学生是很难捉摸题目中的道理的,即使学生能照样地解答题目,也必然是机械的生搬硬套。胡国华同志说:“如果 FeS_2中的硫全部生成 H_2SO_4的话,则一个 FeS_2分子应当可以生成二个 H_2SO_4,因此可以找出119.9克 FeS_2能生成2×98克 H_2SO4_。”这里一个 FeS_2分子和119.9克FeS_2有什么关系?知道了一个 FeS_2分子能生成二个H_2SO_4,是怎样找出119.9克 FeS_2生成2×98克 H_2SO_4的呢?学生不懂的地方就在这里,胡国华同志用“因此”二字就轻轻地带过去了。我以为这里必须引用克分子的概念来作为桥樑,概念才够清楚,思维才合乎逻辑,计算才更简单。我们可以教学生这样想:  相似文献   

6.
一、王希同志的意见:自漏斗注水不容易均匀,所以出來的一氧化碳有時多有時少,这样在試管口处就不能繼續不断的燃燒,所以教師势必就得断續不断的燃點,这样会造成操作上的困难,因为一边要燃點,一边还要往里添水。由於存在以上的困难,所以我們就想办法改進了一下。我們是这样做的:用大啟普發生器,儲藏一氧化碳(往啟普發生器裹收集時就  相似文献   

7.
左育民 《化学教育》1986,7(4):47-49
翻阅现行初中化学教科书(82年版,84年印刷),发现有两处插图及有关文字有欠妥的地方,提出来供老师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陶冶 《化学教育》1980,1(4):36-39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指出“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要求教师“努力完成规定的实验。”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教师对每个实验应作深入研究,我在教学实践中,对现行课本中的一部分实验作了改进和补充。  相似文献   

9.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的公布,标志着我国的化学教学,从基础上开始走向计划化的道路,是极为值得欢喜的一件大事情。因为这份大纲和我所担任的一年制理化专修科的“初中化学教材教法”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我对它曾仔细地研读了好几遍。这价材料,我把它油印了发给每个学生一份,作为补充材料;对于说明部分,还着重加以进解,以期学生们和我自己,都对它有深切的体会。五月中旬,我院举行建校后第一届大规模教学  相似文献   

10.
截至发稿时为止,本刊收到了由全国20个省1个自治区的94个城市的读者写来的意见表。这些读者是高等学校师生,高、初中教师和学生,师范和技术学校教师,药学工作者和化验工作者,部队中的文化教师及各方面的自修青年。虽然有一些地区的意见表尚未寄来,我们认为这次读者意见的搜集相当广泛和深入;这些意见是有着很大的代表性的。因此,这些意见的提出,对本刊工作的改进,将起着很大的作用。本刊常务编委会经过慎重地整理归纳,三次讨论了读者的意见,今将初步结果简述於后: (1)关於本刊编辑方针问题,读者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1) 把现有刊物分成“为高等学校”和“为中等学校”服务的两种刊物。这样就可以解决高等学校师生不愿看中学教学栏和中等学校师生看不懂“专论”的困难。 2)同意目前的编辑方针,这样可以使中学教师对高教情况和目前科学发展的方向有机会了解和钻研,加强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化学教学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刘重阳 《化学教育》1983,4(3):34-35
当前,初三年级均已使用改编的新教材,由于在结构和内容上做了不少慎重的增、删、改。因之它比“试用本”有更强的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更具体地体现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减轻学生负担,注重“双基”加强基本操做及定性实验,注意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应对现行的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和化学课本中的教材,作适当的精简和调整。精简和调整的原则如下:(1)删去超越科学基础知识范围的、次要的和过时的教材;(2)删去现行课本中有的而大纲中所没有的教材;(3)删去不十分必要的重复的教材;  相似文献   

13.
Ⅱ、关于克原子、克分子的教学(一)为什么难教?(1)因为这两个概念较为复杂、教学时牵涉到原子量、分子量氧单位、克单位、原子数、分子数等方面。定义较为周折,如果骤然提出“克原子是以克做单位来表示元素一定的量在数目上等于它的原子量”,学生会莫明其妙。当教师继续往下讲,把问题引到原子数、分子数上去,学生思维往往跟不上。在以前讲到原子量和分子量时,教师曾认为“克单位”太大,应该采用“氧单位”;但在讲到克原子和克分子时,教师却又认为“氧单位”太小,应该用“克单位”。这样来回翻觔斗,岂不把学生闹糊涂了。(南京大学化学系沈性文)(2)学生常有下列误会:i)把克原子和克混为一  相似文献   

14.
程名荣 《化学教育》1983,4(3):41-43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试用本)自1979年出版以来,已经使用了将近四个学年了。这四年来,全国教育情况有了发展变化,教师对使用教材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并提出了许多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1953年中央教育部制订了师范学校化学教学大纲(草案),195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师范化学课本,这个课本是以苏联波力索夫所著的师范化学为蓝本而编译的,毫无疑问,这是符合实际需要的。1956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更好地完成师范教育的任务。”作了一次全面的修改,增加了不少的农业化学知识,在教材的系统上也作了一些调整。经过了这样  相似文献   

16.
关于1,3-丁二烯的亲电加成反应 1,3-丁二烯跟卤素、卤化氢等试剂容易发生亲电加成反应。当它跟一分子卤素或一分子卤化氢等发生亲电加成时,一般既可得到1,4-加成产物,也可得到1,2-加成产物,而两种产物的比例,则取决于反应温度、试剂和溶剂的性质、产物的稳定性等诸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刊第5、6两期先后刊出了部份读、作者对本刊的热情的鼓励和殷切的期望,以及对栏日设置和内容等方面的评论。本期摘要刊出读、作者对发挥刊物特色和作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广大读、作者在阅读本刊和为本刊撰稿、审稿的同时,对刊物中有侍改进的方面继续提出宝贵的意见;特别希望作者能根据广大读者意见和需要制订选题和撰写稿件。让我们为进一步办好《化学通报》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自从本刊提出了开展关于克原子和克分子问题的讨论以来,得到了许多化学教师的响应,到现在为止,本刊先后收到了数十篇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为了便于展开讨论,并使所讨论的问题更加集中、明确,现由本刊把这些文章分三方面作了整理:Ⅰ.关于克原子、克分子概念的含义;Ⅱ.关于克原子、克分子的教学;Ⅲ.在化学计算中克原子和克分子的应用。希望大家读后能继续深入地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1.试验银镜反应所用试管事先用苛性碱加热煮沸洗净,如改用硝酸加热煮沸洗净,再用大量水冲洗,效果更好。 2.课本上规定“在试管里放氧化银的氨溶液3—4毫升,福马林1—2毫升,混和微热……”按上法当混和时已出现黑色,实验很易失败,因反应太快,如用氧化银氨溶液和福马林体积比为20:1(即用2毫升氧化银的氨溶液加3—5滴福马林)即出现银镜,且非常光亮,微热更快。 3.如用下法不需加热,效果亦显著。在洗净的试管中倒入1毫升福马林并转动使附着于试管壁上,倒去多余的福马林(以备另用),在附有福马林的试管中加入氧化银的氨溶液3—5毫升,转动即有光亮的银镜出现。  相似文献   

20.
许国培 《化学教育》1983,4(3):43-45
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是根据教育部1981年4月颁发的教学计划编写的。根据教学计划,这册课本是承上启下的,即一方面跟初级中学化学课本相衔接,一方面跟六年制重点中学单课性选修的高中化学第二、三册,跟侧重理科的高中化学课本第二、三册,跟侧重文科的高中化学课本第二册相衔接,因此,这册化学课本的选材问题较复杂,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在处理跟以后各册化学课本的联系上遇到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