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圆二色光谱法(CD)和红外光谱法(FT-IR)并结合化学计量学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法(MCR-ALS)、粘度测量及分子模拟技术,研究在生理酸度条件下(pH 7.4),环境雌激素双酚AF(BPAF)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机理。荧光滴定结果表明,ctDNA通过静态猝灭的方式降低BPAF的内源荧光,氢键与疏水作用为主要结合驱动力,二者通过嵌插方式发生相互作用,结合常数为10~3数量级。ctDNA相对粘度的增加进一步证实了二者间的嵌插结合,CD和FT-IR光谱分析表明,BPAF主要以嵌插方式结合在ctDNA的G、C碱基富集区,而导致ctDNA的B型构象变得松散。此外,引入MCR-ALS算法对BPAF-ctDNA体系的紫外光谱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反应体系中3个组分(ctDNA、BPAF及ctDNA-BPAF复合物)浓度变化趋势,实现了对该反应过程的监控。  相似文献   

2.
在生理酸度条件下(pH 7.4),运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圆二色光谱法(CD)和红外光谱法(FT-IR)并结合粘度实验和熔点测量,研究了麦芽酚(MAL)与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结合性质和结合模式。实验结果表明,MAL与ctDNA的结合未引起ctDNA的熔点和粘度产生明显变化,NaCl浓度的增加,对MAL-ctDNA体系紫外吸光度无明显影响,表明二者是以沟槽方式结合且不存在静电作用。计算出的热力学参数表明,MAL与ctDNA的结合作用主要由氢键和范德华力驱动。圆二色谱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MAL更倾向于与ctDNA的T碱基结合,并诱导ctDNA由从正常的B型结构转变为高度松散的B型ctDNA结构。分子模拟直观展示了MAL与ctDNA的结合模式为沟槽结合,且主要结合在ctDNA的T碱基富集区,证实了实验结果。凝胶电泳实验表明,MAL没有引起DNA明显损伤。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在生理酸度条件下(pH 7.4),运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圆二色光谱法(CD)、粘度实验、熔点测量、盐效应实验和分子模拟技术,研究了维生素B_6(VB_6)与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显示,VB_6的存在没有引起ctDNA的熔点和粘度的显著变化,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也没有对VB_6-ctDNA体系吸光度产生显著影响,且VB_6与单链DNA的结合常数大于双链DNA,以上现象表明,VB_6与ctDNA是以沟槽方式结合且不存在静电效应。通过计算所获得的热力学参数表明,VB_6与ctDNA结合的主要驱动力为氢键与范德华力。CD分析结果表明,VB_6对ctDNA的构象产生轻微的扰动,ctDNA仍为B型构象。分子模拟的结果表明VB_6主要结合于ctDNA的T碱基富集区。  相似文献   

4.
在生理酸度条件下(pH 7.4),运用多种光谱分析方法研究了2-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过氧化苯甲酰(BPO)包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Hp-βCD与BPO形成11的包合物,两者的包合常数为2.40×10~4 L·mol~(-1)。计算出的热力学参数表明,氢键和范德华力是Hp-βCD-BPO包合物与ctDNA相互作用的主要驱动力。Hp-βCD-BPO包合物存在下,ctDNA的熔点和粘度无明显变化,KI荧光猝灭效应和Na3PO4的存在使Hp-βCD-BPO-ctDNA复合物的荧光强度发生改变,表明Hp-βCD-BPO包合物与ctDNA主要通过沟槽和静电方式结合。红外光谱(FT-IR)和圆二色谱(CD)分析结果显示,Hp-βCD-BPO包合物主要与ctDNA的鸟嘌呤(G碱基)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引起ctDNA的B构象向A构象转变。  相似文献   

5.
利用荧光光谱法和分子模拟技术,并结合DNA单双链、盐效应、熔点和粘度测量等实验,研究了生理酸度条件下(pH7.4)原儿茶酸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结合性质和结合模式。结果表明,ctDNA能够结合原儿茶酸,并通过静态方式猝灭原儿茶酸的内源荧光,两者的结合常数在10~3 L·mol~(-1)数量级,氢键和疏水作用是原儿茶酸与ctDNA结合的主要驱动力。原儿茶酸的加入没有明显改变ctDNA的熔点和粘度,单链ctDNA猝灭原儿茶酸荧光的能力大于双链ctDNA,并且NaCl浓度的增加对原儿茶酸-ctDNA复合物的荧光强度没有明显的影响,表明原儿茶酸与ctDNA主要通过沟槽模式结合。分子模拟显示原儿茶酸的结合位点在ctDNA的小沟区,且与碱基胸腺嘧啶(T)形成氢键。分子模拟结果进一步确证了二者之间的沟槽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生理条件(pH 7.4)下,以吖啶橙(AO)为荧光探针,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圆二光谱(CD)和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并结合熔点、粘度及盐效应实验,研究了西玛津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随着溶液中西玛津的浓度增大,DNA-AO复合物的荧光逐渐被猝灭,表明西玛津与AO发生了部分置换作用,而且西玛津的存在使得DNA的熔点和粘度增大,由此推断西玛津与DNA发生嵌插结合。此外,FT-IR光谱分析和盐效应结果表明西玛津与DNA还存在静电结合。计算出的热力学参数表明,疏水作用力是西玛津与DNA结合反应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在生理酸度条件下(pH=7.4),运用荧光光谱法、圆二色光谱法(C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并结合DNA粘度试验和熔点测量,研究了积雪草苷与小牛胸腺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DNA能明显猝灭积雪草苷的荧光,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积雪草苷与DNA之间的结合使DNA的熔点升高,粘度增大,说明二者以嵌插方式结合。CD和FT-IR光谱分析表明积雪草苷主要作用于DNA的A、T碱基之间,且此结合作用未改变B型DNA构象。计算的热力学参数表明,积雪草苷与DNA的结合反应主要由氢键和范德华力驱动。  相似文献   

8.
在pH 7.4的Tris-HCl缓冲液中,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圆二色谱(CD)以及粘度实验和熔点实验研究农药氰戊菊酯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发现,随着氰戊菊酯浓度增大,DNA农药体系出现紫外增色,CD谱收缩现象,DNA的粘度和熔点明显增大,说明氰戊菊酯主要以嵌入方式与DNA结合,氰戊菊酯可导致DNA链增长,破坏右手螺旋以及碱基堆叠。测定不同温度(293,302,310K)下氰戊菊酯与DNA之间的表观结合常数,并通过Van’t Hoff方程计算出两者作用的热力学参数焓变(ΔH)和熵变(ΔS)分别为78.63kJ.mol-1和359.5J.mol-1.K-1,据此推测疏水作用是两者结合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在人体生理(pH 7.4)环境下,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分析法、圆二色光谱分析法(CD)和分子模拟技术探究了维生素D_3(VD_3)与人血清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VD_3与HSA通过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HSA内源荧光发生静态猝灭。结合常数为10~5 L·mol~(-1)数量级,结合位点数约等于1,表明VD_3与HSA有较强的结合作用且有一个结合位点。计算的热力学焓变(ΔH°)和熵变(ΔS°)分别为46.54kJ·mol~(-1)和59.26J·mol~(-1)·K~(-1),显示疏水作用是维持HSA-VD_3复合物稳定的主要驱动力。位点竞争实验显示,VD_3主要结合在HSA的Site Ⅰ位。分子模拟进一步证明了VD_3在HSA上的结合位点并展示了二者的结合模式。紫外、同步荧光和圆二色光谱结果显示,VD_3结合HSA导致HSA酪氨酸残基所在的微环境极性增强,疏水性降低,并且使HSA的α-螺旋含量降低,β-折叠含量升高,HSA的多肽链产生了局部伸展,二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0.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以及圆二色谱(CD)法,研究了蛇床子素(osthole)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蛇床子素通过与HSA形成基态复合物使其内源荧光猝灭。计算出的热力学参数焓变(ΔH)和熵变(ΔS)值表明,疏水作用力是蛇床子素-HSA结合的主要驱动力。位点竞争实验表明,蛇床子素主要结合在HSA的siteⅢ位。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蛇床子素在HSA中的结合位置与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为3.99nm。红外变换光谱和圆二色谱分析显示,蛇床子素的存在诱导HSA的二级结构发生了部分改变。  相似文献   

11.
用一种新的基于共振镜技术(resonant mirror)的IAsys光生物传感器分别测定了小牛胸腺DNA(ctDNA),鲑鱼精DNA(hsDNA),pUC-18质粒DNA与组蛋白H1相互作用的结合和解离的动力学速率常数(ka,kd)和解离平衡常数(KD).结果表明ctDNA与H1的结合作用最强,其KD值为5.44×10-7mol.L-1,hsDNA,pUC-18质粒DNA与组蛋白H1的KD值分别为73.34×10-7,67.93×10-7mol.L-1.  相似文献   

12.
在人体生理酸度(pH 7.4)条件下,运用荧光、紫外和圆二色谱法并结合分子模拟技术研究了甜味剂糖精钠(SSA)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SSA通过静态方式猝灭HSA的荧光,SSA在HSA上有一个结合位点位于subdomain IIA(site I位),分子模拟证实了该结合位点。计算出的热力学参数焓变(ΔH)和熵变(ΔS)均为负值,表明氢键与范德华力是形成SSA-HSA复合物的主要驱动力。紫外吸光光谱与圆二色谱分析显示,SSA的存在诱导HSA的多肽链发生了部分伸展。  相似文献   

13.
在模拟人体生理酸度条件下(pH 7.4),运用荧光、紫外、红外和圆二色光谱法结合分子模拟技术,研究了磺胺二甲异恶唑(SIZ)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荧光猝灭实验表明,SIZ对HSA的荧光猝灭属于形成复合物的单一静态猝灭。SIZ与HSA有中等强度的亲合力,结合常数在104 L·mol-1数量级,结合位点数近似等于1,计算热力学参数焓变(ΔHΘ=-25.24kJ·mol-1)和熵变(ΔSΘ=-4.53J·mol-1·K-1)值表明,氢键与范德华力是SIZ与HSA相互作用的主要驱动力。荧光竞争实验表明,SIZ位于HSA亚结构域IIA的疏水空腔(Site I位),分子模拟证实了这一结果。紫外、同步荧光、圆二色谱和红外光谱分析以及蛋白质表面疏水性测定显示,SIZ与HSA结合诱导了HSA的二级结构发生了部分改变,蛋白质多肽链部分伸展,结构松散,使α-螺旋含量降低,HSA表面疏水性降低。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4.
恩诺沙星与脱氧核糖核酸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法,在生理条件下(pH=7.4)对恩诺沙星(ENR)与小牛胸腺脱氧核糖核酸(ct-DNA)的作用方式进行了研究。证实了恩诺沙星通过嵌插方式和静电结合方式与DNA发生相互作用。实验表明,DNA能猝灭恩诺沙星的内源性荧光,DNA与恩诺沙星的相互作用为静态猝灭过程,其结合常数为2.73×105L.mol-1,结合位点数为1.12。  相似文献   

15.
光谱法研究水溶性杯[8]芳烃对伊红的分子识别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性对-二甲氨甲基-杯[8]芳烃(简称杯[8]胺)对伊红的分子识别作用。研究发现,对-二甲氨甲基-杯[8]芳烃与伊红存在较强的静电作用,两者之间形成了2:1型的络合物,络合常数为2.1×109Lmol-1,小牛胸腺DNA对杯[8]胺-伊红络合物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DNA能夺取杯[8]胺-伊红络合物中的杯[8]胺,导致伊红游离,预示着杯[8]胺是良好的药物载体分子。同时考察了β-环糊精、几种常见有机溶剂和溶液的pH值等对杯[8]胺与伊红相互作用的影响,初步探讨了两者相互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16.
在生理酸度(pH 7.4)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圆二色谱法(CD)研究了赤藓红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及其对HSA结构的影响。荧光滴定实验结果表明,静态猝灭是导致HSA内源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位点竞争实验显示,赤藓红主要结合在HSA的亚结构域IIA(site I);计算出的热力学参数焓变(ΔH°=-30.513 kJ·mol-1)和熵变(ΔS°=177.99 J·mol-1·K-1)值表明,氢键与疏水作用是赤藓红与HSA相互作用的主要驱动力;紫外和CD光谱分析揭示,赤藓红与HSA结合引起α-螺旋和无规卷曲含量减少,β-折叠和β-转角含量增加,导致HSA的多肽链发生了部分伸展。  相似文献   

17.
采用紫外、荧光和圆二色光谱法并结合分子模拟技术研究了欧前胡素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欧前胡素是一种可逆的混合型抑制剂,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7.90×10-5 mol·L-1。欧前胡素通过静态型方式猝灭酪氨酸酶的内源性荧光,两者有一个结合位点。25℃时结合常数为2.90×103 L·mol-1,疏水作用力是驱动两者结合的主要作用力。同步荧光和圆二色谱分析表明,欧前胡素对酪氨酸酶中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周围的微环境几乎不产生影响,但导致酪氨酸酶二级结构变得松散。分子模拟显示,欧前胡素占据酪氨酸酶的活性中心位点,并与His244,Val283,Val286,His263等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阻碍了底物结合到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降低酪氨酸酶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荧光光谱法、电子吸收光谱法及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LCu(Ⅱ)(L=二甲醇-二硝酸-二[1,3-二(苯并咪唑-2)丙烷])与DNA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法研究显示,不同浓度的配合物与DNA作用有不同的结合常数及n值,表明配合物与DNA之间呈混合型作用模式.加入DNA后电子吸收光谱产生减色效应及红移现象,结合常数K为2.42×103 L/mol,表明铜配合物与DNA发生了弱插入作用.循环伏安法研究显示,加入DNA后峰电位明显负移,峰电流下降,表明发生静电作用;而DNA浓度较低(约5.0×10-4 mol/L)时,随着DNA浓度的增大峰电位又有相对正移现象,表明可能同时存在弱插入作用.综上所述,配合物LCu(Ⅱ)与DNA发生了弱插入作用和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pH 7.4),应用荧光、同步荧光、紫外吸收光谱法和圆二色谱法,研究了磺胺甲噻二唑(STZ)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荧光猝灭实验结果表明,STZ对HSA内源荧光具有较强的猝灭能力,属于形成复合物的单一静态猝灭,氢键和范德华力是主要驱动力,结合常数Ka达到105 L·mol-1,表明STZ与HSA有较强的亲合力,STZ与HSA有一个结合位点,位于HSA的Site I。紫外吸收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分析表明,STZ与HSA结合诱导了HSA的二级结构发生了部分改变,导致蛋白质α-螺旋和β-转角含量增加,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含量减少。表面疏水性测定结果显示,STZ-HSA复合物的形成引起HSA表面疏水性增加。本研究为认识STZ与HSA的结合机制和药理作用提供重要信息。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0.
荧光光谱法研究罗丹明B与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7.4的三羟甲基胺基甲烷-盐酸(Tris-HCl)的缓冲溶液中,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小分子染料罗丹明B(RB)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实验考察了离子强度、阴离子猝灭剂KI对RB-DNA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DNA的存在使得RB的荧光强度显著降低,RB以沟槽模式与DNA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