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海岸带土地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我国海洋意识的强化,海岸带土地资源的配置成为我国经济由陆域向海洋战略推进的关键.梳理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初步归纳其发展特点发现,海岸带土地研究起步晚但近年发展迅速,实证研究为文献主流,研究方法渐趋计量化等.研究可归纳为5方面:(1)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驱动因素与环境效应研究;(2)海岸带土地景观生态、生态价值与生态评价研究;(3)海岸带土地评价;(4)海岸带土地资源开发与发展战略研究;(5)基于海岸带土地的GIS、RS技术集成研究.根据国内外海岸带土地利用研究的动态与趋势,从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与全球响应、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发展研究、海外地域海岸带土地利用的解读、海岸带土地研究的方法集成探索与应用等方面阐述了海岸带土地利用研究展望,为深化我国海岸带土地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根据海岸带土地资源特征,利用GIS空间分析,结合多期土地利用数据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发展潜力数据进行海岸带土地利用适宜度及开发强度评价与分析,并以杭州湾南岸为例,对其2000~2005年与2005~2010年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弱,但2005~2010年开发强度与2000~2005年的开发强度相比有所下降;(2)研究区土地开发利用平均强度具有较明显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至内陆呈U形趋势,且慈溪岸段较余姚、镇海岸段强;(3)开发强度较大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主要为农用地转城乡建设用地、滩涂转城乡建设用地、浅海水域转滩涂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2003年到2011年间新疆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和动态度,并以Co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和谢高地等人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为基础,结合敏感度分析,估算出新疆从2003年到2011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结果表明:①新疆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有所下降,2003到2011年土地利用的转变速率趋于平缓.②新疆生态服务总价值2003年为6.481×1011元,2011年为11.910×1011元,共增加了5.429×1011元,增幅为83.76%.各项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明显增加,但占总服务价值的比例不变.③通过敏感度分析,新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对于生态价值系数来说均缺乏弹性,因此本文所选取的价值系数对于研究区而言是较为合适的.  相似文献   

4.
经济发达地区,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矛盾日益突出,现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已不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本文以宁波为例,在总结经济发达地区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实施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LUCC或LU/LC)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本文总结了国内外LUCC研究的进展,从二者的关系、研究方法、研究目标、研究焦点展开阐述.结论表明LUCC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导致这种变化的驱动力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不仅能够有效地揭示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而且可以此来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为相应调控措施的制定以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全球变化研究的内容及水平打下牢固基础.  相似文献   

6.
从城市土地的特性及其可持续性利用的目标出发,在探讨城市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以乌鲁木齐市为例,从资源环境合理性、城市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持续性、城市土地利用合理性四个方面出发,共选取22个指标,建立了乌鲁木齐市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乌鲁木齐市2004年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仍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  相似文献   

7.
将遥感生态指数应用于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协调研究,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了2008,2013,2018年浙江省89个区县的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协调发展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在空间尺度上,浙江省土地利用程度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态势,各区县发展差距较大。在时间尺度上,各区县土地利用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东高西低的趋势越发显著。(2)浙江省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较高水平,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果。(3)结合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影响各区县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利用程度。因此,建议由土地利用程度较高的区县带动周边区县发展,对于生态环境质量滞后于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县,可借鉴耦合协调度较高区县的发展经验,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发展;对尚未深度发展的区县,可借助自身生态优势,选择适合当地特色的发展路线。  相似文献   

8.
基于奉化溪口镇1990~2015年6期土地利用数据, 借助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城乡建设用地扩展速度、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核密度和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 探析奉化溪口镇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特征和驱动因子. 结果表明: (1)1995~2015年, 溪口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增长速度不稳定, 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增长各具特点; (2)建设用地信息熵持续增加, 土地类型趋于复杂化、有序化; (3)城乡建设用地的转入面积远大于转出面积, 主要转入来源为耕地和林地; (4)城乡建设用地核密度高值区集聚于城镇的东北部, 核密度分布特征随时间变化不明显; (5)建设用地分布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其中地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密度、高程值与距河流距离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基于秦岭南北地区1960―2017年47个气象站点逐日降雨资料,根据章文波提出的日降雨侵蚀力模型估算降雨侵蚀力,并采用气候倾向率、反距离权重插值及Mann-Menda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秦岭南北地区近58 a年均降雨侵蚀力与不同量级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 1960―2017年秦岭南北地区年均降雨侵蚀力与不同雨量产生的降雨侵蚀力均呈由南向北递减的特征。(2)近58 a,秦岭南北地区年均降雨侵蚀力、大雨与暴雨侵蚀力年际变化呈增长趋势,未通过突变检测;中雨侵蚀力呈减弱趋势,在1972年发生突变且在2007年后达到显著;其中秦岭以北年均降雨侵蚀力、中雨侵蚀力、暴雨侵蚀力均呈下降趋势,且年际波动程度较大,秦岭以南年均降雨侵蚀力及大雨、暴雨侵蚀力均呈上升趋势。(3)秦岭南北地区年均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显著,明显增长区集中于汉中盆地与巴巫谷地,减少区集中于西部嘉陵江、秦岭以北汾河入黄河交界、汉水流域两湖平原;且不同量级侵蚀力呈增长趋势的面积大小依次为大雨侵蚀力>暴雨侵蚀力>中雨侵蚀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秦岭南北地区1960―2017年47个气象站点逐日降雨资料,根据章文波提出的日降雨侵蚀力模型估算降雨侵蚀力,并采用气候倾向率、反距离权重插值及Mann-Menda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秦岭南北地区近58 a年均降雨侵蚀力与不同量级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 1960―2017年秦岭南北地区年均降雨侵蚀力与不同雨量产生的降雨侵蚀力均呈由南向北递减的特征。(2)近58 a,秦岭南北地区年均降雨侵蚀力、大雨与暴雨侵蚀力年际变化呈增长趋势,未通过突变检测;中雨侵蚀力呈减弱趋势,在1972年发生突变且在2007年后达到显著;其中秦岭以北年均降雨侵蚀力、中雨侵蚀力、暴雨侵蚀力均呈下降趋势,且年际波动程度较大,秦岭以南年均降雨侵蚀力及大雨、暴雨侵蚀力均呈上升趋势。(3)秦岭南北地区年均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显著,明显增长区集中于汉中盆地与巴巫谷地,减少区集中于西部嘉陵江、秦岭以北汾河入黄河交界、汉水流域两湖平原;且不同量级侵蚀力呈增长趋势的面积大小依次为大雨侵蚀力>暴雨侵蚀力>中雨侵蚀力。  相似文献   

11.
元数据对于促进数据的管理、使用和共享均有重要的作用,在时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元数据的描述和元数据构成要素厦其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并分析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元数据管理子系统的框架结构和系统设计流程,结合实例详细介绍了用XML组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元数据内容和用XSLT转换XML文档的具体实现方法,最后在开发的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LandEx)中进行集成,实现了有效管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元数据的目的.提出并设计实现的土地利用现状元数据管理子系统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通用性.  相似文献   

12.
自2016年来,作为浙闽中心旅游城市的温州,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体系。但因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方法未成体系,未因地制宜选择课程内容,导致现有课程存在课程设计不规范、“游”与“学”不平衡及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等问题。为此提出在充分利用温州市丰富的旅游地质资源,尤其是沿海旅游地质资源的基础上,对温州市研学旅行课程分4个阶段进行规范化设计。这一课程设计思路对于促进研学旅行课程规范化、提升青少年素质教育质量和带动海岸带旅游地质资源开发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以杭州市为样本,基于土地城市化转变过程中地价形态的动态扩展模型,采用Webmap空间技术,研究了土地城市化转变过程中价格的空间复杂性及城市形态的应激反应,探讨杭州市土地城市化转变过程中价格机制的响应.结果表明,作为土地城市化的重要外生效应,地价与土地城市化转变之间存在相关性.研究结论对于促进农用地向非农用地的有序转化、规范和引导土地流转和转换、合理调整非农用地的内部结构,以及调控城市扩展和城镇数量等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频繁的土地变更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历史数据对于数据挖掘分析、政府决策支持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在传统的全状态记录模式基础上提出了更加简洁的特殊状态记录模式,减少了冗余数据的产生,简化了变更记录,同时优化了历史回溯等功能.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变更模型及其事务处理机制是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传统变更模型所支持的变更操作粒度较为单一、事务完整性差、时空语义表现过于单薄.在分析了土地利用变更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土地利用多级变更模型LU-MCM(1and use multi—level change model),模型以土地利用变迁过程为变更对象,并进一步将之划分为多级变更逻辑单元进行组合描述,而所需解决的长事务处理机制则通过扩展的多粒度树状事务模型实现.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证明,该模型对土地利用变迁过程表达效果较好,为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管理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解决城镇化中土地开发与公共品供给之间结构失衡与比例失调的问题,推动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利用浙江省2002—2016年地级市的数据,采用离差系数最小化模型对浙江省土地城镇化和公共品供给两要素间的协调度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浙江省土地城镇化与公共品供给两者之间经历了失调(2002—2003年)、过渡(2004—2009年)和协调(2010—2016年)3个阶段。2006年以来的土地城镇化速度放缓与公共品供给提速,推动了协调发展度的提升。两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度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化,浙东北地区的城市普遍优于浙西南地区。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需要分类调整要素的供给规模与结构比例,进一步提升要素间的协调发展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