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了存在氯离子浓差的混凝土中钢筋表面的腐蚀面积率、失重率和宏电池腐蚀特征, 并与均匀氯离子浓度相比较, 阐明了在混凝土内存在氯离子浓差作用下钢筋表面的腐蚀机理. 结果表明: 钢筋表面存在氯离子浓差相对于均匀浓度腐蚀严重, 浓差越大坑蚀越显著; 因氯离子浓差在钢筋表面形成的大阴极小阳极比小阴极大阳极腐蚀更为严重, 2种形式的宏电池腐蚀均比均匀腐蚀明显; 并且, 泌水作用加剧了混凝土内钢筋腐蚀.  相似文献   

2.
通过内掺氯盐混凝土试件和既有混凝土结构中迁移型阻锈剂的修复试验, 结合钢筋自然电位、腐蚀面积率和失重率, 综合评价迁移型阻锈剂修复措施的阻锈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 涂刷、灌注、复合修复均能起到良好的阻锈效果, 其中复合修复阻锈效果最佳; 涂刷、灌注修复时, 若达不到亚硝酸根离子与氯离子临界摩尔比, 会引起宏电池腐蚀, 加速钢筋锈蚀; 磷酸氢二钠阻锈性能弱于亚硝酸钠, 但不发生宏电池腐蚀.  相似文献   

3.
基于阴阳两极阻锈剂阻锈机理,通过盐水浸渍和钢筋混凝土阻锈试验,得到阻锈效果良好的复合型阻锈剂,并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XRD)和电镜扫描分析技术(SEM)微观手段探讨了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阻锈剂单掺时,阳极型阻锈剂比阴极型阻锈剂具有更好的阻锈效果,阴阳两极阻锈剂复合掺加后可得到优于单掺的阻锈效果;磷酸盐的掺入能更好地改善亚硝酸盐在低掺量时引起的点蚀效应;磷酸氢二钠与亚硝酸钠以1:1的质量配比时,阻锈效果最好,且混凝土的密实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4.
基于阴、阳两极阻锈剂阻锈机理,对市售常用阻锈剂阻锈效果及其混凝土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得到阻锈效果和混凝土性能良好的阴阳两极复合型钢筋阻锈剂.研究结果表明:在多种阴阳极型阻锈剂中单掺苯并三唑和亚硝酸钠的阻锈效果最为明显,当苯并三唑与亚硝酸钠的质量配比为1:1时具有良好的阻锈及协同效应,且提高了混凝土密实度.  相似文献   

5.
混凝土中游离态NO_2~-含量是钢筋阻锈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测定游离态NO_2~-含量和水化产物的组成,评价了水泥浆体内游离态NO_2~-含量对钢筋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养护龄期越长游离态NO_2~-含量越低,早期游离态NO_2~-含量下降速率较快,后期趋于平缓,且生成NO_2-AFm化合物;养护温度越高,游离态NO_2~-含量越低,离子固化率越高,对早期离子固化速率的影响尤为明显;水灰比越大,游离态NO_2~-含量越小,水泥浆试件内的游离态NO_2~-在养护后期仍持续固化而水灰比较小的试件在后期固化速率变慢;随着亚硝酸盐掺量的增加,水泥浆体中游离态和固化态的NO_2~-含量均随之增加,但固化率却随掺量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6.
通过不同氯盐钢筋混凝土加速腐蚀试验, 结合、腐蚀面积率和失重率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水灰比对混凝土中钢筋脱钝的临界氯离子浓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为0.5时保护层厚度为15mm钢筋对应氯离子浓度为0.1保护层厚度25mm的则为0.2水灰比0.3时, 保护层厚度15mm钢筋对应氯离子浓度为0.5保护层厚度25mm的则为0.6表面自带灰黑色能有效延缓钢筋锈蚀当同时处于0.5水灰比, 15mm保护层厚度未去氧化皮的钢筋对应氯离子浓度为0.4%.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多硫化钙对高浓度铬污染软土的固化稳定效果, 进行了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毒性浸出试验, 研究养护龄期、重金属浓度以及多硫化钙固化剂掺量对铬污染软土固化特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 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龄期的增加显著提高, 龄期28 d时的固化土体强度可为龄期7 d时强度的2.4倍; 污染土中铬浓度越高, 无侧限抗压强度越低; 掺加固化剂的污染土无侧限抗压强度有明显的提高, 当固化剂掺量为0.1%时, 强度可提高28%, 最大强度可达1.76 MPa. 掺入固化剂后, 铬的浸出浓度明显低于未掺固化剂时的浸出浓度, 固化剂掺量越高, 浸出浓度越小; 当铬的质量分数高达15000 mg●kg-1, 固化剂掺量为0.3%时, 铬浸出质量浓度仅1.67 mg●L-1. 提高固化剂的掺量对于固化稳定效果提升明显, 当固化剂掺量为0.3%时, 污染土的固化率在80.1%~98.9%之间.  相似文献   

8.
电镀综合废水的纳滤膜深度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单根纳滤(NF)膜组件对经过超滤和反渗透膜处理后的综合电镀废水进行了NF膜深度回用处理.考察了进水压力、进水浓度、浓差极化现象对不同纳滤膜组件(NF90和NF270)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压力控制在1.6 MPa左右时分离截留效率最佳,而随着进水浓度的增加,NF90膜易受浓差极化影响,而当表面流速大于0.2 m·s-1时NF270受浓差极化影响较小,适合工程应用. 并通过工程实例试运行,初步考察了其工程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以碳纤维、石墨为导电相材料, 掺入粉煤灰和硅灰制备导电混凝土, 研究了粉煤灰、硅灰的掺量对导电混凝土抗冻融性能的影响, 定义了压阻效应稳定性的指标, 探究了压阻效应稳定性随冻融循环的变化规律, 建立了导电混凝土在冻融循环下的电阻率演化模型和压阻效应稳定性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 在导电混凝土中加入粉煤灰、硅灰可有效提高其抗冻融能力; 当粉煤灰、硅灰总掺量相同时, 较高掺量的粉煤灰可以提升导电混凝土压阻效应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硫氧镁基仿木保温材料的各项性能, 分别研究了相同长度的聚丙烯纤维(PPF)、聚乙烯醇纤维(PVAF)、玻璃纤维(GF)对其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 硫氧镁基仿木保温材料的流动性有所降低; GF对其抗压抗折强度的提高效果最明显, 其中GF掺量为1.0 kg·m-3时早期抗压强度最高, PVAF掺量为0.5 kg·m-3时其早期抗压强度最高; PPF明显提高了硫氧镁基仿木保温材料的耐水性, 其掺量为0.5 kg·m-3时软化系数最大, 而GF掺量在1.0 kg·m-3时, 浸水软化系数稍高于未加纤维的对比试件; 掺加PVAF后硫氧镁基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 其中PVAF掺量在1.5 kg·m-3时其导热系数最低. GF和PPF可以明显地降低硫氧镁基仿木保温材料的收缩值, 其中GF降低自收缩效果较好, 而PPF可以明显地降低其干燥收缩值.  相似文献   

11.
选用C-型、G-型、M-型、Mt2-型4种细胞质类型的7个不育系小麦为材料,以其保持系中国春作对照,用低pH值(pH4.6)提取酶液,采用正极和负极向垂直板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对抽穗期时、穗和花药的阳离子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药中不育系和保持系之间无论是正极向还是负极向的过氧化物酶差异均显著.负极向的过氧化物酶不育系比保持系多了两条带且酶带显色更深,反映其酶活性更强;正极向的过氧化物酶中,不育系也比保持系多了两条带,但没有保持系特有的4条酶带(A7~A10),并且快带也只有一条.花药中阳离子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数增多,活性增强,可能是小麦雄性不育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一种由冷弯卷边H型开孔薄壁钢梁和轻骨料混凝土预制板装配而成的新型轻质组合楼板, 对一组两端简支的组合楼板试件开展了烃类火灾作用后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承担2kN?m-2均布荷载的组合楼板试件在遭受600℃烃类火灾作用后, 仍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和整体刚度. 在4kN?m-2的均布荷载作用下, 火灾后损伤最严重的组合楼板试件的跨中挠度仍小于L/400, 且未见混凝土的进一步开裂. 试验结果表明, 薄壁钢梁腹板开孔形式及抗剪键的数量对火灾后组合楼板的整体刚度和受力性能有明显影响, 从提高组合楼板整体刚度的角度考虑, 对主钢梁腹板的开孔宜首选孔径大、数量少的分布形态, 同时适当增加抗剪键数量.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陶粒-普通混凝土双层组合路面的层间应力及弯沉, 首先进行Z型组合试件的粘结性能试验, 并利用ANSYS软件建立陶粒-普通混凝土双层组合路面模型, 分析车辆在匀速和制动工况下组合路面的层间应力及弯沉分布; 还进一步研究了增设Z型钢筋网对组合路面层间粘结性能的加强作用. 结果表明: 陶粒-普通混凝土双层组合路面具有较理想的层间粘结性能和较小的变形; 增设Z型钢筋网可进一步减小层间应力和变形, 加强整体粘结性能.  相似文献   

14.
简支梁受压区采用普通混凝土, 受拉区采用陶粒混凝土, 可充分利用普通混凝土的高抗压强度及陶粒混凝土良好延性及自重轻的优点, 实现二者有机结合. 通过设计制作3根底部采用陶粒混凝土, 上部采用普通混凝土, 剪跨比分别为1.3、1.9、2.5的叠浇梁, 和1根剪跨比为1.9的全陶粒混凝土梁进行抗剪性能试验, 分析叠浇梁在荷载作用下的整体工作性能与破坏特征, 研究不同剪跨比对叠浇梁抗剪极限承载力、变形、最大斜裂缝宽度、纵筋应变和箍筋应变的影响. 结果表明: 所设计的叠浇梁叠浇结合面整体工作性能良好; 随着剪跨比的增大, 跨中挠度和最大斜裂缝宽度增大; 达到极限荷载时, 纵筋均未屈服, 剪跨区箍筋屈服, 4根简支梁均发生典型的剪切破坏.  相似文献   

15.
分别采用因子分析模型和聚类模型对化学电源的技术指标:正极长度、负极长度、隔膜长度、电液量、容量、开路电压、自放电后电压、内阻和重量进行分析,得出正极长度与负极长度参数设计指标联系最紧密,开路电压与自放电后电压性能测试指标联系最紧密.这为化学电源技术指标的分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化学电源的设计质量控制、组合管理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价值,从而促进化学电源的技术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降低咸肉中亚硝酸盐含量, 将具有高效降解亚硝酸盐的发酵乳杆菌RC4应用于咸肉制作中, 研究其对咸肉亚硝酸盐含量、品质和风味的影响. 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 对添加发酵乳杆菌RC4的实验组咸肉制作工艺进行优化, 比较接菌组和未接菌发酵对照组在感官评分、亚硝酸盐含量、pH、色差、水分、硫代巴比妥值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 结果表明: 实验组咸肉亚硝酸盐含量降解显著, 降解率为78.60%; 实验组咸肉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2.0%(μL·mL-1)的发酵乳杆菌RC4菌液, 18℃发酵10d. 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咸肉pH降低; 色差及水分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 TBA值的变化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 在鉴定出的87种挥发性物质中, 庚醛为RC4发酵产生, 苯甲醛等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这几种醛均为特征风味化合物. 由此可知, 在咸肉制备工艺中, 添加发酵乳杆菌RC4能显著降低咸肉的亚硝酸盐含量, 提高咸肉保质期, 增加其特征风味化合物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